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王朝的天下,二王並立,那列國諸侯的態度呢?
申國、繒國、衛國、鄭國等國支持的是周平王,周平王貌似勢力大了去了,甚至連晉國、秦國等國也是支持周平王的,周平王應該是正主了吧。
但晉國的態度很曖昧,既然你晉國支持周平王,那應該趕快去滅了在虢國的周攜王啊?
晉國國君晉文侯卻在觀望,而且據小道消息,晉侯甚至與周攜王還有密切的聯係!
反觀周攜王,貌似隻有虢國、虞國、魏國等寥寥幾個小國在支持,那應該是偽主了吧。那周平王振臂一呼,大家都去滅了偽主,事情不就解決了麽?
當然不可以這樣解決,因為周攜王這個天子具備相當的正統性!
周攜王是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嫡親兄弟。周幽王廢了宜臼另立了伯服為太子。而周幽王及太子伯服死於非命死,罪魁禍首應該就是周平王!
如果不是姬宜臼與姬伯服爭太子位,從而導致擁護姬宜臼的申國引犬戎武裝進犯,那周幽王能死嗎?太子伯服能死嗎?
現在倒好,你姬宜臼為了奪取太子位,居然與戎狄武裝勾結,害死了天子和太子,現在倒象模象樣當上了天子?
虢國不服,許多諸侯也不服。更主要的是,周王朝原京畿內飽受犬戎侵略之苦的周人都不服。還有,幾乎所有在周王朝裏的公卿大夫們都不服!
所以說,周攜王是在著很廣泛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的,二王並立因此而足足延續了二十多年!
所有不服的諸侯、大夫、百姓都是本著維護朝綱的忠義之心在堅持著的,那為什麽有許多諸侯包括秦、晉、申、許等國都服了呢?
那是因為他們都是本著為自己謀求利益的私心在行動著的。前麵講過,秦國、晉國、鄭國、衛國等都在擁立周平王的勤王行動中得到了大把的利益。
在洛邑的周平王知道自己的天子之位來得很不光彩,所以他很低調,也很大方。
他將大把的土地和權力分別賞賜給了秦、晉、鄭等國,然後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自己則隻需要把天子寶座給坐穩就是。
也就是說,為了這個天子寶座,周平王重重賄賂,這才換來了鄭國、衛國、秦國、晉國、申國、繒國等少數幾個諸侯的支持!
那你這個天子還有毛線威信?
於是,周平王自遷都至洛邑始,天子對各諸侯基本失控了。甚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諸侯各國也不再按規定去覲見天子了,大家都懶得去覲見。
一方麵這個天子來路有些不正。另一方麵,路遠迢迢,押送著貢品去天子那裏當下人,沒意思。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曆史進入春秋時期。這個春秋江湖自開啟之日起,便是完完全全一副禮崩樂壞的模樣。
正因為大家都把自己家的事當成了第一位的,你天子的事是靠後站的,所以,盡管你周平王發出號令,號召大家都去滅了虢國扶持的周攜王,但幾乎誰也不想去鳥這事。
周攜王則是懷著對申國、繒國以及周平王的仇恨之心,懷著對曾經西周王朝強大的回憶,在虢國勵精圖治,收納賢人,名聲越來越大,令人不得不懷疑他確實就應該是大周王朝的正主。
這些懷疑都是來自於那些個太講禮義的諸侯,但對於天下諸侯來講,大家也在思量著怎麽做才符合自己的利益。
於是,在這段時期,天下諸侯都在蠢蠢欲動。他們趁著天子不想管之際,不斷擴張,大行兼並。
甚至連齊國也都動了起來,南方的楚國更是不象話,到處征伐。反正一句話,天子低調期,正是大家發財時!
原來,天下形勢是這個樣子的啊。魯惠公抱定了主意,在兩個天子之間,魯國誰也不選擇,看形勢發展變化吧,這兩個王肯定是要火拚的。
到時剩下哪一個,咱魯國就認哪一個。
魯惠公甚至這樣想,不要以為你鄭國此時風頭正足,一旦洛邑的那個天子姬宜臼被在虢國的那個天子姬餘臣給打倒了,那你鄭國也將為站錯了隊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到那個時候,咱魯國作為大周王朝的宗邦國,就可以站出來堅定地維護著唯一一位天子的權威。
該來的好處,自然會來的!
魯惠公打著小算盤,感覺自己為魯國製定的國家大政方針是太正確了,於是在整整將近二十年裏,魯國貌似退出了江湖,專心管著自己家裏的一畝三分地了。
這貌似確實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這二十年裏,列國諸侯貌似也很消停,大家都貌似卯足了勁在發展生產、安定國家,大家都在鼓勵生育,增加人口。
各國的史官們都非常清閑,能夠為自己的國家記錄的事無非就是國君薨了、新君立了、出現了奇特的自然現象、哪些附庸國來朝見了,以及國君搞祭祀、立夫人、立世子之類的事。
魯惠公預料中的二王最終隻會留下一王的曆史事件,在他即位後十九年時,終於成了現實。
公元前750年,晉國國君晉文侯在通過長期以來博取周攜王信任的基礎上,猝然向正在巡視防務的周攜王發起襲擊,一舉幹掉了周攜王!
申國、繒國、衛國、鄭國等國支持的是周平王,周平王貌似勢力大了去了,甚至連晉國、秦國等國也是支持周平王的,周平王應該是正主了吧。
但晉國的態度很曖昧,既然你晉國支持周平王,那應該趕快去滅了在虢國的周攜王啊?
晉國國君晉文侯卻在觀望,而且據小道消息,晉侯甚至與周攜王還有密切的聯係!
反觀周攜王,貌似隻有虢國、虞國、魏國等寥寥幾個小國在支持,那應該是偽主了吧。那周平王振臂一呼,大家都去滅了偽主,事情不就解決了麽?
當然不可以這樣解決,因為周攜王這個天子具備相當的正統性!
周攜王是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嫡親兄弟。周幽王廢了宜臼另立了伯服為太子。而周幽王及太子伯服死於非命死,罪魁禍首應該就是周平王!
如果不是姬宜臼與姬伯服爭太子位,從而導致擁護姬宜臼的申國引犬戎武裝進犯,那周幽王能死嗎?太子伯服能死嗎?
現在倒好,你姬宜臼為了奪取太子位,居然與戎狄武裝勾結,害死了天子和太子,現在倒象模象樣當上了天子?
虢國不服,許多諸侯也不服。更主要的是,周王朝原京畿內飽受犬戎侵略之苦的周人都不服。還有,幾乎所有在周王朝裏的公卿大夫們都不服!
所以說,周攜王是在著很廣泛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的,二王並立因此而足足延續了二十多年!
所有不服的諸侯、大夫、百姓都是本著維護朝綱的忠義之心在堅持著的,那為什麽有許多諸侯包括秦、晉、申、許等國都服了呢?
那是因為他們都是本著為自己謀求利益的私心在行動著的。前麵講過,秦國、晉國、鄭國、衛國等都在擁立周平王的勤王行動中得到了大把的利益。
在洛邑的周平王知道自己的天子之位來得很不光彩,所以他很低調,也很大方。
他將大把的土地和權力分別賞賜給了秦、晉、鄭等國,然後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自己則隻需要把天子寶座給坐穩就是。
也就是說,為了這個天子寶座,周平王重重賄賂,這才換來了鄭國、衛國、秦國、晉國、申國、繒國等少數幾個諸侯的支持!
那你這個天子還有毛線威信?
於是,周平王自遷都至洛邑始,天子對各諸侯基本失控了。甚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諸侯各國也不再按規定去覲見天子了,大家都懶得去覲見。
一方麵這個天子來路有些不正。另一方麵,路遠迢迢,押送著貢品去天子那裏當下人,沒意思。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曆史進入春秋時期。這個春秋江湖自開啟之日起,便是完完全全一副禮崩樂壞的模樣。
正因為大家都把自己家的事當成了第一位的,你天子的事是靠後站的,所以,盡管你周平王發出號令,號召大家都去滅了虢國扶持的周攜王,但幾乎誰也不想去鳥這事。
周攜王則是懷著對申國、繒國以及周平王的仇恨之心,懷著對曾經西周王朝強大的回憶,在虢國勵精圖治,收納賢人,名聲越來越大,令人不得不懷疑他確實就應該是大周王朝的正主。
這些懷疑都是來自於那些個太講禮義的諸侯,但對於天下諸侯來講,大家也在思量著怎麽做才符合自己的利益。
於是,在這段時期,天下諸侯都在蠢蠢欲動。他們趁著天子不想管之際,不斷擴張,大行兼並。
甚至連齊國也都動了起來,南方的楚國更是不象話,到處征伐。反正一句話,天子低調期,正是大家發財時!
原來,天下形勢是這個樣子的啊。魯惠公抱定了主意,在兩個天子之間,魯國誰也不選擇,看形勢發展變化吧,這兩個王肯定是要火拚的。
到時剩下哪一個,咱魯國就認哪一個。
魯惠公甚至這樣想,不要以為你鄭國此時風頭正足,一旦洛邑的那個天子姬宜臼被在虢國的那個天子姬餘臣給打倒了,那你鄭國也將為站錯了隊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到那個時候,咱魯國作為大周王朝的宗邦國,就可以站出來堅定地維護著唯一一位天子的權威。
該來的好處,自然會來的!
魯惠公打著小算盤,感覺自己為魯國製定的國家大政方針是太正確了,於是在整整將近二十年裏,魯國貌似退出了江湖,專心管著自己家裏的一畝三分地了。
這貌似確實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這二十年裏,列國諸侯貌似也很消停,大家都貌似卯足了勁在發展生產、安定國家,大家都在鼓勵生育,增加人口。
各國的史官們都非常清閑,能夠為自己的國家記錄的事無非就是國君薨了、新君立了、出現了奇特的自然現象、哪些附庸國來朝見了,以及國君搞祭祀、立夫人、立世子之類的事。
魯惠公預料中的二王最終隻會留下一王的曆史事件,在他即位後十九年時,終於成了現實。
公元前750年,晉國國君晉文侯在通過長期以來博取周攜王信任的基礎上,猝然向正在巡視防務的周攜王發起襲擊,一舉幹掉了周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