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指癖
[病案]賈某,一位年僅11歲的男孩,自1987年4月13日起來到診所就診。據描述,他已經習慣性地吮吸手指長達半年之久。起初,賈某在感冒發燒後感到口幹難耐,吮吸手指能帶給他一絲舒適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行為逐漸演變成了難以克服的頑疾。
賈某習慣性地交替吸吮雙手除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尤其是第1和第2關節處。由於長時間的吮吸,他的皮膚變得薄嫩且顏色鮮紅。此外,第2關節也逐漸變細,嚴重影響了賈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
在吮吸手指的困擾下,賈某曾兩次被迫停課休學。盡管他曾嚐試服用各種維生素,但症狀並未得到緩解。
經過診所醫生的詳細診斷,發現賈某的體型消瘦,麵頰泛著潮紅,口幹得想要喝水。他食欲不振,消化功能減退,排便困難,呈現便秘症狀。舌質紅,苔薄黃,脈象大而數,
[治則]清胃瀉熱。
[方藥]黃連10克,當歸10克,生地10克,石斛15克,升麻3克,大黃5克(後下)。囑其禁服辛辣之品,服6劑後,吮指減輕,便暢,口不幹,上方去大黃,升麻加天花粉10克,大棗5枚。再服6劑,吮指症除,兩手1、2關節皮膚有膚紋。隨訪一年未複發。
[評析]本案中,醫生選擇采用清胃散來治療患者的病情,這種方劑來自於古代醫籍《脾胃論》。清胃散原是用於治療牙齒腫痛等症狀的,但在這個病例中,患者實際上患有吮指症。盡管症狀各異,但胃熱熾盛的病機是相同的。因此,醫生在清胃散的基礎上,去掉了丹皮和石膏,加入了石斛。這樣,既能清胃熱,又不傷害胃的陰液。
對於兒童這類身體氣陰尚未充分發育的群體,在治療過程中更需要注意防止損傷陰液。因為兒童的生理特點使得他們的身體對藥物的反應可能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更加謹慎。
在采用清胃散這種方劑的過程中,醫生還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例如,如果患者出現胃陰受損的跡象,醫生需要及時調整方劑,加入養陰護陰的藥材。同時,醫生還需關注患者其他方麵的症狀,如舌苔、脈象等,以便更好地把握病情,製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另外,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還應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讓他們了解治療進展和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有助於增強患者家屬的信心,讓他們更好地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患者家屬也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協助患者調整生活習慣,如避免吮指等不良習慣,以利於病情的恢複。
總之,在采用清胃散治療吮指症的過程中,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方劑,並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同時,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共同努力,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病案]賈某,一位年僅11歲的男孩,自1987年4月13日起來到診所就診。據描述,他已經習慣性地吮吸手指長達半年之久。起初,賈某在感冒發燒後感到口幹難耐,吮吸手指能帶給他一絲舒適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行為逐漸演變成了難以克服的頑疾。
賈某習慣性地交替吸吮雙手除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尤其是第1和第2關節處。由於長時間的吮吸,他的皮膚變得薄嫩且顏色鮮紅。此外,第2關節也逐漸變細,嚴重影響了賈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
在吮吸手指的困擾下,賈某曾兩次被迫停課休學。盡管他曾嚐試服用各種維生素,但症狀並未得到緩解。
經過診所醫生的詳細診斷,發現賈某的體型消瘦,麵頰泛著潮紅,口幹得想要喝水。他食欲不振,消化功能減退,排便困難,呈現便秘症狀。舌質紅,苔薄黃,脈象大而數,
[治則]清胃瀉熱。
[方藥]黃連10克,當歸10克,生地10克,石斛15克,升麻3克,大黃5克(後下)。囑其禁服辛辣之品,服6劑後,吮指減輕,便暢,口不幹,上方去大黃,升麻加天花粉10克,大棗5枚。再服6劑,吮指症除,兩手1、2關節皮膚有膚紋。隨訪一年未複發。
[評析]本案中,醫生選擇采用清胃散來治療患者的病情,這種方劑來自於古代醫籍《脾胃論》。清胃散原是用於治療牙齒腫痛等症狀的,但在這個病例中,患者實際上患有吮指症。盡管症狀各異,但胃熱熾盛的病機是相同的。因此,醫生在清胃散的基礎上,去掉了丹皮和石膏,加入了石斛。這樣,既能清胃熱,又不傷害胃的陰液。
對於兒童這類身體氣陰尚未充分發育的群體,在治療過程中更需要注意防止損傷陰液。因為兒童的生理特點使得他們的身體對藥物的反應可能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更加謹慎。
在采用清胃散這種方劑的過程中,醫生還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例如,如果患者出現胃陰受損的跡象,醫生需要及時調整方劑,加入養陰護陰的藥材。同時,醫生還需關注患者其他方麵的症狀,如舌苔、脈象等,以便更好地把握病情,製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另外,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還應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讓他們了解治療進展和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有助於增強患者家屬的信心,讓他們更好地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患者家屬也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協助患者調整生活習慣,如避免吮指等不良習慣,以利於病情的恢複。
總之,在采用清胃散治療吮指症的過程中,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方劑,並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同時,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共同努力,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