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合縱(下)
魂穿三國,成為最強前夫哥? 作者:不明所以的白馬非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孫權同意了曹操合縱的想法時,此時尚在並州的高幹則陷入了痛苦的糾結之中,原因很簡單,高幹在被曹洪從孟津關擊退後,劉瑁先後數次遣人去晉陽,意圖直接拿下並州,卻都被高幹搪塞了過去。
可是搪塞的結果便是劉瑁將匈奴的五部直接放在了晉陽城的上下左右,徹底扼住了晉陽往河東的去路,就這一手神來之筆便壓得高幹喘不過氣。
而就在這個時候,曹操派遣的使臣牽招來到了晉陽城……
並州,晉陽城,州牧府。
“中護軍牽招,見過高州牧。”
“子經,你背叛袁公,投降了殺死袁公的人,你怎麽好意思來見我?”
高幹並沒有給牽招好臉色,而是直接斥責道。
“嗬,我牽招當年給你出主意讓你迎袁尚入並,兩家合做一家,共同抗敵,可你不僅不采納,你還想殺我,我迫於無奈隻得投奔曹公,蒙曹公不棄,如今封我為中護軍,我想問你,你有何資格問我?”
牽招怒視高幹,絲毫沒有給他麵子的將他痛罵道。
原來,建安九年,曹操圍鄴城,牽招找高幹督辦軍糧,後來袁尚敗逃中山,牽招便去找高幹,想讓他迎袁尚為主公,共抗曹操。
可是高幹這個人野心十足,他不想讓袁尚騎在他的頭上,因此不僅拒絕了牽招的建議,還想殺他,這才導致牽招無奈之下投奔曹操。
“……子經!那時袁公已死,曹操士氣正盛,誰人是他之敵?”
高幹被牽招怒斥一通後,瞬間理虧了起來,連忙解釋道。
牽招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情後道:“高州牧,如今袁家已然被滅,現在討論這些已經沒有意義,我此番是代表主公前來見你,不知高州牧可願與我家主公聯合討伐劉瑁逆賊!”
“你說什麽!曹操欲伐雍王?”高幹一下子就站了起來,驚聲道。
“不錯!劉瑁,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今陛下被深深囚禁在長安宮城之中,朝堂上下皆被劉瑁把持,我等身為漢臣,怎能讓劉瑁行此伊霍之事!”牽招振振有詞道。
“可是連曹公都打不過雍王……高幹不敢啊……”高幹皺著眉頭說道。
“我家主公有言,高州牧所占之地便為高州牧所有,高州牧可沿並州直入涼州,州牧若是再快些,先打下長安城,那我家主公也隻能將長安城讓於州牧了呢。”
“此話當真?”
高幹在聽到牽招此語後,又激動了起來,原因很簡單,關中四關若論難度,從潼關到函穀的這條路必然是難中之難。
而後便是從益州往關中的蜀道,同樣極為困難。而蕭關和武關相對而言就要簡單的多,因此高幹認為自己攻進關中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曹操。
就算曹操說的是假話,但自己若先攻下長安城,再打下潼關,那曹操也隻能退兵離去了……
“當然是真,此乃我家主公親口所說!”
“嘶……”
高幹深吸一口氣後,原地走了幾步,隨即輕輕躬身道:“子經,容我想上兩天,兩天之內,一定給你答複。”
“如此,招靜候州牧消息!”
在牽招離開後,很快,高幹就召集自己的人馬入府議事了,在夏昭命喪孟津後,鄧升便是高幹最為信任之人,除此之外,還有幾名謀士,一同列席於此。
“如今局勢,諸位可有建議?”
州牧府,內廳中,高幹正圍著中廳來回轉悠,看上去糾結萬分……
“主公,如今袁氏已被曹操徹底滅掉,我們此時投降也不算背信棄義。”鄧升說道。
“不妥!此前我們奉劉瑁之命攻打河內,曹真都險些死於我手,曹操就算現在迫於形勢可以與我們聯合,但事成之後勢必翻臉!”
“那不如我們還跟著劉瑁,直接獻上降表?”
“可之前我們都沒投降,劉瑁會信嗎?而且他要是相信我們,他會把匈奴分成五部直接將我徹底包圍?”
“可是,主公,總得先選一邊啊……”
“如今劉瑁兵鋒已至函穀關,若幫助劉瑁,我們也無法得到洛陽,相反,若是幫助曹操,那麽或許我們可以得到涼州,再從涼州直下益州!到時一樣大業可圖!”
高幹仔細的看著地圖,左右權衡著,腦海中牽招的聲音卻越來越大……
高幹終究還是不甘心隻做一個州牧,他自初平年間擔任並州刺史,至今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了,他早已習慣了一方諸侯的日子,讓他真的乖乖投降,去劉瑁或者曹操底下當官,高幹倒真的有些看不上……
當年答應劉瑁所說的歸順、討伐匈奴,其實隻是高幹的說辭,而這一點在上次的孟津關已然被劉瑁識破,後來他既沒有向曹操投降,也沒有向劉瑁投降,還繼續做著左右逢迎的勾當,也不知是該說他蠢,還是說他貪呢?
一天後。
“子經!敢問曹公何時出兵?如今馬上就是春耕,我們最早也要到六月了。”
“正是六月!出兵前我等自會告知州牧!”
“若是如此,我高幹在這裏向曹公表態,我高幹願為曹公效犬馬之勞,隨曹公清君側!”
“好!那就助我們旗開得勝吧!”
“好!哈哈哈哈!”
※※※
當今天下,漢室不興,雍王劉瑁,實乃國賊,挾天子以令諸侯,其篡權之心,已昭然若揭。今有曹孟德、孫仲謀、高文長,義憤填膺,誓清君側,以複漢室之正統。特此檄文,布告天下:
昔高祖提劍斬蛇,廓清宇內,橫掃六合,混一四海,功高蓋世,德被八荒。今雍王劉瑁,狼子野心,潛窺神器,囚禁天子於宮城,欲行不軌之圖謀,效尹霍之故事,行篡逆之大罪。其罪滔天,神人共憤,天地不容。
……
曹家孟德,英勇善戰,忠心可鑒,屢建奇功,以安社稷。孫仲謀,據江東而衛中原,誌在興漢,威震海內。高文長,忠貞不渝,矢誌報國,誓死扞衛漢室江山。此三人者,皆當世之英雄,漢室之棟梁也。
今逆賊劉瑁,橫行無忌,欺壓忠良,百姓受其霍亂,天下為之荼毒。吾等三人,義憤填膺,誓師興兵,西伐雍州,以誅此賊。願天下英雄,各懷忠義,共襄義舉,同赴國難。
吾等起兵,非為一己之私,乃為漢室之存續,為天下蒼生之安寧。吾等之師,正義之師也,順天應人,所向無敵。逆賊劉瑁,必當授首,漢室之威,必將重振。
……
檄文到日,望各州縣官吏,百姓士民,速速響應,共誅逆賊。如有遲疑觀望者,同逆賊論處。吾等誓師西進,不破雍州誓不還。
願天佑漢室,誅滅奸邪。吾等三人,誓死以報國家之恩,以雪蒼生之恨。天下英雄,共鑒之!
※※※
定鼎六年,六月,曹操聯合孫權、高幹向天下發布檄文,聲稱劉瑁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逆不道,意欲謀反,號召天下有誌之士一同西伐劉瑁,解救漢帝劉協。
隨後,曹操領兵三萬,從鄴城出發,同時又從豫州、兗州等各州府調精兵五萬,合計八萬精銳,號稱二十萬大軍,齊聚函穀關!
而匈奴五部中,除去去卑與劉豹兩人外,有兩部為曹操蠱惑,南下河東,試圖裏應外合,打下函穀關。
與此同時,高幹領兩萬騎兵,兩萬步卒從並州直奔涼州而去,同時召集並州羌胡,試圖從涼州南下關中。
而孫權同樣領軍五萬,號稱十萬大軍,齊聚武昌,兵鋒直指江夏。
一時之間,山雨欲來風滿樓,合縱之兵,來了。
可是搪塞的結果便是劉瑁將匈奴的五部直接放在了晉陽城的上下左右,徹底扼住了晉陽往河東的去路,就這一手神來之筆便壓得高幹喘不過氣。
而就在這個時候,曹操派遣的使臣牽招來到了晉陽城……
並州,晉陽城,州牧府。
“中護軍牽招,見過高州牧。”
“子經,你背叛袁公,投降了殺死袁公的人,你怎麽好意思來見我?”
高幹並沒有給牽招好臉色,而是直接斥責道。
“嗬,我牽招當年給你出主意讓你迎袁尚入並,兩家合做一家,共同抗敵,可你不僅不采納,你還想殺我,我迫於無奈隻得投奔曹公,蒙曹公不棄,如今封我為中護軍,我想問你,你有何資格問我?”
牽招怒視高幹,絲毫沒有給他麵子的將他痛罵道。
原來,建安九年,曹操圍鄴城,牽招找高幹督辦軍糧,後來袁尚敗逃中山,牽招便去找高幹,想讓他迎袁尚為主公,共抗曹操。
可是高幹這個人野心十足,他不想讓袁尚騎在他的頭上,因此不僅拒絕了牽招的建議,還想殺他,這才導致牽招無奈之下投奔曹操。
“……子經!那時袁公已死,曹操士氣正盛,誰人是他之敵?”
高幹被牽招怒斥一通後,瞬間理虧了起來,連忙解釋道。
牽招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情後道:“高州牧,如今袁家已然被滅,現在討論這些已經沒有意義,我此番是代表主公前來見你,不知高州牧可願與我家主公聯合討伐劉瑁逆賊!”
“你說什麽!曹操欲伐雍王?”高幹一下子就站了起來,驚聲道。
“不錯!劉瑁,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今陛下被深深囚禁在長安宮城之中,朝堂上下皆被劉瑁把持,我等身為漢臣,怎能讓劉瑁行此伊霍之事!”牽招振振有詞道。
“可是連曹公都打不過雍王……高幹不敢啊……”高幹皺著眉頭說道。
“我家主公有言,高州牧所占之地便為高州牧所有,高州牧可沿並州直入涼州,州牧若是再快些,先打下長安城,那我家主公也隻能將長安城讓於州牧了呢。”
“此話當真?”
高幹在聽到牽招此語後,又激動了起來,原因很簡單,關中四關若論難度,從潼關到函穀的這條路必然是難中之難。
而後便是從益州往關中的蜀道,同樣極為困難。而蕭關和武關相對而言就要簡單的多,因此高幹認為自己攻進關中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曹操。
就算曹操說的是假話,但自己若先攻下長安城,再打下潼關,那曹操也隻能退兵離去了……
“當然是真,此乃我家主公親口所說!”
“嘶……”
高幹深吸一口氣後,原地走了幾步,隨即輕輕躬身道:“子經,容我想上兩天,兩天之內,一定給你答複。”
“如此,招靜候州牧消息!”
在牽招離開後,很快,高幹就召集自己的人馬入府議事了,在夏昭命喪孟津後,鄧升便是高幹最為信任之人,除此之外,還有幾名謀士,一同列席於此。
“如今局勢,諸位可有建議?”
州牧府,內廳中,高幹正圍著中廳來回轉悠,看上去糾結萬分……
“主公,如今袁氏已被曹操徹底滅掉,我們此時投降也不算背信棄義。”鄧升說道。
“不妥!此前我們奉劉瑁之命攻打河內,曹真都險些死於我手,曹操就算現在迫於形勢可以與我們聯合,但事成之後勢必翻臉!”
“那不如我們還跟著劉瑁,直接獻上降表?”
“可之前我們都沒投降,劉瑁會信嗎?而且他要是相信我們,他會把匈奴分成五部直接將我徹底包圍?”
“可是,主公,總得先選一邊啊……”
“如今劉瑁兵鋒已至函穀關,若幫助劉瑁,我們也無法得到洛陽,相反,若是幫助曹操,那麽或許我們可以得到涼州,再從涼州直下益州!到時一樣大業可圖!”
高幹仔細的看著地圖,左右權衡著,腦海中牽招的聲音卻越來越大……
高幹終究還是不甘心隻做一個州牧,他自初平年間擔任並州刺史,至今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了,他早已習慣了一方諸侯的日子,讓他真的乖乖投降,去劉瑁或者曹操底下當官,高幹倒真的有些看不上……
當年答應劉瑁所說的歸順、討伐匈奴,其實隻是高幹的說辭,而這一點在上次的孟津關已然被劉瑁識破,後來他既沒有向曹操投降,也沒有向劉瑁投降,還繼續做著左右逢迎的勾當,也不知是該說他蠢,還是說他貪呢?
一天後。
“子經!敢問曹公何時出兵?如今馬上就是春耕,我們最早也要到六月了。”
“正是六月!出兵前我等自會告知州牧!”
“若是如此,我高幹在這裏向曹公表態,我高幹願為曹公效犬馬之勞,隨曹公清君側!”
“好!那就助我們旗開得勝吧!”
“好!哈哈哈哈!”
※※※
當今天下,漢室不興,雍王劉瑁,實乃國賊,挾天子以令諸侯,其篡權之心,已昭然若揭。今有曹孟德、孫仲謀、高文長,義憤填膺,誓清君側,以複漢室之正統。特此檄文,布告天下:
昔高祖提劍斬蛇,廓清宇內,橫掃六合,混一四海,功高蓋世,德被八荒。今雍王劉瑁,狼子野心,潛窺神器,囚禁天子於宮城,欲行不軌之圖謀,效尹霍之故事,行篡逆之大罪。其罪滔天,神人共憤,天地不容。
……
曹家孟德,英勇善戰,忠心可鑒,屢建奇功,以安社稷。孫仲謀,據江東而衛中原,誌在興漢,威震海內。高文長,忠貞不渝,矢誌報國,誓死扞衛漢室江山。此三人者,皆當世之英雄,漢室之棟梁也。
今逆賊劉瑁,橫行無忌,欺壓忠良,百姓受其霍亂,天下為之荼毒。吾等三人,義憤填膺,誓師興兵,西伐雍州,以誅此賊。願天下英雄,各懷忠義,共襄義舉,同赴國難。
吾等起兵,非為一己之私,乃為漢室之存續,為天下蒼生之安寧。吾等之師,正義之師也,順天應人,所向無敵。逆賊劉瑁,必當授首,漢室之威,必將重振。
……
檄文到日,望各州縣官吏,百姓士民,速速響應,共誅逆賊。如有遲疑觀望者,同逆賊論處。吾等誓師西進,不破雍州誓不還。
願天佑漢室,誅滅奸邪。吾等三人,誓死以報國家之恩,以雪蒼生之恨。天下英雄,共鑒之!
※※※
定鼎六年,六月,曹操聯合孫權、高幹向天下發布檄文,聲稱劉瑁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逆不道,意欲謀反,號召天下有誌之士一同西伐劉瑁,解救漢帝劉協。
隨後,曹操領兵三萬,從鄴城出發,同時又從豫州、兗州等各州府調精兵五萬,合計八萬精銳,號稱二十萬大軍,齊聚函穀關!
而匈奴五部中,除去去卑與劉豹兩人外,有兩部為曹操蠱惑,南下河東,試圖裏應外合,打下函穀關。
與此同時,高幹領兩萬騎兵,兩萬步卒從並州直奔涼州而去,同時召集並州羌胡,試圖從涼州南下關中。
而孫權同樣領軍五萬,號稱十萬大軍,齊聚武昌,兵鋒直指江夏。
一時之間,山雨欲來風滿樓,合縱之兵,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