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八,青龍城,海港碼頭,五艘海船整裝待發。


    一些路過的百姓帶著奇怪的表情看著他們:這都馬上要過年了,這些人怎麽選擇這個時候出海了,看樣子,人還不少咧。


    關於紅民國發生叛亂以及張恪他們此次出海的事情,自然是不會大肆宣揚的,別說普通百姓了,便是一些級別低一點的官員,也未必知道。畢竟在百姓中宣揚這事兒,委實不會有什麽正麵作用,於是,便幹脆都隱瞞了下來。


    隨著人員的陸續登船,風帆一麵麵的升起,張恪與前來送行的蘇沐,高芝,鄭浩,張遠等一一告別。這是張恪第二次去往紅民國處理事務了。之所以,他非要親自前往,也是因為人朝在對外事務方麵,特別是在與海外諸國交往上實在是太缺乏經驗了,甚至可以說連相應的政策都還沒有具體的提出來。在這一點上,反而是張恪這個官場新丁,還有一些思考和實際的作為。因此,張恪也不敢將此事委托於人,因為他不能夠確定,讓其他的人來處理此事,能不能正確的去解讀並妥善處理。由此也可見,人朝在海洋事務上,確實是缺乏相應的研究的,這一點兒毫無疑問會影響和製約到之後的發展,應該要引起重視的。不過,這事兒也隻能等到此事過後,再來謀劃了。


    船下,高芝癡癡望著張恪緩步登船的背影,心緒紛雜。內心裏,她並不想要張恪去冒這個險,但她也不會去阻攔他,因為她明白:張恪的目標是星辰大海,不是任何人可以限製的,他也不應該被限製。


    船上,張恪踏上甲板,轉身望著船下,與高芝互相凝望。自確定關係後,倆人的感情升溫很快,在這個時候分開,還真的是讓人不舍啊!不過,事有輕重緩急,此行他是必須要去的,好在高芝也非普通女子,還是深明大義的,盡管一直擔著心,卻能壓下來,還全力去幫他準備出海事宜,這姑娘真的是:太可愛了!張恪向著岸上的人揮了揮手後,轉身下令:“起航!”船隊緩緩的駛離碼頭,向著東海海域駛去。


    *****


    京城,皇宮,禦書房。


    皇帝召見了幾位重臣。其實,臘月二十六,朝堂就已經放假了,有一些官員,回鄉方便的話,也都選擇回老家過年去了。但也有許多人因為路途遙遠,來回一次不方便,最終選擇不回去。不過,今日受到皇帝臨時召見的大臣,倒也沒幾個,有陳慶之,唐龍,周勃,郭守敬以及還沒有官身的周通。


    人到齊後,皇帝便讓周通先向眾人介紹了一下情況。隨後,便將張恪與蘇沐的聯名奏疏示與眾人。在這份奏疏裏,他們言道,會先行組織人手,出發去紅民國助紅宇國王平叛。因事態緊急,救人如救火,來不及請旨,請求朝廷諒解。


    待大家都看過後,皇帝道:“蘇沐和張恪對此事的處置還是很及時的。我們好不容易招撫了紅民國,此際他們國內生出叛亂,朝廷必不能視而不見,否則我朝體麵何存?此時,張恪他們或許已經出發了,如今,也隻能等待他們後續的消息了。今日臨時召各位愛卿前來,是另有兩件事情要大家來商議一下的。周通,你來繼續解說一下。”


    眾臣子聞言,都表情平靜,看起來似乎對於紅民國之事,不甚關心。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站在人朝這些君臣的角度看,紅民國之事,並不能對人朝內部產生什麽實質性影響。隻是因為去年的時候,紅民國畢竟才剛剛派遣使團入京向皇帝稱臣,如今他們遇到叛亂了,不得不有個態度,但正如皇帝所說:否則朝廷體麵何在?從這句話也能看出皇帝所在意的,還是自己的體麵。而其他臣子竟對此不發一言,那顯然跟皇帝也是一般的心思的。由此可見,他們對於海上之事,起碼到目前為止,其實並沒有太過重視。當然這也並不奇怪,畢竟立國之後,千年以來,就沒有哪一個決策者主張過,要去探索海洋的,想要改變這種思想,可沒有那麽容易。


    周通行至禦書房中間,先朝眾人環顧一禮後,才直起身來將市舶司這一年來的成績作了報告。此事在多日之前,張恪就已經提前吩咐他做準備了。市舶司開設一年,成績斐然,隻要實話實說就已經可以讓人刮目相看了。因此周通雖然是第一次在君前作對,但因為底氣十足,準備充分,應對時,倒是顯得四平八穩,毫不怯場的。這讓周勃唐龍等看著他長大的人,都頗為訝異:僅僅一年,這小子變化挺大啊!用現代的話來說:挺有範兒的。不過,他們倒是沒有對此好奇太久,因為在聽到周通對於市舶司這一年的成績報告後,很快就把他們的注意力給全部牽走了。那些成績,甚至不能叫驚喜,而應該叫驚豔了!


    這一年,隻有一支遠洋商隊出海,市舶司衙門從出口到進口的貨物中,抽取的稅銀達兩萬兩銀子。這部分收益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人朝一年的稅賦也不過一千五百多萬兩,這其中農業稅還占了大頭,有一千多萬兩。要是扣除了從地裏麵刨到的這些收益,其它稅項加起來還不到五百萬兩。在這其中,若再扣除掉那些雜色收入(贓款贓物,罰沒財產,公產私賣等等)的話,真正的工商業收入恐怕還不到三百萬兩,而這些收入還主要集中在四大城和京城。特別是青龍城,光礬樓一年就貢獻了五十萬兩的稅收。而這主要還是因為其擁有礬石的采礦權,售賣權,並由此帶動的其它的相關商貿活動,才讓其有這麽強的輸出。這也是形成礬樓在人朝地位如此的特殊的最主要的原因。用現代話說,這可是金主,納稅大戶。


    兩萬兩看著不多,但是禦書房裏的這些人,看到的則是它所展現出來的潛力。這才隻是出了一次海了,便有這麽大的稅入,若是船隊規模擴大一些或是多跑兩趟了?想到這兒,君臣們開始正視起市舶司衙門了。這個張恪鼓搗出來的機構,怎麽這麽能掙錢啊?君臣因此詢問起周通來,這錢究竟是怎麽掙的?


    周通早有準備,解釋道:“船隊出發時,每艘船上都載滿了貨物。這其中有陶瓷,布料,茶葉,工藝品以及一些金屬器皿等。這些東西,固然在我們看來,都是些稀鬆平常的東西,可是在海外,卻真的是屬於稀缺的物品,即便當地有那麽一些,價格上也很高昂,品質上更上比不上我們,因此我們的商品,有著極強的市場競爭力。我們的船隊在我朝用正常的價格采買貨品,到了海外後,都能從對方那裏換到價值翻了幾倍甚至是十幾倍的東西。而且,海外之地,大部分也沒有類似市舶司或是其它的稅務機構,這就連稅都不用繳了。這一出一入間,出超多就沒有什麽好奇怪的了。”


    盡管周通的話語中,像“市場競爭力”,“出超”這些詞兒,君臣都沒有聽懂,但這些人都是人精,結合前後文,也足夠他們理解其意思了。這不就是在說,咱們把一些對我們來說,稀鬆平常的東西運到海外,就能換回人家的好東西嗎?而且,還不用向對方上稅,嘿,還有這好事兒?


    周通又續道:“另一方麵,海運的優勢也是極為明顯的。大船一次可以運載的物品,若是在陸地上,其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及時間成本,根本就無法與海運相提並論。在規模效應下,其產生的利潤自然就會同比陸地運輸有著極其顯著的增多。”


    如此的話,海貿倒的確是有利可圖的。先前,大家都將目光局限在陸地上了,卻嚴重忽視了廣闊的海洋,看來有必要調整一下側重點了。人朝家大業大,要花錢的地方多啊!然而盡管想盡了辦法,朝廷的日子卻一直過得緊巴巴的。要是遇上不好的年景,那更是得勒緊了褲腰帶過日子了。其實,若在現代人看來,這個問題並不複雜:不就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嗎?在農業占大頭的情況下,收入受氣候變化影響極大,導致了稅收不穩定。遇到天災時,收入變低卻反而還要增加開支去救濟受災的民眾。而解決財政困境的辦法倒也簡單,那就是: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努力創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族長的奮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河小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河小子並收藏小族長的奮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