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隱公一天天算著自己將國君之位還給公子允的日子,他很清楚,隻要公子允二十歲成人,自己給他主持完冠禮,自己就可以還政新君了。
他已經攝政整整五年了,公子允也已經十四歲了,再六年便可以了,自己必須將一切都料理好。
到時自己給予兄弟公子允的,是一個既無內憂亦無外患的魯國,而且還是一個全國上下對新君無限忠誠、卿大夫精誠團結的良好政治生態魯國。
為了兄弟公子允,自己可以舍棄一切,包括比生命還要重要的名聲。
如這一次,為突出公子允的正統性,魯隱公借魯國一場天災之際,為公子允生母仲子修建了規模恢宏的廟宇。
仲子本是魯隱公的夫人,但後來成了父親魯惠公的夫人,並生了嫡子公子允。這些事我們前麵講了。
魯惠公去世那一年,宋國居然與魯國鬧起了大矛盾,原因也非常簡單。
當時魯惠公雖然已經立了公子允為世子,公子允是宋國公主仲子所生的兒子,宋國當然是很歡迎的。
但是,當時由於魯惠公感覺自己身體非常不好,他又對庶長子公子息非常愧疚,所以便想出了一個讓公子息攝政的辦法。
按理,公子息的生母聲子也是來自宋國,但宋國卻不高興了。
你魯國頭上長角了?哪個諸侯有過攝政這一說?
其實,當時宋國國君宋穆公因為其國君之位受讓於其兄宋宣公,所以對已經過世的宋宣公非常敬重。
仲子和聲子雖然都是宋國來的,但公子允的生母仲子是宋宣公非常喜愛的妹妹,相比起魯隱公生母聲子,那當然是仲子更被宋穆公看重。
現在你魯國人居然說話有水份,老早答應讓仲子為魯國夫人,並且由仲子所生的公子允為世子,那按理就應該是由公子允即位為魯國國君。
但搞出這麽一個攝政來,誰能保證那攝政的家夥真的會以公子允成人後將國君之位還給他?
搞不好,還要來一場血淋淋的政治鬥爭,毫無政治根基的公子允死於非命,這大大不符合宋國人的利益!
宋穆公派人與魯惠公交涉,魯惠公哪裏肯任由魯國國政受你宋國人說三道四的?
所以,魯惠公對宋國人的提議是一口回絕。
地區老大當慣了的宋國就發了飆,立即出兵討伐魯國。
魯惠公也不是吃幹飯的,你要來與寡人打架,寡人奉陪就是。
結果,師出無名的宋國軍隊被魯軍打了個落花流水,灰溜溜敗逃而歸。
這便是魯宋曆史上的黃地之役。
宋國主動挑起的這場宋魯黃地之役,居然被打敗了。
當時宋穆公非常惱火,他當然要報複了,於是籌備再次討伐魯國。
魯惠公也是真生氣了,但由於年歲已高,且身體一直不好,結果未等宋國人來討伐,自己因病而逝。
魯惠公去世後,由魯隱公為攝政魯國國君。
魯隱公那個忙啊,他一邊要應付宋國人的入侵,一邊要操辦先君魯惠公的喪事,非常辛苦。
當時鄭國國君鄭莊公看到了魯國與宋國之間的矛盾,老成穩重的鄭莊公當然知道,鄭國一直以來被宋國所壓製,最好是要有自己的盟友。
鄭莊公有意親近魯國,於是借自己周王朝卿士的政治地位,拿出魯國大喪期間,宋國不能討伐等理由,積極調停兩國矛盾,使魯國與宋國暫時罷戰。
但宋國對魯國的敵意根本沒有消除,所以魯隱公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魯惠公喪事並未嚴格按諸侯五月而葬的喪禮落實。
魯隱公攝政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22年,魯隱公抓住宋國新君宋殤公新即位的機會,主動向宋國示好。
魯宋兩國總算達成了和解,雙方在宿地結盟,表示從此和平相處。
解決了與宋國矛盾問題,魯隱公重新安排了先君魯惠公的葬禮,這是魯隱公要向魯國上下表示對先君的高度尊重。
尊重先君,就要尊重先君的遺命,這個遺命,當然包括今後自己是要還政於公子允的。
也就是說,魯隱公所做的為先君魯惠公重新操辦葬禮,其用意就是為了突出自己對公子允的重視。
史料記載,盡管這次重新為魯惠公辦理葬禮的一切工作是攝政的魯隱公在做的,但他把這個隆重的國葬儀式,交給了公子允主持。
於是,前來參加葬禮的列國諸侯和卿大夫看到的魯國國君,是公子允,而非攝政的魯隱公。
隻要符合公子允利益的事,魯隱公都認為是極端重要的大事。
如魯隱不但重新安葬魯惠公,還在公元前719年12月魯惠公夫人仲子去世時,請求周天子予以禮遇。
當時天子周平王專門派大夫送來了相關葬禮用品,史料記載為賵,即四馬拉的乘車和五匹絹帛。
這種葬禮知識非常繁瑣,比如,單單是講這個下葬所用到的乘車,如果是天子乘車,則是六匹馬拉的四輪二軸的乘車。
諸侯所用到的則是四匹馬拉的兩輪一軸乘車。大夫則是三匹馬拉的輿,而且這個輿要比車小。
天子之士是兩匹馬拉的輿,諸侯之士則是一匹馬拉的輿。
複雜吧?
我們大致了解一點即可,實在太枯燥了。
但我們從中可知,攝政的魯隱公為仲子所辦的喪事,其規格是相當高的。
相比於公子允的生母仲子,那魯隱公自己的生母聲子則要寒磣得多。
公元前720年4月24日,聲子去世了。她的喪事非常簡單,一沒有給同盟的諸侯發出訃告,二下葬後沒有安排在祖廟哭靈,三是祖廟中聲子的牌位未放在魯孝公夫人的牌位旁。
很顯然,魯隱公雖然貴為攝政國君,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享有國君一樣的特權而給自己的生母搞一個僭越的葬禮。
魯隱公就是要讓世人知道,自己僅僅是攝政的,而非是正式的國君。
正式的國君,那是公子允。
魯隱公無時不在注意著自己的低調處事理念,凡是與自己有關的,都要低調處理。
相反,凡是與公子允有關的,他都要高調處理,以突出公子允作為魯國國君的正統性和國君權威。
公元前718年9月,魯國發生了螟蟲害,影響了莊稼。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錄,這次蟲害並非大規模,也就是說,並非嚴重災害。
但魯隱公準備利用一下這次蟲災。
魯隱公主持了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祭祀的對象卻是已故的先君夫人仲子。
為了祭祀仲子,魯隱公特地建造了一座仲子廟。
現在,仲子廟落成了,魯隱公主持的祭祀活動也隆重開展了。
為仲子建廟,就是邀請仲子的鬼神入駐此廟,並享受祭祀所用的犧牲。
目的就是請君夫人仲子保佑魯國以後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等等。
但這個是次要的,對魯隱公來講,他的主要目的是要突出仲子的地位和影響力。
所以,在祭祀仲子這事上,魯隱公把祭祀規格放在了第一位。
祭祀規格之一,便是關於祭祀儀式中所用到的萬舞規格。
這個萬舞,就是持著某種特定羽毛在場中央跳舞,這個特定羽毛往往是雉雞的尾羽。
當時按周禮規定,天子可用八佾舞。
這個八佾,指的是八八六十四人。周王朝的三公,可用六佾舞,即三十六人。諸侯可用四佾舞,即十六人。有功之士大夫可以奉命用二佾舞。
現在是誰享用這個佾舞呢?
是已故的先君夫人仲子,那仲子的地位最多不過是諸侯,也就是隻能用四佾舞。
但魯隱公卻用了大周王朝的三公之禮,即六佾舞。
這在當時來講是僭越禮製的做法,但魯隱公卻堅持這樣做了。
他的目的隻有一個,那便是突出仲子的地位,就這相應地突出了公子允的地位。
當時有人勸魯隱公不要僭越禮製,魯隱公卻認為,天子曾經規定,魯國在祭祀魯國先祖周公甚至可以使用天子禮,故魯國在這方麵享受的地位那是高於一般諸侯的。
那相應的,祭祀國君及夫人,就可以提高一個等級。
有意思的是,自從魯隱公率先在魯國使用了六佾舞後,魯國便沿用了這個規製。
魯隱公就這樣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親兄弟公子允作著親政的準備。
他當然知道,自己這次搞這樣僭越禮製的祭祀,肯定會被那些精通禮儀的人所詬病。
如後來的魯國禮儀大師孔子先生,就嚴肅批評了魯隱公這種做法。
魯隱公不在乎。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
他堅信自己走的路,是一位寬仁厚德者所走的路,是一條令自己內心無比安平的路。
他現在在乎的,是事關魯國國家安全的大事。
其實,魯隱公一直在關注。
隻是由於他太忙了,所以我們還是疏忽了這位攝政的魯國國君,是如何進一步對魯國國家安全表示出的關注和采取的措施。
他已經攝政整整五年了,公子允也已經十四歲了,再六年便可以了,自己必須將一切都料理好。
到時自己給予兄弟公子允的,是一個既無內憂亦無外患的魯國,而且還是一個全國上下對新君無限忠誠、卿大夫精誠團結的良好政治生態魯國。
為了兄弟公子允,自己可以舍棄一切,包括比生命還要重要的名聲。
如這一次,為突出公子允的正統性,魯隱公借魯國一場天災之際,為公子允生母仲子修建了規模恢宏的廟宇。
仲子本是魯隱公的夫人,但後來成了父親魯惠公的夫人,並生了嫡子公子允。這些事我們前麵講了。
魯惠公去世那一年,宋國居然與魯國鬧起了大矛盾,原因也非常簡單。
當時魯惠公雖然已經立了公子允為世子,公子允是宋國公主仲子所生的兒子,宋國當然是很歡迎的。
但是,當時由於魯惠公感覺自己身體非常不好,他又對庶長子公子息非常愧疚,所以便想出了一個讓公子息攝政的辦法。
按理,公子息的生母聲子也是來自宋國,但宋國卻不高興了。
你魯國頭上長角了?哪個諸侯有過攝政這一說?
其實,當時宋國國君宋穆公因為其國君之位受讓於其兄宋宣公,所以對已經過世的宋宣公非常敬重。
仲子和聲子雖然都是宋國來的,但公子允的生母仲子是宋宣公非常喜愛的妹妹,相比起魯隱公生母聲子,那當然是仲子更被宋穆公看重。
現在你魯國人居然說話有水份,老早答應讓仲子為魯國夫人,並且由仲子所生的公子允為世子,那按理就應該是由公子允即位為魯國國君。
但搞出這麽一個攝政來,誰能保證那攝政的家夥真的會以公子允成人後將國君之位還給他?
搞不好,還要來一場血淋淋的政治鬥爭,毫無政治根基的公子允死於非命,這大大不符合宋國人的利益!
宋穆公派人與魯惠公交涉,魯惠公哪裏肯任由魯國國政受你宋國人說三道四的?
所以,魯惠公對宋國人的提議是一口回絕。
地區老大當慣了的宋國就發了飆,立即出兵討伐魯國。
魯惠公也不是吃幹飯的,你要來與寡人打架,寡人奉陪就是。
結果,師出無名的宋國軍隊被魯軍打了個落花流水,灰溜溜敗逃而歸。
這便是魯宋曆史上的黃地之役。
宋國主動挑起的這場宋魯黃地之役,居然被打敗了。
當時宋穆公非常惱火,他當然要報複了,於是籌備再次討伐魯國。
魯惠公也是真生氣了,但由於年歲已高,且身體一直不好,結果未等宋國人來討伐,自己因病而逝。
魯惠公去世後,由魯隱公為攝政魯國國君。
魯隱公那個忙啊,他一邊要應付宋國人的入侵,一邊要操辦先君魯惠公的喪事,非常辛苦。
當時鄭國國君鄭莊公看到了魯國與宋國之間的矛盾,老成穩重的鄭莊公當然知道,鄭國一直以來被宋國所壓製,最好是要有自己的盟友。
鄭莊公有意親近魯國,於是借自己周王朝卿士的政治地位,拿出魯國大喪期間,宋國不能討伐等理由,積極調停兩國矛盾,使魯國與宋國暫時罷戰。
但宋國對魯國的敵意根本沒有消除,所以魯隱公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魯惠公喪事並未嚴格按諸侯五月而葬的喪禮落實。
魯隱公攝政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22年,魯隱公抓住宋國新君宋殤公新即位的機會,主動向宋國示好。
魯宋兩國總算達成了和解,雙方在宿地結盟,表示從此和平相處。
解決了與宋國矛盾問題,魯隱公重新安排了先君魯惠公的葬禮,這是魯隱公要向魯國上下表示對先君的高度尊重。
尊重先君,就要尊重先君的遺命,這個遺命,當然包括今後自己是要還政於公子允的。
也就是說,魯隱公所做的為先君魯惠公重新操辦葬禮,其用意就是為了突出自己對公子允的重視。
史料記載,盡管這次重新為魯惠公辦理葬禮的一切工作是攝政的魯隱公在做的,但他把這個隆重的國葬儀式,交給了公子允主持。
於是,前來參加葬禮的列國諸侯和卿大夫看到的魯國國君,是公子允,而非攝政的魯隱公。
隻要符合公子允利益的事,魯隱公都認為是極端重要的大事。
如魯隱不但重新安葬魯惠公,還在公元前719年12月魯惠公夫人仲子去世時,請求周天子予以禮遇。
當時天子周平王專門派大夫送來了相關葬禮用品,史料記載為賵,即四馬拉的乘車和五匹絹帛。
這種葬禮知識非常繁瑣,比如,單單是講這個下葬所用到的乘車,如果是天子乘車,則是六匹馬拉的四輪二軸的乘車。
諸侯所用到的則是四匹馬拉的兩輪一軸乘車。大夫則是三匹馬拉的輿,而且這個輿要比車小。
天子之士是兩匹馬拉的輿,諸侯之士則是一匹馬拉的輿。
複雜吧?
我們大致了解一點即可,實在太枯燥了。
但我們從中可知,攝政的魯隱公為仲子所辦的喪事,其規格是相當高的。
相比於公子允的生母仲子,那魯隱公自己的生母聲子則要寒磣得多。
公元前720年4月24日,聲子去世了。她的喪事非常簡單,一沒有給同盟的諸侯發出訃告,二下葬後沒有安排在祖廟哭靈,三是祖廟中聲子的牌位未放在魯孝公夫人的牌位旁。
很顯然,魯隱公雖然貴為攝政國君,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享有國君一樣的特權而給自己的生母搞一個僭越的葬禮。
魯隱公就是要讓世人知道,自己僅僅是攝政的,而非是正式的國君。
正式的國君,那是公子允。
魯隱公無時不在注意著自己的低調處事理念,凡是與自己有關的,都要低調處理。
相反,凡是與公子允有關的,他都要高調處理,以突出公子允作為魯國國君的正統性和國君權威。
公元前718年9月,魯國發生了螟蟲害,影響了莊稼。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錄,這次蟲害並非大規模,也就是說,並非嚴重災害。
但魯隱公準備利用一下這次蟲災。
魯隱公主持了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祭祀的對象卻是已故的先君夫人仲子。
為了祭祀仲子,魯隱公特地建造了一座仲子廟。
現在,仲子廟落成了,魯隱公主持的祭祀活動也隆重開展了。
為仲子建廟,就是邀請仲子的鬼神入駐此廟,並享受祭祀所用的犧牲。
目的就是請君夫人仲子保佑魯國以後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等等。
但這個是次要的,對魯隱公來講,他的主要目的是要突出仲子的地位和影響力。
所以,在祭祀仲子這事上,魯隱公把祭祀規格放在了第一位。
祭祀規格之一,便是關於祭祀儀式中所用到的萬舞規格。
這個萬舞,就是持著某種特定羽毛在場中央跳舞,這個特定羽毛往往是雉雞的尾羽。
當時按周禮規定,天子可用八佾舞。
這個八佾,指的是八八六十四人。周王朝的三公,可用六佾舞,即三十六人。諸侯可用四佾舞,即十六人。有功之士大夫可以奉命用二佾舞。
現在是誰享用這個佾舞呢?
是已故的先君夫人仲子,那仲子的地位最多不過是諸侯,也就是隻能用四佾舞。
但魯隱公卻用了大周王朝的三公之禮,即六佾舞。
這在當時來講是僭越禮製的做法,但魯隱公卻堅持這樣做了。
他的目的隻有一個,那便是突出仲子的地位,就這相應地突出了公子允的地位。
當時有人勸魯隱公不要僭越禮製,魯隱公卻認為,天子曾經規定,魯國在祭祀魯國先祖周公甚至可以使用天子禮,故魯國在這方麵享受的地位那是高於一般諸侯的。
那相應的,祭祀國君及夫人,就可以提高一個等級。
有意思的是,自從魯隱公率先在魯國使用了六佾舞後,魯國便沿用了這個規製。
魯隱公就這樣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親兄弟公子允作著親政的準備。
他當然知道,自己這次搞這樣僭越禮製的祭祀,肯定會被那些精通禮儀的人所詬病。
如後來的魯國禮儀大師孔子先生,就嚴肅批評了魯隱公這種做法。
魯隱公不在乎。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
他堅信自己走的路,是一位寬仁厚德者所走的路,是一條令自己內心無比安平的路。
他現在在乎的,是事關魯國國家安全的大事。
其實,魯隱公一直在關注。
隻是由於他太忙了,所以我們還是疏忽了這位攝政的魯國國君,是如何進一步對魯國國家安全表示出的關注和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