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守承諾重整登州
張鹿安對於於六和李應詳的到來表達了極大的歡迎,讓保衛司賈得文將被俘虜的夏仲進一行人押了下去,然後當著眾多被俘虜的教眾的麵進行審判,將夏仲進在內一批宗教死硬分子,全部繩之以法。
眾人一起看著夏仲進的被殺,原來並沒有出現任何神跡。
行刑完畢後,於六迫不及待告訴張鹿安,前來押送俘虜的同時,順便將於七的意思進行明確闡述,那就是於七願意嚴格遵守承諾,稱願將所部人馬交給張鹿安進行安排,用以抗擊清軍。
張鹿安強壓下內心的激動,麵色平靜地派人設宴,安排了於六和李應詳一行人。
宴會中,解開了心結的曹良臣,也放下了往日的不滿,又恢複了往日的和氣,氣氛其樂融融。
張鹿安和賈名傑看在心中,對於是否真的對於七所部進行完全整編問題,產生了一定的分歧:
按照張鹿安的意見,那就是所有的部下武裝必須統一,進行統一整編;
但是按照賈名傑的意見,他認為應當保持於七的一定獨立性,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吸引後來者,如果上來就發現被立刻吞並了,別人的幹勁也會降低很多。
張鹿安綜合考慮後,再結合身邊的意見,決定綜合進行準備,那就是做了部分妥協。
張鹿安在一周後,來到棲霞唐家泊於家莊,再次拜見了戚老夫人,與於七進行了徹夜詳談。
按照張鹿安的想法,要趁著如今山東境內的清軍勢力較為薄弱之際,應該立刻出兵,尤其是支援正在艱苦作戰的高密張輿所部。
於七則是對張鹿安的想法進行了補充,建議派人聯絡萊州、膠州一帶的豪傑,讓他們率領當地百姓奮起,這樣一來就可以讓清軍顧此失彼。
張鹿安采納了於七的意見,委托於七出麵聯絡山東,尤其是膠萊一帶的豪傑進行起事。
同時為了發動針對清軍的大反攻,張鹿安對現有的人馬進行了整編,在曹良臣的數千人馬基礎上,裁汰老弱,提取三千人出來,完全按照浮山軍的編製,整編為陸師第四協,以曹良臣為領軍參將,楚國用為親民官;
陸師第四協,下轄第四騎兵營、第六炮兵營、第十三到第十六步兵營,分別以金百裏為第四騎兵營遊擊,盛長功為第六炮兵營遊擊,曹天助、孟大石、賈得虎和姚來賀分別出任第13到第16步兵營遊擊。
另外還從於七所部篩選礦工出身的士兵,提精兵3000人,建立陸師第五協,以於六為協參將,以宋德宸為親民官;
陸師第五協,下轄第五騎兵營、第七炮兵營、第十七到第二十步兵營,分別以趙不同為第五騎兵營遊擊,以唐勇為第七炮兵營遊擊,第十七到第二十步兵營遊擊則為李應詳、秦尚行、趙慎寬和葛東方。
至於於七所部剩餘的三萬七千餘人,則暫時由於七帶著於家親丁,按照之前的管帶模式,繼續由於七統領,以於七為副將,浮山軍方麵會在糧餉方麵給予一半的補貼,也算是張鹿安對於七的一種相對妥協。
對這些人馬進行整編後,張鹿安把眼光放在了登萊的核心地方萊陽城上。
萊陽縣屬於登州府最西邊的縣城,與萊州府搭界,與招遠縣一起,地控登州府的交通命脈。
登州府如果失去了萊陽縣,西麵的清軍將會從萊陽縣出發,繞過昆崳山後,就是幾乎無險可守的平原和丘陵地帶;對於登州府的核心城鎮福山縣和芝罘島都是直接的威脅。
而如果登州府得到萊陽縣,就算是可以獲得一塊前沿陣地,對於西麵的萊州府來說,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麵。
為了占領萊陽縣,張鹿安調集各路大軍,逐漸進占到萊陽縣的四周,並且派人不斷偵查清軍的兵力布置情況。
與此同時,於七按照商議好的計劃突然反正,在棲霞公開宣布脫離清軍,投入到明軍的懷抱,在膠東大地,顯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良好影響。
再加上大明浮山伯的北上登萊以及收複東江的消息,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傳遍了山東大地。
受到浮山伯北上的鼓舞,再加上於七的榜樣作用,山東多處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紛紛揭竿而起,對抗多爾袞發布的民族壓迫政策,比較大的義軍隊伍就有:
山東、北直隸交界處,冠縣義軍裴守政、馬瑞恒、劉桐相等人,以冠縣為核心,率領數萬軍民,發動反清起義,並且派人聯絡位於登州的張鹿安,希望彼此之間能夠加強互動聯絡,壯大聲勢;
濟寧府嘉祥滿家洞宮文彩,擁眾兩萬餘人馬,不過他並不是想要歸順大明,而是自立為擎天王,主張與清軍死磕到底;
德州方麵則是有在付家樓的大順軍掌旅馬應試扛起了反清的大旗,由於付家樓地勢險要,幾乎四麵環水,隻有西南麵一角可與外界相通,馬應試在此地招兵買馬、囤積糧草,發誓與清軍戰鬥到底。
受到馬應試的感召,附近的義軍將領李文盛、宋二煙、楊鴻升、楊之華和閻清宇等人紛紛帶領人馬,來到付家樓與馬應試合營,直接威脅到京杭大運河的南北交通的安全;
壽張人丁維嶽、張堯中、周魁軒和楊雲山等人,自從山東援剿總兵官張登科死後,他們原本已經脫離了明軍的序列,想要回到老家做個順民,好好過日子。
但是偏偏清國發布了“剃發令”,樹欲靜而風不止,丁維嶽寧死不願意剃頭,帶領全族奮起反抗,被清軍當政者給包圍在壽張縣張秋鎮,危在旦夕。
關鍵時刻,張堯中、周魁軒和楊雲山得知道消息後,紛紛帶人趕到張秋鎮,並成功把丁維嶽給救了出來,眾人一合計,決定當眾宣布反清起義。
由於丁維嶽和張堯中等人都是原明軍職業軍人出身,自然與普通的百姓有所不同,造反大旗樹立起來後,所部人馬迅速擴充,已經高達數萬人馬。
如果說以上發生的義軍大起義都是在山東西麵,距離登萊太遠,那麽以下的義軍起義,就算是非常近了:
膠州人韓繼本接到棲霞大俠於七已經投靠在浮山伯的門下後,立刻派人給於七,表示自己將會在膠州城內為內應,如果浮山軍前來進攻膠州城,那麽他一定帶領族丁在城內進行接應;
高密人單之賞也派人傳來密信,他也將會在高密縣城為內應,希望浮山伯能夠早日帶兵解救高密縣;
另外還有即墨縣的黃宗賢、周六、丘尚佐、王爾璽、郭爾標等人,也已經在互相積極聯絡,準備趁機發動反清起義。
清國登萊巡撫陳錦原本因為長久勞累,移師即墨,但是聽聞了謠傳消息後,處於害怕心理,還是離開了風景秀麗的即墨,來到了平度前線。
因為需要平定各路叛亂,由於兵力不足的問題,陳錦的戰略是打算先對東麵戰場執行守勢,等到剿滅了萊州府的亂民之後,再向東進攻浮山軍。
為此,清國登萊巡撫陳錦命令自己管轄下的總兵官左光先為萊陽綠旗營總兵,率領部下中營副將戴茂武、內丁營參將張光顯、左營遊擊王加臣、右營遊擊朱永福、前營參將王家植、後營遊擊楊邦澤等,統領綠營兵3900人進駐萊陽城進行防守。
(本章完)
張鹿安對於於六和李應詳的到來表達了極大的歡迎,讓保衛司賈得文將被俘虜的夏仲進一行人押了下去,然後當著眾多被俘虜的教眾的麵進行審判,將夏仲進在內一批宗教死硬分子,全部繩之以法。
眾人一起看著夏仲進的被殺,原來並沒有出現任何神跡。
行刑完畢後,於六迫不及待告訴張鹿安,前來押送俘虜的同時,順便將於七的意思進行明確闡述,那就是於七願意嚴格遵守承諾,稱願將所部人馬交給張鹿安進行安排,用以抗擊清軍。
張鹿安強壓下內心的激動,麵色平靜地派人設宴,安排了於六和李應詳一行人。
宴會中,解開了心結的曹良臣,也放下了往日的不滿,又恢複了往日的和氣,氣氛其樂融融。
張鹿安和賈名傑看在心中,對於是否真的對於七所部進行完全整編問題,產生了一定的分歧:
按照張鹿安的意見,那就是所有的部下武裝必須統一,進行統一整編;
但是按照賈名傑的意見,他認為應當保持於七的一定獨立性,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吸引後來者,如果上來就發現被立刻吞並了,別人的幹勁也會降低很多。
張鹿安綜合考慮後,再結合身邊的意見,決定綜合進行準備,那就是做了部分妥協。
張鹿安在一周後,來到棲霞唐家泊於家莊,再次拜見了戚老夫人,與於七進行了徹夜詳談。
按照張鹿安的想法,要趁著如今山東境內的清軍勢力較為薄弱之際,應該立刻出兵,尤其是支援正在艱苦作戰的高密張輿所部。
於七則是對張鹿安的想法進行了補充,建議派人聯絡萊州、膠州一帶的豪傑,讓他們率領當地百姓奮起,這樣一來就可以讓清軍顧此失彼。
張鹿安采納了於七的意見,委托於七出麵聯絡山東,尤其是膠萊一帶的豪傑進行起事。
同時為了發動針對清軍的大反攻,張鹿安對現有的人馬進行了整編,在曹良臣的數千人馬基礎上,裁汰老弱,提取三千人出來,完全按照浮山軍的編製,整編為陸師第四協,以曹良臣為領軍參將,楚國用為親民官;
陸師第四協,下轄第四騎兵營、第六炮兵營、第十三到第十六步兵營,分別以金百裏為第四騎兵營遊擊,盛長功為第六炮兵營遊擊,曹天助、孟大石、賈得虎和姚來賀分別出任第13到第16步兵營遊擊。
另外還從於七所部篩選礦工出身的士兵,提精兵3000人,建立陸師第五協,以於六為協參將,以宋德宸為親民官;
陸師第五協,下轄第五騎兵營、第七炮兵營、第十七到第二十步兵營,分別以趙不同為第五騎兵營遊擊,以唐勇為第七炮兵營遊擊,第十七到第二十步兵營遊擊則為李應詳、秦尚行、趙慎寬和葛東方。
至於於七所部剩餘的三萬七千餘人,則暫時由於七帶著於家親丁,按照之前的管帶模式,繼續由於七統領,以於七為副將,浮山軍方麵會在糧餉方麵給予一半的補貼,也算是張鹿安對於七的一種相對妥協。
對這些人馬進行整編後,張鹿安把眼光放在了登萊的核心地方萊陽城上。
萊陽縣屬於登州府最西邊的縣城,與萊州府搭界,與招遠縣一起,地控登州府的交通命脈。
登州府如果失去了萊陽縣,西麵的清軍將會從萊陽縣出發,繞過昆崳山後,就是幾乎無險可守的平原和丘陵地帶;對於登州府的核心城鎮福山縣和芝罘島都是直接的威脅。
而如果登州府得到萊陽縣,就算是可以獲得一塊前沿陣地,對於西麵的萊州府來說,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麵。
為了占領萊陽縣,張鹿安調集各路大軍,逐漸進占到萊陽縣的四周,並且派人不斷偵查清軍的兵力布置情況。
與此同時,於七按照商議好的計劃突然反正,在棲霞公開宣布脫離清軍,投入到明軍的懷抱,在膠東大地,顯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良好影響。
再加上大明浮山伯的北上登萊以及收複東江的消息,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傳遍了山東大地。
受到浮山伯北上的鼓舞,再加上於七的榜樣作用,山東多處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紛紛揭竿而起,對抗多爾袞發布的民族壓迫政策,比較大的義軍隊伍就有:
山東、北直隸交界處,冠縣義軍裴守政、馬瑞恒、劉桐相等人,以冠縣為核心,率領數萬軍民,發動反清起義,並且派人聯絡位於登州的張鹿安,希望彼此之間能夠加強互動聯絡,壯大聲勢;
濟寧府嘉祥滿家洞宮文彩,擁眾兩萬餘人馬,不過他並不是想要歸順大明,而是自立為擎天王,主張與清軍死磕到底;
德州方麵則是有在付家樓的大順軍掌旅馬應試扛起了反清的大旗,由於付家樓地勢險要,幾乎四麵環水,隻有西南麵一角可與外界相通,馬應試在此地招兵買馬、囤積糧草,發誓與清軍戰鬥到底。
受到馬應試的感召,附近的義軍將領李文盛、宋二煙、楊鴻升、楊之華和閻清宇等人紛紛帶領人馬,來到付家樓與馬應試合營,直接威脅到京杭大運河的南北交通的安全;
壽張人丁維嶽、張堯中、周魁軒和楊雲山等人,自從山東援剿總兵官張登科死後,他們原本已經脫離了明軍的序列,想要回到老家做個順民,好好過日子。
但是偏偏清國發布了“剃發令”,樹欲靜而風不止,丁維嶽寧死不願意剃頭,帶領全族奮起反抗,被清軍當政者給包圍在壽張縣張秋鎮,危在旦夕。
關鍵時刻,張堯中、周魁軒和楊雲山得知道消息後,紛紛帶人趕到張秋鎮,並成功把丁維嶽給救了出來,眾人一合計,決定當眾宣布反清起義。
由於丁維嶽和張堯中等人都是原明軍職業軍人出身,自然與普通的百姓有所不同,造反大旗樹立起來後,所部人馬迅速擴充,已經高達數萬人馬。
如果說以上發生的義軍大起義都是在山東西麵,距離登萊太遠,那麽以下的義軍起義,就算是非常近了:
膠州人韓繼本接到棲霞大俠於七已經投靠在浮山伯的門下後,立刻派人給於七,表示自己將會在膠州城內為內應,如果浮山軍前來進攻膠州城,那麽他一定帶領族丁在城內進行接應;
高密人單之賞也派人傳來密信,他也將會在高密縣城為內應,希望浮山伯能夠早日帶兵解救高密縣;
另外還有即墨縣的黃宗賢、周六、丘尚佐、王爾璽、郭爾標等人,也已經在互相積極聯絡,準備趁機發動反清起義。
清國登萊巡撫陳錦原本因為長久勞累,移師即墨,但是聽聞了謠傳消息後,處於害怕心理,還是離開了風景秀麗的即墨,來到了平度前線。
因為需要平定各路叛亂,由於兵力不足的問題,陳錦的戰略是打算先對東麵戰場執行守勢,等到剿滅了萊州府的亂民之後,再向東進攻浮山軍。
為此,清國登萊巡撫陳錦命令自己管轄下的總兵官左光先為萊陽綠旗營總兵,率領部下中營副將戴茂武、內丁營參將張光顯、左營遊擊王加臣、右營遊擊朱永福、前營參將王家植、後營遊擊楊邦澤等,統領綠營兵3900人進駐萊陽城進行防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