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二年六月,東方帝國發生了幾件大事。
首先是帝都那建立了小學、初中、高中三所學校,每所學校設計之大足夠目前全部帝國適齡兒童接受學齡教育。
帝國新成立的教育部發布公告,所有帝國公民的適齡後代都可以在小學和初中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
柳衡在帝國依然實行了東方軍區的高中分流製度。
有所不同的是,在東方帝國高中分流有著更為明確的分化。
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目的主要為了研究,帝國明文禁止企業崗位的招聘限製高中及以上學曆,如企業有這方麵的需求則需要向政府進行報備申請。
也就是說企業某個崗位需要招聘本科學曆的人才,那麽企業必須提前向政府報備並且證明這個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學曆經過政府審批後才可以對外進行招聘。
用行政手段對企業招聘的限製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分流後從事技術學習的學生就業問題,在皇帝陛下的支持下,帝國內所有國有企業內部技術崗位的晉升將完全依據職業技術認證的結果進行,不再單獨設置內部考核。
比如過去企業想要聘用一個技術工程師最優的選擇是對外招聘高學曆人才,備用選擇才是內部提拔。
而且內部提拔所看的也不完全是技術水平,更多的可能是所謂的人情世故。
現在國有企業內部技術崗位的聘用最優選擇是內部提拔,符合崗位技術水平的帝國認證是重要的提拔依據。
為此教育部單獨設立了職業技術水平認證司,依托大數據采用智能係統仿真模擬出題來對考生進行符合報考級別的資格認證考試。
整個考試全程都由係統自動控製,考試成績實時上傳數據庫完全杜絕了人為操縱成績的可能,這也讓帝國的技能資格認證的含金量遠超聯盟。
至於職業技術培訓的導師,目前主要由皇家科學院的院士擔任,部分導師來自於企業相關技術崗位的負責人。
這裏要多說一下帝國的高中以上教育。
在聯盟高中以上是大學教育,各個軍區對於大學教育采取的措施不盡相同。
東方軍區采用的是嚴進寬出的政策,采用統一的考試從高中生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畢業生進行大學教育,大學入門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異常激烈。
西方軍區采用的恰恰相反是寬進嚴出的政策,他們也有類似的統一考試,不同的是沒有通過考試的高中畢業生也可以花費幾倍的學費二次申請入學,相對於東方軍區而言大學的入學程度簡單了不是一星半點。
很多其他軍區富裕家庭的小孩前往西方軍區留學鍍金就是因為西方軍區大學入學的門檻非常低,甚至有些學校隻要付得起學費根本就不看入學成績。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西方軍區的大學含金量低,相反因為嚴苛的畢業條件,聯盟排名最高的三所大學都是西方軍區的大學。
柳衡在東方帝國采取的也是西方軍區寬進嚴出的大學政策。
東方帝國的大學目前是由皇家科學院管轄,裏麵的授課導師也都是皇家科學院的院士。
沒錯,就是給職業技術提供培訓那幫人。
也就是說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是同一批導師教出來的,這樣既保證了教學的質量,也從根本上解決了師資差距帶來的不平等。
這也是當初東方軍區教育改革中失敗的點之一。
眾所周知知名大學之所以有名來自於兩個方麵,一是大學擁有非常厲害的任課導師,另一方麵是大學的畢業生在社會上取得了讓人驕傲的成績。
知名的導師隻會在知名的學校,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越是知名的大學越能吸引厲害的導師,反之普通的學校裏隻有普通的導師。
像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隻能請得起普通師範大學畢業的學生,甚至部分導師根本就沒有接受過師範專業的學習僅僅隻是考取了教師資格證而已。
雖然這樣說過於現實,但是這樣師資力量教授出來的學生學曆含金量極低,根本不被社會所認可,連帶著所謂的職業技術教育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柳衡在東方帝國打造教育體係的時候吸取東方軍區失敗的教訓,他把職業技術教育的師資和大學教育的師資弄成了同一批人,最起碼在師資這一塊讓所有人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本以為這麽搞會讓皇家科學院非常生氣,柳衡都做好了找唐錦出麵協調的準備了。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皇家科學院的院長陳三水對此非常讚同,他在皇家科學院內部討論會上表示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才是科學研究目的。
有了陳三水的支持,柳衡的分流政策非常順利的得以實施,雖說目前還看不到什麽成效,不過以後慢慢就能看到效果了。
高質量標準需要一幫同樣擁護這套標準的工人支持才能夠貫徹執行下去,否則再高的標準在生產過程中不被重視都隻是流於表麵的數據而已。
當年櫻花國的工廠有著聞名全世界的嚴苛標準,但是櫻花國生產的產品卻沒有在大眾間獲得與標準相匹配的口碑,這是為什麽呢?
原因很簡單,這套標準隻是流於表麵的一套標準,工廠內部生產環節的執行並不到位。
舉個例子。
當時某個工廠目視檢查中有這麽一條規定,如果在目視檢查中發現問題需要追查30個。
比如在目視檢查中發現某個焊點剝離,需要繼續追查30個確認這是一個單獨不良還是批量不良。
很嚴格吧?
但是在實際執行時,根本就沒有人執行這個標準。
為什麽呢?都怕麻煩。
工人抽檢過程中看到了問題反饋給領導後,領導省懶直接說放回去重新抽一個,久而久之工人在遇到類似的問題後就不會反饋主動換一個沒有問題的產品進行抽檢確認。
不良的產品將繼續流通到下麵的環節,甚至一路成為產品流入市場。
最後買到這個產品的消費者是不是很倒黴,他能對產品有什麽正麵的評價?
這玩意確切的說和工人素質及職業道德有關,並非是職業技術教育就能夠解決的事情。
可是接受過係統教育的人總是比文盲要有素質的多,這點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首先是帝都那建立了小學、初中、高中三所學校,每所學校設計之大足夠目前全部帝國適齡兒童接受學齡教育。
帝國新成立的教育部發布公告,所有帝國公民的適齡後代都可以在小學和初中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
柳衡在帝國依然實行了東方軍區的高中分流製度。
有所不同的是,在東方帝國高中分流有著更為明確的分化。
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目的主要為了研究,帝國明文禁止企業崗位的招聘限製高中及以上學曆,如企業有這方麵的需求則需要向政府進行報備申請。
也就是說企業某個崗位需要招聘本科學曆的人才,那麽企業必須提前向政府報備並且證明這個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學曆經過政府審批後才可以對外進行招聘。
用行政手段對企業招聘的限製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分流後從事技術學習的學生就業問題,在皇帝陛下的支持下,帝國內所有國有企業內部技術崗位的晉升將完全依據職業技術認證的結果進行,不再單獨設置內部考核。
比如過去企業想要聘用一個技術工程師最優的選擇是對外招聘高學曆人才,備用選擇才是內部提拔。
而且內部提拔所看的也不完全是技術水平,更多的可能是所謂的人情世故。
現在國有企業內部技術崗位的聘用最優選擇是內部提拔,符合崗位技術水平的帝國認證是重要的提拔依據。
為此教育部單獨設立了職業技術水平認證司,依托大數據采用智能係統仿真模擬出題來對考生進行符合報考級別的資格認證考試。
整個考試全程都由係統自動控製,考試成績實時上傳數據庫完全杜絕了人為操縱成績的可能,這也讓帝國的技能資格認證的含金量遠超聯盟。
至於職業技術培訓的導師,目前主要由皇家科學院的院士擔任,部分導師來自於企業相關技術崗位的負責人。
這裏要多說一下帝國的高中以上教育。
在聯盟高中以上是大學教育,各個軍區對於大學教育采取的措施不盡相同。
東方軍區采用的是嚴進寬出的政策,采用統一的考試從高中生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畢業生進行大學教育,大學入門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異常激烈。
西方軍區采用的恰恰相反是寬進嚴出的政策,他們也有類似的統一考試,不同的是沒有通過考試的高中畢業生也可以花費幾倍的學費二次申請入學,相對於東方軍區而言大學的入學程度簡單了不是一星半點。
很多其他軍區富裕家庭的小孩前往西方軍區留學鍍金就是因為西方軍區大學入學的門檻非常低,甚至有些學校隻要付得起學費根本就不看入學成績。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西方軍區的大學含金量低,相反因為嚴苛的畢業條件,聯盟排名最高的三所大學都是西方軍區的大學。
柳衡在東方帝國采取的也是西方軍區寬進嚴出的大學政策。
東方帝國的大學目前是由皇家科學院管轄,裏麵的授課導師也都是皇家科學院的院士。
沒錯,就是給職業技術提供培訓那幫人。
也就是說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是同一批導師教出來的,這樣既保證了教學的質量,也從根本上解決了師資差距帶來的不平等。
這也是當初東方軍區教育改革中失敗的點之一。
眾所周知知名大學之所以有名來自於兩個方麵,一是大學擁有非常厲害的任課導師,另一方麵是大學的畢業生在社會上取得了讓人驕傲的成績。
知名的導師隻會在知名的學校,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越是知名的大學越能吸引厲害的導師,反之普通的學校裏隻有普通的導師。
像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隻能請得起普通師範大學畢業的學生,甚至部分導師根本就沒有接受過師範專業的學習僅僅隻是考取了教師資格證而已。
雖然這樣說過於現實,但是這樣師資力量教授出來的學生學曆含金量極低,根本不被社會所認可,連帶著所謂的職業技術教育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柳衡在東方帝國打造教育體係的時候吸取東方軍區失敗的教訓,他把職業技術教育的師資和大學教育的師資弄成了同一批人,最起碼在師資這一塊讓所有人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本以為這麽搞會讓皇家科學院非常生氣,柳衡都做好了找唐錦出麵協調的準備了。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皇家科學院的院長陳三水對此非常讚同,他在皇家科學院內部討論會上表示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才是科學研究目的。
有了陳三水的支持,柳衡的分流政策非常順利的得以實施,雖說目前還看不到什麽成效,不過以後慢慢就能看到效果了。
高質量標準需要一幫同樣擁護這套標準的工人支持才能夠貫徹執行下去,否則再高的標準在生產過程中不被重視都隻是流於表麵的數據而已。
當年櫻花國的工廠有著聞名全世界的嚴苛標準,但是櫻花國生產的產品卻沒有在大眾間獲得與標準相匹配的口碑,這是為什麽呢?
原因很簡單,這套標準隻是流於表麵的一套標準,工廠內部生產環節的執行並不到位。
舉個例子。
當時某個工廠目視檢查中有這麽一條規定,如果在目視檢查中發現問題需要追查30個。
比如在目視檢查中發現某個焊點剝離,需要繼續追查30個確認這是一個單獨不良還是批量不良。
很嚴格吧?
但是在實際執行時,根本就沒有人執行這個標準。
為什麽呢?都怕麻煩。
工人抽檢過程中看到了問題反饋給領導後,領導省懶直接說放回去重新抽一個,久而久之工人在遇到類似的問題後就不會反饋主動換一個沒有問題的產品進行抽檢確認。
不良的產品將繼續流通到下麵的環節,甚至一路成為產品流入市場。
最後買到這個產品的消費者是不是很倒黴,他能對產品有什麽正麵的評價?
這玩意確切的說和工人素質及職業道德有關,並非是職業技術教育就能夠解決的事情。
可是接受過係統教育的人總是比文盲要有素質的多,這點是無可爭辯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