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鄭玄身故
魂穿三國,成為最強前夫哥? 作者:不明所以的白馬非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承華元年,四月。
太學之中的擎天柱,已經高達八十二歲高齡的儒家學者,被劉瑁尊以師名,一手操辦起如今太學的前身,龍門書院的大儒,鄭玄,去世了。
長安城,太學。
“雍王殿下到!”
“停車!”
太學門前,一架馬車緩緩停了下來,一身白衣的劉瑁緩緩走下馬車,他歎了一口氣,輕輕地望了望天空,步行向太學走去,腦海裏卻回憶起了幾天前的最後一麵……
當劉協的死訊傳來,原本身體就不太好的鄭玄一下子就暈了過去,當他再次醒來之時,老頭趴在床上,失聲痛哭了許久許久……
自那之後,鄭玄的身體就一落千丈,即便張仲景和華佗想方設法調理也無濟於事,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鄭玄越發消瘦……
鄭玄去世的前一天,他的精神突然好了許多,他隨即叫人去叫劉瑁,準備叮囑一些後事了……
“鄭師,叔圭來了……”
劉瑁聽聞鄭玄相召,連忙放下了雍王府內的議事,坐著馬車就趕了過來。
“叔圭啊……坐。”
鄭玄虛弱的躺在了床上,笑著對劉瑁道。
在劉瑁坐在鄭玄床邊後,鄭玄輕輕地拉著劉瑁的手,望著劉瑁,笑了。
“叔圭啊……從你在益州開辦龍門書院,我鄭玄便來到了你身邊,你這一路的辛酸痛苦,我知道,你的無奈,我也知道。
當年那個心慈手軟,優柔寡斷的劉叔圭不見了,如今的你啊,倒是越發霸氣了。”
鄭玄望著劉瑁,腦海裏浮現出當年那個年輕的小夥子,眼裏的慈愛之色越發明顯。
“鄭師……”
劉瑁抓住鄭玄的手,半跪在鄭玄的床邊,已經哭的泣不成聲。
“不哭!我啊,已經八十二歲了,活了這麽久,我知足了,我這一輩子,經曆過了太多事……
我從小看書,八歲就精通算術,十二歲時,便能誦讀五經,十六歲時被稱作神童。後蒙杜老提攜,去了北海,先後拜了第五先生、張老、馬老為師,潛行求學。
自我被黨錮後,便在家中著書,傳道,若非黃巾亂起,你小子又在益州成立了龍門書院,我恐怕還不會遠行……
因為你的龍門書院,我一方麵為了避亂,一方麵為了繼續著書,才去了益州,卻結成了你我的緣分……
叔圭啊,如今你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距離那個位置,也隻剩一步之遙了,但我還是要叮囑於你,莫要多造殺戮,百姓不易啊……”
鄭玄摸著劉瑁的腦袋,叮囑著,言語中卻滿是擔憂之色,鄭玄與劉瑁相處多年,他早已看清了劉瑁的脾性,自己這個弟子雖然重士人、用士人,但更喜寒門。
如今科學盛行,科舉製的實施已經被提上日程,若按照劉瑁的安排,世家若是還要反撲,那以劉瑁如今的手腕,是否會有新的黨錮,這不由讓鄭玄憂心。
“鄭師,放心吧,‘黨錮之禍’不會再有了,將來,新的大漢將會有新的秩序,製度,我大漢之魂不滅,將永存於世!”
劉瑁望著鄭玄,鄭重的承諾著,而鄭玄輕輕一笑,歪著腦袋笑著道:“也不知道將來你小子在史書中會如何記載,我很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今日的太學與往日不同,在太學一進處,是一處大廳,由此處分為了東西兩院,而此時,這處大廳已經改做了靈堂,而以鄭玄之地位、才學、功績,無一人對此提出異議。
“叔圭,這是康成兄專門留給你的……”
宋忠紅著眼睛,將一封信遞給了劉瑁,歎了一口氣。
劉瑁默默走到鄭玄遺體旁邊,望著鄭玄那慈祥的身體,腦海中頓時浮現出兩人相處的一幕幕場景,眼淚再度充盈眼眶。
“嗚呼!吾師鄭公,漢之大儒,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吾師故去,弟子悲痛莫名,心如刀絞,淚灑衣襟。吾師之逝,如日月之隕,天地為之色變,學問之海,頓失航標。
吾師鄭公,自幼好學,博覽群書,貫通經史子集,尤精《詩》、《書》、《禮》、《易》、《春秋》。治學嚴謹,教誨有方,桃李天下,為後學之楷模。
吾等弟子,皆蒙其恩澤,得其教誨,如沐春風。
鄭公之學,非徒文字之學,更重德行之修。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吾師之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吾師之逝,實為儒林之大哀,天下之大失。鄭公之學,如明珠之璀璨,照吾輩行途;德如巨木,蔽風擋雨。今斯人已逝,吾輩何以繼誌述事?”
……
伴隨著劉瑁誦念著悼詞,後漢末最璀璨的一顆儒學明珠就這樣逝去了,但是在劉瑁的推崇中,鄭玄在後世之中的地位卻遠遠高出了現在,“鄭學”之風貫穿了整個新漢前期……
在鄭玄離世後,劉瑁悲傷不已,以教誨不倦曰長,好和不爭曰安,追封鄭玄為長安侯,與長安城同名,希望鄭玄與長安同在!
雍王府。
在送走鄭玄後,劉瑁緩緩地拆開了宋忠交給劉瑁的書信……
“叔圭,你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亦我鄭玄之願也,我之著作,你盡可印之,傳於後世百姓,吾願足矣。
今之大漢,世家跋扈,朝中世家之子多矣,我死後,可試行科舉,簡拔寒門以用之,以此來製衡壓製世家之權柄。
你曾有言,新朝若立,行‘均田’之政,我深以為然,但此政恐僅為百年便形同虛設,可與眾人共議之。
如今軍中,兵種劃分過於鮮明,可重整兵製,將各兵種逐漸融合,方為天下之道。
我之憾事,未能親眼目睹大漢之新生,為爾修史,如今《後漢書》已至桓靈二帝。不日皆可成書,你之前多叮囑之活字印刷之法已成,可擇經史子集以印之……”
整個遺書,洋洋灑灑數百字,卻從頭到尾,都是對劉瑁的殷殷期待,對劉瑁的各種叮囑,對大漢後麵製度的改革方向,但卻沒有提及一次他的兒子鄭益,這便是劉瑁的老師,鄭玄。
“老師……”劉瑁跪坐於地,痛哭流涕。
太學之中的擎天柱,已經高達八十二歲高齡的儒家學者,被劉瑁尊以師名,一手操辦起如今太學的前身,龍門書院的大儒,鄭玄,去世了。
長安城,太學。
“雍王殿下到!”
“停車!”
太學門前,一架馬車緩緩停了下來,一身白衣的劉瑁緩緩走下馬車,他歎了一口氣,輕輕地望了望天空,步行向太學走去,腦海裏卻回憶起了幾天前的最後一麵……
當劉協的死訊傳來,原本身體就不太好的鄭玄一下子就暈了過去,當他再次醒來之時,老頭趴在床上,失聲痛哭了許久許久……
自那之後,鄭玄的身體就一落千丈,即便張仲景和華佗想方設法調理也無濟於事,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鄭玄越發消瘦……
鄭玄去世的前一天,他的精神突然好了許多,他隨即叫人去叫劉瑁,準備叮囑一些後事了……
“鄭師,叔圭來了……”
劉瑁聽聞鄭玄相召,連忙放下了雍王府內的議事,坐著馬車就趕了過來。
“叔圭啊……坐。”
鄭玄虛弱的躺在了床上,笑著對劉瑁道。
在劉瑁坐在鄭玄床邊後,鄭玄輕輕地拉著劉瑁的手,望著劉瑁,笑了。
“叔圭啊……從你在益州開辦龍門書院,我鄭玄便來到了你身邊,你這一路的辛酸痛苦,我知道,你的無奈,我也知道。
當年那個心慈手軟,優柔寡斷的劉叔圭不見了,如今的你啊,倒是越發霸氣了。”
鄭玄望著劉瑁,腦海裏浮現出當年那個年輕的小夥子,眼裏的慈愛之色越發明顯。
“鄭師……”
劉瑁抓住鄭玄的手,半跪在鄭玄的床邊,已經哭的泣不成聲。
“不哭!我啊,已經八十二歲了,活了這麽久,我知足了,我這一輩子,經曆過了太多事……
我從小看書,八歲就精通算術,十二歲時,便能誦讀五經,十六歲時被稱作神童。後蒙杜老提攜,去了北海,先後拜了第五先生、張老、馬老為師,潛行求學。
自我被黨錮後,便在家中著書,傳道,若非黃巾亂起,你小子又在益州成立了龍門書院,我恐怕還不會遠行……
因為你的龍門書院,我一方麵為了避亂,一方麵為了繼續著書,才去了益州,卻結成了你我的緣分……
叔圭啊,如今你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距離那個位置,也隻剩一步之遙了,但我還是要叮囑於你,莫要多造殺戮,百姓不易啊……”
鄭玄摸著劉瑁的腦袋,叮囑著,言語中卻滿是擔憂之色,鄭玄與劉瑁相處多年,他早已看清了劉瑁的脾性,自己這個弟子雖然重士人、用士人,但更喜寒門。
如今科學盛行,科舉製的實施已經被提上日程,若按照劉瑁的安排,世家若是還要反撲,那以劉瑁如今的手腕,是否會有新的黨錮,這不由讓鄭玄憂心。
“鄭師,放心吧,‘黨錮之禍’不會再有了,將來,新的大漢將會有新的秩序,製度,我大漢之魂不滅,將永存於世!”
劉瑁望著鄭玄,鄭重的承諾著,而鄭玄輕輕一笑,歪著腦袋笑著道:“也不知道將來你小子在史書中會如何記載,我很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今日的太學與往日不同,在太學一進處,是一處大廳,由此處分為了東西兩院,而此時,這處大廳已經改做了靈堂,而以鄭玄之地位、才學、功績,無一人對此提出異議。
“叔圭,這是康成兄專門留給你的……”
宋忠紅著眼睛,將一封信遞給了劉瑁,歎了一口氣。
劉瑁默默走到鄭玄遺體旁邊,望著鄭玄那慈祥的身體,腦海中頓時浮現出兩人相處的一幕幕場景,眼淚再度充盈眼眶。
“嗚呼!吾師鄭公,漢之大儒,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吾師故去,弟子悲痛莫名,心如刀絞,淚灑衣襟。吾師之逝,如日月之隕,天地為之色變,學問之海,頓失航標。
吾師鄭公,自幼好學,博覽群書,貫通經史子集,尤精《詩》、《書》、《禮》、《易》、《春秋》。治學嚴謹,教誨有方,桃李天下,為後學之楷模。
吾等弟子,皆蒙其恩澤,得其教誨,如沐春風。
鄭公之學,非徒文字之學,更重德行之修。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吾師之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吾師之逝,實為儒林之大哀,天下之大失。鄭公之學,如明珠之璀璨,照吾輩行途;德如巨木,蔽風擋雨。今斯人已逝,吾輩何以繼誌述事?”
……
伴隨著劉瑁誦念著悼詞,後漢末最璀璨的一顆儒學明珠就這樣逝去了,但是在劉瑁的推崇中,鄭玄在後世之中的地位卻遠遠高出了現在,“鄭學”之風貫穿了整個新漢前期……
在鄭玄離世後,劉瑁悲傷不已,以教誨不倦曰長,好和不爭曰安,追封鄭玄為長安侯,與長安城同名,希望鄭玄與長安同在!
雍王府。
在送走鄭玄後,劉瑁緩緩地拆開了宋忠交給劉瑁的書信……
“叔圭,你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亦我鄭玄之願也,我之著作,你盡可印之,傳於後世百姓,吾願足矣。
今之大漢,世家跋扈,朝中世家之子多矣,我死後,可試行科舉,簡拔寒門以用之,以此來製衡壓製世家之權柄。
你曾有言,新朝若立,行‘均田’之政,我深以為然,但此政恐僅為百年便形同虛設,可與眾人共議之。
如今軍中,兵種劃分過於鮮明,可重整兵製,將各兵種逐漸融合,方為天下之道。
我之憾事,未能親眼目睹大漢之新生,為爾修史,如今《後漢書》已至桓靈二帝。不日皆可成書,你之前多叮囑之活字印刷之法已成,可擇經史子集以印之……”
整個遺書,洋洋灑灑數百字,卻從頭到尾,都是對劉瑁的殷殷期待,對劉瑁的各種叮囑,對大漢後麵製度的改革方向,但卻沒有提及一次他的兒子鄭益,這便是劉瑁的老師,鄭玄。
“老師……”劉瑁跪坐於地,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