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趙仁琦從茅房即廁所起身回房,要研究一下那一頁《傷寒論》的內容。
老太太易明秀在院子裏早就看出趙仁琦可能又犯病了,想問又止住了;她知道兒子的脾氣,什麽事都是一個人扛,從不讓她這個做母親的操心費力。
再說,趙仁琦每次去廁所,都是急匆匆要吐身上、拉褲子裏的樣子;從廁所出來,也是逃命似地往屋裏趕——易明秀老太太就是想問,也不忍心更不能問。
她一個老婆子,還是一個癱子,能做什麽?不能幫兒子的忙,也不能拖兒子的後腿兒——老太太急得一個勁兒在那兒原地打轉。
這次看趙仁琦好像很高興地從廁所出來了,也不像那兩次逃命一樣往回趕,而是站在院子裏水缸旁舀水漱口,好像還慢悠悠地想著什麽心事;於是,老太太壯著膽子說道:
“琦兒!行不行啊你一個人?指定又是吐又是拉的!別硬撐著——還是讓那個什麽——省裏的閨女醫生給你看看吧再!”
趙仁琦一皺眉——母親的話有點兒讓人煩,他根本無從接腔!
趙仁琦趕緊漱了幾下口,笑著安慰母親道:
“媽!看您說的——多難聽!我沒事兒!三十年了,你看——我不是每次不管什麽大病小災的,都是自己把自己給照顧好的?
就是您老人家——這麽多年有個什麽不舒服的,不也是我想辦法給弄好的?放心——鍛煉您的!我自己會好的!”
趙仁琦說完,怕母親又提起黃百會的事,不等老太太回話,趕緊回屋了。
老太太打了個“唉”聲,又繼續鍛煉自個兒的了。
老太太心裏明白:
的確,這三十年裏,趙仁琦雖然被迫放棄學醫、行醫,但趙家的規矩他一直沒忘;平時他們母子有個什麽頭疼腦熱的小病小災,都是趙仁琦咬著牙想辦法自己給解決的——從沒有找過外人!
好在,他們母子不僅身子骨底子好,硬朗,又加上平時都很注意,這麽多年也沒生過什麽特別大的病。
今天早上趙仁琦的情況實在太嚇人了,老太太易明秀為了兒子——什麽趙家的規矩不規矩的,都不顧了,隻要能救兒子的命救行;因此,她才沒阻止木賊給趙仁琦看病,更沒阻止那個突然而來的省裏的女醫生——黃百會!
“唉!可苦了這孩子了——這麽大了,也沒成個家,還要照顧我這個早就該死的老婆子!”易明秀老太太為趙仁琦擔憂啊……
且說,趙仁琦回到屋裏,在床頭的桌子上找紙和筆,想好好研究一下那頁差點兒被他當作廁紙廢掉的書紙。
紙和筆還沒找到,卻發現桌子上疊放一張整齊的小紙條兒。
“誰放的?我沒弄什麽小紙條兒啊!”趙仁琦邊自言自語邊打開小紙條兒來看,隻見上麵露出一行手機號碼,和幾句話,字體娟秀而有力:
這是我的手機號碼;若我走後,身體有什麽不適,打給我。——黃百會
一股暖流迅速傳遍趙仁琦的全身!
顯然,這紙條不可能是黃百會今天早上來後寫的——那麽多人在場,她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寫;一定是她來之前已經寫好偷偷放下的!
一瞬間,他仿佛忘記了黃百會這一天多給他帶來的所有不快和煩惱;他仿佛覺得虧欠了黃百會很多很多,辜負了她的諸多美意;他甚至想認可黃百會找他的目的……
他甚至一激動,想馬上拿起手機打給黃百會——問問他對剛才那頁紙裏的疑問;或者探討一下也好。
生病太難受,太痛苦了——還什麽事也做不了;趙仁琦多麽想自己的病馬上好啊——他還有那麽多事要做:
他有母親需要照顧;他和老棋聖鮮於琪馬上有一場豪賭,他需要錢,他要贏那筆錢;他有劉生地、王發根等一幫兄弟,那些人還等著他帶頭兒,拓展象棋事業……
小小的一隻手機,趙仁琦此時拿在手裏,卻像拿著一塊巨大的重物,覺得無比沉重——想拿不動,又大得想抓不住。
心在糾結,手在顫抖——始終拿不準是打還是不打,趙仁琦在做一項痛苦的抉擇……
“不行!無論怎樣——黃百會都屬於王中貴、王丼他們王家一派的人,仇人之間怎麽可以共事?怎麽會有結果?
關鍵——黃百會還是女人!突然而來的女人!三十年來,女人給我帶來的災難還不夠嗎?
趙家再也經不起災難了!”
越想越恐怖,越想越氣!
趙仁琦終於無力地放下手機,把那張紙條兒揉成一團,狠狠扔到狼毒拿出來放在床邊當垃圾簍的鞋盒裏!
“還是少惹麻煩,自力更生吧!”
趙仁琦咬了咬牙,找到紙和筆開始研究那頁紙的內容……
突然感到身上有點兒一陣、一陣冷,發瘧疾的感覺,口還有點兒幹;趙仁琦起身找到暖水壺,喝了一杯熱水,又繼續研究那頁紙。
剛坐下沒兩分鍾,趙仁琦忽然覺得身上又開始微微出虛汗,還感覺有點兒冷,頭也不舒服——還有點兒不敢往下躺的感覺。
“該怎麽理解呢?身上的症狀,像中風,像傷寒,像眩暈——現在又有點兒像瘧疾!”
身上又有了病理反應,趙仁琦很著急,覺得自己的思路又繞回了剛才在廁所時的思路,還是一團亂麻,理不清思緒。
畢竟,他沒有什麽中醫基礎——雖然他平時也能對付一些小病小災,但那都是生活上的經曆、經驗所得,有的是民間常用的土方、偏方、驗方,不專業更不係統。
“誒!”趙仁琦的腦子突然靈光一閃,“我何不用象棋的思維來理清這頁紙的思路?”
一念至此,趙仁琦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
象棋是他的強項,浸淫幾十年,他不知看過多少棋譜棋書,不知會過多少高手強人——他對象棋的思維何其熟悉和精通啊!
這也是一筆財富!
觸類可以旁通;雖然中醫和象棋歸不到一類,但學習的方法和道理總歸都是一樣的!
《橘中秘》之“全旨”中的句子,像星星一樣,閃閃爍爍一下出現在趙仁琦的腦海:
“棋雖曲藝,義頗精微,必專心然後有得,必合法然後能超。大抵全局之中,千變萬化,有難殫述,然其妙法,必不能出乎範圍……”
趙仁琦的心也跟著靜了下來,像平時研究象棋一樣,老僧入定般專注於眼前的那頁紙——先觀全局;再別變化;後求妙法……
“有了!”
趙仁琦忽然大夢初醒一般,心中豁然一亮,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任他千變萬化,傷寒病症裏沒有‘汗出’二字,中風病症裏有‘汗出’二字——這就是區別!
什麽眩暈不眩暈的,霍亂不霍亂的,瘧疾不瘧疾的!
反正昨晚受了風寒,還淋了雨——而當時,我已經先喝了生薑水,每次吐瀉完,自己都要喝些熱水;自己的身子也沒有那麽弱,也不是三伏天:
霍亂和瘧疾是可以首先排除的!
至於眩暈,以目前自己的水平,還不知道如何確認;但至少可以認為:跟昨晚的風寒和淋雨有關!”
趙仁琦的思緒一下子清晰起來——
觀全局:受了風寒和雨淋;
別變化:汗出與否;
求妙法:從汗出與否“落子布局”。
那麽——脈浮,脈緩者,脈陰陽俱緊者,又怎麽理解呢?至此,脈象問題還沒有解決呢!
中醫可是很重視號脈的,老百姓也沒有不知道的——這一點,曾經門裏出身的趙仁琦是很明白的!
開始,趙仁琦在那裏摸著自己的脈搏,好一陣子揣摩、感受;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他什麽也摸不出來,就是知道脈搏在跳動。
趙仁琦怎麽會懂得脈象呢?怎麽會摸脈呢?
他根本就沒有學過醫;雖然他當年考上了“燕京中醫學院”,但沒上成他父親就出事了,家也跟著出事了!
後來,也因他父親的緣故,他放棄了繼續學醫、行醫的年頭!
怎麽辦?他隻能從原文的文字來逐字逐句理解和推斷。
回過頭來趙仁琦再看原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處共四段話(或四句話),第一段話是標題,應該是總指病區位置的——太陽病。
陽表外,陰表內——趙仁琦還是知道的;他們下棋的時候,經常說陰招什麽的——陰招自然是在暗處,或見不得人的;那麽,陽自然是與陰相對的,見得人的。
太陽——太是大的意思,很大,特別大,最大;這樣一來,太陽病,豈不是可以理解成:在外麵的最大區域的病?
人體外麵最大的區域在哪兒?自然是表皮了!
什麽風寒,什麽雨淋——不都是先招惹到人體的表皮嗎?
如此,病的全局出來了——表皮!說明他自己的病,目前是在表皮,沒有往裏麵深入。
那麽,變化呢?
接下來,看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象的變化出來了:脈浮了!
“浮”字好理解啊:不就是浮起來嗎?像水裏漂個什麽東西一樣,一浮一浮的——那一定是在上麵,在表麵。上麵、表麵在哪兒呢?一定是在皮膚表麵。
到這裏,趙仁琦的心裏一動:剛才摸他自己的脈搏的時候,那跳動的感覺好像就在皮膚表麵——難道那就是脈浮?
變化找到了;那麽,妙法呢?
仔細讀了讀第二條和第三條,趙仁琦感覺這兩條裏有說中風與傷寒的脈象區別文字:
“脈緩者,名為中風”;“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原文說得很明白啊!那麽,什麽是脈緩,什麽是脈陰陽俱緊呢?
趙仁琦就弄不懂了——太複雜了!
太複雜也要搞懂啊;否則,怎麽知道用什麽處方呢?
最後,他找了個賴法:反正自己不懂脈象,但至少知道緩是不快、不急;緊一定是緊繃繃,著急的樣子。
再次回想剛才摸自己脈搏的情況,趙仁琦恍惚記得自己的脈搏沒有什麽緊繃繃的感覺。
他那雙經常摸象棋子兒的手,感覺一點兒也不遲鈍,是不是緊繃繃——他絕對判斷得出來!
脈象區別就是妙法兒!
汗出和脈象的區別,兩個妙法兒合在一起,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中風”!
以趙仁琦在對中醫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對文字做出的字麵理解,也隻能是這樣了:
先用“桂枝湯”來“落子布局”,看身體病情下一步的變化再說。
理清了思路,有了希望,趙仁琦好一陣輕鬆……
於是,趙仁琦打起精神到院子裏跟母親打了個招呼,立刻騎自行車到鎮上抓了三劑“桂枝湯”草藥回來。
趙仁琦家裏雖然缺錢,卻有的是煎藥的砂鍋——他家怎麽著也是曾經的“中醫世家”啊!
他找出一隻經常合用的砂鍋,很快按要求把一劑“桂枝湯”就煎好了。
誰知,僅僅喝了一劑,身上的病已基本痊愈,除了身子還有點兒虛弱外,已經沒什麽大礙了!
趙仁琦感慨不已——看著剩下的兩劑桂枝湯,心裏說不出的難受,竟是沒有半點兒欣喜……
老太太易明秀在院子裏早就看出趙仁琦可能又犯病了,想問又止住了;她知道兒子的脾氣,什麽事都是一個人扛,從不讓她這個做母親的操心費力。
再說,趙仁琦每次去廁所,都是急匆匆要吐身上、拉褲子裏的樣子;從廁所出來,也是逃命似地往屋裏趕——易明秀老太太就是想問,也不忍心更不能問。
她一個老婆子,還是一個癱子,能做什麽?不能幫兒子的忙,也不能拖兒子的後腿兒——老太太急得一個勁兒在那兒原地打轉。
這次看趙仁琦好像很高興地從廁所出來了,也不像那兩次逃命一樣往回趕,而是站在院子裏水缸旁舀水漱口,好像還慢悠悠地想著什麽心事;於是,老太太壯著膽子說道:
“琦兒!行不行啊你一個人?指定又是吐又是拉的!別硬撐著——還是讓那個什麽——省裏的閨女醫生給你看看吧再!”
趙仁琦一皺眉——母親的話有點兒讓人煩,他根本無從接腔!
趙仁琦趕緊漱了幾下口,笑著安慰母親道:
“媽!看您說的——多難聽!我沒事兒!三十年了,你看——我不是每次不管什麽大病小災的,都是自己把自己給照顧好的?
就是您老人家——這麽多年有個什麽不舒服的,不也是我想辦法給弄好的?放心——鍛煉您的!我自己會好的!”
趙仁琦說完,怕母親又提起黃百會的事,不等老太太回話,趕緊回屋了。
老太太打了個“唉”聲,又繼續鍛煉自個兒的了。
老太太心裏明白:
的確,這三十年裏,趙仁琦雖然被迫放棄學醫、行醫,但趙家的規矩他一直沒忘;平時他們母子有個什麽頭疼腦熱的小病小災,都是趙仁琦咬著牙想辦法自己給解決的——從沒有找過外人!
好在,他們母子不僅身子骨底子好,硬朗,又加上平時都很注意,這麽多年也沒生過什麽特別大的病。
今天早上趙仁琦的情況實在太嚇人了,老太太易明秀為了兒子——什麽趙家的規矩不規矩的,都不顧了,隻要能救兒子的命救行;因此,她才沒阻止木賊給趙仁琦看病,更沒阻止那個突然而來的省裏的女醫生——黃百會!
“唉!可苦了這孩子了——這麽大了,也沒成個家,還要照顧我這個早就該死的老婆子!”易明秀老太太為趙仁琦擔憂啊……
且說,趙仁琦回到屋裏,在床頭的桌子上找紙和筆,想好好研究一下那頁差點兒被他當作廁紙廢掉的書紙。
紙和筆還沒找到,卻發現桌子上疊放一張整齊的小紙條兒。
“誰放的?我沒弄什麽小紙條兒啊!”趙仁琦邊自言自語邊打開小紙條兒來看,隻見上麵露出一行手機號碼,和幾句話,字體娟秀而有力:
這是我的手機號碼;若我走後,身體有什麽不適,打給我。——黃百會
一股暖流迅速傳遍趙仁琦的全身!
顯然,這紙條不可能是黃百會今天早上來後寫的——那麽多人在場,她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寫;一定是她來之前已經寫好偷偷放下的!
一瞬間,他仿佛忘記了黃百會這一天多給他帶來的所有不快和煩惱;他仿佛覺得虧欠了黃百會很多很多,辜負了她的諸多美意;他甚至想認可黃百會找他的目的……
他甚至一激動,想馬上拿起手機打給黃百會——問問他對剛才那頁紙裏的疑問;或者探討一下也好。
生病太難受,太痛苦了——還什麽事也做不了;趙仁琦多麽想自己的病馬上好啊——他還有那麽多事要做:
他有母親需要照顧;他和老棋聖鮮於琪馬上有一場豪賭,他需要錢,他要贏那筆錢;他有劉生地、王發根等一幫兄弟,那些人還等著他帶頭兒,拓展象棋事業……
小小的一隻手機,趙仁琦此時拿在手裏,卻像拿著一塊巨大的重物,覺得無比沉重——想拿不動,又大得想抓不住。
心在糾結,手在顫抖——始終拿不準是打還是不打,趙仁琦在做一項痛苦的抉擇……
“不行!無論怎樣——黃百會都屬於王中貴、王丼他們王家一派的人,仇人之間怎麽可以共事?怎麽會有結果?
關鍵——黃百會還是女人!突然而來的女人!三十年來,女人給我帶來的災難還不夠嗎?
趙家再也經不起災難了!”
越想越恐怖,越想越氣!
趙仁琦終於無力地放下手機,把那張紙條兒揉成一團,狠狠扔到狼毒拿出來放在床邊當垃圾簍的鞋盒裏!
“還是少惹麻煩,自力更生吧!”
趙仁琦咬了咬牙,找到紙和筆開始研究那頁紙的內容……
突然感到身上有點兒一陣、一陣冷,發瘧疾的感覺,口還有點兒幹;趙仁琦起身找到暖水壺,喝了一杯熱水,又繼續研究那頁紙。
剛坐下沒兩分鍾,趙仁琦忽然覺得身上又開始微微出虛汗,還感覺有點兒冷,頭也不舒服——還有點兒不敢往下躺的感覺。
“該怎麽理解呢?身上的症狀,像中風,像傷寒,像眩暈——現在又有點兒像瘧疾!”
身上又有了病理反應,趙仁琦很著急,覺得自己的思路又繞回了剛才在廁所時的思路,還是一團亂麻,理不清思緒。
畢竟,他沒有什麽中醫基礎——雖然他平時也能對付一些小病小災,但那都是生活上的經曆、經驗所得,有的是民間常用的土方、偏方、驗方,不專業更不係統。
“誒!”趙仁琦的腦子突然靈光一閃,“我何不用象棋的思維來理清這頁紙的思路?”
一念至此,趙仁琦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
象棋是他的強項,浸淫幾十年,他不知看過多少棋譜棋書,不知會過多少高手強人——他對象棋的思維何其熟悉和精通啊!
這也是一筆財富!
觸類可以旁通;雖然中醫和象棋歸不到一類,但學習的方法和道理總歸都是一樣的!
《橘中秘》之“全旨”中的句子,像星星一樣,閃閃爍爍一下出現在趙仁琦的腦海:
“棋雖曲藝,義頗精微,必專心然後有得,必合法然後能超。大抵全局之中,千變萬化,有難殫述,然其妙法,必不能出乎範圍……”
趙仁琦的心也跟著靜了下來,像平時研究象棋一樣,老僧入定般專注於眼前的那頁紙——先觀全局;再別變化;後求妙法……
“有了!”
趙仁琦忽然大夢初醒一般,心中豁然一亮,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任他千變萬化,傷寒病症裏沒有‘汗出’二字,中風病症裏有‘汗出’二字——這就是區別!
什麽眩暈不眩暈的,霍亂不霍亂的,瘧疾不瘧疾的!
反正昨晚受了風寒,還淋了雨——而當時,我已經先喝了生薑水,每次吐瀉完,自己都要喝些熱水;自己的身子也沒有那麽弱,也不是三伏天:
霍亂和瘧疾是可以首先排除的!
至於眩暈,以目前自己的水平,還不知道如何確認;但至少可以認為:跟昨晚的風寒和淋雨有關!”
趙仁琦的思緒一下子清晰起來——
觀全局:受了風寒和雨淋;
別變化:汗出與否;
求妙法:從汗出與否“落子布局”。
那麽——脈浮,脈緩者,脈陰陽俱緊者,又怎麽理解呢?至此,脈象問題還沒有解決呢!
中醫可是很重視號脈的,老百姓也沒有不知道的——這一點,曾經門裏出身的趙仁琦是很明白的!
開始,趙仁琦在那裏摸著自己的脈搏,好一陣子揣摩、感受;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他什麽也摸不出來,就是知道脈搏在跳動。
趙仁琦怎麽會懂得脈象呢?怎麽會摸脈呢?
他根本就沒有學過醫;雖然他當年考上了“燕京中醫學院”,但沒上成他父親就出事了,家也跟著出事了!
後來,也因他父親的緣故,他放棄了繼續學醫、行醫的年頭!
怎麽辦?他隻能從原文的文字來逐字逐句理解和推斷。
回過頭來趙仁琦再看原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處共四段話(或四句話),第一段話是標題,應該是總指病區位置的——太陽病。
陽表外,陰表內——趙仁琦還是知道的;他們下棋的時候,經常說陰招什麽的——陰招自然是在暗處,或見不得人的;那麽,陽自然是與陰相對的,見得人的。
太陽——太是大的意思,很大,特別大,最大;這樣一來,太陽病,豈不是可以理解成:在外麵的最大區域的病?
人體外麵最大的區域在哪兒?自然是表皮了!
什麽風寒,什麽雨淋——不都是先招惹到人體的表皮嗎?
如此,病的全局出來了——表皮!說明他自己的病,目前是在表皮,沒有往裏麵深入。
那麽,變化呢?
接下來,看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象的變化出來了:脈浮了!
“浮”字好理解啊:不就是浮起來嗎?像水裏漂個什麽東西一樣,一浮一浮的——那一定是在上麵,在表麵。上麵、表麵在哪兒呢?一定是在皮膚表麵。
到這裏,趙仁琦的心裏一動:剛才摸他自己的脈搏的時候,那跳動的感覺好像就在皮膚表麵——難道那就是脈浮?
變化找到了;那麽,妙法呢?
仔細讀了讀第二條和第三條,趙仁琦感覺這兩條裏有說中風與傷寒的脈象區別文字:
“脈緩者,名為中風”;“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原文說得很明白啊!那麽,什麽是脈緩,什麽是脈陰陽俱緊呢?
趙仁琦就弄不懂了——太複雜了!
太複雜也要搞懂啊;否則,怎麽知道用什麽處方呢?
最後,他找了個賴法:反正自己不懂脈象,但至少知道緩是不快、不急;緊一定是緊繃繃,著急的樣子。
再次回想剛才摸自己脈搏的情況,趙仁琦恍惚記得自己的脈搏沒有什麽緊繃繃的感覺。
他那雙經常摸象棋子兒的手,感覺一點兒也不遲鈍,是不是緊繃繃——他絕對判斷得出來!
脈象區別就是妙法兒!
汗出和脈象的區別,兩個妙法兒合在一起,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中風”!
以趙仁琦在對中醫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對文字做出的字麵理解,也隻能是這樣了:
先用“桂枝湯”來“落子布局”,看身體病情下一步的變化再說。
理清了思路,有了希望,趙仁琦好一陣輕鬆……
於是,趙仁琦打起精神到院子裏跟母親打了個招呼,立刻騎自行車到鎮上抓了三劑“桂枝湯”草藥回來。
趙仁琦家裏雖然缺錢,卻有的是煎藥的砂鍋——他家怎麽著也是曾經的“中醫世家”啊!
他找出一隻經常合用的砂鍋,很快按要求把一劑“桂枝湯”就煎好了。
誰知,僅僅喝了一劑,身上的病已基本痊愈,除了身子還有點兒虛弱外,已經沒什麽大礙了!
趙仁琦感慨不已——看著剩下的兩劑桂枝湯,心裏說不出的難受,竟是沒有半點兒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