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4章 卷八233 篇外非劇情-仁和義
你如果得到靈感的話可以隨便引用其中的話,你可以隨便複製,不需要注明來源。(既然談到仁義,總不能在仁義的文章上計較自己的名聲,所以再獻出自己一點兒小小的仁義)
一個人做好事時,他不管是論跡不論心,還是論跡也論心。這都不應該涉及到他做的事情是否究竟還算好事這方麵。
譬如一個惡人做了一件好事而已,你可以仍舊說他還是惡貫滿盈,但你至少不會對這件好事的定義產生困惑。
我們不會困惑到說“這個惡人居然又做了一件壞事”,或者“他做了一件事,但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既然我們對於惡人做好事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我們總不能對人們做好事的情況,卻還要無端加上一個“他其實是惡人”的前提和設想吧?
而好人也是會變化的,不一定存在著至始至終都論跡不論心,或者至始至終論跡論心的。人性不是死物,不會一成不變。
有的人能力好了,自然可以上升到論跡也論心的地步,哪怕他起初隻是論跡不論心。
當他迎來自我的改變,足可說明二者並不衝突。
一個論跡不論心的人不一定會和論跡也論心的人作對或者對立,本不存在矛盾關係。
而一個論跡也論心的人更不可能要求別人也做到這個階段。
關於仁義,心中有它們二者的是君子,而沒有它們的是惡人。但現在有的人已經產生了一種不對自己,卻加諸於他人的偏見。
有時候,人們喜歡說一個論跡不論心的人就不是君子,他的心裏裝著小人思維。
我不這麽認為,大家評價誰是一個偽君子之前,應該把偽君子的真正含義搞懂。
古代有的奸賊言而無信,言行不一。他明明說要做好事,說的很大話。結果根本沒做,甚至做壞事。
對於這種自我矛盾的人,說他是偽君子再確切不過。
而一個說得出做得到的人,你不應該還要活活剝開他的心腸,然後指著他的一點點毛病就說“我找到了這個證據,足可以證明他是偽君子”。所以,論跡不論心這句話,不應該成為大家評價身邊到底有多少個正人君子的依據,這樣極其不妥。因為你不可能按完人的標準要求世界上所有人。
因為你反過來想想,如果前提是建立在人人都已完人的標準要求世人,可見父母也一定會按照完人的標準去要求你的童年,自己會憑添許多的辛苦。那麽你應該好好的想想,一個完美的孩子理應承擔家務的,很小就得學會做飯,乃至於被迫學習更多自己不感興趣的所謂愛好,每天的休息時間也會被壓縮。(這裏提一句,關於無故虐待孩子的父母,有時候說的會很好聽,但那不是按完人的標準或出此目的,而是沒事拿孩子出氣的,所以我更不覺得你應該沒事拿別人出氣,你不能自己都論跡不論心,但一邊又覺得論跡不論心的人就是偽君子)
論跡不論心這句話,有時會誕生出“不要看他是什麽心腸”的弦外之音。可是本人年輕時做好事首先的動機就是來源我自己不忍他人之苦,而不是我首先就有自己的私心。
所以本人同樣經得起對自己論心這一關,我的願望是真實的經受住了考驗。
如果要說以人會不會動搖,以他是否痛苦為其人格的依據,那麽,論跡不論心完全就等於人們要求一棵樹在遇到大風時,它連一片葉子都不許晃動,而且什麽也不許掉落。
可是事實上,這棵樹隻要不在勁風中倒下,就已經遭遇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考驗。
每一片落下的葉子,都是大風降臨給它所帶去的。而非樹的自我意誌。
所以,論跡不論心對人們更多的要求是,在你始始終終得不到大道的時候要為了理想堅持。而不是必須至始至終的就永遠想著——我為了個人理想,將來肯定不得善終。
人是否善終就如同樹將來是否會被風吹倒那樣,不是它的自我意誌去決定的。一個人該不該到達足可對自己論心的階段也是他自己的意願所在,而不能被人強求著做到論起心來對自己也萬般無愧。
可實話實說,本人也在論心這條路,至始至終也走了很久。一開始沒有人要求我論起心來無愧,不過我起初覺得,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論心也真誠的時候,我先摒棄它,成為一個毫無欲望的人也全然無礙。
想做到論跡也論心,此事對自己有益有害。
一個論跡論心的人,在他人生剩下的大部分時間中,也就隻能處於視死如歸的階段了。
一場大風過後,雖然樹是光禿的,可也不必強加上論跡不論心的概念。
而是當它長不出葉子,或是它剛剛作為種子埋在土壤,還並不知道什麽是葉子的時候,應該鼓勵它先成長出來。
仿佛人剛剛做起善事時起初懵懂無知,應該告訴他,即便你失敗了也沒有什麽好怕的,自古英雄無完人。
做壞事失敗了會接受人們懲罰,可做好事失敗了無論怎麽樣也不該惡意相待,強加於人的認為此刻責任全在做好事的人內心還不夠坦誠。
而在他明白了大道,實實在在的去貫徹它以後,就不用對著考了九十分,乃至追求一百分的人說:“你考及格就行,考了滿分也浪費力氣。”
所以,論跡不論心是降低了論跡論心能否做到的一片迷霧,否定一個人取得更高分數的可能性。誰不想論跡也論心,可是論跡也論心的真正意義在於——你被埋在土壤裏時,就應該明白,且考慮到自己將來會被風給吹走。可即便要白活一場,我仍舊破土而出。
所以,不管是論跡還是論心,接受自己的審視非常容易。
隻要由始至終去做一個無名的俠客,這已可慰平生,死而無憾。
可要取得他人所說的論心也可以過關,不如還是祈禱不知道自己性格的人少罵幾句吧。
或者說,倘若貪圖虛名,想在他們那兒“心中過關”。這條論心之路就已經輸了。
樹在大風中苦苦支撐,正是論心無愧之所在,堅持是它自己的意誌和行動所在。可是當它被風吹走,這不是它決定的,而是能力有限。
一棵樹到了連自己都挽救不了的時候,它再也不能遮風擋雨了,即使論起心跡,再好再真也改變不了它的下場。更何況,此刻自己都保不住,還能幫別人什麽?無非是倒去以後期望有人拾走,劈了當柴火發光發熱。
論心之益,在於心中清醒,隻要走上這條路,不管你失敗了多少次,千難萬苦也不會舍棄自己的努力。
可論心之害也在於那些不知真情的人看來,你永永遠遠是個有著更多缺點,而且仿佛很喜好麵子,想冒充正人君子的人。
所以,這是兩條不一樣的路。
你想走的是論跡不論心的道路,興許有樂無苦,或是有樂有苦。
你想走的是論跡也論心的道路,其中有樂有苦,或是有苦無樂。
古來有陰陽學說,將天地分為四種態勢:太陽,少陽,少陰,太虛。
這也足可驗證每個人的道路,無非是四種。
有樂無苦。(以自身而處於太陽)
有樂有苦。(以自身而處於少陽,少陰)
有苦無樂。(以自身而處於太虛)
這條路,真正走了上去,怎麽樣也很難冒充自己是另一條道路的人。
譬如春秋時介子推寧願被山火燒死,保住自身的氣節和人品,最後也不願走出大火和晉文公過上有樂無苦的生活。
對於論心者而言,他在事後得到了所謂快樂,在他看來那也是原本屬於別人的東西。譬如讚歎和喜愛,對方完全可以去喜愛另一個人,讚歎別人,自己是否該接受,都是心中一道極其難以克製的心魔與障礙。
趨利避害是人自己的本性和本能,介子推想做到對自己論心,否定自己的本能,即便是麵對死亡也視死如歸。於是他得到的不是生還,而是活活被大火被燒死了,抱樹而終。
最終,但恐大家不明,此處也不留弦外之音。
難道每個人都得成為介子推,才能讓人性變得盡善盡美嗎?仁義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舉動,其中有俠者不畏強者的仁義,學武就是為了除暴揚善,為了擊敗邪惡。卻也有介子推這樣想為了改變人性而死的。
俠者義不失仁,介子推仁不失義。
正因如此——你想做一個論跡不論心的人,當然可以。別人本來也沒資格說你不是俠客,或者不是介子推。
除非在他們眼裏,俠者其實是不仁的家夥,介子推其實是不忠不義,以死來背叛君主的人。
如果是這樣就等於正確的話,俠者之中就會死很多無辜的人,他們幫助的人都會不念舊義,恩將仇報。而很多像介子推一樣忠直的人也會被奸佞迫害,置他們的仁德於牢籠中,直至他們含冤死去。
你如果得到靈感的話可以隨便引用其中的話,你可以隨便複製,不需要注明來源。(既然談到仁義,總不能在仁義的文章上計較自己的名聲,所以再獻出自己一點兒小小的仁義)
一個人做好事時,他不管是論跡不論心,還是論跡也論心。這都不應該涉及到他做的事情是否究竟還算好事這方麵。
譬如一個惡人做了一件好事而已,你可以仍舊說他還是惡貫滿盈,但你至少不會對這件好事的定義產生困惑。
我們不會困惑到說“這個惡人居然又做了一件壞事”,或者“他做了一件事,但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既然我們對於惡人做好事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我們總不能對人們做好事的情況,卻還要無端加上一個“他其實是惡人”的前提和設想吧?
而好人也是會變化的,不一定存在著至始至終都論跡不論心,或者至始至終論跡論心的。人性不是死物,不會一成不變。
有的人能力好了,自然可以上升到論跡也論心的地步,哪怕他起初隻是論跡不論心。
當他迎來自我的改變,足可說明二者並不衝突。
一個論跡不論心的人不一定會和論跡也論心的人作對或者對立,本不存在矛盾關係。
而一個論跡也論心的人更不可能要求別人也做到這個階段。
關於仁義,心中有它們二者的是君子,而沒有它們的是惡人。但現在有的人已經產生了一種不對自己,卻加諸於他人的偏見。
有時候,人們喜歡說一個論跡不論心的人就不是君子,他的心裏裝著小人思維。
我不這麽認為,大家評價誰是一個偽君子之前,應該把偽君子的真正含義搞懂。
古代有的奸賊言而無信,言行不一。他明明說要做好事,說的很大話。結果根本沒做,甚至做壞事。
對於這種自我矛盾的人,說他是偽君子再確切不過。
而一個說得出做得到的人,你不應該還要活活剝開他的心腸,然後指著他的一點點毛病就說“我找到了這個證據,足可以證明他是偽君子”。所以,論跡不論心這句話,不應該成為大家評價身邊到底有多少個正人君子的依據,這樣極其不妥。因為你不可能按完人的標準要求世界上所有人。
因為你反過來想想,如果前提是建立在人人都已完人的標準要求世人,可見父母也一定會按照完人的標準去要求你的童年,自己會憑添許多的辛苦。那麽你應該好好的想想,一個完美的孩子理應承擔家務的,很小就得學會做飯,乃至於被迫學習更多自己不感興趣的所謂愛好,每天的休息時間也會被壓縮。(這裏提一句,關於無故虐待孩子的父母,有時候說的會很好聽,但那不是按完人的標準或出此目的,而是沒事拿孩子出氣的,所以我更不覺得你應該沒事拿別人出氣,你不能自己都論跡不論心,但一邊又覺得論跡不論心的人就是偽君子)
論跡不論心這句話,有時會誕生出“不要看他是什麽心腸”的弦外之音。可是本人年輕時做好事首先的動機就是來源我自己不忍他人之苦,而不是我首先就有自己的私心。
所以本人同樣經得起對自己論心這一關,我的願望是真實的經受住了考驗。
如果要說以人會不會動搖,以他是否痛苦為其人格的依據,那麽,論跡不論心完全就等於人們要求一棵樹在遇到大風時,它連一片葉子都不許晃動,而且什麽也不許掉落。
可是事實上,這棵樹隻要不在勁風中倒下,就已經遭遇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考驗。
每一片落下的葉子,都是大風降臨給它所帶去的。而非樹的自我意誌。
所以,論跡不論心對人們更多的要求是,在你始始終終得不到大道的時候要為了理想堅持。而不是必須至始至終的就永遠想著——我為了個人理想,將來肯定不得善終。
人是否善終就如同樹將來是否會被風吹倒那樣,不是它的自我意誌去決定的。一個人該不該到達足可對自己論心的階段也是他自己的意願所在,而不能被人強求著做到論起心來對自己也萬般無愧。
可實話實說,本人也在論心這條路,至始至終也走了很久。一開始沒有人要求我論起心來無愧,不過我起初覺得,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論心也真誠的時候,我先摒棄它,成為一個毫無欲望的人也全然無礙。
想做到論跡也論心,此事對自己有益有害。
一個論跡論心的人,在他人生剩下的大部分時間中,也就隻能處於視死如歸的階段了。
一場大風過後,雖然樹是光禿的,可也不必強加上論跡不論心的概念。
而是當它長不出葉子,或是它剛剛作為種子埋在土壤,還並不知道什麽是葉子的時候,應該鼓勵它先成長出來。
仿佛人剛剛做起善事時起初懵懂無知,應該告訴他,即便你失敗了也沒有什麽好怕的,自古英雄無完人。
做壞事失敗了會接受人們懲罰,可做好事失敗了無論怎麽樣也不該惡意相待,強加於人的認為此刻責任全在做好事的人內心還不夠坦誠。
而在他明白了大道,實實在在的去貫徹它以後,就不用對著考了九十分,乃至追求一百分的人說:“你考及格就行,考了滿分也浪費力氣。”
所以,論跡不論心是降低了論跡論心能否做到的一片迷霧,否定一個人取得更高分數的可能性。誰不想論跡也論心,可是論跡也論心的真正意義在於——你被埋在土壤裏時,就應該明白,且考慮到自己將來會被風給吹走。可即便要白活一場,我仍舊破土而出。
所以,不管是論跡還是論心,接受自己的審視非常容易。
隻要由始至終去做一個無名的俠客,這已可慰平生,死而無憾。
可要取得他人所說的論心也可以過關,不如還是祈禱不知道自己性格的人少罵幾句吧。
或者說,倘若貪圖虛名,想在他們那兒“心中過關”。這條論心之路就已經輸了。
樹在大風中苦苦支撐,正是論心無愧之所在,堅持是它自己的意誌和行動所在。可是當它被風吹走,這不是它決定的,而是能力有限。
一棵樹到了連自己都挽救不了的時候,它再也不能遮風擋雨了,即使論起心跡,再好再真也改變不了它的下場。更何況,此刻自己都保不住,還能幫別人什麽?無非是倒去以後期望有人拾走,劈了當柴火發光發熱。
論心之益,在於心中清醒,隻要走上這條路,不管你失敗了多少次,千難萬苦也不會舍棄自己的努力。
可論心之害也在於那些不知真情的人看來,你永永遠遠是個有著更多缺點,而且仿佛很喜好麵子,想冒充正人君子的人。
所以,這是兩條不一樣的路。
你想走的是論跡不論心的道路,興許有樂無苦,或是有樂有苦。
你想走的是論跡也論心的道路,其中有樂有苦,或是有苦無樂。
古來有陰陽學說,將天地分為四種態勢:太陽,少陽,少陰,太虛。
這也足可驗證每個人的道路,無非是四種。
有樂無苦。(以自身而處於太陽)
有樂有苦。(以自身而處於少陽,少陰)
有苦無樂。(以自身而處於太虛)
這條路,真正走了上去,怎麽樣也很難冒充自己是另一條道路的人。
譬如春秋時介子推寧願被山火燒死,保住自身的氣節和人品,最後也不願走出大火和晉文公過上有樂無苦的生活。
對於論心者而言,他在事後得到了所謂快樂,在他看來那也是原本屬於別人的東西。譬如讚歎和喜愛,對方完全可以去喜愛另一個人,讚歎別人,自己是否該接受,都是心中一道極其難以克製的心魔與障礙。
趨利避害是人自己的本性和本能,介子推想做到對自己論心,否定自己的本能,即便是麵對死亡也視死如歸。於是他得到的不是生還,而是活活被大火被燒死了,抱樹而終。
最終,但恐大家不明,此處也不留弦外之音。
難道每個人都得成為介子推,才能讓人性變得盡善盡美嗎?仁義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舉動,其中有俠者不畏強者的仁義,學武就是為了除暴揚善,為了擊敗邪惡。卻也有介子推這樣想為了改變人性而死的。
俠者義不失仁,介子推仁不失義。
正因如此——你想做一個論跡不論心的人,當然可以。別人本來也沒資格說你不是俠客,或者不是介子推。
除非在他們眼裏,俠者其實是不仁的家夥,介子推其實是不忠不義,以死來背叛君主的人。
如果是這樣就等於正確的話,俠者之中就會死很多無辜的人,他們幫助的人都會不念舊義,恩將仇報。而很多像介子推一樣忠直的人也會被奸佞迫害,置他們的仁德於牢籠中,直至他們含冤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