李見素沒有接,而是朝遠處挪了挪地方,拿出自己的帕子,重新將臉頰擦了一遍。
李深也並未氣惱,隻是眸光微黯,輕不可聞地歎了一聲。
回到茂王府,李深去了住院休憩,李見素卻困意全無,她又拿出《黃庭經》,伏在案幾上開始翻看。
可看著看著,又忍不住想起馬車裏的那場夢境。
從她年幼記事以來,不管大小病症,或是男女之別,凡有關醫理之事,阿翁一定會同她內心講解,可謂是毫無保留將畢生所學醫術都傳授於她。
隻太子中毒一事,直到阿翁離開,她都不清楚那時的太子究竟中了何毒,也不知阿翁到底是如何醫治的。
能難倒整個太醫署的毒症,肯定極其棘手,所以當初阿翁說此事複雜時,李見素不曾疑心。
可足足兩年,阿翁有那般多功夫,手把手教她給太子治療腿疾的行針之法,卻連那中毒之事一字都未曾提過。
再複雜,阿翁當初不也隻用了十日,就幫太子解了毒嗎?
李見素不是想不明白,而是隻要稍微一想,就能覺察出所謂太過複雜,隻是阿翁的借口,是他根本就不想教她。
為什麽?為什麽此症阿翁不肯教。
回想入宮最初的兩年,阿翁幾乎每日回來都要翻看醫書,尤其這本《黃庭經》,他看得時間最久,有時候一看便看到入夜,得她來催他,他才恍惚意識到,原來天色已深,這才趕緊洗漱上榻。
李見素記得阿翁最常看的便是心部章,他有時還會同她感慨,說此書太過晦澀,也不知世人有誰能真正參悟。
李見素當時會同阿翁一起看,也會說一些自己的想法,阿翁看得認真,不管對錯,也不會駁斥,反而會耐心與她交流,兩人每次在這種時候,便不像祖孫,也不像師徒,倒像是兩位醫者在研討醫術。
那時的李見素沒有想那麽多,畢竟阿翁一直以來都在研究醫術,可今日她恍然覺出異樣。
不管是阿翁還是太子,兩人皆沒有心疾,連今上和張貴妃,也都沒有此類的病症。
他為何不看旁的,專看有關心疾的書冊?
李見素合上書,閉眼在心中反複回憶,片刻後她又想起一處不對勁。
未入宮前,阿翁總會與她互相把脈,自入宮後那兩年裏,阿翁似乎再也沒有讓她把過脈了,她當時問過,阿翁笑著將她搪塞。
李見素忽地用手捂住雙眼,很快便傳來了哽咽聲,她不明白明明處處都有疑點,為何那時的自己這般蠢,什麽都看不出來,還與阿翁玩笑,並未深想。
如果她當時硬要給阿翁把脈,會不會一早就能發現阿翁身體有恙?
可阿翁醫術那般高絕,為何自己看不出來,又或者看出來……卻無能為力?
李見素漸漸止住哭聲,重新抬起頭來,她望著麵前的醫書,深深吸氣,低低自語,“阿翁,阿素不想再看話了……”
入夜,王保與李深在書房中,他上前將藥瓶重新交還給李深,沉聲道:“屬下今日尋去時,才知早在三日前,博士便已病故。”
想到那個瘦弱的白發老人,李深合眼長歎,“不要驚動他家人,換個名頭備份厚禮過去。”
王保應是,隨後望著李深欲言又止道:“此事……可要告訴王爺?”
李深冷冷抬眼,語氣中帶著警告,“將你嘴閉緊了。”
王保並未死心,頓了一下,又低聲道,“若不然……問問公主?”
見李深沒有立即反駁,王保便壯著膽子繼續道,“公主連李濬都能救活,興許這蟲蠱,她也能想出法子,博士不是說了嗎,擅施針的醫者,興許能……”
“王保。”李深緩緩起身,上前來到王保身側,一把揪住他衣領,附在他耳旁,用那沉冷至極地聲音道,“不管是何人下令,也不管你是為誰著想,你且記住了,此事半個字都不能讓她知道,否則,論違抗軍令而處。”
說罷,他用力將王保鬆開,王保朝後趔趄兩步,垂眸不再言語。
李深也深吸了一口氣,背過身道:“做好你自己的事,旁的不必你操心。”
王保這次不言其他,直接拱手道:“是。”
屋內一時無聲,隻窗外冬日深夜的風聲吹著窗紙沙沙作響。
此時的她應當已經睡下,不知今夜她會不會又遭夢魘。
想到白日在馬車中,她靠在他肩頭痛哭地喊著阿翁時的模樣,李深的心也跟著一緊,吩咐道:“去細查太子當年病重一事。”
王保道:“可太醫署有關此事的卷宗皆已被封。”
“那便不去太醫署。”李深道,“太子當年重病一事,尋遍全國名醫,入宮看診者不在少數,若去細究,怎麽都能問出一二。”
王保應是。
五日後,李濬當真帶著厚禮登門拜訪。
崔寶英一看是棣王世子來了府中,也上趕著隨李深和李見素來前院迎人。
李濬進府,看到崔寶英時,很是尊敬,“既是堂兄姨母,那我也該稱一聲姨母的。”
說罷,他吩咐隨從遞上禮品,是一盒黃參。
“看聞姨母一直居於長安沒有回鄉,是因為身子骨太差,所以此番登門,便備下這盒長白山黃參,我府中郎中說了,除那疑難雜症或是不治之症,反正就是那種必死無疑的病症除外,這盒黃參喝完,保證姨母恢複康健!”
李濬神情真切,仿若當真是為了崔寶英著想。
崔寶英喉中一哽,明顯愣了片刻,但最終,她望著這盒極其精貴的黃參,到底還是厚著臉皮笑著收下。
跟在李見素身後的白芨,看到這番話覺得極其過癮,悄悄拉了拉李見素衣袖,朝她偷笑。
李見素嗔她一眼,雖沒有竊喜,但也彎了下眉眼。
她回過頭時,側前方的李濬卻是忽然扭過頭,朝她飛快地擠了擠眼。
第37章 第三十七章
李濬那短暫的一個眼神互動中,有股說不出的曖昧。
李見素當即愣住,在她眼中,李濬同她隻見過三兩麵,根本不算相熟,便是相熟之人,他也不該用那樣的眼神與她交流。
然很快,李見素便想到了另一種可能,她快速回頭朝身後看,連同采苓在內,身後跟著的這些下人們,皆是老實地垂著頭,盯著腳尖,無一人抬眼。
那眼神當真是給她的,而非旁人。
李見素不由腹誹,也許是她看錯了,又或者李濬就是這樣一個喜愛玩鬧的性子,隻是想逗她罷了。
可她還是覺得哪裏不對,一時又說不出來。
一行人上長廊,便朝著園子的方向去了。
李湛與李濬並肩在最前了,兩人路上有說有笑,李見素不遠不近跟在李湛身後,下人們又與她拉出了一小段距離。
一路上,李見素目光刻意避開李濬的方向,隻朝另一側看,似是完全不關心前麵兩人聊了什麽。
李湛帶著李濬在園中賞花,冬日到底寒涼,隨意逛了一陣,便又引他回了主院。
一行人來到書房外,李見素終是主動開口,要去膳房吩咐午膳事宜,便是不打算繼續作陪,要給兄弟兩人單獨說話的機會。
李湛頷首,沒有留她。
李濬卻是朝前一步,帶著幾分失望道:“我在膳食方麵沒有講究,能填飽肚子便是,阿嫂不必忙活了,與我們進去喝茶吧?”
李濬這番話挑不出什麽毛病,可李見素又是感覺到了莫名的不適,宮中生活六年裏,雖然她從未參與過什麽爭鬥,但謹小慎微的性子讓她學會了察言觀色,對人的神情語調都極為敏感。
她平靜地朝後挪開一小步,抬眼卻是沒有看李濬,而是將目光落在了李湛身上,淡笑道:“我今日答應給阿湛煨湯的,便不擾你們兄弟二人敘舊了。”
說罷,她行了平禮,轉身帶著采苓朝外看去。
李濬“嘖”了一聲,回頭看向李湛,故意揚起語調道:“堂兄也是,喜歡喝湯自己去煨,一點都不知道疼人……”
待日後跟了他,他定是要將她捧在手心。
李湛沒有說話,與他進屋,坐在棋桌兩側,帶下人端來茶水果子退出後,房中隻剩他們二人時,他臉上的溫笑才徹底消散。
“別做得太過。”李湛拿起黑子座子。
“放心,我知道分寸。”李濬懶懶捏起白子,抬眼看他,“倒是堂兄,我那些話也不算過火,你臉色卻這樣難看,該不是後悔了,不想將阿嫂給我了?”
這聲阿嫂,怎麽聽都帶著挑釁的意味。
李湛卻是彎了唇角,幽幽道:“怎麽會,如今我的命都在你手中,區區一個女人,算得了什麽?”
說著,他也抬眼李濬,“隻是想提醒你,莫要人瞧出端倪,壞了要事。”
說到要事,李濬笑了笑,沉下聲道:“堂兄想得如何了,可願意同與我合謀?”
李湛露難色,“女人我能給你,但天下……恕我無能為力,我深知京中險惡,習武隻為自保,並不是因為心懷天下。”
李濬落下一子,直言道:“你雖力薄,但你身後有王叔。”
“安南的兵權?”李湛搖頭嗤笑,“李濬啊,你也太看得起我了,魚符在聖上手中,我父王又不重視我,我人在長安,那安南眾將士豈會聽我調遣?”
李濬也跟著笑道:“阿兄不必多想,這些道理我懂的,別說是你,便是今上拿了魚符,怕是都調遣不動茂王叔的一兵一卒。”
李湛蹙眉,“那你到底要做甚?”
李濬再度將聲音壓低,“我要做什麽,堂兄不必細問,正如堂兄與茂王在密謀什麽,我也不插手一樣,我隻求在我做事時,堂兄能幫我一個忙。”
李湛也低了聲音,“什麽忙?”
李濬沒急著開口,他慢慢起身,拿起一旁案幾上的茶壺,上前來到李湛身側,一麵彎身幫他倒茶,一麵湊在他耳旁,用隻兩人才能聽見的音量,道:“長安若亂,茂王不可派兵支援。”
說罷,他擱下茶壺,起身拿出帕子,輕輕擦拭著拇指上的玉扳指,“我相信憑借阿兄的能力,這件事應當不算太難,至於京中安定之後,可以各憑本事,嶺南一代,誰人不知安南都護府的威望,若王叔不畏辛苦……”
李濬笑容漸深,端起李湛手邊茶盞,雙手捧在他麵前,一副極其恭敬的姿態,低語道:“屆時,平分天下又如何?”
李湛垂眸望著麵前茶盞,怔了片刻,遂接過茶盞,以茶代酒,一飲而下。
回去路上,李濬坐在馬車中,身旁隨從不免憂心道:“世子所說屏風天下固然誘人,旁人也許心動,可茂王並非等閑,萬一他當真不在乎李湛,日後趁亂時想要一舉奪下長安,我等可就處於被動之勢了。”
“怕什麽?”李濬陰沉的聲音低低笑道,“他若不識好歹,我便幹脆直接吞了嶺南。”
隻要茂王擅自帶兵離開嶺南,他便能師出有名,到時就隻得各憑本事。
那隨從抿了抿唇,似還是有些不安,可對上他那雙泛紅的眸子,最終還是沒敢再說下去,而是換了話題,“還有一事,這幾日有人暗中在查,當年太子病重之事。”
“那必然是李湛。”李濬挑眉輕笑,“將消息放給他,讓我看看聰慧如他,能猜出多少來?”
說罷,他又不由想起今日回眸朝李見素眨眼時,她呆愣住的模樣,唇邊的笑容生出幾分柔和,“那紅珊瑚她可喜歡?”
李濬與李湛在書房中下棋時,這隨從便往清和院送了一盒六件套首飾,裏麵不論是珠釵、耳墜、項鏈、手鐲還是,皆是鑲嵌著紅珊瑚。
便是李見素成婚那日頭頂的鳳冠,都不如這裏麵隨意一樣東西來得珍貴。
然那隨從卻道:“屬下送去清和院時,公主去了膳房,沒在院裏,是她跟前的婢女上來接的。”
李濬本來還想聽聽李見素看到這一盒紅珊瑚,會是何等反應,聽到此話,他頗為可惜地歎了口氣,“看來下次,我得親自幫她戴上了。”
李見素整個晌午都在灶房盯著,還不知李濬送她東西的事。
李深也並未氣惱,隻是眸光微黯,輕不可聞地歎了一聲。
回到茂王府,李深去了住院休憩,李見素卻困意全無,她又拿出《黃庭經》,伏在案幾上開始翻看。
可看著看著,又忍不住想起馬車裏的那場夢境。
從她年幼記事以來,不管大小病症,或是男女之別,凡有關醫理之事,阿翁一定會同她內心講解,可謂是毫無保留將畢生所學醫術都傳授於她。
隻太子中毒一事,直到阿翁離開,她都不清楚那時的太子究竟中了何毒,也不知阿翁到底是如何醫治的。
能難倒整個太醫署的毒症,肯定極其棘手,所以當初阿翁說此事複雜時,李見素不曾疑心。
可足足兩年,阿翁有那般多功夫,手把手教她給太子治療腿疾的行針之法,卻連那中毒之事一字都未曾提過。
再複雜,阿翁當初不也隻用了十日,就幫太子解了毒嗎?
李見素不是想不明白,而是隻要稍微一想,就能覺察出所謂太過複雜,隻是阿翁的借口,是他根本就不想教她。
為什麽?為什麽此症阿翁不肯教。
回想入宮最初的兩年,阿翁幾乎每日回來都要翻看醫書,尤其這本《黃庭經》,他看得時間最久,有時候一看便看到入夜,得她來催他,他才恍惚意識到,原來天色已深,這才趕緊洗漱上榻。
李見素記得阿翁最常看的便是心部章,他有時還會同她感慨,說此書太過晦澀,也不知世人有誰能真正參悟。
李見素當時會同阿翁一起看,也會說一些自己的想法,阿翁看得認真,不管對錯,也不會駁斥,反而會耐心與她交流,兩人每次在這種時候,便不像祖孫,也不像師徒,倒像是兩位醫者在研討醫術。
那時的李見素沒有想那麽多,畢竟阿翁一直以來都在研究醫術,可今日她恍然覺出異樣。
不管是阿翁還是太子,兩人皆沒有心疾,連今上和張貴妃,也都沒有此類的病症。
他為何不看旁的,專看有關心疾的書冊?
李見素合上書,閉眼在心中反複回憶,片刻後她又想起一處不對勁。
未入宮前,阿翁總會與她互相把脈,自入宮後那兩年裏,阿翁似乎再也沒有讓她把過脈了,她當時問過,阿翁笑著將她搪塞。
李見素忽地用手捂住雙眼,很快便傳來了哽咽聲,她不明白明明處處都有疑點,為何那時的自己這般蠢,什麽都看不出來,還與阿翁玩笑,並未深想。
如果她當時硬要給阿翁把脈,會不會一早就能發現阿翁身體有恙?
可阿翁醫術那般高絕,為何自己看不出來,又或者看出來……卻無能為力?
李見素漸漸止住哭聲,重新抬起頭來,她望著麵前的醫書,深深吸氣,低低自語,“阿翁,阿素不想再看話了……”
入夜,王保與李深在書房中,他上前將藥瓶重新交還給李深,沉聲道:“屬下今日尋去時,才知早在三日前,博士便已病故。”
想到那個瘦弱的白發老人,李深合眼長歎,“不要驚動他家人,換個名頭備份厚禮過去。”
王保應是,隨後望著李深欲言又止道:“此事……可要告訴王爺?”
李深冷冷抬眼,語氣中帶著警告,“將你嘴閉緊了。”
王保並未死心,頓了一下,又低聲道,“若不然……問問公主?”
見李深沒有立即反駁,王保便壯著膽子繼續道,“公主連李濬都能救活,興許這蟲蠱,她也能想出法子,博士不是說了嗎,擅施針的醫者,興許能……”
“王保。”李深緩緩起身,上前來到王保身側,一把揪住他衣領,附在他耳旁,用那沉冷至極地聲音道,“不管是何人下令,也不管你是為誰著想,你且記住了,此事半個字都不能讓她知道,否則,論違抗軍令而處。”
說罷,他用力將王保鬆開,王保朝後趔趄兩步,垂眸不再言語。
李深也深吸了一口氣,背過身道:“做好你自己的事,旁的不必你操心。”
王保這次不言其他,直接拱手道:“是。”
屋內一時無聲,隻窗外冬日深夜的風聲吹著窗紙沙沙作響。
此時的她應當已經睡下,不知今夜她會不會又遭夢魘。
想到白日在馬車中,她靠在他肩頭痛哭地喊著阿翁時的模樣,李深的心也跟著一緊,吩咐道:“去細查太子當年病重一事。”
王保道:“可太醫署有關此事的卷宗皆已被封。”
“那便不去太醫署。”李深道,“太子當年重病一事,尋遍全國名醫,入宮看診者不在少數,若去細究,怎麽都能問出一二。”
王保應是。
五日後,李濬當真帶著厚禮登門拜訪。
崔寶英一看是棣王世子來了府中,也上趕著隨李深和李見素來前院迎人。
李濬進府,看到崔寶英時,很是尊敬,“既是堂兄姨母,那我也該稱一聲姨母的。”
說罷,他吩咐隨從遞上禮品,是一盒黃參。
“看聞姨母一直居於長安沒有回鄉,是因為身子骨太差,所以此番登門,便備下這盒長白山黃參,我府中郎中說了,除那疑難雜症或是不治之症,反正就是那種必死無疑的病症除外,這盒黃參喝完,保證姨母恢複康健!”
李濬神情真切,仿若當真是為了崔寶英著想。
崔寶英喉中一哽,明顯愣了片刻,但最終,她望著這盒極其精貴的黃參,到底還是厚著臉皮笑著收下。
跟在李見素身後的白芨,看到這番話覺得極其過癮,悄悄拉了拉李見素衣袖,朝她偷笑。
李見素嗔她一眼,雖沒有竊喜,但也彎了下眉眼。
她回過頭時,側前方的李濬卻是忽然扭過頭,朝她飛快地擠了擠眼。
第37章 第三十七章
李濬那短暫的一個眼神互動中,有股說不出的曖昧。
李見素當即愣住,在她眼中,李濬同她隻見過三兩麵,根本不算相熟,便是相熟之人,他也不該用那樣的眼神與她交流。
然很快,李見素便想到了另一種可能,她快速回頭朝身後看,連同采苓在內,身後跟著的這些下人們,皆是老實地垂著頭,盯著腳尖,無一人抬眼。
那眼神當真是給她的,而非旁人。
李見素不由腹誹,也許是她看錯了,又或者李濬就是這樣一個喜愛玩鬧的性子,隻是想逗她罷了。
可她還是覺得哪裏不對,一時又說不出來。
一行人上長廊,便朝著園子的方向去了。
李湛與李濬並肩在最前了,兩人路上有說有笑,李見素不遠不近跟在李湛身後,下人們又與她拉出了一小段距離。
一路上,李見素目光刻意避開李濬的方向,隻朝另一側看,似是完全不關心前麵兩人聊了什麽。
李湛帶著李濬在園中賞花,冬日到底寒涼,隨意逛了一陣,便又引他回了主院。
一行人來到書房外,李見素終是主動開口,要去膳房吩咐午膳事宜,便是不打算繼續作陪,要給兄弟兩人單獨說話的機會。
李湛頷首,沒有留她。
李濬卻是朝前一步,帶著幾分失望道:“我在膳食方麵沒有講究,能填飽肚子便是,阿嫂不必忙活了,與我們進去喝茶吧?”
李濬這番話挑不出什麽毛病,可李見素又是感覺到了莫名的不適,宮中生活六年裏,雖然她從未參與過什麽爭鬥,但謹小慎微的性子讓她學會了察言觀色,對人的神情語調都極為敏感。
她平靜地朝後挪開一小步,抬眼卻是沒有看李濬,而是將目光落在了李湛身上,淡笑道:“我今日答應給阿湛煨湯的,便不擾你們兄弟二人敘舊了。”
說罷,她行了平禮,轉身帶著采苓朝外看去。
李濬“嘖”了一聲,回頭看向李湛,故意揚起語調道:“堂兄也是,喜歡喝湯自己去煨,一點都不知道疼人……”
待日後跟了他,他定是要將她捧在手心。
李湛沒有說話,與他進屋,坐在棋桌兩側,帶下人端來茶水果子退出後,房中隻剩他們二人時,他臉上的溫笑才徹底消散。
“別做得太過。”李湛拿起黑子座子。
“放心,我知道分寸。”李濬懶懶捏起白子,抬眼看他,“倒是堂兄,我那些話也不算過火,你臉色卻這樣難看,該不是後悔了,不想將阿嫂給我了?”
這聲阿嫂,怎麽聽都帶著挑釁的意味。
李湛卻是彎了唇角,幽幽道:“怎麽會,如今我的命都在你手中,區區一個女人,算得了什麽?”
說著,他也抬眼李濬,“隻是想提醒你,莫要人瞧出端倪,壞了要事。”
說到要事,李濬笑了笑,沉下聲道:“堂兄想得如何了,可願意同與我合謀?”
李湛露難色,“女人我能給你,但天下……恕我無能為力,我深知京中險惡,習武隻為自保,並不是因為心懷天下。”
李濬落下一子,直言道:“你雖力薄,但你身後有王叔。”
“安南的兵權?”李湛搖頭嗤笑,“李濬啊,你也太看得起我了,魚符在聖上手中,我父王又不重視我,我人在長安,那安南眾將士豈會聽我調遣?”
李濬也跟著笑道:“阿兄不必多想,這些道理我懂的,別說是你,便是今上拿了魚符,怕是都調遣不動茂王叔的一兵一卒。”
李湛蹙眉,“那你到底要做甚?”
李濬再度將聲音壓低,“我要做什麽,堂兄不必細問,正如堂兄與茂王在密謀什麽,我也不插手一樣,我隻求在我做事時,堂兄能幫我一個忙。”
李湛也低了聲音,“什麽忙?”
李濬沒急著開口,他慢慢起身,拿起一旁案幾上的茶壺,上前來到李湛身側,一麵彎身幫他倒茶,一麵湊在他耳旁,用隻兩人才能聽見的音量,道:“長安若亂,茂王不可派兵支援。”
說罷,他擱下茶壺,起身拿出帕子,輕輕擦拭著拇指上的玉扳指,“我相信憑借阿兄的能力,這件事應當不算太難,至於京中安定之後,可以各憑本事,嶺南一代,誰人不知安南都護府的威望,若王叔不畏辛苦……”
李濬笑容漸深,端起李湛手邊茶盞,雙手捧在他麵前,一副極其恭敬的姿態,低語道:“屆時,平分天下又如何?”
李湛垂眸望著麵前茶盞,怔了片刻,遂接過茶盞,以茶代酒,一飲而下。
回去路上,李濬坐在馬車中,身旁隨從不免憂心道:“世子所說屏風天下固然誘人,旁人也許心動,可茂王並非等閑,萬一他當真不在乎李湛,日後趁亂時想要一舉奪下長安,我等可就處於被動之勢了。”
“怕什麽?”李濬陰沉的聲音低低笑道,“他若不識好歹,我便幹脆直接吞了嶺南。”
隻要茂王擅自帶兵離開嶺南,他便能師出有名,到時就隻得各憑本事。
那隨從抿了抿唇,似還是有些不安,可對上他那雙泛紅的眸子,最終還是沒敢再說下去,而是換了話題,“還有一事,這幾日有人暗中在查,當年太子病重之事。”
“那必然是李湛。”李濬挑眉輕笑,“將消息放給他,讓我看看聰慧如他,能猜出多少來?”
說罷,他又不由想起今日回眸朝李見素眨眼時,她呆愣住的模樣,唇邊的笑容生出幾分柔和,“那紅珊瑚她可喜歡?”
李濬與李湛在書房中下棋時,這隨從便往清和院送了一盒六件套首飾,裏麵不論是珠釵、耳墜、項鏈、手鐲還是,皆是鑲嵌著紅珊瑚。
便是李見素成婚那日頭頂的鳳冠,都不如這裏麵隨意一樣東西來得珍貴。
然那隨從卻道:“屬下送去清和院時,公主去了膳房,沒在院裏,是她跟前的婢女上來接的。”
李濬本來還想聽聽李見素看到這一盒紅珊瑚,會是何等反應,聽到此話,他頗為可惜地歎了口氣,“看來下次,我得親自幫她戴上了。”
李見素整個晌午都在灶房盯著,還不知李濬送她東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