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上滬
軍團視角下最強裝備組裝抗戰 作者:有機有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平津區域在10月八號中午,全部被我軍占據,收複平津後,我軍一邊快速的在唐山一帶建立前線攻擊陣地,一邊開始對兩座城市進行重新建設!
在北方取得勝利的同時,也是我第四集團軍,第三集團軍開始進攻平津的同時,10月1日時,我軍第二集團軍也開始對上滬方向發動進攻,我軍的蘇省主力部隊,一直沒有對倭寇在華南和華東區域進行清除,一方麵因為海軍部隊的戰鬥力還沒形成,另外一個就是考慮到國民政府軍一直沒有給我軍正麵回複,但是也看冬季就要到來,張凡決定新年前盡量把大部分倭寇占領區收複回來!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遊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是華夏的經濟重心,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由於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淞滬停戰協定》的限製,華夏軍隊不能在上滬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滬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然而,倭寇在“一·二八事變”以後,即在上滬虹口、楊樹浦一帶派駐重兵,專設倭寇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大批倭寇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7月,倭寇侵略軍製造“七七事變”,侵占平津後,企圖侵占上滬,而後進攻金陵,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8月9日,駐上滬倭寇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衝入虹橋華夏軍用機場,被機場衛兵擊斃。事件發生後,華夏上海當局當即與倭寇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決。但倭寇無理要求華夏軍隊撤離上滬、拆除軍事設施,同時,向上滬增派軍隊。在10日的倭寇內閣會議上,海軍大臣米內光政說明上滬情況後,要求動員陸軍部隊。陸軍大臣杉山元答應派遣陸軍。增援的海軍陸戰隊8月11日到達上滬,大戰一觸即發。12日,參謀本部根據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協議,製定了派遣兵力方案。
華夏方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1日“決心圍攻上滬”,令在京滬鐵路沿線駐紮的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即刻率部防守上滬周圍。張治中當即下令:
一、八十七師的一部進至吳淞,主力前進至市中心區;
二、八十八師前進至北站與江灣間;
三、炮十團第一營及炮八團進至真茹、大場;
四、獨立第二十旅在鬆江的一團進至南翔;
五、令炮三團第二營及五十六師自金陵、嘉興各地兼程向上滬輸送。
8月12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國防最高會議。同日,國防最高會議正式組成,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對倭寇采取“持久消耗”的戰略方針。在戰略部署上,以一部兵力於華北各要點重疊配備,多線設防,逐次抵抗;集中兵力於華東,力保淞滬要地,掩護金陵;另以少量兵力扼守華南各主要港口。
從8月13日起,倭寇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黃埔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滬發動了大規模進攻。8月13日,倭寇海軍陸戰隊以虹口區預設陣地為依托,向淞滬鐵路天通庵站至橫濱路的華夏守軍開槍挑畔,並在坦克掩護下沿寶山路進攻,被華夏守軍擊退。
8月14日,華夏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同時,軍事委員會以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九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轄3個師1個旅及上海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等部,擔負反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任務;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八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並掃蕩浦東之敵。
8月15日,倭寇政府發表聲明,聲稱“為了懲罰華夏軍隊之暴戾,促使金陵政府覺醒,於今不得不采取之斷然措施”。同日,倭寇下達編組上滬派遣軍的命令,重新征召已退出現役的鬆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下轄第三、第九、第十一師團(欠天穀支隊)等部,作戰任務為“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占領上滬及其北麵地區的重要地帶。”
與此同時,蔣介石下達全國總動員令,將全國臨戰地區劃為5個戰區,滬杭地區為第三戰區,馮玉祥任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並任命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決定以主力集中華東,迅速掃蕩淞滬敵海軍基地,阻止後續敵軍登陸。8月17日,華夏軍隊再次向虹口、楊樹浦方麵之敵反擊。第八十七師攻占倭寇海軍俱樂部,並擊退敵多次反撲。第八十八師在八字橋、法學院、虹口公園等處與敵反複爭奪。8月19日,華夏軍隊又一次發起攻勢,以從西安到達的宋希濂所屬第三十六師加入戰鬥,與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七師一起,經晝夜激戰,突破倭寇軍陣地全縱深,攻入匯山碼頭。日軍憑借堅固工事頑抗待援,華夏軍隊進展困難。第三十六師第二一五團第二營300餘名官兵攻入華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內與敵展開白刃格鬥,不料被倭寇軍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襲擊,全部壯烈犧牲。
在此期間,華夏軍隊亦與倭寇航空隊展開激戰,並積極攻擊進犯的倭寇陸軍和艦艇,擊落日機47架,炸沉倭寇巡洋艦1艘,倭寇空軍隊員閻海文、沈崇誨等壯烈犧牲。
8月18日至20日,倭寇第三、第十一師團先後由倭寇出發,至22日到達上滬以東120公裏的海域,換乘小艦艇準備登陸。第三戰區鑒於敵登陸威脅增大,遂以第九集團軍專負上滬市區之作戰,以新編成的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陳誠)負責吳淞鎮以下沿江防線的作戰。
8月23日晨,倭寇上滬派遣軍第三、第十一師團在優勢火力掩護下,於川沙河口、獅子林、吳淞一帶強行登陸。24日,華夏第十五集團軍先後進至上滬,向登陸之敵發起反擊。
8月31日拂曉後,倭寇以飛機30餘架,並以海軍艦炮猛擊吳淞,強行登陸;倭寇軍另一部由市輪渡碼頭登陸。華夏守吳淞的第六十一師的一個團,傷亡過半,不支後退;惟吳淞炮台,仍由華夏保安總團固守。張治中將在劉行的第六師調到楊行、吳淞,驅逐登陸之敵。該師於31日夜,向吳淞攻擊前進,與敵遭遇於楊行以北地區,發生激戰。
9月1日,倭寇1000餘人圍攻獅子林炮台,守軍第九十八師一部與敵反複白刃搏鬥,多數犧牲。
9月2日起,倭寇進攻三官堂,並強渡泗塘河,被擊退。3日至4日,倭寇連續向三官堂一帶進犯。第六師十八旅奮勇阻擊,殲敵不少,但該旅傷亡甚眾,旅長翁國華和團長朱福星負傷。5日晨,敵分由吳淞、張華浜和沙龍口夾擊寶山至三官堂陣地。第六師腹背受敵,各村落都被燒夷,火藥局守兵全部犧牲,第十七旅旅長丁友鬆以下傷亡過半,相持至午,該師退守泗塘河。倭寇越過泗塘河橋向西侵犯,於是,獅子林、吳淞間聯係通道被敵打通,而寶山城華夏守軍由此陷入重圍。
9月5日,倭寇集中30餘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起猛攻,華夏軍隊頑強抵抗,守衛寶山的第十八軍第五八三團第三營500名官兵,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浴血奮戰,擊退倭寇數次衝擊,奮戰2晝夜,多數壯烈犧牲。
9月上旬,由於倭寇不斷增兵,戰爭逐步升級,華夏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撤換了馮玉祥,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以陳誠的第十五集團軍為左翼作戰軍,以張治中的第九集團軍為中央作戰軍,以張發奎的第八集團軍為右翼作戰軍。9月21日,再次調整部署,朱紹良任中央作戰軍總司令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陳誠任左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薛嶽)和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張發奎任右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兼)和第十集團軍(總司令劉建緒)。
9月下旬至10月初,倭寇第一○一、第九、第十三師團等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滬登陸,加入上滬派遣軍之作戰。至此,倭寇總兵力達20萬人。盡管倭寇在武器裝備上占有很大優勢,但至11月初仍未能獲得決定性勝利,卻付出了重大代價。倭寇統帥部急於在上滬方麵取得預期戰果,決心采取新的措施。
11月5日拂曉,倭寇新組建的第十軍利用大霧、大潮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陸,對淞滬實施迂回包圍。華夏右翼軍部分沿海守備部隊已抽調支援市區作戰,猝不及防,陣地相繼失守,戰局急轉直下。
倭寇第十軍於11月6日占領金山,力圖與上滬派遣軍達成合圍。
蔣介石被迫於11月8日下令全線撤退,倭寇於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日占上滬。華夏軍隊全部撤離淞滬地區。
在北方取得勝利的同時,也是我第四集團軍,第三集團軍開始進攻平津的同時,10月1日時,我軍第二集團軍也開始對上滬方向發動進攻,我軍的蘇省主力部隊,一直沒有對倭寇在華南和華東區域進行清除,一方麵因為海軍部隊的戰鬥力還沒形成,另外一個就是考慮到國民政府軍一直沒有給我軍正麵回複,但是也看冬季就要到來,張凡決定新年前盡量把大部分倭寇占領區收複回來!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遊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是華夏的經濟重心,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由於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淞滬停戰協定》的限製,華夏軍隊不能在上滬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滬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然而,倭寇在“一·二八事變”以後,即在上滬虹口、楊樹浦一帶派駐重兵,專設倭寇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大批倭寇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7月,倭寇侵略軍製造“七七事變”,侵占平津後,企圖侵占上滬,而後進攻金陵,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8月9日,駐上滬倭寇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衝入虹橋華夏軍用機場,被機場衛兵擊斃。事件發生後,華夏上海當局當即與倭寇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決。但倭寇無理要求華夏軍隊撤離上滬、拆除軍事設施,同時,向上滬增派軍隊。在10日的倭寇內閣會議上,海軍大臣米內光政說明上滬情況後,要求動員陸軍部隊。陸軍大臣杉山元答應派遣陸軍。增援的海軍陸戰隊8月11日到達上滬,大戰一觸即發。12日,參謀本部根據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協議,製定了派遣兵力方案。
華夏方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1日“決心圍攻上滬”,令在京滬鐵路沿線駐紮的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即刻率部防守上滬周圍。張治中當即下令:
一、八十七師的一部進至吳淞,主力前進至市中心區;
二、八十八師前進至北站與江灣間;
三、炮十團第一營及炮八團進至真茹、大場;
四、獨立第二十旅在鬆江的一團進至南翔;
五、令炮三團第二營及五十六師自金陵、嘉興各地兼程向上滬輸送。
8月12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國防最高會議。同日,國防最高會議正式組成,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對倭寇采取“持久消耗”的戰略方針。在戰略部署上,以一部兵力於華北各要點重疊配備,多線設防,逐次抵抗;集中兵力於華東,力保淞滬要地,掩護金陵;另以少量兵力扼守華南各主要港口。
從8月13日起,倭寇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黃埔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滬發動了大規模進攻。8月13日,倭寇海軍陸戰隊以虹口區預設陣地為依托,向淞滬鐵路天通庵站至橫濱路的華夏守軍開槍挑畔,並在坦克掩護下沿寶山路進攻,被華夏守軍擊退。
8月14日,華夏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同時,軍事委員會以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九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轄3個師1個旅及上海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等部,擔負反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任務;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八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並掃蕩浦東之敵。
8月15日,倭寇政府發表聲明,聲稱“為了懲罰華夏軍隊之暴戾,促使金陵政府覺醒,於今不得不采取之斷然措施”。同日,倭寇下達編組上滬派遣軍的命令,重新征召已退出現役的鬆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下轄第三、第九、第十一師團(欠天穀支隊)等部,作戰任務為“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占領上滬及其北麵地區的重要地帶。”
與此同時,蔣介石下達全國總動員令,將全國臨戰地區劃為5個戰區,滬杭地區為第三戰區,馮玉祥任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並任命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決定以主力集中華東,迅速掃蕩淞滬敵海軍基地,阻止後續敵軍登陸。8月17日,華夏軍隊再次向虹口、楊樹浦方麵之敵反擊。第八十七師攻占倭寇海軍俱樂部,並擊退敵多次反撲。第八十八師在八字橋、法學院、虹口公園等處與敵反複爭奪。8月19日,華夏軍隊又一次發起攻勢,以從西安到達的宋希濂所屬第三十六師加入戰鬥,與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七師一起,經晝夜激戰,突破倭寇軍陣地全縱深,攻入匯山碼頭。日軍憑借堅固工事頑抗待援,華夏軍隊進展困難。第三十六師第二一五團第二營300餘名官兵攻入華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內與敵展開白刃格鬥,不料被倭寇軍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襲擊,全部壯烈犧牲。
在此期間,華夏軍隊亦與倭寇航空隊展開激戰,並積極攻擊進犯的倭寇陸軍和艦艇,擊落日機47架,炸沉倭寇巡洋艦1艘,倭寇空軍隊員閻海文、沈崇誨等壯烈犧牲。
8月18日至20日,倭寇第三、第十一師團先後由倭寇出發,至22日到達上滬以東120公裏的海域,換乘小艦艇準備登陸。第三戰區鑒於敵登陸威脅增大,遂以第九集團軍專負上滬市區之作戰,以新編成的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陳誠)負責吳淞鎮以下沿江防線的作戰。
8月23日晨,倭寇上滬派遣軍第三、第十一師團在優勢火力掩護下,於川沙河口、獅子林、吳淞一帶強行登陸。24日,華夏第十五集團軍先後進至上滬,向登陸之敵發起反擊。
8月31日拂曉後,倭寇以飛機30餘架,並以海軍艦炮猛擊吳淞,強行登陸;倭寇軍另一部由市輪渡碼頭登陸。華夏守吳淞的第六十一師的一個團,傷亡過半,不支後退;惟吳淞炮台,仍由華夏保安總團固守。張治中將在劉行的第六師調到楊行、吳淞,驅逐登陸之敵。該師於31日夜,向吳淞攻擊前進,與敵遭遇於楊行以北地區,發生激戰。
9月1日,倭寇1000餘人圍攻獅子林炮台,守軍第九十八師一部與敵反複白刃搏鬥,多數犧牲。
9月2日起,倭寇進攻三官堂,並強渡泗塘河,被擊退。3日至4日,倭寇連續向三官堂一帶進犯。第六師十八旅奮勇阻擊,殲敵不少,但該旅傷亡甚眾,旅長翁國華和團長朱福星負傷。5日晨,敵分由吳淞、張華浜和沙龍口夾擊寶山至三官堂陣地。第六師腹背受敵,各村落都被燒夷,火藥局守兵全部犧牲,第十七旅旅長丁友鬆以下傷亡過半,相持至午,該師退守泗塘河。倭寇越過泗塘河橋向西侵犯,於是,獅子林、吳淞間聯係通道被敵打通,而寶山城華夏守軍由此陷入重圍。
9月5日,倭寇集中30餘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起猛攻,華夏軍隊頑強抵抗,守衛寶山的第十八軍第五八三團第三營500名官兵,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浴血奮戰,擊退倭寇數次衝擊,奮戰2晝夜,多數壯烈犧牲。
9月上旬,由於倭寇不斷增兵,戰爭逐步升級,華夏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撤換了馮玉祥,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以陳誠的第十五集團軍為左翼作戰軍,以張治中的第九集團軍為中央作戰軍,以張發奎的第八集團軍為右翼作戰軍。9月21日,再次調整部署,朱紹良任中央作戰軍總司令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陳誠任左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薛嶽)和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張發奎任右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兼)和第十集團軍(總司令劉建緒)。
9月下旬至10月初,倭寇第一○一、第九、第十三師團等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滬登陸,加入上滬派遣軍之作戰。至此,倭寇總兵力達20萬人。盡管倭寇在武器裝備上占有很大優勢,但至11月初仍未能獲得決定性勝利,卻付出了重大代價。倭寇統帥部急於在上滬方麵取得預期戰果,決心采取新的措施。
11月5日拂曉,倭寇新組建的第十軍利用大霧、大潮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陸,對淞滬實施迂回包圍。華夏右翼軍部分沿海守備部隊已抽調支援市區作戰,猝不及防,陣地相繼失守,戰局急轉直下。
倭寇第十軍於11月6日占領金山,力圖與上滬派遣軍達成合圍。
蔣介石被迫於11月8日下令全線撤退,倭寇於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日占上滬。華夏軍隊全部撤離淞滬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