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皇宮朝堂大殿。
由於宋軍壓境,逼近了唐國邊陲,駐紮在長江沿岸,東西兩路人馬陸續也在動,給唐國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李煜在朝堂之上,讓文武大臣獻策獻計,共同討論抗宋之事。
如今這種情況,肯定無法議和,所以,不論是保守派,還是主戰派,都意見一致,要抵抗宋軍和吳越軍的入侵,保衛唐國。
但在兵權的把控上,大將軍的任命上,卻有不同看法。
“官家,臣提議調動林仁肇的大軍,立即東進,與皖口一帶曹彬率領十萬宋軍主力做對抗,隻有林仁肇將軍,才能擋得住曹彬、潘美這等北宋的謀將,還有諸多禁衛軍的悍將!”
韓熙載率先說出了這個提議。
在目前的南唐將領中,也隻有林仁肇將軍的威名最高,他治軍有方,目前有十五萬水軍,駐紮在湖口一帶訓練水師,抵擋荊楚一帶的宋軍,從鄂州一帶順江而下。
正因為有林仁肇在湖口訓練水師,才保住南唐西北門戶。
這林仁肇原是閩國將領,性格剛強堅毅,武藝高強,而且身材魁梧,身上刺有虎形紋身。在閩國擔任裨將時候,與陳鐵齊名,人稱林虎子,在閩國滅亡後,歸家閑居。
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南唐中主李璟因後周軍攻打淮南,命鴻臚卿潘承右到泉州、建州召募勇士。那潘承佑經過走訪,便推薦了前永安節度使許文稹、靜江指揮使陳德誠以及鄭彥華、林仁肇等人。中主任命林仁肇為將軍,讓他率偏師救援壽州。林仁肇攻城南大寨,又破濠州水柵,被擢升為淮南屯營應援使。
當時周軍正陽浮橋建成,扼住南唐援軍的進路。林仁肇親自率領一千敢死士,用船載著薪柴牧草,乘風放火,欲焚毀浮橋。不料,風向轉變,不利火攻,周軍大將張永德趁機進戰,唐軍退敗。這時,林仁肇隻帶數人殿後,並將張永德射來的箭失全部擋開,使得張永德大驚,覺得敵軍中有能人,不可輕敵,便沒有追擊,使得林仁肇名聲大噪。
後來,南唐向後周割地求和,兩國戰爭結束,林仁肇被任命為鎮海軍節度使,受到了重用。
此時韓熙載提出林仁肇作為對抗曹彬的主力,不論是孫黨,還是新黨,都大力支持,即便宋黨的陳覺、馮延魯等人,想要奪這個位置,也沒有人能夠跟林仁肇抗衡的大將軍了。
“韓大人,你覺得林將軍抗衡大宋的曹彬將軍,需要調往皖口的對岸嗎?”李煜詢問。
韓熙載點頭,分析道:“根據遊梟、斥候探回的情報顯示,曹彬率領大軍,在皖口一帶駐紮,若是不早一點調回林仁肇將軍,很可能會被荊南與皖口兩麵的水軍給夾在中間,形成孤軍,起不到勤王救駕的用處,還容易被東西夾擊。”
“另外,皖口一帶的水勢平緩,容易搭建浮橋,應當讓林將軍早去準備,在對岸的峽口寨進行駐紮,修建防禦工事,來抵擋宋軍渡江。長江南岸的池州、銅陵等城池,也要迅速動作起來,堅持壁堅戰術,把外圍的百姓都遷入城內,然後訓練成兵,抵抗宋軍的攻擊,這樣,才能拖住宋軍,阻斷宋軍東進金陵!”
韓熙載在家中跟蘇辰、徐鉉、高遠、鍾謨等人,早就商議許久,這正麵對戰,林仁肇是最適合的帶兵人選。
“臣讚同韓大人的提議,我唐國軍方,目前論能力、本事、威名,也隻有林仁肇將軍能夠勝任!”
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徐鉉站出來支持。
“臣也覺得韓大人提議有道理,這個中路主帥,非林仁肇將軍莫屬。”
樞密院使兼同平章事的殷崇義也站出讚同。
“臣附議!”
“臣也附議!”
許多大臣都站出來支持。
李煜點頭,雖然他不是什麽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目前剛登基沒幾年,年青力盛,也沒有昏聵,自然心中明白,林仁肇的重要性。
“既然諸位大臣都認為林仁肇將軍勝任中路主帥,那朕便準了,封林仁肇將軍為鎮國大將軍,從湖口調兵十萬水師,立即趕往峽口寨鎮守,對抗江北的曹彬大軍,同時,附近的池州、銅陵等州縣府兵,也歸屬林仁肇將軍調配,抵擋宋軍南下。”
“官家英明!“韓熙載、徐鉉等人,見李煜拍板定下,沒有遭到其他人阻止,心中總算鬆口氣。
如果主力軍換做別人,還真沒有把握擋得住曹彬、潘美這等老奸巨猾的將領。
接下來,就是西路軍的主將人選,牽扯到繼續牽製荊南江陵一帶,宋軍的水師,避免從荊南源源不斷有宋軍順著長江東進,增兵的戰略。
所以,必須派人鎮守鄂州、武昌一帶,阻止宋軍不斷增援,迎戰西路大軍。
“啟稟官家,臣舉薦鎮南軍節度使朱令讚,調任鄂州,統領水師五萬,統轄鄂州、武昌、江州諸城,與林仁肇將軍,前後呼應,抵擋王明、劉彥貞的宋軍侵擾!“
潘佑推薦了新黨一方的將領,奪取西部的軍權。
這時候,魏岑站出來,搶著推薦東路線的主將名額。
“臣推薦殿前侍衛軍指揮使劉澄將軍,調往常州,負責東路軍的統帥之位,指揮江陰軍,抵擋吳越兵的入侵。“魏岑推薦了劉澄。
這劉澄在李煜還沒有成為皇帝之前,還是藩王的時候,就是李煜的麾下了,一直當成了可靠心腹,等李煜登基之後,提拔劉澄位殿前司侍衛軍的指揮使,負責京城的防衛。
不過劉澄死下與魏岑關係很近,魏岑的兒子,娶了劉澄一位侄女,以此更加深了交情。
此時魏岑推薦了劉澄,既算宋黨的人,又是李煜的殿前侍衛軍的心腹將領,頓時優勢凸顯,很少有人能夠競爭過他了。
新黨的潘佑和李平等人,推薦朱令讚接管西路兵馬的兵權,魏岑、馮延魯等宋黨人,看上了東路兵權,相互不幹涉,算是一種交換。
孫黨的張易、鍾謨等人覺得不妥,但是,劉澄是官家李煜的心腹將領,又在禁軍中擔任要職,孫黨倒是也不想得罪狠了官家、禁軍的勢力,見無法阻擋,也就默許了。
至此,三路軍馬的兵權,分別落在了孫黨、新黨、宋黨三方手中,誰能立功,誰會失敗,都卯足了一股勁兒,既要對外禦敵,也有內鬥的成份。
由於宋軍壓境,逼近了唐國邊陲,駐紮在長江沿岸,東西兩路人馬陸續也在動,給唐國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李煜在朝堂之上,讓文武大臣獻策獻計,共同討論抗宋之事。
如今這種情況,肯定無法議和,所以,不論是保守派,還是主戰派,都意見一致,要抵抗宋軍和吳越軍的入侵,保衛唐國。
但在兵權的把控上,大將軍的任命上,卻有不同看法。
“官家,臣提議調動林仁肇的大軍,立即東進,與皖口一帶曹彬率領十萬宋軍主力做對抗,隻有林仁肇將軍,才能擋得住曹彬、潘美這等北宋的謀將,還有諸多禁衛軍的悍將!”
韓熙載率先說出了這個提議。
在目前的南唐將領中,也隻有林仁肇將軍的威名最高,他治軍有方,目前有十五萬水軍,駐紮在湖口一帶訓練水師,抵擋荊楚一帶的宋軍,從鄂州一帶順江而下。
正因為有林仁肇在湖口訓練水師,才保住南唐西北門戶。
這林仁肇原是閩國將領,性格剛強堅毅,武藝高強,而且身材魁梧,身上刺有虎形紋身。在閩國擔任裨將時候,與陳鐵齊名,人稱林虎子,在閩國滅亡後,歸家閑居。
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南唐中主李璟因後周軍攻打淮南,命鴻臚卿潘承右到泉州、建州召募勇士。那潘承佑經過走訪,便推薦了前永安節度使許文稹、靜江指揮使陳德誠以及鄭彥華、林仁肇等人。中主任命林仁肇為將軍,讓他率偏師救援壽州。林仁肇攻城南大寨,又破濠州水柵,被擢升為淮南屯營應援使。
當時周軍正陽浮橋建成,扼住南唐援軍的進路。林仁肇親自率領一千敢死士,用船載著薪柴牧草,乘風放火,欲焚毀浮橋。不料,風向轉變,不利火攻,周軍大將張永德趁機進戰,唐軍退敗。這時,林仁肇隻帶數人殿後,並將張永德射來的箭失全部擋開,使得張永德大驚,覺得敵軍中有能人,不可輕敵,便沒有追擊,使得林仁肇名聲大噪。
後來,南唐向後周割地求和,兩國戰爭結束,林仁肇被任命為鎮海軍節度使,受到了重用。
此時韓熙載提出林仁肇作為對抗曹彬的主力,不論是孫黨,還是新黨,都大力支持,即便宋黨的陳覺、馮延魯等人,想要奪這個位置,也沒有人能夠跟林仁肇抗衡的大將軍了。
“韓大人,你覺得林將軍抗衡大宋的曹彬將軍,需要調往皖口的對岸嗎?”李煜詢問。
韓熙載點頭,分析道:“根據遊梟、斥候探回的情報顯示,曹彬率領大軍,在皖口一帶駐紮,若是不早一點調回林仁肇將軍,很可能會被荊南與皖口兩麵的水軍給夾在中間,形成孤軍,起不到勤王救駕的用處,還容易被東西夾擊。”
“另外,皖口一帶的水勢平緩,容易搭建浮橋,應當讓林將軍早去準備,在對岸的峽口寨進行駐紮,修建防禦工事,來抵擋宋軍渡江。長江南岸的池州、銅陵等城池,也要迅速動作起來,堅持壁堅戰術,把外圍的百姓都遷入城內,然後訓練成兵,抵抗宋軍的攻擊,這樣,才能拖住宋軍,阻斷宋軍東進金陵!”
韓熙載在家中跟蘇辰、徐鉉、高遠、鍾謨等人,早就商議許久,這正麵對戰,林仁肇是最適合的帶兵人選。
“臣讚同韓大人的提議,我唐國軍方,目前論能力、本事、威名,也隻有林仁肇將軍能夠勝任!”
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徐鉉站出來支持。
“臣也覺得韓大人提議有道理,這個中路主帥,非林仁肇將軍莫屬。”
樞密院使兼同平章事的殷崇義也站出讚同。
“臣附議!”
“臣也附議!”
許多大臣都站出來支持。
李煜點頭,雖然他不是什麽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目前剛登基沒幾年,年青力盛,也沒有昏聵,自然心中明白,林仁肇的重要性。
“既然諸位大臣都認為林仁肇將軍勝任中路主帥,那朕便準了,封林仁肇將軍為鎮國大將軍,從湖口調兵十萬水師,立即趕往峽口寨鎮守,對抗江北的曹彬大軍,同時,附近的池州、銅陵等州縣府兵,也歸屬林仁肇將軍調配,抵擋宋軍南下。”
“官家英明!“韓熙載、徐鉉等人,見李煜拍板定下,沒有遭到其他人阻止,心中總算鬆口氣。
如果主力軍換做別人,還真沒有把握擋得住曹彬、潘美這等老奸巨猾的將領。
接下來,就是西路軍的主將人選,牽扯到繼續牽製荊南江陵一帶,宋軍的水師,避免從荊南源源不斷有宋軍順著長江東進,增兵的戰略。
所以,必須派人鎮守鄂州、武昌一帶,阻止宋軍不斷增援,迎戰西路大軍。
“啟稟官家,臣舉薦鎮南軍節度使朱令讚,調任鄂州,統領水師五萬,統轄鄂州、武昌、江州諸城,與林仁肇將軍,前後呼應,抵擋王明、劉彥貞的宋軍侵擾!“
潘佑推薦了新黨一方的將領,奪取西部的軍權。
這時候,魏岑站出來,搶著推薦東路線的主將名額。
“臣推薦殿前侍衛軍指揮使劉澄將軍,調往常州,負責東路軍的統帥之位,指揮江陰軍,抵擋吳越兵的入侵。“魏岑推薦了劉澄。
這劉澄在李煜還沒有成為皇帝之前,還是藩王的時候,就是李煜的麾下了,一直當成了可靠心腹,等李煜登基之後,提拔劉澄位殿前司侍衛軍的指揮使,負責京城的防衛。
不過劉澄死下與魏岑關係很近,魏岑的兒子,娶了劉澄一位侄女,以此更加深了交情。
此時魏岑推薦了劉澄,既算宋黨的人,又是李煜的殿前侍衛軍的心腹將領,頓時優勢凸顯,很少有人能夠競爭過他了。
新黨的潘佑和李平等人,推薦朱令讚接管西路兵馬的兵權,魏岑、馮延魯等宋黨人,看上了東路兵權,相互不幹涉,算是一種交換。
孫黨的張易、鍾謨等人覺得不妥,但是,劉澄是官家李煜的心腹將領,又在禁軍中擔任要職,孫黨倒是也不想得罪狠了官家、禁軍的勢力,見無法阻擋,也就默許了。
至此,三路軍馬的兵權,分別落在了孫黨、新黨、宋黨三方手中,誰能立功,誰會失敗,都卯足了一股勁兒,既要對外禦敵,也有內鬥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