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好雨,一場喜慶的雨。焦渴的土地,太長時間沒有雨水的滋潤,而今接連不停地下,仿佛過往的記憶,太過久遠,需要不斷重複,方能喚醒。
這是一場好雨,因是好雨,淅淅瀝瀝地下,便自會帶些別樣的傷感:年饉總算熬過去了,老天爺變臉了,未來的日子有盼頭了,許多人,便注定要開始新的生活了。別離的時刻,如這淋淋的秋雨中,處處帶著潮,像極了傷感唏噓的味道……
鐵匠鋪的好幾位年輕後生,曉得年饉熬過,再就不適合待在師父的鐵匠鋪了。
饑餓的日子裏,無助的日子裏,親人們相繼餓死了,茫然無措中,他們背井離鄉,不知去向,隻得來尋他們的師父,師兄師弟們聚在一起,恰如冬日的寒冷中,許多的人圍聚在一起,方可相互取暖。
都是精壯壯的年輕後生,都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氣,然而,他們心裏清楚得很,年饉度過,一切恢複到平常的日子,師父的鐵匠鋪,其實容不下太多的人,正如一個鍋裏舀湯,就需要一把勺子,夾起一塊肉,隻需兩根筷子便可,定穩一張椅子,至多隻需要四條腿一樣。
這是一種潛在的道理,誰心裏都很明白。這樣的道理,無須在嘴上說出來。可是,在心底裏,每一個徒弟,則都不願意離開……
不懂鐵匠鋪營生的人看來,沒飯吃的時候,想著偎在師父跟前,多少混個肚兒飽,如今年饉過了,日子好過了,便要離開師父,自奔錦繡前程了……可徒弟們心裏明白:正因為日子好過了,隨便到哪裏,怎麽著也能憑力氣吃口飯,再在師父的鋪子裏耗著,添不上多少力氣,反倒為師父平添些累贅和負擔離開,是為了師父能過得更好,離去,便是一種孝敬,一種別樣的孝敬……
無論以怎樣的角度來說,每一個徒弟都曉得要離開,每一個人卻都不願意離開,誰都不願意當那所謂的“白眼狼”、“喂不熟的大尾巴狗”,一種別樣的孝敬,深遠長遠的孝敬,卻注定要先以目下這種,表象上的“不孝”開始……
六個後生坐在屋裏,關上門,從裏麵插上了門閂,聽著窗外的夜雨淅淅瀝瀝,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凝然,眼中充滿了悵然,茫然他們早已商量好了,三個人留下來照顧師父,另外三人,則必須選擇離開,以後遇逢年過節啥的,再來看望師父和師兄弟們……
後生們決定采用抓鬮的方式用六個紙團,裏麵麵寫三個“留”,寫三個“走”,誰能抓到什麽,自看天意。
抓鬮完畢,自然分出了去留陣營,其中一位抓到“走”的後生,立刻嚎啕大哭起來,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用袖子不停地擦,怎麽也擦不幹,擦不斷,一聲聲地哭,一聲比一聲高,另幾位後生,擔心師父在外麵聽見了,隻得用被子蒙住他的頭,讓他在被子裏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將心中的不舍,對師父和師兄弟們的依戀,在眼淚中,全都得以宣泄和平複……
而另一位抓到“走”字的後生,盡管眼淚汪汪,但年齡稍大些,知道自己是師兄,在師弟們麵前,不可太過失態,便取過枕巾,使勁將眼淚擦幹了,“師弟們,我們走了後,師父就托你們仨照顧了……師父年紀大了,大錘莫讓他拿,斷火的坎節上,你們早上早些起來,去生爐子,還有,師父高興了,也莫讓他多喝酒,師父胃不好……”
六位後生,索性全都鑽進了被子裏,痛快大哭了一場……
第二天早上,雨停了,天還陰著。三位抓到了“走”字的後生,便跟王鐵漢說了去意,話才剛起了個頭,王鐵漢一巴掌拍在了桌上,“一個個的翅膀都硬了,都能單獨高飛了啊?走,全都走,一個也甭留了……”
鄭半仙和吳氏坐在桌邊,心裏都知道是怎麽回事兒,卻沒法說出一句話來……
“師父,今年過年,我們還來這兒過……”
“師父,三個師弟在呢,以後就讓他們拿大錘……”
“師父,不是我不想孝敬你,我是……”
王鐵漢背對著徒弟們,眼睛閉著,將快要流出來的熱淚,生生逼回了眼眶裏,站起身來,走到打鐵台前,拿起了大錘,狠命地朝上砸,一下下地砸,不說話……
吳氏在抹眼淚,給三位後生使眼色,要他們去攔住王鐵漢:打鐵台上啥都沒有,掄大錘那麽大的勁兒,可別閃了腰……
衛隊兄弟忽然攙扶著陳叫山來了,陳叫山肩膀盡管仍疼,下地走路已沒問題,隻是須稍稍歪著腦袋,不讓身體的重心,為右肩造成負擔。
陳叫山曉得了幾位後生的去留之事,一下火了,不顧疼痛,“呼“地站直了身子,大喊了起來,“你們想在你師父心窩上捅刀子,啊?你們都是孝順娃,懂事得很,是不是?狗屁!哪裏不能省出來三雙筷子,哪裏不能餘出來三碗飯,全都給我留下,好好生生待著,哪兒都不去……從今往後,有我陳叫山一口幹的,就不會讓你們吃稀的……”
王鐵漢掄了一陣大錘,出了一身汗水,知道自己心裏痛快了,眼睛裏也沒有眼淚了,這才轉過身子,麵向眾人,笑了,“叫山說得好啊!你們幾個慫娃,真要想孝順我,以後早上早點起來,別賴床,輪流給我倒夜壺,一人一天,誰要晚了,以後就連著掄十天大錘……”
後生們看看王鐵漢,看看陳叫山,看看衛隊的幾位師兄,將頭低下,你搗我一下,我扯你一下,嘿嘿嘿地都笑了……
“鄭叔,我來想向你請教些事兒……”陳叫山坐到鄭半仙跟前,“上回那兩封信的事兒,你也曉得的,駱幫主和侯今春如今鬧僵了,僵得很!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來年船幫生意起來了,正需要他們二人通力協作哩,這樣鬧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
鄭半仙聽罷陳叫山的細述,長歎一聲,而後說,“若想修複二人之關係,就必須先從紅椿木的木料上入手……”
陳叫山和鄭半仙、王鐵漢,以及一眾衛隊兄弟、鐵匠鋪後生,探討著許多的事兒,一直說到下午,才覺著肚子有些餓了,一位後生四處轉了轉說,“哎呀,吳嬸怎地不見了?”
眾人四下尋了尋,到吳氏的房中一看,屋裏被收拾得井井有條,許多的衣裳、輕省東西都不見了……
眾人頓時急了:方才都在探討著事兒,誰也沒有留意,吳氏竟不辭而別了……
這是一場好雨,因是好雨,淅淅瀝瀝地下,便自會帶些別樣的傷感:年饉總算熬過去了,老天爺變臉了,未來的日子有盼頭了,許多人,便注定要開始新的生活了。別離的時刻,如這淋淋的秋雨中,處處帶著潮,像極了傷感唏噓的味道……
鐵匠鋪的好幾位年輕後生,曉得年饉熬過,再就不適合待在師父的鐵匠鋪了。
饑餓的日子裏,無助的日子裏,親人們相繼餓死了,茫然無措中,他們背井離鄉,不知去向,隻得來尋他們的師父,師兄師弟們聚在一起,恰如冬日的寒冷中,許多的人圍聚在一起,方可相互取暖。
都是精壯壯的年輕後生,都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氣,然而,他們心裏清楚得很,年饉度過,一切恢複到平常的日子,師父的鐵匠鋪,其實容不下太多的人,正如一個鍋裏舀湯,就需要一把勺子,夾起一塊肉,隻需兩根筷子便可,定穩一張椅子,至多隻需要四條腿一樣。
這是一種潛在的道理,誰心裏都很明白。這樣的道理,無須在嘴上說出來。可是,在心底裏,每一個徒弟,則都不願意離開……
不懂鐵匠鋪營生的人看來,沒飯吃的時候,想著偎在師父跟前,多少混個肚兒飽,如今年饉過了,日子好過了,便要離開師父,自奔錦繡前程了……可徒弟們心裏明白:正因為日子好過了,隨便到哪裏,怎麽著也能憑力氣吃口飯,再在師父的鋪子裏耗著,添不上多少力氣,反倒為師父平添些累贅和負擔離開,是為了師父能過得更好,離去,便是一種孝敬,一種別樣的孝敬……
無論以怎樣的角度來說,每一個徒弟都曉得要離開,每一個人卻都不願意離開,誰都不願意當那所謂的“白眼狼”、“喂不熟的大尾巴狗”,一種別樣的孝敬,深遠長遠的孝敬,卻注定要先以目下這種,表象上的“不孝”開始……
六個後生坐在屋裏,關上門,從裏麵插上了門閂,聽著窗外的夜雨淅淅瀝瀝,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凝然,眼中充滿了悵然,茫然他們早已商量好了,三個人留下來照顧師父,另外三人,則必須選擇離開,以後遇逢年過節啥的,再來看望師父和師兄弟們……
後生們決定采用抓鬮的方式用六個紙團,裏麵麵寫三個“留”,寫三個“走”,誰能抓到什麽,自看天意。
抓鬮完畢,自然分出了去留陣營,其中一位抓到“走”的後生,立刻嚎啕大哭起來,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用袖子不停地擦,怎麽也擦不幹,擦不斷,一聲聲地哭,一聲比一聲高,另幾位後生,擔心師父在外麵聽見了,隻得用被子蒙住他的頭,讓他在被子裏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將心中的不舍,對師父和師兄弟們的依戀,在眼淚中,全都得以宣泄和平複……
而另一位抓到“走”字的後生,盡管眼淚汪汪,但年齡稍大些,知道自己是師兄,在師弟們麵前,不可太過失態,便取過枕巾,使勁將眼淚擦幹了,“師弟們,我們走了後,師父就托你們仨照顧了……師父年紀大了,大錘莫讓他拿,斷火的坎節上,你們早上早些起來,去生爐子,還有,師父高興了,也莫讓他多喝酒,師父胃不好……”
六位後生,索性全都鑽進了被子裏,痛快大哭了一場……
第二天早上,雨停了,天還陰著。三位抓到了“走”字的後生,便跟王鐵漢說了去意,話才剛起了個頭,王鐵漢一巴掌拍在了桌上,“一個個的翅膀都硬了,都能單獨高飛了啊?走,全都走,一個也甭留了……”
鄭半仙和吳氏坐在桌邊,心裏都知道是怎麽回事兒,卻沒法說出一句話來……
“師父,今年過年,我們還來這兒過……”
“師父,三個師弟在呢,以後就讓他們拿大錘……”
“師父,不是我不想孝敬你,我是……”
王鐵漢背對著徒弟們,眼睛閉著,將快要流出來的熱淚,生生逼回了眼眶裏,站起身來,走到打鐵台前,拿起了大錘,狠命地朝上砸,一下下地砸,不說話……
吳氏在抹眼淚,給三位後生使眼色,要他們去攔住王鐵漢:打鐵台上啥都沒有,掄大錘那麽大的勁兒,可別閃了腰……
衛隊兄弟忽然攙扶著陳叫山來了,陳叫山肩膀盡管仍疼,下地走路已沒問題,隻是須稍稍歪著腦袋,不讓身體的重心,為右肩造成負擔。
陳叫山曉得了幾位後生的去留之事,一下火了,不顧疼痛,“呼“地站直了身子,大喊了起來,“你們想在你師父心窩上捅刀子,啊?你們都是孝順娃,懂事得很,是不是?狗屁!哪裏不能省出來三雙筷子,哪裏不能餘出來三碗飯,全都給我留下,好好生生待著,哪兒都不去……從今往後,有我陳叫山一口幹的,就不會讓你們吃稀的……”
王鐵漢掄了一陣大錘,出了一身汗水,知道自己心裏痛快了,眼睛裏也沒有眼淚了,這才轉過身子,麵向眾人,笑了,“叫山說得好啊!你們幾個慫娃,真要想孝順我,以後早上早點起來,別賴床,輪流給我倒夜壺,一人一天,誰要晚了,以後就連著掄十天大錘……”
後生們看看王鐵漢,看看陳叫山,看看衛隊的幾位師兄,將頭低下,你搗我一下,我扯你一下,嘿嘿嘿地都笑了……
“鄭叔,我來想向你請教些事兒……”陳叫山坐到鄭半仙跟前,“上回那兩封信的事兒,你也曉得的,駱幫主和侯今春如今鬧僵了,僵得很!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來年船幫生意起來了,正需要他們二人通力協作哩,這樣鬧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
鄭半仙聽罷陳叫山的細述,長歎一聲,而後說,“若想修複二人之關係,就必須先從紅椿木的木料上入手……”
陳叫山和鄭半仙、王鐵漢,以及一眾衛隊兄弟、鐵匠鋪後生,探討著許多的事兒,一直說到下午,才覺著肚子有些餓了,一位後生四處轉了轉說,“哎呀,吳嬸怎地不見了?”
眾人四下尋了尋,到吳氏的房中一看,屋裏被收拾得井井有條,許多的衣裳、輕省東西都不見了……
眾人頓時急了:方才都在探討著事兒,誰也沒有留意,吳氏竟不辭而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