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大順軍狼狽逃山西
天知道李自成當初離開北京城的時候,為何會帶走那麽多的文官一同出發?
不光文武官員損失了太多,甚至連崇禎皇帝留下的三個皇子也在戰亂之中走失,不知去向。
李自成此時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了,按照他的看法,完全是無力回天了。
說白了他是想留下的,但是麵對著咄咄逼人的清軍,北京城麵積足夠大,李自成沒有足夠的兵力來防守,緊急征調外地的順軍前來北京城,路上需要花費時間,根本來不及。
怎麽辦?
李自成突然對著身邊的大臣來了一句:
“大不了回去繼續當義軍!”
這句話看似表達了自己的蔑視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實際上是非常明顯的逃跑主義。
李自成所不知道也無法理解的是,之前拷餉得罪死了一大批地主官員,這麽一句話,又把另外一批對大順還心懷一絲幻想的大臣們給得罪了。
畢竟誰都不想跟著一個稍遇挫折就開始灰心喪氣的主。
可是李自成之前並不是如此的,當他造反的時候,可以用百折不撓來形容;
但是當他當皇帝的時候,真的可以用一蹶不振來描述。
回到北京紫禁城的當天,整理完剩餘的人馬的後,李自成就命令丞相牛金星,開始負責把在北京城拷餉獲得的七千多萬兩的白銀,打包裝進木箱中,準備運往西安。
但是這麽一個消息是不可能不被泄露的,清軍得知後,各部猶如被打了雞血,就開始朝著北京瘋狂的進軍。
李自成看著時間緊迫,才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什麽也沒有做。
因為自他入住北京城以來,新娶了一個竇美儀,完全沉浸在溫柔鄉之中個把月,外麵的事情完全都是交給劉宗敏和牛金星來管的。
後來又東征山海關,他哪裏有時間來思考國家大事呢?
牛金星看出了李自成的自悔心理,為了滿足李自成的虛榮心,牛金星帶領剩餘的大順百官,就在紫禁城再次來了一個“勸進”的把戲,實際上李自成之前在西安已經算是稱帝了,他的皇後高桂英還被留在西安,正在督促修建皇宮呢。
隻是在北京稱帝和在西安稱帝完全是兩碼事,因為北京是大明的首都,在北京稱帝就相當於接收大明的衣缽,是屬於自上而下的繼承關係,統一天下也將是名正言順的。
可惜李自成當初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現如今倒是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一切都晚了。
四月二十九日
李自成在牛金星的安排下,在北京紫禁城稱帝,然後昭告四方。
隻是李自成實在是太忙了,因為主要的大將都受傷了,很多工作全都落實在他的頭上,他在忙著指揮撤離北京城。於是連稱帝後對於祖先的祭祀工作,全都委派丞相牛金星來負責的。
參與祭祀活動的明國遺老遺少們,對於李自成的粗鄙無知,嗤笑不已,將李自成的所作所為迅速傳開,當作笑話一般到處宣揚,這也埋下了大量的漢族官員背叛大順而投靠清國的隱患。
四月三十日,已經有傳令兵報告清軍前鋒到達了通州。
李自成此時實際上已經完全慌了神,急忙命令將所部人馬並分兩路而走,一路由自己帶領,走山西,然後利用山西的地理地形環境,部署防守,以便於後來的“反攻”工作;
另一路則是由自己的心腹愛將穀可成率領,帶領著原明軍降將鄭嘉棟、左光先等,壓解著部分錢糧沿著太行山往南走。
臨走前,他還幹了一件人神共憤的事情,不僅把能夠帶走的財物給帶走了,還讓部將張能組織士兵,在紫禁城到處堆積柴火,想要把整個紫禁城給燒毀。
好在張能還是心存善心的,不忍心看到那麽精美的建築物毀於一旦,隻是為了執行命令,下令點燃了部分建築。
這些著火的煙霧,很快就把東麵的清軍給招了過來,清軍將領肯定能夠明白,順軍這是準備總後退了。
清軍總指揮多爾袞於是命令全軍突擊,並且選派了一部分人馬進入北京城滅火,已經開始為將來做準備。
多爾袞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能力,絕對不是李自成那種土包子所能比的。
如果說崇禎皇帝相比較皇太極,是小學生跟大學生比較;
那麽論政治能力來說,李自成相比較多爾袞,那就是文盲對比博士生,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李自成的放火行為,使得他完全失去了北方百姓的支持,原本的“親民愛民”的形象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給人一種“愛好殺人放火”的印象。
李自成倉皇從居庸關離開,到達大同後,發現原本跟著自己的數千中低級文官,幾乎“走失”了九成以上。
在大同休整三日後,李自成命令製將軍張天琳率領張黑臉和柯天相率領六千名野戰軍屯駐陽和、大同、宣府和寧武關一帶,並讓大同總兵官薑鑲和山西總兵官王鉞率領兩萬名地方軍,輔助張天琳;
讓大將馬重禧駐紮固關,防備太行山各個出入口。
此為第一道防線;
第二道防線為命令大將劉忠率兵一萬駐紮澤州;
省城太原留下降將陳永福率兵9000駐紮,且授予陳永福“密計”,堅壁清野,讓清軍無處可掠;
唐通率部4000人駐軍保德;
第三道防線也是李自成留在山西的最後一道防線,平陽掛甲莊防線,並從河南戰場調來了統帥袁宗第前來指揮全局。
袁宗第此時正在南直隸一帶與明軍混戰,接到李自成的命令後,不敢怠慢,隻得把帥位讓給了劉希堯,親自率領一萬名騎兵,飛速趕到平陽布防。
這三道防線看似防衛得當,實際漏洞百出。
本應該親自坐鎮太原的李自成,卻心生膽怯,帶著受傷的將領們和掠奪來的金銀,返回了西安城。而把擔子全都留給了袁宗第。
袁宗第痛苦不已,一來他的主戰場是河南,他一走,河南那邊群龍無首,頓時紛紛獨立或者重新投靠了大明,大順朝失去了對河南,尤其是豫東和豫南的控製權。
二來,袁宗第對於山西戰場比較陌生,無論是陽和的張天琳、太原的陳永福還是澤州的劉忠,誰也不服誰,更加不會聽從袁宗第的命令。
這個時候山西的順軍,全部是各自為戰的狀態,可是說李自成的布置完敗,說他是被清軍嚇亂了陣腳,一點都沒錯。
李自成這邊剛回到西安,就受到了高桂英的批評,但是李自成已經聽不去了,把高一功和李過部署到北麵搜集將士。
原本負責攻打西北的製將軍賀錦在與西北明軍殘餘勢力作戰中陣亡,而南方駐紮於荊州的製將軍馬守應也突然病逝。
兩人的先後死亡,令李自成感覺無論是向西或者向南都不太切合實際,他將目標設定在東南方,準備先行奪下江南作為根據地,再與清軍決戰。
李自成的這種逃跑主義思想,嚴重影響了部下將士們的士氣,順軍在局部戰場出現了完全崩潰的現象。
清軍命令尼堪、朱瑪喇和吳三桂向南追擊逃走的順軍。
順軍大將穀可成實在不願意一味地逃跑,率領主力人馬兩萬人,奮起餘勇與三萬多清國追兵在保定展開了一場血戰。
可以說穀可成還是非常有血性的,這一仗整整打了兩天兩夜,最後以穀可成和另一員大順將領白鳩鶴的壯烈犧牲宣告終結。
順軍將領左光先和鄭嘉棟則是選擇投靠了清軍。
保定之戰後,清軍由於連續多日作戰,體能也已經到了極限。更為嚴重的困難是,大明京城附近方圓百裏,幾乎都成為了無人區,糧草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多爾袞開始嚐到長途運輸糧食的苦惱,清軍本身也是實在無力再戰。
多爾袞於是做出決定,將主力部隊撤回,把吳三桂和高第等部暫時安置在遼西,初步恢複遼西的生產秩序,清軍主力則進入了為期數月的休整期。
(本章完)
天知道李自成當初離開北京城的時候,為何會帶走那麽多的文官一同出發?
不光文武官員損失了太多,甚至連崇禎皇帝留下的三個皇子也在戰亂之中走失,不知去向。
李自成此時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了,按照他的看法,完全是無力回天了。
說白了他是想留下的,但是麵對著咄咄逼人的清軍,北京城麵積足夠大,李自成沒有足夠的兵力來防守,緊急征調外地的順軍前來北京城,路上需要花費時間,根本來不及。
怎麽辦?
李自成突然對著身邊的大臣來了一句:
“大不了回去繼續當義軍!”
這句話看似表達了自己的蔑視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實際上是非常明顯的逃跑主義。
李自成所不知道也無法理解的是,之前拷餉得罪死了一大批地主官員,這麽一句話,又把另外一批對大順還心懷一絲幻想的大臣們給得罪了。
畢竟誰都不想跟著一個稍遇挫折就開始灰心喪氣的主。
可是李自成之前並不是如此的,當他造反的時候,可以用百折不撓來形容;
但是當他當皇帝的時候,真的可以用一蹶不振來描述。
回到北京紫禁城的當天,整理完剩餘的人馬的後,李自成就命令丞相牛金星,開始負責把在北京城拷餉獲得的七千多萬兩的白銀,打包裝進木箱中,準備運往西安。
但是這麽一個消息是不可能不被泄露的,清軍得知後,各部猶如被打了雞血,就開始朝著北京瘋狂的進軍。
李自成看著時間緊迫,才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什麽也沒有做。
因為自他入住北京城以來,新娶了一個竇美儀,完全沉浸在溫柔鄉之中個把月,外麵的事情完全都是交給劉宗敏和牛金星來管的。
後來又東征山海關,他哪裏有時間來思考國家大事呢?
牛金星看出了李自成的自悔心理,為了滿足李自成的虛榮心,牛金星帶領剩餘的大順百官,就在紫禁城再次來了一個“勸進”的把戲,實際上李自成之前在西安已經算是稱帝了,他的皇後高桂英還被留在西安,正在督促修建皇宮呢。
隻是在北京稱帝和在西安稱帝完全是兩碼事,因為北京是大明的首都,在北京稱帝就相當於接收大明的衣缽,是屬於自上而下的繼承關係,統一天下也將是名正言順的。
可惜李自成當初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現如今倒是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一切都晚了。
四月二十九日
李自成在牛金星的安排下,在北京紫禁城稱帝,然後昭告四方。
隻是李自成實在是太忙了,因為主要的大將都受傷了,很多工作全都落實在他的頭上,他在忙著指揮撤離北京城。於是連稱帝後對於祖先的祭祀工作,全都委派丞相牛金星來負責的。
參與祭祀活動的明國遺老遺少們,對於李自成的粗鄙無知,嗤笑不已,將李自成的所作所為迅速傳開,當作笑話一般到處宣揚,這也埋下了大量的漢族官員背叛大順而投靠清國的隱患。
四月三十日,已經有傳令兵報告清軍前鋒到達了通州。
李自成此時實際上已經完全慌了神,急忙命令將所部人馬並分兩路而走,一路由自己帶領,走山西,然後利用山西的地理地形環境,部署防守,以便於後來的“反攻”工作;
另一路則是由自己的心腹愛將穀可成率領,帶領著原明軍降將鄭嘉棟、左光先等,壓解著部分錢糧沿著太行山往南走。
臨走前,他還幹了一件人神共憤的事情,不僅把能夠帶走的財物給帶走了,還讓部將張能組織士兵,在紫禁城到處堆積柴火,想要把整個紫禁城給燒毀。
好在張能還是心存善心的,不忍心看到那麽精美的建築物毀於一旦,隻是為了執行命令,下令點燃了部分建築。
這些著火的煙霧,很快就把東麵的清軍給招了過來,清軍將領肯定能夠明白,順軍這是準備總後退了。
清軍總指揮多爾袞於是命令全軍突擊,並且選派了一部分人馬進入北京城滅火,已經開始為將來做準備。
多爾袞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能力,絕對不是李自成那種土包子所能比的。
如果說崇禎皇帝相比較皇太極,是小學生跟大學生比較;
那麽論政治能力來說,李自成相比較多爾袞,那就是文盲對比博士生,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李自成的放火行為,使得他完全失去了北方百姓的支持,原本的“親民愛民”的形象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給人一種“愛好殺人放火”的印象。
李自成倉皇從居庸關離開,到達大同後,發現原本跟著自己的數千中低級文官,幾乎“走失”了九成以上。
在大同休整三日後,李自成命令製將軍張天琳率領張黑臉和柯天相率領六千名野戰軍屯駐陽和、大同、宣府和寧武關一帶,並讓大同總兵官薑鑲和山西總兵官王鉞率領兩萬名地方軍,輔助張天琳;
讓大將馬重禧駐紮固關,防備太行山各個出入口。
此為第一道防線;
第二道防線為命令大將劉忠率兵一萬駐紮澤州;
省城太原留下降將陳永福率兵9000駐紮,且授予陳永福“密計”,堅壁清野,讓清軍無處可掠;
唐通率部4000人駐軍保德;
第三道防線也是李自成留在山西的最後一道防線,平陽掛甲莊防線,並從河南戰場調來了統帥袁宗第前來指揮全局。
袁宗第此時正在南直隸一帶與明軍混戰,接到李自成的命令後,不敢怠慢,隻得把帥位讓給了劉希堯,親自率領一萬名騎兵,飛速趕到平陽布防。
這三道防線看似防衛得當,實際漏洞百出。
本應該親自坐鎮太原的李自成,卻心生膽怯,帶著受傷的將領們和掠奪來的金銀,返回了西安城。而把擔子全都留給了袁宗第。
袁宗第痛苦不已,一來他的主戰場是河南,他一走,河南那邊群龍無首,頓時紛紛獨立或者重新投靠了大明,大順朝失去了對河南,尤其是豫東和豫南的控製權。
二來,袁宗第對於山西戰場比較陌生,無論是陽和的張天琳、太原的陳永福還是澤州的劉忠,誰也不服誰,更加不會聽從袁宗第的命令。
這個時候山西的順軍,全部是各自為戰的狀態,可是說李自成的布置完敗,說他是被清軍嚇亂了陣腳,一點都沒錯。
李自成這邊剛回到西安,就受到了高桂英的批評,但是李自成已經聽不去了,把高一功和李過部署到北麵搜集將士。
原本負責攻打西北的製將軍賀錦在與西北明軍殘餘勢力作戰中陣亡,而南方駐紮於荊州的製將軍馬守應也突然病逝。
兩人的先後死亡,令李自成感覺無論是向西或者向南都不太切合實際,他將目標設定在東南方,準備先行奪下江南作為根據地,再與清軍決戰。
李自成的這種逃跑主義思想,嚴重影響了部下將士們的士氣,順軍在局部戰場出現了完全崩潰的現象。
清軍命令尼堪、朱瑪喇和吳三桂向南追擊逃走的順軍。
順軍大將穀可成實在不願意一味地逃跑,率領主力人馬兩萬人,奮起餘勇與三萬多清國追兵在保定展開了一場血戰。
可以說穀可成還是非常有血性的,這一仗整整打了兩天兩夜,最後以穀可成和另一員大順將領白鳩鶴的壯烈犧牲宣告終結。
順軍將領左光先和鄭嘉棟則是選擇投靠了清軍。
保定之戰後,清軍由於連續多日作戰,體能也已經到了極限。更為嚴重的困難是,大明京城附近方圓百裏,幾乎都成為了無人區,糧草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多爾袞開始嚐到長途運輸糧食的苦惱,清軍本身也是實在無力再戰。
多爾袞於是做出決定,將主力部隊撤回,把吳三桂和高第等部暫時安置在遼西,初步恢複遼西的生產秩序,清軍主力則進入了為期數月的休整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