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沈陽
軍團視角下最強裝備組裝抗戰 作者:有機有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占領盤錦後,我軍在盤錦做了休整和整編,把義勇軍編入隊伍,開始進行訓練,並且快速的調整進攻方向,海軍方麵進攻錦州,第二部派出陸戰隊占據阜新,切斷山海關一帶倭寇的補給,和唐山一帶的主力部隊前後夾擊倭寇在山海關和唐山一帶的軍隊。陸軍繼續往沈陽方向進攻,快速在鞍山布置防線,爭取快速拿下鞍山,然後以鞍山為點進一步往沈陽推進,一旦沈陽北拿下。整個東北就會得到進一步的解放,而且依托東北建立新的兵工廠可以快速的支援前線,爆兵爆武器,加快對倭寇的戰鬥。
作戰計劃統一以後,沈陽成為了目前的第一目標,其次是打通沈陽到北平的區域,讓這兩處連通。關於沈陽其實也是很重要的,在東北軍時期,這裏就是重要的軍事基地,更是九一八的開始。
倭寇對華夏東北覬覦已久,早在 19 世紀末就通過甲午戰爭等一係列侵略行動,試圖侵占東北。20 世紀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倭寇國內經濟危機嚴重,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掠奪資源,倭寇加快了對東北的侵略步伐。倭寇關東軍在東北不斷進行軍事演習和偵察活動,為發動侵略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 10 時 20 分左右,倭寇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率領部下,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沈陽)北麵約 7.5 公裏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一小段鐵路。倭寇侵略者將 3 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華夏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華夏軍隊破壞鐵路的“證據”,汙蔑華夏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本守備隊,以此為借口發動軍事進攻。
戰鬥就在倭寇單方麵開啟下發生了,戰爭爆炸發生後,倭寇關東軍立即向北大營發動進攻。當時,駐守北大營的是東北軍第七旅,約有 8000 名官兵。倭寇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向北大營西北角發起進攻,第三大隊從西、南兩個方向進攻,第四大隊從北麵進攻。倭寇進攻非常突然,而且使用了重炮、機槍等武器,火力凶猛。
-麵對倭寇的突然襲擊,東北軍第七旅官兵起初進行了抵抗。然而,東北軍最高統帥張學良接到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要求東北軍“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在這種情況下,東北軍第七旅官兵不得不放棄抵抗,開始撤退。
-倭寇在進攻北大營的過程中,遭到了部分東北軍官兵的頑強抵抗。一些士兵不顧“不抵抗”命令,自發地進行了反擊。有的士兵用步槍、機槍向倭寇射擊,有的士兵用手榴彈炸毀倭寇的裝甲車。但是,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和有效的抵抗,東北軍的抵抗逐漸被倭寇壓製。經過數小時的戰鬥,倭寇於 9 月 19 日淩晨 5 時 30 分左右占領了北大營。
占領北大營後,倭寇迅速向沈陽城發起全麵進攻。倭寇兵分多路,向沈陽的各個城門、重要建築、軍事設施等目標發起攻擊。倭寇的進攻非常迅速,很快就突破了沈陽城的防線。
- 在沈陽城內,一些警察、保安隊和愛國群眾進行了抵抗。他們用手槍、步槍等武器與日軍進行戰鬥,有的還在街道上設置障礙物,阻止倭寇的前進。但是,由於倭寇兵力強大、武器裝備精良,這些抵抗力量很快就被倭寇擊敗。
- 1931年9 月 19 日上午 6 時 30 分左右,倭寇完全占領了沈陽城。倭寇占領沈陽後,對沈陽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搶劫、屠殺和破壞。許多商店、銀行、工廠被洗劫一空,大量的平民百姓被殺害,沈陽城陷入了一片混亂和災難之中。
關於張學良的“不抵抗”的原因,首先是蔣介石的命令影響, 蔣介石一直主張“攘外必先安內”,將國內其他力量視為最大的敵人,而對倭寇的侵略采取消極態度。在“九一八事變”之前,蔣介石就多次向張學良傳達不抵抗的指示。1931 年 7 月,“萬寶山事件”發生後,蔣介石給張學良發出電報,強調“發生全國排日運動時,恐被蘇區政府利用,官民須協力,抑製排日運動,宜隱忍自重,以待時機”;中村事件發生後,蔣介石在 8 月 6 日致張學良的銑電中稱“無論倭寇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9 月 12 日,蔣介石麵諭張學良,稱倭寇馬上要動手,華夏力量不足,不能打,要提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並嚴令東北軍凡遇到倭寇進攻,一律不準抵抗。張學良作為當時國民政府任命的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蔣介石政策的影響和製約。
其次張學良可能認為倭寇的挑釁隻是局部的、小規模的衝突,不會引發全麵的戰爭。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倭寇麵臨著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而且倭寇國內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和問題,張學良認為倭寇不敢貿然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 張學良和蔣介石一樣,對國際聯盟抱有幻想,認為國際聯盟會出麵製止倭寇的侵略行為,所以選擇不抵抗,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他們認為隻要保持克製,不與倭寇發生衝突,國際聯盟就會主持公道,迫使倭寇撤兵。
更主要的是在1929 年的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與蘇聯軍隊發生衝突,結果東北軍損兵折將,一敗塗地。這一事件讓張學良認識到東北軍與外國列強軍隊在實力上的差距,也使得他在麵對倭寇的挑釁時更加謹慎和猶豫。他擔心如果與倭寇軍隊發生衝突,東北軍會遭受更大的損失,從而影響到他在東北的統治地位。
-從當時的軍閥思維角度來看,張學良認為軍隊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隻有保存實力,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有立足之地。如果與倭寇軍隊進行抵抗,可能會導致東北軍的大量傷亡和實力削弱,這對於他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他選擇了不抵抗,以避免與倭寇軍隊發生正麵衝突,從而保存東北軍的實力。
作戰計劃統一以後,沈陽成為了目前的第一目標,其次是打通沈陽到北平的區域,讓這兩處連通。關於沈陽其實也是很重要的,在東北軍時期,這裏就是重要的軍事基地,更是九一八的開始。
倭寇對華夏東北覬覦已久,早在 19 世紀末就通過甲午戰爭等一係列侵略行動,試圖侵占東北。20 世紀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倭寇國內經濟危機嚴重,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掠奪資源,倭寇加快了對東北的侵略步伐。倭寇關東軍在東北不斷進行軍事演習和偵察活動,為發動侵略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 10 時 20 分左右,倭寇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率領部下,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沈陽)北麵約 7.5 公裏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一小段鐵路。倭寇侵略者將 3 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華夏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華夏軍隊破壞鐵路的“證據”,汙蔑華夏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本守備隊,以此為借口發動軍事進攻。
戰鬥就在倭寇單方麵開啟下發生了,戰爭爆炸發生後,倭寇關東軍立即向北大營發動進攻。當時,駐守北大營的是東北軍第七旅,約有 8000 名官兵。倭寇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向北大營西北角發起進攻,第三大隊從西、南兩個方向進攻,第四大隊從北麵進攻。倭寇進攻非常突然,而且使用了重炮、機槍等武器,火力凶猛。
-麵對倭寇的突然襲擊,東北軍第七旅官兵起初進行了抵抗。然而,東北軍最高統帥張學良接到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要求東北軍“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在這種情況下,東北軍第七旅官兵不得不放棄抵抗,開始撤退。
-倭寇在進攻北大營的過程中,遭到了部分東北軍官兵的頑強抵抗。一些士兵不顧“不抵抗”命令,自發地進行了反擊。有的士兵用步槍、機槍向倭寇射擊,有的士兵用手榴彈炸毀倭寇的裝甲車。但是,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和有效的抵抗,東北軍的抵抗逐漸被倭寇壓製。經過數小時的戰鬥,倭寇於 9 月 19 日淩晨 5 時 30 分左右占領了北大營。
占領北大營後,倭寇迅速向沈陽城發起全麵進攻。倭寇兵分多路,向沈陽的各個城門、重要建築、軍事設施等目標發起攻擊。倭寇的進攻非常迅速,很快就突破了沈陽城的防線。
- 在沈陽城內,一些警察、保安隊和愛國群眾進行了抵抗。他們用手槍、步槍等武器與日軍進行戰鬥,有的還在街道上設置障礙物,阻止倭寇的前進。但是,由於倭寇兵力強大、武器裝備精良,這些抵抗力量很快就被倭寇擊敗。
- 1931年9 月 19 日上午 6 時 30 分左右,倭寇完全占領了沈陽城。倭寇占領沈陽後,對沈陽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搶劫、屠殺和破壞。許多商店、銀行、工廠被洗劫一空,大量的平民百姓被殺害,沈陽城陷入了一片混亂和災難之中。
關於張學良的“不抵抗”的原因,首先是蔣介石的命令影響, 蔣介石一直主張“攘外必先安內”,將國內其他力量視為最大的敵人,而對倭寇的侵略采取消極態度。在“九一八事變”之前,蔣介石就多次向張學良傳達不抵抗的指示。1931 年 7 月,“萬寶山事件”發生後,蔣介石給張學良發出電報,強調“發生全國排日運動時,恐被蘇區政府利用,官民須協力,抑製排日運動,宜隱忍自重,以待時機”;中村事件發生後,蔣介石在 8 月 6 日致張學良的銑電中稱“無論倭寇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9 月 12 日,蔣介石麵諭張學良,稱倭寇馬上要動手,華夏力量不足,不能打,要提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並嚴令東北軍凡遇到倭寇進攻,一律不準抵抗。張學良作為當時國民政府任命的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蔣介石政策的影響和製約。
其次張學良可能認為倭寇的挑釁隻是局部的、小規模的衝突,不會引發全麵的戰爭。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倭寇麵臨著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而且倭寇國內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和問題,張學良認為倭寇不敢貿然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 張學良和蔣介石一樣,對國際聯盟抱有幻想,認為國際聯盟會出麵製止倭寇的侵略行為,所以選擇不抵抗,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他們認為隻要保持克製,不與倭寇發生衝突,國際聯盟就會主持公道,迫使倭寇撤兵。
更主要的是在1929 年的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與蘇聯軍隊發生衝突,結果東北軍損兵折將,一敗塗地。這一事件讓張學良認識到東北軍與外國列強軍隊在實力上的差距,也使得他在麵對倭寇的挑釁時更加謹慎和猶豫。他擔心如果與倭寇軍隊發生衝突,東北軍會遭受更大的損失,從而影響到他在東北的統治地位。
-從當時的軍閥思維角度來看,張學良認為軍隊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隻有保存實力,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有立足之地。如果與倭寇軍隊進行抵抗,可能會導致東北軍的大量傷亡和實力削弱,這對於他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他選擇了不抵抗,以避免與倭寇軍隊發生正麵衝突,從而保存東北軍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