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崇禎朝末次勤王令
崇禎十七年農曆二月中旬
寧武關的戰報傳到京城,被寄予厚望的總兵官周遇吉,經過拚死奮戰以後,力竭被俘,李自成的好心勸降,遭到了周遇吉的大罵,加上順軍在寧武關城下,死傷高達九萬人(其實主要是陝、晉兩省的降兵),大順將士對周遇吉是恨得咬牙切齒,最終將周遇吉亂箭射死。
周遇吉的妻妾和兒子,也隨同遇難。
周遇吉履行了他的誓言,毫無疑問,他是條好漢。
但是備受崇禎皇帝信任的監軍太監杜勳,卻選擇了率先打開關門,放順軍將士進門,從而間接害死了周遇吉。
崇禎皇帝接到寧武關的敗報後,是痛心疾首,他沒有質疑自己派遣監軍的責任,隻是覺得是時運不濟。
事實上杜勳在去浮山,給張鹿安下旨後,就被崇禎皇帝任命為周遇吉的監軍,到任後的杜勳把貪汙腐敗做到了極致,使得周遇吉所部士氣大衰,可以說杜勳有著絕對的責任。
崇禎皇帝痛定思痛,決定將孤懸在外的遼西寧遠軍民撤入關內,百姓可以充實順天府和北直隸,關寧軍可以為大明抵擋咄咄逼人的大順軍。
大明的內閣首輔陳演毫無疑問,率先站出來表示強烈反對:
“我大明唯有死戰到底,怎麽能夠輕易放棄祖宗的七百裏地?”
“你來說,該怎麽守?怎麽辦?”
“臣愚鈍,這是兵部的責任,應該由兵部來決定。”
“可是兵部也認為應該把關寧軍給撤回來。”
“臣認為兵部的提議是錯的,身為臣子,怎麽能允許輕易放棄故土的行為出現?誰提議的?臣認為該斬。”
陳演義正言辭地說道,那一刻仿佛他就是正義的化身,光明的使者。
崇禎皇帝強忍著怒氣,再次心平氣和的問道:
“那麽陳愛卿作為首輔,認為應該怎麽辦?”
“陳愚鈍,堅持認為應該上下一心,共度時艱,反正堅決不能放棄祖宗之地,要與敵人寸土必爭。”
平心而論,崇禎皇帝的涵養算是很好了。
一般人遇到這種人,真的有種想去直接呼臉的衝動。
崇禎皇帝揮揮手,示意眾人退下,然後一聲不吭,親自寫起了詔書,下詔將陳演罷免內閣首輔的職務,因為陳演善於溜須拍馬,並沒有得罪崇禎皇帝,所以也沒有進行處罰。而是直接任命蔣德璟接任內閣首輔。
此時出現了非常滑稽的現象,被罷免的陳演喜笑顏開,被提拔的蔣德璟如喪考妣。
麵對著新任內閣首輔蔣德璟的不發一言,崇禎皇帝罕見的自願擔責,拍板立刻將整個遼西的軍民全部撤回關內,同時向全國發布了崇禎朝的最後一次勤王令,號召天下勤王。
但是這次勤王令發出後的效果反響不大。
究其原因,此時的大明北方幾乎均為大順所占據,除了東麵和海路,道路被大順軍所阻隔。
勤王令可以發出的方向隻剩下向東的寧遠城,和從天津入海後再向南了。
而此時的大順的兵鋒已經兵分兩路,一路以李自成親自率領主力人馬,從山西縱穿而過,等攻下居庸關後,就能夠兵臨北京城下;
而另一路由順軍大將劉芳亮統帥,率軍攻下保定後,向北進攻,並且分兵趙應元部東略山東各地。
革裏眼賀一龍死後,他的部下包括趙應元在內,就開始死心塌地為李自成賣命。趙應元接到命令後,為了截斷大明皇帝可能的南下通道,率部攻下了運河重鎮臨清,並且分兵占領了臨清以東的各縣,一路上不斷宣傳順軍的政策:“三年免征,一民不殺”,深受各地軍民的歡迎,各縣幾乎都是望風披靡,紛紛投入大順的懷抱。
所以哪怕崇禎皇帝想要南逃,留給他的機會也是不多,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極小的。
再來說說寧遠城,此時的寧遠三大巨頭分別是候補薊遼總督王永吉、遼東巡撫黎玉田和提督遼東軍務吳三桂。
平心而論,三人確實按照朝廷命令執行了,隻是整個遼西還有至少二十萬百姓和數萬將士,這麽多人想要進行搬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等到準確無誤的命令到達寧遠,已經是二月底,留給他們三人的時間並不多。
王永吉首先讓黎玉田前往永平府,先行布置安置地方和籌措糧餉;
二來讓吳三桂率領精銳一萬殿後,防止清軍尾隨追擊。
實際上他們是多慮了。
此時的清國還在進行殘酷的政治鬥爭呢,連一代名將碩托和他的侄子阿達禮,也被多爾袞借故下令處死。
多爾袞還進行了非常巧妙的政治掠奪,殺死了豪格部下數十名大將,圈禁了豪格,並將此時隸屬於豪格的何洛會調回鑲白旗,改組了正藍旗;將另一員顧命大臣濟爾哈朗排擠出決策核心,從而逐步完全掌控了大清的政治局麵。
但是由於政治的延續性,清國內亂政治動亂未息,根本無暇他顧,給了關寧軍撤離的一個最佳的時機。
所以王永吉和吳三桂,利用這個時機,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將遼西的二十多萬軍民撤入到山海關以內。
在明末的那個時代的運輸條件之下,這種速度已經算是絕對盡力了,此時說他們故意遲緩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問題是等到半個月後,順軍已經兵臨北京城下,關寧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以情況未明為由,才停止了向京師進軍。
反觀南路的勤王令,率先接到者自然是山東的最高武官,山東提督軍務總兵官劉澤清,隻是劉澤清說他摔下馬來,導致腳部受傷,無法執行勤王令。
實際上,劉澤清看到大明大勢已去,存在明顯的觀望情緒;
而登萊巡撫曾化龍接到勤王令後,卻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動靜,反而下令部下李好賢和滕胤玉進攻膠東義軍張大雅和張千出等部,斬殺了張大雅和張千出等人,逐步將各部義軍平定,向境內文武顯示,他是在幹活的。
隻是他卻對棲霞的於氏兄弟,沒有任何進攻動作。
曾化龍的行為,讓人不得不對他的主觀動機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而登萊的水師總兵官黃蜚想要率軍北上勤王,卻與副帥馬登洪發生了口角,雙方劍拔弩張,黃蜚為了避免同室操戈,不得不率領部分水師,離開登萊,來到了黃河入海口處的廟灣(黃河奪淮入海,出海口位於雲梯關東邊)紮營,等待時機。
馬登洪則是帶著投誠的朝鮮人林慶業,駐紮在威海衛,壓根就沒有北上勤王的想法。
同樣位於登萊的監軍使郝為,連手下軍隊都沒有搞明白呢,更是沒有能力去勤王了。
至於更南方的軍頭,接到勤王令後的態度迥異:
左良玉以同時麵對西軍和順軍,直接拒絕了勤王命令;
駐紮壽州的劉良佐和駐紮徐州的高傑,則是正在忙於擴充所部實力,選擇了充耳不聞;
而駐紮合肥的黃得功,在河南被李自成擊敗以後,所部受損嚴重,也在合肥進行休整,對於勤王這樣的事,那是有心無力,但是即使如此,黃得功還是留下所部中軍翁之琪部、總兵鄧林祖部、總兵楊彪部、總兵諸葛晉明部、參將吳煌部和親信守備王東日等部人馬,分別扼守廬州、滁州與和州各地,黃得功本人則是率領主力人馬兩萬人,從合肥出發,準備經過徐州前往京師勤王,隻是後來走到了兗州即得到了京師陷落的消息,黃得功不得不在半個月後,選擇了率軍返回合肥。
而駐守徐州的高傑以為黃得功是想消滅自己,不得不率領大軍避開黃得功,向南進軍,想要攻下揚州後,以揚州為根據地。但是揚州軍民反抗強烈,沒有讓高傑得逞,高傑轉而將兵北上駐紮到泗州。
這也埋下了高傑和黃得功雙方矛盾的第一顆大雷。
天下已經這麽亂,而張鹿安還在上學……
綜上,表麵來看,好像所有人都沒有對崇禎的最後一次勤王命令買賬,但是有一人卻是除外,他就是唐通。
(本章完)
崇禎十七年農曆二月中旬
寧武關的戰報傳到京城,被寄予厚望的總兵官周遇吉,經過拚死奮戰以後,力竭被俘,李自成的好心勸降,遭到了周遇吉的大罵,加上順軍在寧武關城下,死傷高達九萬人(其實主要是陝、晉兩省的降兵),大順將士對周遇吉是恨得咬牙切齒,最終將周遇吉亂箭射死。
周遇吉的妻妾和兒子,也隨同遇難。
周遇吉履行了他的誓言,毫無疑問,他是條好漢。
但是備受崇禎皇帝信任的監軍太監杜勳,卻選擇了率先打開關門,放順軍將士進門,從而間接害死了周遇吉。
崇禎皇帝接到寧武關的敗報後,是痛心疾首,他沒有質疑自己派遣監軍的責任,隻是覺得是時運不濟。
事實上杜勳在去浮山,給張鹿安下旨後,就被崇禎皇帝任命為周遇吉的監軍,到任後的杜勳把貪汙腐敗做到了極致,使得周遇吉所部士氣大衰,可以說杜勳有著絕對的責任。
崇禎皇帝痛定思痛,決定將孤懸在外的遼西寧遠軍民撤入關內,百姓可以充實順天府和北直隸,關寧軍可以為大明抵擋咄咄逼人的大順軍。
大明的內閣首輔陳演毫無疑問,率先站出來表示強烈反對:
“我大明唯有死戰到底,怎麽能夠輕易放棄祖宗的七百裏地?”
“你來說,該怎麽守?怎麽辦?”
“臣愚鈍,這是兵部的責任,應該由兵部來決定。”
“可是兵部也認為應該把關寧軍給撤回來。”
“臣認為兵部的提議是錯的,身為臣子,怎麽能允許輕易放棄故土的行為出現?誰提議的?臣認為該斬。”
陳演義正言辭地說道,那一刻仿佛他就是正義的化身,光明的使者。
崇禎皇帝強忍著怒氣,再次心平氣和的問道:
“那麽陳愛卿作為首輔,認為應該怎麽辦?”
“陳愚鈍,堅持認為應該上下一心,共度時艱,反正堅決不能放棄祖宗之地,要與敵人寸土必爭。”
平心而論,崇禎皇帝的涵養算是很好了。
一般人遇到這種人,真的有種想去直接呼臉的衝動。
崇禎皇帝揮揮手,示意眾人退下,然後一聲不吭,親自寫起了詔書,下詔將陳演罷免內閣首輔的職務,因為陳演善於溜須拍馬,並沒有得罪崇禎皇帝,所以也沒有進行處罰。而是直接任命蔣德璟接任內閣首輔。
此時出現了非常滑稽的現象,被罷免的陳演喜笑顏開,被提拔的蔣德璟如喪考妣。
麵對著新任內閣首輔蔣德璟的不發一言,崇禎皇帝罕見的自願擔責,拍板立刻將整個遼西的軍民全部撤回關內,同時向全國發布了崇禎朝的最後一次勤王令,號召天下勤王。
但是這次勤王令發出後的效果反響不大。
究其原因,此時的大明北方幾乎均為大順所占據,除了東麵和海路,道路被大順軍所阻隔。
勤王令可以發出的方向隻剩下向東的寧遠城,和從天津入海後再向南了。
而此時的大順的兵鋒已經兵分兩路,一路以李自成親自率領主力人馬,從山西縱穿而過,等攻下居庸關後,就能夠兵臨北京城下;
而另一路由順軍大將劉芳亮統帥,率軍攻下保定後,向北進攻,並且分兵趙應元部東略山東各地。
革裏眼賀一龍死後,他的部下包括趙應元在內,就開始死心塌地為李自成賣命。趙應元接到命令後,為了截斷大明皇帝可能的南下通道,率部攻下了運河重鎮臨清,並且分兵占領了臨清以東的各縣,一路上不斷宣傳順軍的政策:“三年免征,一民不殺”,深受各地軍民的歡迎,各縣幾乎都是望風披靡,紛紛投入大順的懷抱。
所以哪怕崇禎皇帝想要南逃,留給他的機會也是不多,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極小的。
再來說說寧遠城,此時的寧遠三大巨頭分別是候補薊遼總督王永吉、遼東巡撫黎玉田和提督遼東軍務吳三桂。
平心而論,三人確實按照朝廷命令執行了,隻是整個遼西還有至少二十萬百姓和數萬將士,這麽多人想要進行搬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等到準確無誤的命令到達寧遠,已經是二月底,留給他們三人的時間並不多。
王永吉首先讓黎玉田前往永平府,先行布置安置地方和籌措糧餉;
二來讓吳三桂率領精銳一萬殿後,防止清軍尾隨追擊。
實際上他們是多慮了。
此時的清國還在進行殘酷的政治鬥爭呢,連一代名將碩托和他的侄子阿達禮,也被多爾袞借故下令處死。
多爾袞還進行了非常巧妙的政治掠奪,殺死了豪格部下數十名大將,圈禁了豪格,並將此時隸屬於豪格的何洛會調回鑲白旗,改組了正藍旗;將另一員顧命大臣濟爾哈朗排擠出決策核心,從而逐步完全掌控了大清的政治局麵。
但是由於政治的延續性,清國內亂政治動亂未息,根本無暇他顧,給了關寧軍撤離的一個最佳的時機。
所以王永吉和吳三桂,利用這個時機,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將遼西的二十多萬軍民撤入到山海關以內。
在明末的那個時代的運輸條件之下,這種速度已經算是絕對盡力了,此時說他們故意遲緩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問題是等到半個月後,順軍已經兵臨北京城下,關寧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以情況未明為由,才停止了向京師進軍。
反觀南路的勤王令,率先接到者自然是山東的最高武官,山東提督軍務總兵官劉澤清,隻是劉澤清說他摔下馬來,導致腳部受傷,無法執行勤王令。
實際上,劉澤清看到大明大勢已去,存在明顯的觀望情緒;
而登萊巡撫曾化龍接到勤王令後,卻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動靜,反而下令部下李好賢和滕胤玉進攻膠東義軍張大雅和張千出等部,斬殺了張大雅和張千出等人,逐步將各部義軍平定,向境內文武顯示,他是在幹活的。
隻是他卻對棲霞的於氏兄弟,沒有任何進攻動作。
曾化龍的行為,讓人不得不對他的主觀動機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而登萊的水師總兵官黃蜚想要率軍北上勤王,卻與副帥馬登洪發生了口角,雙方劍拔弩張,黃蜚為了避免同室操戈,不得不率領部分水師,離開登萊,來到了黃河入海口處的廟灣(黃河奪淮入海,出海口位於雲梯關東邊)紮營,等待時機。
馬登洪則是帶著投誠的朝鮮人林慶業,駐紮在威海衛,壓根就沒有北上勤王的想法。
同樣位於登萊的監軍使郝為,連手下軍隊都沒有搞明白呢,更是沒有能力去勤王了。
至於更南方的軍頭,接到勤王令後的態度迥異:
左良玉以同時麵對西軍和順軍,直接拒絕了勤王命令;
駐紮壽州的劉良佐和駐紮徐州的高傑,則是正在忙於擴充所部實力,選擇了充耳不聞;
而駐紮合肥的黃得功,在河南被李自成擊敗以後,所部受損嚴重,也在合肥進行休整,對於勤王這樣的事,那是有心無力,但是即使如此,黃得功還是留下所部中軍翁之琪部、總兵鄧林祖部、總兵楊彪部、總兵諸葛晉明部、參將吳煌部和親信守備王東日等部人馬,分別扼守廬州、滁州與和州各地,黃得功本人則是率領主力人馬兩萬人,從合肥出發,準備經過徐州前往京師勤王,隻是後來走到了兗州即得到了京師陷落的消息,黃得功不得不在半個月後,選擇了率軍返回合肥。
而駐守徐州的高傑以為黃得功是想消滅自己,不得不率領大軍避開黃得功,向南進軍,想要攻下揚州後,以揚州為根據地。但是揚州軍民反抗強烈,沒有讓高傑得逞,高傑轉而將兵北上駐紮到泗州。
這也埋下了高傑和黃得功雙方矛盾的第一顆大雷。
天下已經這麽亂,而張鹿安還在上學……
綜上,表麵來看,好像所有人都沒有對崇禎的最後一次勤王命令買賬,但是有一人卻是除外,他就是唐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