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老爺既已明白,陳叫山是為紅椿木,覺著事情便變得簡單了,臉上有了笑容,盡管笑容有些硬,“陳隊長,這事兒好辦,鬥山上的紅椿木多得很,回頭我便叫人伐了,給陳隊長送過去……“
陳叫山走到駱幫主跟前,與駱幫主一番耳語,轉頭便問田老爺,“不知這鬥山上的紅椿木,多少錢一方?”
田老爺連忙賠笑,“陳隊長怎說這見外的話,錢不錢的,都不是啥事兒……我田家莊便是窮得揭不開鍋,也不敢去掙你陳隊長的錢啊……”
陳叫山抿嘴點點頭,“那好,你盡快給我送到樂州來,多多益善!”
田老爺連連點頭答應,遂又拱手招呼,“陳隊長,你看這天色也不早了,不如到我莊上歇息一晚,也好讓兄弟們吃一杯我田家莊的濁酒……”
陳叫山擺擺手,“不了不了……田老爺的盛情,我陳叫山心領了。前麵的兄弟們,已經回樂州報信了,我們早些回去,以免老爺夫人擔心……”
“陳隊長,一路保重……”田老爺拱手相送,“五日之內,我一定將木頭送過去……”
離了五門堰,沒走多遠,天便完全黑了下來。
陳叫山與駱幫主並排而走,陳叫山說,“駱幫主,你再諞諞淩江和船幫的事兒嘛,好多事兒,我都不是太明白哩……”
“嗬,這些東西,說來話長啊!”駱幫主轉頭看了看陳叫山,“你是山北人,一馬平川見得多,山南的溝溝嶺嶺,江河跑船,自是見得少……”
三千裏淩江,是長江第一大支流,自寧羌大安塚山發源,一路向東,在漢口注入長江。明代以前,淩江水運主要集中於軍運和漕運,由官方主辦,起到了軍事控製防禦之作用。明朝初期,由於實行荊襄禁山政策,淩江航運一度受阻,直到明中後期,淩江航運才得以重新發展。明崇禎年間,金安遭災,金安人李登科“自楚販米歸,傾舟散之”,由此拉開了淩江商業航運的序幕。
清代初期,政府對山南地區實行移民墾殖政策,鼓勵江南楚、皖、贛、川等省流民向山南、鄂西移墾,數以百萬計流民湧入該地區。“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後,因川楚間有歉收處所,就食前來,旋即棲穀依岩,開墾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處貧民,亦多攜帶家室,來此認地開荒,絡繹不絕”。
移墾政策帶來兩個直接後果,一方麵是山南人口急劇增加,地力供養不足,無業勞動力增多。至道光初年,山南人口由康熙初的49萬驟增至384萬。另一方麵這些移民帶來的不僅是勞動力,還有先進的生產力、生產技術和開放的思想意識,改變了當地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進行種養殖、開礦辦廠等商品生產。
商品生產吸引各地商賈紛至遝來,沿江形成了漢口、襄陽、金安、洋州、樂州、梁州、寧羌、沔州等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川、楚、陝、豫、贛、晉各商,列肆於此,懋遷有無”。大量手工產品和山貨土產囤積於此,依靠水運行銷山外,同時大量棉花、花布等生活日用品,也憑水運轉銷各處。
道光、鹹豐時期,太平天國起義阻斷長江航運,入川物資借助淩江轉運。“道鹹間,洪楊之變,川江路梗,貨物轉運多由此取道入川。”商品貿易的活躍,帶動了淩江水運的空前發達。
隨著商業水運不斷發展,大量的人吃上了“跑船飯”,然而貨運吞吐量的不斷加大,致使單家獨船,已很難滿足貨運需求,於是,船幫便應運而生了。起初的船幫,隻是船戶們相互聯合起來,共同承擔貨運,利益均分,同時,免遭各方勢力的欺負!盧家大船幫,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後來,盧家產業不斷壯大,由水上轉到岸上,買地置產,農桑水運,齊頭並進,盧家祖上便漸漸無須親自跑船了,而是雇人經營。盧家形成了造船、修船、跑船一條龍的船運體係,與上遊的梁州船幫,下遊的金安船幫,形成了淩江上的三大船幫。
盧家大船幫,分為本幫、船戶、散船戶,本幫直接受雇於盧家,船戶和散船戶,則受雇於本幫。本幫內,有大幫主、副幫主各一人,船工、水手、腳夫、纖夫數百人。組織貨物,聯係貨主,安排航行,主要有大幫主一人負責。造船修船,管理船戶、散船戶,碼頭建設,則主要由副幫主負責。船戶的船隻,可自己製造,經由副幫主檢驗合格後,方可加入船幫,也可以由本幫船廠造好後,直接分派給船戶,其造船費用,則由運費逐次抵消。一般說來,船戶多數以船為家,與本幫的大船一同航行,而散船戶,則是半船半農,隻是將樂州境內各處物資,由虛水河、堰溝河、南沙河、牧馬河、文川河等淩江支流,運到淩江上便可,航運間隙裏,則照樣如一般莊戶人家一樣,種地種田,養畜栽樹。
本幫的大船,主要以木帆船、三桅船為主,而船戶的小船,則有鴨首船、鏟子船、鰍子船、駁鰍子船、毛板船、梭子船等等。造船所用的木材,以紅椿木、楸木,彬木為主,柏木、雜木為輔,其中,樂州境內的紅椿木,因其各處散布,生長緩慢,最為珍貴,是造船的最佳木材……
一氣說了這麽多,駱幫主有些口渴,便擰開皮囊子喝水,用袖子抹了下嘴巴,歎了口氣,“唉,我駱征先老了,越來越不中用了,未來的盧家,還要依靠你們這些年輕後生哩!陳隊長,你此番取湫,曆盡艱險,成功而回,老爺夫人那裏,日後必將重用你,你要好好幹啊……”
取湫隊到達柏樹寨,已是醜時,此刻的柏樹寨,一片寂靜,馬的蹄聲與響鼻聲,車輪轉動的嘎唧聲,人的腳步撲噠聲,在夜裏尤為響亮。
陳叫山停下腳步,對兄弟們說,“停下歇歇吧,待到了寅時,我們進寨子一趟,去看望看望利娃吧……唉,若不是山高路遠,真想把順娃運回來,葬在柏樹寨裏……”
陳叫山走到駱幫主跟前,與駱幫主一番耳語,轉頭便問田老爺,“不知這鬥山上的紅椿木,多少錢一方?”
田老爺連忙賠笑,“陳隊長怎說這見外的話,錢不錢的,都不是啥事兒……我田家莊便是窮得揭不開鍋,也不敢去掙你陳隊長的錢啊……”
陳叫山抿嘴點點頭,“那好,你盡快給我送到樂州來,多多益善!”
田老爺連連點頭答應,遂又拱手招呼,“陳隊長,你看這天色也不早了,不如到我莊上歇息一晚,也好讓兄弟們吃一杯我田家莊的濁酒……”
陳叫山擺擺手,“不了不了……田老爺的盛情,我陳叫山心領了。前麵的兄弟們,已經回樂州報信了,我們早些回去,以免老爺夫人擔心……”
“陳隊長,一路保重……”田老爺拱手相送,“五日之內,我一定將木頭送過去……”
離了五門堰,沒走多遠,天便完全黑了下來。
陳叫山與駱幫主並排而走,陳叫山說,“駱幫主,你再諞諞淩江和船幫的事兒嘛,好多事兒,我都不是太明白哩……”
“嗬,這些東西,說來話長啊!”駱幫主轉頭看了看陳叫山,“你是山北人,一馬平川見得多,山南的溝溝嶺嶺,江河跑船,自是見得少……”
三千裏淩江,是長江第一大支流,自寧羌大安塚山發源,一路向東,在漢口注入長江。明代以前,淩江水運主要集中於軍運和漕運,由官方主辦,起到了軍事控製防禦之作用。明朝初期,由於實行荊襄禁山政策,淩江航運一度受阻,直到明中後期,淩江航運才得以重新發展。明崇禎年間,金安遭災,金安人李登科“自楚販米歸,傾舟散之”,由此拉開了淩江商業航運的序幕。
清代初期,政府對山南地區實行移民墾殖政策,鼓勵江南楚、皖、贛、川等省流民向山南、鄂西移墾,數以百萬計流民湧入該地區。“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後,因川楚間有歉收處所,就食前來,旋即棲穀依岩,開墾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處貧民,亦多攜帶家室,來此認地開荒,絡繹不絕”。
移墾政策帶來兩個直接後果,一方麵是山南人口急劇增加,地力供養不足,無業勞動力增多。至道光初年,山南人口由康熙初的49萬驟增至384萬。另一方麵這些移民帶來的不僅是勞動力,還有先進的生產力、生產技術和開放的思想意識,改變了當地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進行種養殖、開礦辦廠等商品生產。
商品生產吸引各地商賈紛至遝來,沿江形成了漢口、襄陽、金安、洋州、樂州、梁州、寧羌、沔州等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川、楚、陝、豫、贛、晉各商,列肆於此,懋遷有無”。大量手工產品和山貨土產囤積於此,依靠水運行銷山外,同時大量棉花、花布等生活日用品,也憑水運轉銷各處。
道光、鹹豐時期,太平天國起義阻斷長江航運,入川物資借助淩江轉運。“道鹹間,洪楊之變,川江路梗,貨物轉運多由此取道入川。”商品貿易的活躍,帶動了淩江水運的空前發達。
隨著商業水運不斷發展,大量的人吃上了“跑船飯”,然而貨運吞吐量的不斷加大,致使單家獨船,已很難滿足貨運需求,於是,船幫便應運而生了。起初的船幫,隻是船戶們相互聯合起來,共同承擔貨運,利益均分,同時,免遭各方勢力的欺負!盧家大船幫,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後來,盧家產業不斷壯大,由水上轉到岸上,買地置產,農桑水運,齊頭並進,盧家祖上便漸漸無須親自跑船了,而是雇人經營。盧家形成了造船、修船、跑船一條龍的船運體係,與上遊的梁州船幫,下遊的金安船幫,形成了淩江上的三大船幫。
盧家大船幫,分為本幫、船戶、散船戶,本幫直接受雇於盧家,船戶和散船戶,則受雇於本幫。本幫內,有大幫主、副幫主各一人,船工、水手、腳夫、纖夫數百人。組織貨物,聯係貨主,安排航行,主要有大幫主一人負責。造船修船,管理船戶、散船戶,碼頭建設,則主要由副幫主負責。船戶的船隻,可自己製造,經由副幫主檢驗合格後,方可加入船幫,也可以由本幫船廠造好後,直接分派給船戶,其造船費用,則由運費逐次抵消。一般說來,船戶多數以船為家,與本幫的大船一同航行,而散船戶,則是半船半農,隻是將樂州境內各處物資,由虛水河、堰溝河、南沙河、牧馬河、文川河等淩江支流,運到淩江上便可,航運間隙裏,則照樣如一般莊戶人家一樣,種地種田,養畜栽樹。
本幫的大船,主要以木帆船、三桅船為主,而船戶的小船,則有鴨首船、鏟子船、鰍子船、駁鰍子船、毛板船、梭子船等等。造船所用的木材,以紅椿木、楸木,彬木為主,柏木、雜木為輔,其中,樂州境內的紅椿木,因其各處散布,生長緩慢,最為珍貴,是造船的最佳木材……
一氣說了這麽多,駱幫主有些口渴,便擰開皮囊子喝水,用袖子抹了下嘴巴,歎了口氣,“唉,我駱征先老了,越來越不中用了,未來的盧家,還要依靠你們這些年輕後生哩!陳隊長,你此番取湫,曆盡艱險,成功而回,老爺夫人那裏,日後必將重用你,你要好好幹啊……”
取湫隊到達柏樹寨,已是醜時,此刻的柏樹寨,一片寂靜,馬的蹄聲與響鼻聲,車輪轉動的嘎唧聲,人的腳步撲噠聲,在夜裏尤為響亮。
陳叫山停下腳步,對兄弟們說,“停下歇歇吧,待到了寅時,我們進寨子一趟,去看望看望利娃吧……唉,若不是山高路遠,真想把順娃運回來,葬在柏樹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