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點亮了屋中所有的燈,連同櫃中的蠟燭也全部點燃,一時間屋內亮如白晝,他又尋到一本書,是李見素平日裏常看的那本。
他將書冊遞給她,她卻沒有接。
李湛深吸一口氣,又喚了一聲,“我睡不著,起來陪我看書。”
李見素還是沒有抬頭,整個身體都在因為哭泣而在不住抖動。
“哭哭哭,就知道哭。”李湛似是失了耐性,將書直接仍在地上,“你與他一起看書時不哭,與我一起便哭成這樣?”
話音落下,李見素終是緩緩抬頭,朝他看去。
她烏發披散,蒼白的臉上布滿淚痕,下唇被咬出了鮮紅的血跡。
又是一聲驚雷,伴隨著呼嘯的狂風,擺在窗後的幾盞燭火被吹熄,李湛不再言語,他站起身,挨個吹滅了屋中的燭火。
最後,他在一片黑暗中,回到床邊。
他席地而坐,就坐在她身側,抬臂,抱住她。
第14章 第十四章
“我長大要當大將軍,和我阿耶一樣,領兵作戰,保家衛國!”
少年昂首挺胸站在石墩上,他手持木劍,直指西邊壓下的那片沉雲,他語氣堅定,眉眼有神,仿佛下一刻就要翻身上馬,殺向敵營。
叫好聲與掌聲紛紛響起,迎著小夥伴們羨豔的目光,他撩了撩衣擺,垂眸問向一旁的小姑娘,“你呢?你長大想做什麽?”
小姑娘向來少言寡語,今日似是被他感染,竟沒忍住開了口,“我……我也想像我阿翁一樣,做一位醫者,看病救人……”她抿了抿唇,臉上浮出一雙好看的梨渦,認真道,“我還想寫一本醫書,讓所有人都能讀懂的醫書,那上麵不僅有字,還要畫上各類圖卷……”
“哈哈哈!”一陣笑聲將小姑娘的話音打斷,一個少年仿佛聽到了天大的笑話,笑得都要直不起腰了,“你是女的,還要當醫者,還要寫醫書?你不如想想怎麽挑個好夫婿,日後如何相夫教子!哈哈哈……”
很快,其他小夥伴也跟著笑了起來。
“滾!”一聲怒斥,石墩上的少年跳了下來,拿起木劍就朝他們劈去,一時間小夥伴們全部哄散,隻剩石墩旁抱著膝蓋垂眸望著沙地的小姑娘,默默地坐在那裏。
片刻後,少年提著木劍折返而歸,他蹲在小姑娘麵前,朝她笑著道:“你別聽他們胡謅,我相信你,你肯定能成為醫者,比你阿翁還要厲害的名醫,也會有自己的醫書,讓你的名字留在史冊!”
小姑娘咬唇沒有說話,但明顯情緒不高。
少年轉身,盤膝而坐,就坐在小姑娘身側,與她幾乎挨在一處,半晌後長吐出一口氣,“我是嫡長子,又是世子,其實這些人肯定不相信我能成為大將軍,但他們不敢說,因為他們不敢惹我罷了。”
小姑娘終於抬眼,望向身旁少年,認真道:“我相信你,你會成為大將軍,會比你父親還要厲害,你的名字也會被記在史書中!”
遠處的沉雲悄然散開,落日的橙光灑滿大地,少年什麽也沒說,緩緩抬手攬住了小姑娘的肩。
床帳內傳來一聲低咳,采苓連忙走上前,問道:“公主,可要喝水?”
李見素微眯著眼,許久後才從方才的夢中回過神來,她應了一身,緩緩撐起身,撩開床帳,“世子呢?”
采苓端來水杯,回道:“世子天還未亮就出府了,今日他要去白渠上任。”
李見素雙手捧著水杯,小口輕抿,不知在想什麽,等了片刻,才又道:“他……走之前可說了什麽?”
采苓搖頭道:“世子沒有交代什麽,隻說公主昨晚累到了,讓奴婢進屋伺候。”
李湛口中的累與采苓理解的累,完全相反,她說完,似是怕李見素麵皮薄,趕忙垂下眼,道:“公主若還是身子乏,可以再睡一會兒。”
李見素的確還有些乏力,但今日她同萬壽公主還要去青山觀看望長公主,便不敢再耽誤時辰,忙起身下榻。
青山觀在長安以西,地勢頗高,馬車上至一半,便要下車步行,行至半個時辰後,才看到屹立在雲霧中的青山觀。
李見素沒有想到,長公主會親自在觀外接他們。
長公主封號安康,她一身素衣,青玉發冠,看到萬壽公主時,便笑著迎上前來,目光很快又落在了身後的李見素身上。
李見素上前衝她行禮,她虛扶她起身,沒有說話,隻端倪著她,將她好一番打量,才緩緩頷首,帶她們進觀。
路上,她問李見素,“這是你我第二次見麵,你可還有印象?”
六年前,李見素與阿翁剛入宮的那段日子,長公主也在東宮,她帶了許多經書,日日都在為李濬誦讀祈福,後來李濬脫離險境,她才回了青山觀。
那時長公主便不讓人喚她公主,而是叫她玄清真人。
如今六年未見,長公主模樣沒有太多變化,隻發間多了幾縷銀絲。
李見素朝她點頭,“玄清真人所說,我都記得。”
聽到她這樣稱呼自己,長公主愣了一瞬,隨即又是讚許地緩緩點頭,“你阿翁離去之後,我曾也為他誦過經文,他此生救人無數,定得無量功德。”
李見素停下腳步,恭敬鞠躬,道謝。
談話間,幾人來到一座亭中,四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隱約還能聽到誦經的聲音。
山上溫度較涼,日光卻是正好,亭中石桌上,是早就備好的茶果,萬壽公主一落座,又差婢女擺了菊花糕,也是今晨剛做的。
李見素拿出香囊,作為見麵禮交給長公主。
長公主聞出藥香,對著香囊愛不釋手,又問起她可否懂得煉丹之事。
李見素自然是懂,但平日不喜歡研究這些,長公主卻興致勃勃,拉著她聊得起勁。
須臾,長公主忽然可是咳嗽,咳了一陣,竟又不住幹嘔,最後幹脆起身,扶著亭柱便吐了出來,被嬤嬤趕忙扶進屋中,觀裏有懂醫術的道姑,很快聞訊趕來。
“是食物中毒的跡象。”那道姑問,“玄清今日食用過何物?”
老嬤嬤上前一一道出,除了萬壽公主帶來的菊花糕,皆是觀內的食物。
萬壽公主也被嚇得肅了神色,忙讓人取來菊花糕,可誰知細查一番,並無異樣。
榻上的長公主腹部難忍,道姑開得藥還未煎好,李見素實在不忍心,上前道:“可有針灸之物?”
這名道姑略通針灸,卻並不熟練,也是這兩年才開始學習,她摸不住李見素到底會不會,猶疑著不敢給她。
床榻上的長公主,卻是咬著牙顫聲道:“快些拿給她……讓她來施針。”
李見素沒有想到,長公主會對她如此信任,她自然也沒有辜負她,幾針下去,長公主當真不再叫喊,隻虛弱地靠在床頭,麵容泛白。
李見素又再次詢問她從昨晚到現在的吃食。
老嬤嬤一邊回憶,一邊道:“昨夜用了一壺清茶,吃了兩塊柿餅,今晨丹藥一顆,柿餅用了三塊……”
秋日正是宜食柿子的季節,往年也是如此,每到此時,觀中便多食柿餅。
“我知道了。”找到緣由,李見素鬆了口氣,“柿子糖高,性寒,本就不宜多食,尤其……”
說著,她看向萬壽公主。
萬壽公主眯眼望她,“直說便是。”
李見素深吸一口氣,解釋道:“菊花性甘,也是寒涼之物,又加之我贈的香囊中含有桂花,這幾樣東西加在一起,若尋常人,許是無事,可若是脾胃虛寒者,極易引發腸胃不適……”
李見素說完,立即起身,朝長公主行禮道:“是我思慮不周,望長公主恕罪。”
萬壽公主也跟著起身。
長公主此刻緩過勁來,朝二人擺手道:“怨不到你們頭上,我素來胃口不好,這次是我自己貪了嘴癮,明明知道柿子寒涼,還是忍不住日日都想吃上幾塊,倒是你啊,今日緩了我的痛,讓我日後也警醒了,萬不可這般放縱。”
她頓了頓,長籲一聲,又對那道姑說,“她就是見素,我從前與你說過,與不問散人一道入宮的孩子。”
那道姑一聽,這才恍然大悟,再看李見素時,眼中多了欽佩,“怪不得針術這般了得,我從你施針的手法就能看出,是個精通針灸的。”
有婢女端來湯藥,長公主起身喝完,又對李見素道:“我這胃痛也是老毛病了,時不時就要折騰我,你今日這針法,可否教於淨玄,日後我若是再疼起來,便讓她來給我施針?”
李見素樂於傳授針法,隻是這樣止痛的針法是治標不治本,再者,痛得情況不同,穴位不同,針的深淺也不同,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
那名為淨玄的道姑也心裏清楚,不必李見素開口,她先與長公主解釋了一番。
“這樣啊……”長公主歎了口氣,不免有些失望。
“若玄清真人不怕叨擾,我可以得空便來,將施針的法子細細與淨玄道長講解。”李見素提議。
長公主自然心悅應允,那淨玄道長,也難掩激動之色,通常有獨門技藝的人,很少會願意將所學傳於他人,她沒有想到,李見素當真願意,且並非是在糊弄她,若是想要糊弄,方才直接答應便是,隨便給她教幾下針法,能緩解長公主胃痛便是,根本沒有必要說後麵那番話。
淨玄心中感激,直接將這一行人送至山腳下。
李見素答應她,明日還會過來。
回城的路上馬車裏,許久未說話的萬壽公主,忽然問她,“茂王世子待你如何?”
李見素望著路上還未幹透的泥土,有些失神,“他……待我極好。”
萬壽公主雖然嘴上說,不去辯證那些關於李見素與太子的傳言,可她內心,實則是信了七分的,不然,依照她對李濬的了解,他性子清冷到那個地步,怎會留一個女子與他形影不離,又怎會將自己的封邑分給她。
可這短短兩日,她便意識到自己似乎是想錯了,李見素不是傳言中那樣的女子,她能留在東宮數年,興許並非依靠的是美貌,或是手段,而是……
想到方才眾人亂作一團時,李見素沉著冷靜地給長公主施針,又心細如發地去了解長公主病因,萬壽公主不由生出一個念頭,也許李見素不僅僅是今上下令時說得那般,在為太子調理飲食,而是真的在為他治病。
那時隔多年,又是收為義女,封了公主,又是給她賜婚,賞她封戶,難道是太子的腿疾被醫治好了?
此念頭一出,萬壽公主心頭一震。
她與太子李濬並非一母同胞,她與皇長子李溫,為晁美人所生,然母妃在今上登基不久後,因病去世,在之後,她便出宮嫁人,朝中之事她極少過問,也不想將自己牽扯其中,至於自己那位親弟弟,是個什麽材料,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若論腦子,李濬頂他十個都不止。
這般一想,她歎了口氣,神情如常般繼續把玩手中團扇,“那便好,我隻是憂心你們新婚不久,若你日日朝這青山觀跑,當心世子埋怨。”
“不會的。”李見素不知隻短短片刻,萬壽公主便想了這麽多,她還老實道,“世子今日要去白渠上值,來回車程就得半日,往後約摸十日,他才會回來一次。”
“十日?”萬壽公主雖不問政事,但多少是知道的,現今那折衝府隻是個虛職罷了,再說那白渠,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李湛是瘋了才會日日待在那裏。
她搖了搖團扇,再次打量起李見素,有些話不能明說,但李見素頂著李家的姓,頂著公主的名號,她又不能全然不管,思來想去,萬壽公主故作隨意地開了口,“我聽聞白渠那邊山清水秀,僻靜悠然,是個遊玩的好去處,你若無事,常過去尋他,賞花賞景,全當散心。”
李見素朝她彎起唇角,點頭“嗯”了一聲。
與此同時,白渠折衝府內,果毅都尉遞來名冊。
一本是府衛名冊,一本是兵器與馬匹的名冊。
這果毅都尉是德王庶子,李浣。
李浣年初時就已被送回了長安,今上封他為果毅都尉,低了李湛一品,為他副將。
方才遞名冊時,李湛便已看到,李浣雙手白嫩,掌心無繭,別說舞刀弄劍,策馬都是難事。
李湛垂眸看向手中薄薄的兩張紙。
早聞折衝府已不複當年,形同虛設,卻沒想到,原八百府衛的府邸,如今名冊上算他在內,竟不足十人,而另一張紙,僅兩句話:兵器無,馬匹三匹。
這虛職,可當真虛得徹底。
“都尉,若……若無其他吩咐,我先回了,這眼看就要天黑,我可得趕在天黑前回府呢。”李浣看著院外,一副心事重重模樣。
李湛抬眼看他,語氣隨和,“這麽著急回去,可是要做什麽?”
他將書冊遞給她,她卻沒有接。
李湛深吸一口氣,又喚了一聲,“我睡不著,起來陪我看書。”
李見素還是沒有抬頭,整個身體都在因為哭泣而在不住抖動。
“哭哭哭,就知道哭。”李湛似是失了耐性,將書直接仍在地上,“你與他一起看書時不哭,與我一起便哭成這樣?”
話音落下,李見素終是緩緩抬頭,朝他看去。
她烏發披散,蒼白的臉上布滿淚痕,下唇被咬出了鮮紅的血跡。
又是一聲驚雷,伴隨著呼嘯的狂風,擺在窗後的幾盞燭火被吹熄,李湛不再言語,他站起身,挨個吹滅了屋中的燭火。
最後,他在一片黑暗中,回到床邊。
他席地而坐,就坐在她身側,抬臂,抱住她。
第14章 第十四章
“我長大要當大將軍,和我阿耶一樣,領兵作戰,保家衛國!”
少年昂首挺胸站在石墩上,他手持木劍,直指西邊壓下的那片沉雲,他語氣堅定,眉眼有神,仿佛下一刻就要翻身上馬,殺向敵營。
叫好聲與掌聲紛紛響起,迎著小夥伴們羨豔的目光,他撩了撩衣擺,垂眸問向一旁的小姑娘,“你呢?你長大想做什麽?”
小姑娘向來少言寡語,今日似是被他感染,竟沒忍住開了口,“我……我也想像我阿翁一樣,做一位醫者,看病救人……”她抿了抿唇,臉上浮出一雙好看的梨渦,認真道,“我還想寫一本醫書,讓所有人都能讀懂的醫書,那上麵不僅有字,還要畫上各類圖卷……”
“哈哈哈!”一陣笑聲將小姑娘的話音打斷,一個少年仿佛聽到了天大的笑話,笑得都要直不起腰了,“你是女的,還要當醫者,還要寫醫書?你不如想想怎麽挑個好夫婿,日後如何相夫教子!哈哈哈……”
很快,其他小夥伴也跟著笑了起來。
“滾!”一聲怒斥,石墩上的少年跳了下來,拿起木劍就朝他們劈去,一時間小夥伴們全部哄散,隻剩石墩旁抱著膝蓋垂眸望著沙地的小姑娘,默默地坐在那裏。
片刻後,少年提著木劍折返而歸,他蹲在小姑娘麵前,朝她笑著道:“你別聽他們胡謅,我相信你,你肯定能成為醫者,比你阿翁還要厲害的名醫,也會有自己的醫書,讓你的名字留在史冊!”
小姑娘咬唇沒有說話,但明顯情緒不高。
少年轉身,盤膝而坐,就坐在小姑娘身側,與她幾乎挨在一處,半晌後長吐出一口氣,“我是嫡長子,又是世子,其實這些人肯定不相信我能成為大將軍,但他們不敢說,因為他們不敢惹我罷了。”
小姑娘終於抬眼,望向身旁少年,認真道:“我相信你,你會成為大將軍,會比你父親還要厲害,你的名字也會被記在史書中!”
遠處的沉雲悄然散開,落日的橙光灑滿大地,少年什麽也沒說,緩緩抬手攬住了小姑娘的肩。
床帳內傳來一聲低咳,采苓連忙走上前,問道:“公主,可要喝水?”
李見素微眯著眼,許久後才從方才的夢中回過神來,她應了一身,緩緩撐起身,撩開床帳,“世子呢?”
采苓端來水杯,回道:“世子天還未亮就出府了,今日他要去白渠上任。”
李見素雙手捧著水杯,小口輕抿,不知在想什麽,等了片刻,才又道:“他……走之前可說了什麽?”
采苓搖頭道:“世子沒有交代什麽,隻說公主昨晚累到了,讓奴婢進屋伺候。”
李湛口中的累與采苓理解的累,完全相反,她說完,似是怕李見素麵皮薄,趕忙垂下眼,道:“公主若還是身子乏,可以再睡一會兒。”
李見素的確還有些乏力,但今日她同萬壽公主還要去青山觀看望長公主,便不敢再耽誤時辰,忙起身下榻。
青山觀在長安以西,地勢頗高,馬車上至一半,便要下車步行,行至半個時辰後,才看到屹立在雲霧中的青山觀。
李見素沒有想到,長公主會親自在觀外接他們。
長公主封號安康,她一身素衣,青玉發冠,看到萬壽公主時,便笑著迎上前來,目光很快又落在了身後的李見素身上。
李見素上前衝她行禮,她虛扶她起身,沒有說話,隻端倪著她,將她好一番打量,才緩緩頷首,帶她們進觀。
路上,她問李見素,“這是你我第二次見麵,你可還有印象?”
六年前,李見素與阿翁剛入宮的那段日子,長公主也在東宮,她帶了許多經書,日日都在為李濬誦讀祈福,後來李濬脫離險境,她才回了青山觀。
那時長公主便不讓人喚她公主,而是叫她玄清真人。
如今六年未見,長公主模樣沒有太多變化,隻發間多了幾縷銀絲。
李見素朝她點頭,“玄清真人所說,我都記得。”
聽到她這樣稱呼自己,長公主愣了一瞬,隨即又是讚許地緩緩點頭,“你阿翁離去之後,我曾也為他誦過經文,他此生救人無數,定得無量功德。”
李見素停下腳步,恭敬鞠躬,道謝。
談話間,幾人來到一座亭中,四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隱約還能聽到誦經的聲音。
山上溫度較涼,日光卻是正好,亭中石桌上,是早就備好的茶果,萬壽公主一落座,又差婢女擺了菊花糕,也是今晨剛做的。
李見素拿出香囊,作為見麵禮交給長公主。
長公主聞出藥香,對著香囊愛不釋手,又問起她可否懂得煉丹之事。
李見素自然是懂,但平日不喜歡研究這些,長公主卻興致勃勃,拉著她聊得起勁。
須臾,長公主忽然可是咳嗽,咳了一陣,竟又不住幹嘔,最後幹脆起身,扶著亭柱便吐了出來,被嬤嬤趕忙扶進屋中,觀裏有懂醫術的道姑,很快聞訊趕來。
“是食物中毒的跡象。”那道姑問,“玄清今日食用過何物?”
老嬤嬤上前一一道出,除了萬壽公主帶來的菊花糕,皆是觀內的食物。
萬壽公主也被嚇得肅了神色,忙讓人取來菊花糕,可誰知細查一番,並無異樣。
榻上的長公主腹部難忍,道姑開得藥還未煎好,李見素實在不忍心,上前道:“可有針灸之物?”
這名道姑略通針灸,卻並不熟練,也是這兩年才開始學習,她摸不住李見素到底會不會,猶疑著不敢給她。
床榻上的長公主,卻是咬著牙顫聲道:“快些拿給她……讓她來施針。”
李見素沒有想到,長公主會對她如此信任,她自然也沒有辜負她,幾針下去,長公主當真不再叫喊,隻虛弱地靠在床頭,麵容泛白。
李見素又再次詢問她從昨晚到現在的吃食。
老嬤嬤一邊回憶,一邊道:“昨夜用了一壺清茶,吃了兩塊柿餅,今晨丹藥一顆,柿餅用了三塊……”
秋日正是宜食柿子的季節,往年也是如此,每到此時,觀中便多食柿餅。
“我知道了。”找到緣由,李見素鬆了口氣,“柿子糖高,性寒,本就不宜多食,尤其……”
說著,她看向萬壽公主。
萬壽公主眯眼望她,“直說便是。”
李見素深吸一口氣,解釋道:“菊花性甘,也是寒涼之物,又加之我贈的香囊中含有桂花,這幾樣東西加在一起,若尋常人,許是無事,可若是脾胃虛寒者,極易引發腸胃不適……”
李見素說完,立即起身,朝長公主行禮道:“是我思慮不周,望長公主恕罪。”
萬壽公主也跟著起身。
長公主此刻緩過勁來,朝二人擺手道:“怨不到你們頭上,我素來胃口不好,這次是我自己貪了嘴癮,明明知道柿子寒涼,還是忍不住日日都想吃上幾塊,倒是你啊,今日緩了我的痛,讓我日後也警醒了,萬不可這般放縱。”
她頓了頓,長籲一聲,又對那道姑說,“她就是見素,我從前與你說過,與不問散人一道入宮的孩子。”
那道姑一聽,這才恍然大悟,再看李見素時,眼中多了欽佩,“怪不得針術這般了得,我從你施針的手法就能看出,是個精通針灸的。”
有婢女端來湯藥,長公主起身喝完,又對李見素道:“我這胃痛也是老毛病了,時不時就要折騰我,你今日這針法,可否教於淨玄,日後我若是再疼起來,便讓她來給我施針?”
李見素樂於傳授針法,隻是這樣止痛的針法是治標不治本,再者,痛得情況不同,穴位不同,針的深淺也不同,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
那名為淨玄的道姑也心裏清楚,不必李見素開口,她先與長公主解釋了一番。
“這樣啊……”長公主歎了口氣,不免有些失望。
“若玄清真人不怕叨擾,我可以得空便來,將施針的法子細細與淨玄道長講解。”李見素提議。
長公主自然心悅應允,那淨玄道長,也難掩激動之色,通常有獨門技藝的人,很少會願意將所學傳於他人,她沒有想到,李見素當真願意,且並非是在糊弄她,若是想要糊弄,方才直接答應便是,隨便給她教幾下針法,能緩解長公主胃痛便是,根本沒有必要說後麵那番話。
淨玄心中感激,直接將這一行人送至山腳下。
李見素答應她,明日還會過來。
回城的路上馬車裏,許久未說話的萬壽公主,忽然問她,“茂王世子待你如何?”
李見素望著路上還未幹透的泥土,有些失神,“他……待我極好。”
萬壽公主雖然嘴上說,不去辯證那些關於李見素與太子的傳言,可她內心,實則是信了七分的,不然,依照她對李濬的了解,他性子清冷到那個地步,怎會留一個女子與他形影不離,又怎會將自己的封邑分給她。
可這短短兩日,她便意識到自己似乎是想錯了,李見素不是傳言中那樣的女子,她能留在東宮數年,興許並非依靠的是美貌,或是手段,而是……
想到方才眾人亂作一團時,李見素沉著冷靜地給長公主施針,又心細如發地去了解長公主病因,萬壽公主不由生出一個念頭,也許李見素不僅僅是今上下令時說得那般,在為太子調理飲食,而是真的在為他治病。
那時隔多年,又是收為義女,封了公主,又是給她賜婚,賞她封戶,難道是太子的腿疾被醫治好了?
此念頭一出,萬壽公主心頭一震。
她與太子李濬並非一母同胞,她與皇長子李溫,為晁美人所生,然母妃在今上登基不久後,因病去世,在之後,她便出宮嫁人,朝中之事她極少過問,也不想將自己牽扯其中,至於自己那位親弟弟,是個什麽材料,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若論腦子,李濬頂他十個都不止。
這般一想,她歎了口氣,神情如常般繼續把玩手中團扇,“那便好,我隻是憂心你們新婚不久,若你日日朝這青山觀跑,當心世子埋怨。”
“不會的。”李見素不知隻短短片刻,萬壽公主便想了這麽多,她還老實道,“世子今日要去白渠上值,來回車程就得半日,往後約摸十日,他才會回來一次。”
“十日?”萬壽公主雖不問政事,但多少是知道的,現今那折衝府隻是個虛職罷了,再說那白渠,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李湛是瘋了才會日日待在那裏。
她搖了搖團扇,再次打量起李見素,有些話不能明說,但李見素頂著李家的姓,頂著公主的名號,她又不能全然不管,思來想去,萬壽公主故作隨意地開了口,“我聽聞白渠那邊山清水秀,僻靜悠然,是個遊玩的好去處,你若無事,常過去尋他,賞花賞景,全當散心。”
李見素朝她彎起唇角,點頭“嗯”了一聲。
與此同時,白渠折衝府內,果毅都尉遞來名冊。
一本是府衛名冊,一本是兵器與馬匹的名冊。
這果毅都尉是德王庶子,李浣。
李浣年初時就已被送回了長安,今上封他為果毅都尉,低了李湛一品,為他副將。
方才遞名冊時,李湛便已看到,李浣雙手白嫩,掌心無繭,別說舞刀弄劍,策馬都是難事。
李湛垂眸看向手中薄薄的兩張紙。
早聞折衝府已不複當年,形同虛設,卻沒想到,原八百府衛的府邸,如今名冊上算他在內,竟不足十人,而另一張紙,僅兩句話:兵器無,馬匹三匹。
這虛職,可當真虛得徹底。
“都尉,若……若無其他吩咐,我先回了,這眼看就要天黑,我可得趕在天黑前回府呢。”李浣看著院外,一副心事重重模樣。
李湛抬眼看他,語氣隨和,“這麽著急回去,可是要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