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藍晶開采量足,聯盟也沒有對藍晶采取任何使用上的限製。以懸浮車為例,為一輛5人座的懸浮車更換藍晶模塊的費用大約是汽油車加滿一箱汽油費用的5倍,可行駛裏程卻是汽油車的幾十上百倍。
電車的用車成本也不高,但是充電速度和續航裏程是硬傷,即使采用換電模式的電車也沒有辦法和好幾年不用更換供能組件的懸浮車相比。
如此廉價的用車成本讓懸浮車在很短的時間內幹趴汽油車和電車成為市場的主流。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藍晶開采量的下滑,標準藍晶塊的售價一路走高,懸浮車的用車成本那也是跟著一路走高,到了最後使用懸浮車的成本已經遠超汽油車了。
如果隻是貴倒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習慣早已養成。咬咬牙少吃一塊肉,少喝幾瓶飲料也就把上漲的費用給省出來了。
可是當藍晶被宣布為聯盟管製能源後,藍晶就不再是普通民眾?資格使用的東西了。
管製令出來的最初幾年,民間懸浮車報廢機構的預約已經排到了三年之後,大量民眾將自己的懸浮車作為廢品送到報廢機構進行報廢。
那一段時間民間的怨氣高漲,星網上隨處可見對聯盟議會的謾罵。有的聯盟議員出門都會被民眾丟爛菜葉和臭雞蛋。
許是那段時間的聯盟議員也覺得如果事態繼續這麽發展下去的話,他們的人身安全很難受到保障,於是在聯盟議會的牽頭下,各大車企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召回活動,把原先使用藍晶的懸浮車改造為兼容傳統電能的懸浮車。
不說因為標準藍晶供能單元和電池包體積上的差距導致改造完成後的懸浮車從原本炫酷的外形變得非常可笑,就是電池包的續航能力就已經夠普通民眾吐槽好幾年的了。
原本四五年才要更換一次的藍晶模塊更改為電池包後一兩天就要充一次電,不然行駛在路上突然從空中掉下來一點也不奇怪。
懸浮車因為意外情況掉下來砸壞路麵的賠償都還是小錢,如果碰巧損壞了反重力發生器那才真是要人命的事情呢。這玩意的維修更換費用貴到好幾家保險公司都因此而破產!
大量充電車的投入帶來最直觀的效果就是電能消耗的大幅增長,尤其是人口密度高的主星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那時的聯盟在民用發電這塊的技術並不怎麽樣,所謂的核能發電還是用最古老的裂變反應堆加熱水產生蒸汽來發電,能量的二次轉化帶來了極大的浪費,效能轉換低的讓人絕望。
在這種條件下,用電量的激增必然帶來供電緊張的問題,電價上漲也就是成為在所難免的事情了。
電費的上漲,用車成本的大幅上升,再加上充電設施不完備等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車企的銷售呈現出斷崖式下滑。
這哪行啊!還給不給車企活路了?
一眾車企股東拎著財務報表就衝進了聯盟議會的辦公大樓……
經過3天的緊張討論,聯盟議會十萬八千名議員終於達成了共識,為了挽救眾多的車企,同時也讓民眾都能使用的起私人交通工具,聯盟議會決定準許車企重新生產內燃機車。
內燃機車的生產工藝並不複雜,雖然車企已經很多年沒有生產過內燃機車,但是相關的製造圖紙車企的數據庫中都有保留。現在隻需要設計出符合當下審美觀念的汽車外觀,內燃車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量產。
可是橫在內燃機車量產前方的還有一個任何一家車企都無法繞過去的難題:石油儲量的枯竭。
自從石油被人類發現後從一開始作為某種神秘藥材到後來作為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幾千年來主星上的石油早就開采得差不多了,就連當初某些被譽為飄在石油上的國家所在的區域如今也沒多少石油可供開采了。
以目前石油的開采量而言,大規模投放內燃機車隻會進一步推動石油價格的上漲,讓內燃車的用車成本直追電車。
在沒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內燃車想要成為車企新的利潤增長點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特別巧合的是在聯盟議會通過內燃車生產的提議後,西方軍區某化學博士同一時間將植物通過人工合成的方式合成出汽油的替代物。
這種人工汽油可以100%兼容傳統內燃車,對於車企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消息,簡直就是為他們生產內燃車量身準備的。
沒過多久,有意推出內燃車的車企聯合起來從化學博士手中買斷了人工汽油的專利,同時在各大軍區成立了用來生產人工汽油的煉油工廠,用植物大規模合成人工汽油。
類似於hn-1231行星上那種產量高、生長周期又短的植物在每個星係都有。和hn-1231行星一樣,這種植物的市場價格極低,近乎於不要錢。
在煉油廠的成本報表中,每個月用來采購原材料的花費甚至還不如人工工資的費用要高!
低廉的采購成本讓煉油廠的利潤非常之高,僅僅是銷售汽油這一項就讓眾多車企賺得是盆滿缽滿。
人工汽油的利潤雖說是高,可是它的售價對於普通人來說依然是非常便宜的。
人工汽油的售價便宜到什麽程度呢?大概就相當於現實中95#汽油每升的售價在0.8元這個樣子,相信如果汽油的售價是這個價格的話根本就不會有人去考慮油耗的問題。
相對廉價的汽車售價,便宜的用車成本,這兩大因素讓內燃車很受中低層次民眾的歡迎,內燃車重新上市之後的銷量每個月都在創新高。
內燃車的銷量上去了,車企的利潤自然也就上去了,股東們樂嗬嗬地看著自己銀行賬戶裏的資金飛快增加。
這都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重點是內燃機車在使用過程中會對大氣造成汙染。
別管聯盟苛刻的審核條件下內燃車具體排放出來的廢氣中還有啥成分,咱就問二氧化碳會不會有?一氧化碳會不會有?
溫室效應是不是有你一份力?
電車的用車成本也不高,但是充電速度和續航裏程是硬傷,即使采用換電模式的電車也沒有辦法和好幾年不用更換供能組件的懸浮車相比。
如此廉價的用車成本讓懸浮車在很短的時間內幹趴汽油車和電車成為市場的主流。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藍晶開采量的下滑,標準藍晶塊的售價一路走高,懸浮車的用車成本那也是跟著一路走高,到了最後使用懸浮車的成本已經遠超汽油車了。
如果隻是貴倒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習慣早已養成。咬咬牙少吃一塊肉,少喝幾瓶飲料也就把上漲的費用給省出來了。
可是當藍晶被宣布為聯盟管製能源後,藍晶就不再是普通民眾?資格使用的東西了。
管製令出來的最初幾年,民間懸浮車報廢機構的預約已經排到了三年之後,大量民眾將自己的懸浮車作為廢品送到報廢機構進行報廢。
那一段時間民間的怨氣高漲,星網上隨處可見對聯盟議會的謾罵。有的聯盟議員出門都會被民眾丟爛菜葉和臭雞蛋。
許是那段時間的聯盟議員也覺得如果事態繼續這麽發展下去的話,他們的人身安全很難受到保障,於是在聯盟議會的牽頭下,各大車企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召回活動,把原先使用藍晶的懸浮車改造為兼容傳統電能的懸浮車。
不說因為標準藍晶供能單元和電池包體積上的差距導致改造完成後的懸浮車從原本炫酷的外形變得非常可笑,就是電池包的續航能力就已經夠普通民眾吐槽好幾年的了。
原本四五年才要更換一次的藍晶模塊更改為電池包後一兩天就要充一次電,不然行駛在路上突然從空中掉下來一點也不奇怪。
懸浮車因為意外情況掉下來砸壞路麵的賠償都還是小錢,如果碰巧損壞了反重力發生器那才真是要人命的事情呢。這玩意的維修更換費用貴到好幾家保險公司都因此而破產!
大量充電車的投入帶來最直觀的效果就是電能消耗的大幅增長,尤其是人口密度高的主星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那時的聯盟在民用發電這塊的技術並不怎麽樣,所謂的核能發電還是用最古老的裂變反應堆加熱水產生蒸汽來發電,能量的二次轉化帶來了極大的浪費,效能轉換低的讓人絕望。
在這種條件下,用電量的激增必然帶來供電緊張的問題,電價上漲也就是成為在所難免的事情了。
電費的上漲,用車成本的大幅上升,再加上充電設施不完備等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車企的銷售呈現出斷崖式下滑。
這哪行啊!還給不給車企活路了?
一眾車企股東拎著財務報表就衝進了聯盟議會的辦公大樓……
經過3天的緊張討論,聯盟議會十萬八千名議員終於達成了共識,為了挽救眾多的車企,同時也讓民眾都能使用的起私人交通工具,聯盟議會決定準許車企重新生產內燃機車。
內燃機車的生產工藝並不複雜,雖然車企已經很多年沒有生產過內燃機車,但是相關的製造圖紙車企的數據庫中都有保留。現在隻需要設計出符合當下審美觀念的汽車外觀,內燃車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量產。
可是橫在內燃機車量產前方的還有一個任何一家車企都無法繞過去的難題:石油儲量的枯竭。
自從石油被人類發現後從一開始作為某種神秘藥材到後來作為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幾千年來主星上的石油早就開采得差不多了,就連當初某些被譽為飄在石油上的國家所在的區域如今也沒多少石油可供開采了。
以目前石油的開采量而言,大規模投放內燃機車隻會進一步推動石油價格的上漲,讓內燃車的用車成本直追電車。
在沒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內燃車想要成為車企新的利潤增長點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特別巧合的是在聯盟議會通過內燃車生產的提議後,西方軍區某化學博士同一時間將植物通過人工合成的方式合成出汽油的替代物。
這種人工汽油可以100%兼容傳統內燃車,對於車企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消息,簡直就是為他們生產內燃車量身準備的。
沒過多久,有意推出內燃車的車企聯合起來從化學博士手中買斷了人工汽油的專利,同時在各大軍區成立了用來生產人工汽油的煉油工廠,用植物大規模合成人工汽油。
類似於hn-1231行星上那種產量高、生長周期又短的植物在每個星係都有。和hn-1231行星一樣,這種植物的市場價格極低,近乎於不要錢。
在煉油廠的成本報表中,每個月用來采購原材料的花費甚至還不如人工工資的費用要高!
低廉的采購成本讓煉油廠的利潤非常之高,僅僅是銷售汽油這一項就讓眾多車企賺得是盆滿缽滿。
人工汽油的利潤雖說是高,可是它的售價對於普通人來說依然是非常便宜的。
人工汽油的售價便宜到什麽程度呢?大概就相當於現實中95#汽油每升的售價在0.8元這個樣子,相信如果汽油的售價是這個價格的話根本就不會有人去考慮油耗的問題。
相對廉價的汽車售價,便宜的用車成本,這兩大因素讓內燃車很受中低層次民眾的歡迎,內燃車重新上市之後的銷量每個月都在創新高。
內燃車的銷量上去了,車企的利潤自然也就上去了,股東們樂嗬嗬地看著自己銀行賬戶裏的資金飛快增加。
這都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重點是內燃機車在使用過程中會對大氣造成汙染。
別管聯盟苛刻的審核條件下內燃車具體排放出來的廢氣中還有啥成分,咱就問二氧化碳會不會有?一氧化碳會不會有?
溫室效應是不是有你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