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笑性癲癇


    [病案]潘某,一名7歲的小男孩,於1977年1月26日就診。自1976年9月中旬開始,潘某出現不自主地陣陣發笑的症狀,大約每20分鍾發作一次,每次持續約二分鍾。潘某曾接受藥物治療,如苯妥英納和魯米那等,療程長達兩個多月,但療效並不明顯。


    潘某在神經內科就診時,醫生觀察到他在發作過程中出現瞳孔散大(0.5厘米)和光反應消失的情況,最終被診斷為發笑性癲癇。此外,潘某還接受了腦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為陣發性腦電圖,包括大發作波形和不典型的小發作波形。


    就診時,潘某麵色蒼白,心煩易動,表現出記憶減退和反應遲鈍的症狀。他食欲不振,痰多,雙腳冰涼,尿頻且尿量較多,每晚需排尿4至5次。在檢查過程中,潘某發作了一次,表現為麵部肌肉抽動,呈現強笑狀,麵色青紫,嘴唇發紺,雙手痙攣,雙眼向上翻視,整個過程持續約二分鍾。發笑結束後,潘某麵色恢複正常。觀察潘某的舌頭,可見其舌尖呈紅色,舌苔黃且有津液,脈象表現為弦濡無力。


    [治則]清心開竅,祛風化痰,佐以健脾燥濕。


    [方藥]蓮子心12克,黃連3克,菖蒲6克,菊花炭12克,製膽星6克,柴胡3克,白芷9克,煆礞石9克,龍骨24克,牡蠣24克,海浮石9克,石蓮肉31克,建曲31克。服2劑,八天來僅發作一次,發亦輕微,未現抽搐,食增痰減,夜尿亦減少為三次,諸症均有好轉。仍宗上法,略為加減,共服9劑,病愈。1977年11月和1978年12月,兩次追訪未發。


    [評析]發笑性癲癇,作為一種現代醫學病名,臨床表現為患者在癲癇發作的同時伴有不自主的陣發性發笑。此病在中醫學中被歸類為“癇症”,是一種古老的疾病類型。關於發笑性癲癇的發病原因,《幼幼釋迷》認為諸癇症(包括發笑性癲癇)的發病都是由痰所引起的。


    發笑問題自古以來備受關注。古代醫學典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心在誌為喜”,心在聲為笑。古人認為人們心中的喜悅和快樂是引發歡笑聲的生理現象,這種發笑屬於正常生理現象。而《素問·調經論》中提到,“神有餘,則笑不休。”古代醫家所謂的心與神,實際上是指大腦的功能活動。如《內經》所言:“心主神明。”李時珍也指出:“腦為神明之府。”這些論述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醫學家對大腦功能作用有著非常高明和卓越的科學見解。


    結合發笑性癲癇的病因分析,可以看出痰熱阻閉心竅,上擾心神,是導致本病的主要根源。因此,治療發笑性癲癇應采用清心化痰、開竅祛風的治療方法,以期病情迅速得到控製和痊愈。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不僅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發笑症狀,還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病痛帶來的困擾。


    近年來,現代醫學和中醫學在治療癲癇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果。在癲癇的治療中,現代醫學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如抗癲癇藥物,而中醫學則注重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以及病因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在許多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療效。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醫學和中醫學將共同努力,繼續探索和研究發笑性癲癇的病因、病理、診斷和治療方法。此外,預防工作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通過健康教育、疾病篩查以及早期幹預,有望降低發笑性癲癇的發病率,減輕患者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總之,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有望更好地預防和治療發笑性癲癇,為患者帶來福音。而作為患者和家庭成員,也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調整心態,保持樂觀,努力戰勝病魔,回歸正常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