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發錯了,剛才看到,抱歉!實在抱歉!
——————————————————————————
華夏民族自春秋戰國以來誕生了很多思想家,其中以孔孟儒學和老莊道家思想成為華夏傳統文化的基石,經曆朝曆代文人們的發揮,形成華夏文化的內核,也影響著一代代的華夏人。(頂點手打)
正如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這兩大思想在曆史的長河裏讓華夏民族成為禮儀之邦時,卻也暴露出其弊端。
陳浩竊以為孔孟的“中庸之道”和老莊的“無為之治”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國人循規蹈矩,萬事不強出頭的懦弱,便有了後世“槍打出頭鳥”、“財不外露”等等民間諺語。
而“萬元戶”遲遲的出現正是這些諺語的集中體現,富了卻又不敢承認,偷偷摸摸悶聲發大財也算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情,正如大禹集團,原本是村民集體入股,卻又不得不披上村辦企業的外衣,掩蓋住它真實的身份。其實按大禹集團的產值來說,陳家村人早已超出萬元戶的標準。
“萬元戶”在國內一度作為20世紀7第一批人的代名詞”,這一話語的誕生源於這兩篇新聞報道。
1980年4月18日新華社播發通訊《鹽灘的春天》中首次提出了“萬元戶”這一概念,“萬元戶”,就是指一戶人家有了一萬塊錢。在這篇文章中提到:1979年末,蘭舟市鹽灘公社灘尖子大隊一隊社員李德翔,家裏有六個壯勞力,從隊裏分了一萬元,社員們把他家叫“萬元戶”,“農村裏的高幹”。
同年11月17日,新華社發表了記者拍攝的一幅照片,報道了林清縣八岔路公社趙塔頭村一隊社員趙如蘭當年一家種棉花純收入10239元。這也是媒體首次報道魯東大地萬元戶的消息。趙如蘭也成了魯東首位見諸報端的“萬元戶”。這則攝影報道先後被國內外51家新聞媒體采用。
<a href="http:///"></a>
而這兩篇報道的作者,都是出自新華社記者李靖之手,隨後,“萬元戶”的叫法在全國流行開來。
“萬元戶”這個詞的產生和流行,印證了人們致富的強烈渴望及其所產生的空前喜悅,折射出國內經濟體製的轉型和財富觀念的深刻變化。從此,“致富光榮”的意識深入人心。
陳浩和些有心人卻知道其實在國內,這兩家還不是國內最早出現的萬元戶家庭。
早在1979年2月19日的《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新華社通訊。文章說:光州省中山縣小嵐公社埒西二大隊的黃心文社員,靠勤勞致富年收入超過一萬元。同時還發表了題為《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應該受到鼓勵》的評述。
在這一年,返城知青容至仁在鄰居的幫助之下,靠100塊錢起家,在光州的司馬街口開辦了中國第一家個體早餐店,取名‘容光飲食店‘。一個小小的早餐店就此讓容至仁成為中國第一代個體戶之一。到80年代,他轉行做時裝,創辦的凱紗琳服裝店成為當時名演員潘紅等人的常駐地。
也在同一年,天常縣李文民東挪西借,湊了2000元錢,在家中偷偷地辦了個衛生香加工廠,一家人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然後再將衛生香偷偷地銷售出去。到了1979年年底,父子兩一撥算盤,年產值近70000元,純收入20000元!1980年,父子倆在該縣副縣長的鼓勵和撐腰前往外地考察後,籌集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又辦起了磚瓦廠和汽車配件廠,與此同時,又操起販運糧食和家禽的生意,家庭經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而光州小嵐公社在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很明確地提出小嵐公社要堅定不移地走農工商綜合發展的道路,盡快地使農民富裕起來。到1981年末,小嵐公社的“萬元戶”增加到1800多戶。
正應了那句老話,“人怕出名豬怕壯。”82年前,誰也不敢露富,這些人都隻是在下麵偷偷致富,沒人敢承認他們年收入過萬。即便是被報道采訪的人,也遮遮掩掩不敢向世人公布他的實際收入。
直到1982年,上津嘉錠的一位農民陸容根公開宣稱:“我承包養雞,去年收入超過一萬五。成為上津郊區第一個主動亮相的“萬元戶”。
當“萬元戶”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麵,掀起國人致富潮流的時候,卻也引起紅眼病。在胡北方縣有個靠承包集體果園致富的農戶,在兩年內不僅大隊幹部以各種名義上門吃喝,連各種會議、上級來人、大隊放電影、演戲等等都要他家管飯。這些人大都吃完嘴一抹,不給錢也不給糧。搞得這戶社員叫苦不迭,表示不願意再承包果園了。
為此,1983年1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題為《先富的苦惱:幹部揩油群眾眼紅》,文章指出:“紅眼病”是長期形成的“越窮越革命”的“左”的思潮和絕對平均主義在農村的表現。群眾說,“紅眼病”不治,致富積極性調動不起來,致富的門路就打不開。
當然,“紅眼病”也隻是個別現象,並不代表普遍性。正如陳浩知道的光州小嵐公社的領導幹部不但不眼紅社員們致富,相反還會帶著豬頭去為他們的慶祝。
陳浩也明白大伯的擔憂,像他們這一代人總是擔心政策的改變。所以一邊想致富,一邊又怕被整治。
“那,就,照實了報?”
聽到陳浩的回答,陳景玉說這句話時感到心裏非常輕鬆,疑問的語氣裏帶有詼諧。說完和陳浩兩人相視一笑,當下不再提這個話題。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曆來是國內的國情,陳家村往年往上麵報數據時都有所保留,他不知道藏富於民的道理,卻知道每年作出什麽樣的數據可以糊弄上麵的檢查。其實,陳景玉何嚐不知七弟等幾個有心的縣領導對這種做法心知肚明,隻不過不說出來而已。
現在,他既然決定把家底抖出去,在不用遮遮掩掩地費腦筋傷神,自然感覺到壓在心中的巨石被刹那間搬開的輕鬆。
一老一小盤腿坐在炕上就著涼菜喝著陳浩帶來的五糧液,談論著其他方麵的話題。
在一旁坐著的大媽生怕冷落了孔釗,把家裏準備的吃食直往他跟前放,笑著說道:“你可勁吃,別管他倆,這兩人一見麵總有說不完的話。”
“陳浩,俺就猜你躲在俺爹這。”
這時,大開的院子裏陳建設大步流星地向屋裏走,人還沒進來話已進入屋內。
“建設哥,過年好。”陳浩忙下炕穿上鞋迎上去。
“你小子不在丈母娘家陪他們,跑到我這來幹什麽?”談興正濃的陳景玉貌似對兒子的到來毫無喜悅之情,其實他知道兒子是專程跑來看望陳浩他們的。
陳建設被他爹這麽一說,頓時氣焰矮了幾分,撓著後腦勺隻會嘿嘿地傻笑。
陳景玉的老伴在下麵拍了老漢一下,意思讓他不要在把出父親的威嚴,嚇著了兒子。
看到這麽大個的漢子在陳景玉麵前如同貓見了老鼠般乖巧,孔釗這才見識到大禹集團掌門人的威勢。
幾人重新在炕上坐好,喝了幾杯酒後,陳浩說道:“建設哥,你們試驗的五十畝大棚蔬菜效果怎麽樣?”
一聽到這個問題,陳建設精神立馬上來,興高采烈地說道:“好著呢,比還真別說,這菜比別的大棚裏的菜要好吃的多,就是病蟲害有些多,大禹研發所那些專家正想辦法解決這件事。”
陳浩有感於最近這幾年國內化肥和農藥施用量越來越大,產量盡管比以前高出不少,但品質卻是大大下降,還引發化肥、農藥汙染。尤其是農藥的使用,現階段主要使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殘留的有機氯農藥,對人體和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盡管今年國內將於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有機氯農藥,但它的替代品有機磷農藥毒性也很大。
所以他上次來陳家村和陳建設說起建試驗田的事時,陳建設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陳家村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村民們早已擺脫貧困狀態。有了這個基礎,陳建設底氣十足,越是新鮮東西他越想嚐試,更何況這建議出自陳浩之口。
他在村西頭劃出五十畝大棚做實驗,隻施用農家肥,並且不打任何農藥,全部都采用陳浩提出的方法進行人工管理,發現病株就拔出。還真別說,種出的蔬菜口感就是好,他打算等研發所拿出一套方法,再在村裏推廣。
其實,這五十畝大棚蔬菜正是陳浩前世人們常說的綠色蔬菜。當然,陳浩也有他的打算,今年他想拿這些蔬菜送領導們嚐嚐,要是這些蔬菜能成為大內的貢品,更是他所願。
當其它地方的農村追求高產拚命往地裏施化肥打農藥時,已富足的陳家村人已然在追求純天然的綠色農業,這就是貧與富的差別。
——————————————————————————
華夏民族自春秋戰國以來誕生了很多思想家,其中以孔孟儒學和老莊道家思想成為華夏傳統文化的基石,經曆朝曆代文人們的發揮,形成華夏文化的內核,也影響著一代代的華夏人。(頂點手打)
正如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這兩大思想在曆史的長河裏讓華夏民族成為禮儀之邦時,卻也暴露出其弊端。
陳浩竊以為孔孟的“中庸之道”和老莊的“無為之治”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國人循規蹈矩,萬事不強出頭的懦弱,便有了後世“槍打出頭鳥”、“財不外露”等等民間諺語。
而“萬元戶”遲遲的出現正是這些諺語的集中體現,富了卻又不敢承認,偷偷摸摸悶聲發大財也算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情,正如大禹集團,原本是村民集體入股,卻又不得不披上村辦企業的外衣,掩蓋住它真實的身份。其實按大禹集團的產值來說,陳家村人早已超出萬元戶的標準。
“萬元戶”在國內一度作為20世紀7第一批人的代名詞”,這一話語的誕生源於這兩篇新聞報道。
1980年4月18日新華社播發通訊《鹽灘的春天》中首次提出了“萬元戶”這一概念,“萬元戶”,就是指一戶人家有了一萬塊錢。在這篇文章中提到:1979年末,蘭舟市鹽灘公社灘尖子大隊一隊社員李德翔,家裏有六個壯勞力,從隊裏分了一萬元,社員們把他家叫“萬元戶”,“農村裏的高幹”。
同年11月17日,新華社發表了記者拍攝的一幅照片,報道了林清縣八岔路公社趙塔頭村一隊社員趙如蘭當年一家種棉花純收入10239元。這也是媒體首次報道魯東大地萬元戶的消息。趙如蘭也成了魯東首位見諸報端的“萬元戶”。這則攝影報道先後被國內外51家新聞媒體采用。
<a href="http:///"></a>
而這兩篇報道的作者,都是出自新華社記者李靖之手,隨後,“萬元戶”的叫法在全國流行開來。
“萬元戶”這個詞的產生和流行,印證了人們致富的強烈渴望及其所產生的空前喜悅,折射出國內經濟體製的轉型和財富觀念的深刻變化。從此,“致富光榮”的意識深入人心。
陳浩和些有心人卻知道其實在國內,這兩家還不是國內最早出現的萬元戶家庭。
早在1979年2月19日的《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新華社通訊。文章說:光州省中山縣小嵐公社埒西二大隊的黃心文社員,靠勤勞致富年收入超過一萬元。同時還發表了題為《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應該受到鼓勵》的評述。
在這一年,返城知青容至仁在鄰居的幫助之下,靠100塊錢起家,在光州的司馬街口開辦了中國第一家個體早餐店,取名‘容光飲食店‘。一個小小的早餐店就此讓容至仁成為中國第一代個體戶之一。到80年代,他轉行做時裝,創辦的凱紗琳服裝店成為當時名演員潘紅等人的常駐地。
也在同一年,天常縣李文民東挪西借,湊了2000元錢,在家中偷偷地辦了個衛生香加工廠,一家人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然後再將衛生香偷偷地銷售出去。到了1979年年底,父子兩一撥算盤,年產值近70000元,純收入20000元!1980年,父子倆在該縣副縣長的鼓勵和撐腰前往外地考察後,籌集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又辦起了磚瓦廠和汽車配件廠,與此同時,又操起販運糧食和家禽的生意,家庭經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而光州小嵐公社在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很明確地提出小嵐公社要堅定不移地走農工商綜合發展的道路,盡快地使農民富裕起來。到1981年末,小嵐公社的“萬元戶”增加到1800多戶。
正應了那句老話,“人怕出名豬怕壯。”82年前,誰也不敢露富,這些人都隻是在下麵偷偷致富,沒人敢承認他們年收入過萬。即便是被報道采訪的人,也遮遮掩掩不敢向世人公布他的實際收入。
直到1982年,上津嘉錠的一位農民陸容根公開宣稱:“我承包養雞,去年收入超過一萬五。成為上津郊區第一個主動亮相的“萬元戶”。
當“萬元戶”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麵,掀起國人致富潮流的時候,卻也引起紅眼病。在胡北方縣有個靠承包集體果園致富的農戶,在兩年內不僅大隊幹部以各種名義上門吃喝,連各種會議、上級來人、大隊放電影、演戲等等都要他家管飯。這些人大都吃完嘴一抹,不給錢也不給糧。搞得這戶社員叫苦不迭,表示不願意再承包果園了。
為此,1983年1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題為《先富的苦惱:幹部揩油群眾眼紅》,文章指出:“紅眼病”是長期形成的“越窮越革命”的“左”的思潮和絕對平均主義在農村的表現。群眾說,“紅眼病”不治,致富積極性調動不起來,致富的門路就打不開。
當然,“紅眼病”也隻是個別現象,並不代表普遍性。正如陳浩知道的光州小嵐公社的領導幹部不但不眼紅社員們致富,相反還會帶著豬頭去為他們的慶祝。
陳浩也明白大伯的擔憂,像他們這一代人總是擔心政策的改變。所以一邊想致富,一邊又怕被整治。
“那,就,照實了報?”
聽到陳浩的回答,陳景玉說這句話時感到心裏非常輕鬆,疑問的語氣裏帶有詼諧。說完和陳浩兩人相視一笑,當下不再提這個話題。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曆來是國內的國情,陳家村往年往上麵報數據時都有所保留,他不知道藏富於民的道理,卻知道每年作出什麽樣的數據可以糊弄上麵的檢查。其實,陳景玉何嚐不知七弟等幾個有心的縣領導對這種做法心知肚明,隻不過不說出來而已。
現在,他既然決定把家底抖出去,在不用遮遮掩掩地費腦筋傷神,自然感覺到壓在心中的巨石被刹那間搬開的輕鬆。
一老一小盤腿坐在炕上就著涼菜喝著陳浩帶來的五糧液,談論著其他方麵的話題。
在一旁坐著的大媽生怕冷落了孔釗,把家裏準備的吃食直往他跟前放,笑著說道:“你可勁吃,別管他倆,這兩人一見麵總有說不完的話。”
“陳浩,俺就猜你躲在俺爹這。”
這時,大開的院子裏陳建設大步流星地向屋裏走,人還沒進來話已進入屋內。
“建設哥,過年好。”陳浩忙下炕穿上鞋迎上去。
“你小子不在丈母娘家陪他們,跑到我這來幹什麽?”談興正濃的陳景玉貌似對兒子的到來毫無喜悅之情,其實他知道兒子是專程跑來看望陳浩他們的。
陳建設被他爹這麽一說,頓時氣焰矮了幾分,撓著後腦勺隻會嘿嘿地傻笑。
陳景玉的老伴在下麵拍了老漢一下,意思讓他不要在把出父親的威嚴,嚇著了兒子。
看到這麽大個的漢子在陳景玉麵前如同貓見了老鼠般乖巧,孔釗這才見識到大禹集團掌門人的威勢。
幾人重新在炕上坐好,喝了幾杯酒後,陳浩說道:“建設哥,你們試驗的五十畝大棚蔬菜效果怎麽樣?”
一聽到這個問題,陳建設精神立馬上來,興高采烈地說道:“好著呢,比還真別說,這菜比別的大棚裏的菜要好吃的多,就是病蟲害有些多,大禹研發所那些專家正想辦法解決這件事。”
陳浩有感於最近這幾年國內化肥和農藥施用量越來越大,產量盡管比以前高出不少,但品質卻是大大下降,還引發化肥、農藥汙染。尤其是農藥的使用,現階段主要使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殘留的有機氯農藥,對人體和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盡管今年國內將於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有機氯農藥,但它的替代品有機磷農藥毒性也很大。
所以他上次來陳家村和陳建設說起建試驗田的事時,陳建設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陳家村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村民們早已擺脫貧困狀態。有了這個基礎,陳建設底氣十足,越是新鮮東西他越想嚐試,更何況這建議出自陳浩之口。
他在村西頭劃出五十畝大棚做實驗,隻施用農家肥,並且不打任何農藥,全部都采用陳浩提出的方法進行人工管理,發現病株就拔出。還真別說,種出的蔬菜口感就是好,他打算等研發所拿出一套方法,再在村裏推廣。
其實,這五十畝大棚蔬菜正是陳浩前世人們常說的綠色蔬菜。當然,陳浩也有他的打算,今年他想拿這些蔬菜送領導們嚐嚐,要是這些蔬菜能成為大內的貢品,更是他所願。
當其它地方的農村追求高產拚命往地裏施化肥打農藥時,已富足的陳家村人已然在追求純天然的綠色農業,這就是貧與富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