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調弦口論獲利頗豐
如果從北麵行船的話,張鹿安麵臨的第一的危險之處,就是西軍設置的石門山陣地。
為了以防萬一,張鹿安下令陰六、祿青山、楊赤木、潘鐵山帶領一千名精銳,全部穿上西軍的服裝,悄悄地繞道三封寺,埋伏在石門山東麵的桃花山中。
張鹿安給他們的命令是,派人靠近華容縣,聞聽到華容縣這邊的發炮信號後,裝成西軍的援兵樣子,接近石門山,再對石門山發動突然襲擊。
又過了一日
估摸著陰六、祿青山各部已經到了指定位置,張鹿安下令全部船隊開始出發。
張鹿安站在高台之上,看到一排接一排的船隻下水,下水之後,就使用人力將各種物資拖運到船上,整個行動井井有條,整個過程持續了兩日時間。
當張鹿安看到已經裝載齊全的80艘船艦時,臉上露出了非常開心的笑容:
這下發財了。
隻要把這些戰艦帶回到浮山,那麽必將大大增強浮山的攻防實力。
為此,張鹿安將各船上的水手和隨船的武士進行統一調配,確保每艘船上都有全副武裝的自己人,可以控製住局勢。
做好了上述準備後,隨著一陣淒厲的號聲,整個船隊開始依次進入河華容河中,領頭者為孟大江,殿後的為顧國棟,各乘坐一艘炮艇作為旗艦。
按照計劃,孟大江待船隊經過華容縣後,下令發出信號炮聲,看到信號炮後,容令其和容令彰兄弟倆乘坐的船隻靠岸,他們倆帶領三百名士兵,下船在岸上列陣,準備對石門山的西軍發動進攻。
而拒守在石門山的西軍戰將尹先民,顯然不願意被動挨打,連忙派出一名部將帶領五百人下山迎戰。
雙方正在交戰之際,後方來報援兵到了,尹先民大喜過望,連忙派出親信前往迎接,命將援軍主將迎進山寨。
尹先民看著陰六和祿青山,用著濃厚的地方口音問道:
“兩位將軍是長沙府投誠的?我怎麽之前沒有見過你們?”
“哈哈,因為我們根本不是一路人。明軍到啦,投降免死!”
祿青山一邊笑著說道,一麵拔出刀就向尹先民砍去,尹先民大驚失色,一麵後退,一麵拔刀迎戰,他身邊的親兵也都是紛紛拔刀在手,向前撲來。
但是很明顯尹先民已經失去了先機,陰六從側麵上前助攻,將尹先民砍倒在地,祿青山殺退尹先民的親兵,再上前對著尹先民的脖頸補上一刀,尹先民登時斃命。
陰六趁勢揮兵掩殺,尹先民的部下作鳥獸散去,陰六帶兵攻占了石門山,讓部下插上了大明軍旗。
山下正在混戰的容令其和容令彰頓時士氣大振,拚命向前,前線的西軍不敵,選擇了奪路逃走。
明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並且俘虜了四百餘西軍士兵。
這四百名俘虜加上之前的俘虜,正好組成了天然的拉纖隊伍,經過一番周折,66艘船隻相繼被拉過淺灘,張鹿安讓後麵的船隻載上了陰六、祿青山等人,再加上拉纖的俘虜,開始順利地航向調弦口。
眼下最大的疑問就是馬廷寶和徐起祚是否能夠如約完成任務了。
好在作為先鋒的孟大江走到了楊林渡口,看到了前方數裏外冒起了黑煙,急忙向張鹿安報告,張鹿安下令孟大江率領六艘船載著陸師容令其部,向前進發。
不久,孟大江派人帶著一員頭部裹著紅色頭巾,一副官員裝扮的人,前來拜見張鹿安,張鹿安身邊的張大經見狀,連忙熱情地上前迎接道:
“馬監紀,你們幹成了?”
“恩,幹成了!我們來到調弦口後突然發動進攻,湯誌猝不及防,被我們襲取了寨門,不過湯誌比較滑頭,讓他帶少數親兵,從北麵江邊逃出,然後橫渡長江,泅水跑掉了。”
“做的好!來,我來為你引薦一下,這位是浮山軍的張大帥,大帥,這位就是屬下常跟你提起的馬廷寶,馬之州(馬廷寶的字),之前在猛如虎軍任職監紀一職。”
其實此時哪裏存在什麽浮山軍?不過是張大經所編的由頭。
馬廷寶連忙上前拜見年輕的張鹿安,張鹿安溫言安慰著,然後下令全部船隊向前進發,很快就到達了調弦口。
徐起祚前來拜見,張鹿安因其曾經擔任過襄陽官軍糧餉通判一職,特地任命他為浮山軍的糧餉參謀,負責全軍的錢糧分配事宜。
分配權給了徐起祚,但是掌控權還是在劉廷桂和劉佐臨的手裏。
張鹿安在調弦口計點俘虜和繳獲,其中接受投誠和俘虜的西軍士兵,合計有近七千人之多(包含之前在黃泥港俘獲的兩千人)。
這麽多人再加上九千多船工,全部安置到浮山,顯然是不合適的,張鹿安經過思考,再征詢了張大經和馬廷寶的意見,最後決定讓潘鐵山和楊赤木,各自在俘虜中挑選了兩千人帶走。
因為船隻充足,張鹿安直接給了白貴20艘船,給了祿青山15艘船,讓他們打著大明軍旗,攜帶著大量的物資和裝備,沿著長江航線,向上遊進發。
按照計劃,白貴的船隊與祿青山的船隊,先是合著一塊出發,走到重慶府以後,各自接手範達組織部署的一些糧草物資後,兩方再分開:
白貴、倪本初和潘鐵山三人,帶著從浮山帶來的一千子弟兵,加上新挑選的兩千俘虜兵,共有三千餘人,駕船沿著嘉陵江北上,目標就是漢中府的大巴山。範達帶著之前準備好的水手,接手20艘船,然後再返回重慶,將船隻再次裝上購買的物資後,順江而下,返回浮山;
祿青山、劉壯國、楊赤木三人則是帶著浮山三百精銳,加上挑選的兩千俘虜兵,共計2300餘人,則是駕船繼續西進,一直回到川南老家,15艘船隻則由祿青山保留。
所幸此時的四川的戰備非常空虛,加上白貴和祿青山都是打著大明軍旗,也沒有不合適的舉動,因此一路上非常順利,各自完成了既定目標。
(本章完)
如果從北麵行船的話,張鹿安麵臨的第一的危險之處,就是西軍設置的石門山陣地。
為了以防萬一,張鹿安下令陰六、祿青山、楊赤木、潘鐵山帶領一千名精銳,全部穿上西軍的服裝,悄悄地繞道三封寺,埋伏在石門山東麵的桃花山中。
張鹿安給他們的命令是,派人靠近華容縣,聞聽到華容縣這邊的發炮信號後,裝成西軍的援兵樣子,接近石門山,再對石門山發動突然襲擊。
又過了一日
估摸著陰六、祿青山各部已經到了指定位置,張鹿安下令全部船隊開始出發。
張鹿安站在高台之上,看到一排接一排的船隻下水,下水之後,就使用人力將各種物資拖運到船上,整個行動井井有條,整個過程持續了兩日時間。
當張鹿安看到已經裝載齊全的80艘船艦時,臉上露出了非常開心的笑容:
這下發財了。
隻要把這些戰艦帶回到浮山,那麽必將大大增強浮山的攻防實力。
為此,張鹿安將各船上的水手和隨船的武士進行統一調配,確保每艘船上都有全副武裝的自己人,可以控製住局勢。
做好了上述準備後,隨著一陣淒厲的號聲,整個船隊開始依次進入河華容河中,領頭者為孟大江,殿後的為顧國棟,各乘坐一艘炮艇作為旗艦。
按照計劃,孟大江待船隊經過華容縣後,下令發出信號炮聲,看到信號炮後,容令其和容令彰兄弟倆乘坐的船隻靠岸,他們倆帶領三百名士兵,下船在岸上列陣,準備對石門山的西軍發動進攻。
而拒守在石門山的西軍戰將尹先民,顯然不願意被動挨打,連忙派出一名部將帶領五百人下山迎戰。
雙方正在交戰之際,後方來報援兵到了,尹先民大喜過望,連忙派出親信前往迎接,命將援軍主將迎進山寨。
尹先民看著陰六和祿青山,用著濃厚的地方口音問道:
“兩位將軍是長沙府投誠的?我怎麽之前沒有見過你們?”
“哈哈,因為我們根本不是一路人。明軍到啦,投降免死!”
祿青山一邊笑著說道,一麵拔出刀就向尹先民砍去,尹先民大驚失色,一麵後退,一麵拔刀迎戰,他身邊的親兵也都是紛紛拔刀在手,向前撲來。
但是很明顯尹先民已經失去了先機,陰六從側麵上前助攻,將尹先民砍倒在地,祿青山殺退尹先民的親兵,再上前對著尹先民的脖頸補上一刀,尹先民登時斃命。
陰六趁勢揮兵掩殺,尹先民的部下作鳥獸散去,陰六帶兵攻占了石門山,讓部下插上了大明軍旗。
山下正在混戰的容令其和容令彰頓時士氣大振,拚命向前,前線的西軍不敵,選擇了奪路逃走。
明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並且俘虜了四百餘西軍士兵。
這四百名俘虜加上之前的俘虜,正好組成了天然的拉纖隊伍,經過一番周折,66艘船隻相繼被拉過淺灘,張鹿安讓後麵的船隻載上了陰六、祿青山等人,再加上拉纖的俘虜,開始順利地航向調弦口。
眼下最大的疑問就是馬廷寶和徐起祚是否能夠如約完成任務了。
好在作為先鋒的孟大江走到了楊林渡口,看到了前方數裏外冒起了黑煙,急忙向張鹿安報告,張鹿安下令孟大江率領六艘船載著陸師容令其部,向前進發。
不久,孟大江派人帶著一員頭部裹著紅色頭巾,一副官員裝扮的人,前來拜見張鹿安,張鹿安身邊的張大經見狀,連忙熱情地上前迎接道:
“馬監紀,你們幹成了?”
“恩,幹成了!我們來到調弦口後突然發動進攻,湯誌猝不及防,被我們襲取了寨門,不過湯誌比較滑頭,讓他帶少數親兵,從北麵江邊逃出,然後橫渡長江,泅水跑掉了。”
“做的好!來,我來為你引薦一下,這位是浮山軍的張大帥,大帥,這位就是屬下常跟你提起的馬廷寶,馬之州(馬廷寶的字),之前在猛如虎軍任職監紀一職。”
其實此時哪裏存在什麽浮山軍?不過是張大經所編的由頭。
馬廷寶連忙上前拜見年輕的張鹿安,張鹿安溫言安慰著,然後下令全部船隊向前進發,很快就到達了調弦口。
徐起祚前來拜見,張鹿安因其曾經擔任過襄陽官軍糧餉通判一職,特地任命他為浮山軍的糧餉參謀,負責全軍的錢糧分配事宜。
分配權給了徐起祚,但是掌控權還是在劉廷桂和劉佐臨的手裏。
張鹿安在調弦口計點俘虜和繳獲,其中接受投誠和俘虜的西軍士兵,合計有近七千人之多(包含之前在黃泥港俘獲的兩千人)。
這麽多人再加上九千多船工,全部安置到浮山,顯然是不合適的,張鹿安經過思考,再征詢了張大經和馬廷寶的意見,最後決定讓潘鐵山和楊赤木,各自在俘虜中挑選了兩千人帶走。
因為船隻充足,張鹿安直接給了白貴20艘船,給了祿青山15艘船,讓他們打著大明軍旗,攜帶著大量的物資和裝備,沿著長江航線,向上遊進發。
按照計劃,白貴的船隊與祿青山的船隊,先是合著一塊出發,走到重慶府以後,各自接手範達組織部署的一些糧草物資後,兩方再分開:
白貴、倪本初和潘鐵山三人,帶著從浮山帶來的一千子弟兵,加上新挑選的兩千俘虜兵,共有三千餘人,駕船沿著嘉陵江北上,目標就是漢中府的大巴山。範達帶著之前準備好的水手,接手20艘船,然後再返回重慶,將船隻再次裝上購買的物資後,順江而下,返回浮山;
祿青山、劉壯國、楊赤木三人則是帶著浮山三百精銳,加上挑選的兩千俘虜兵,共計2300餘人,則是駕船繼續西進,一直回到川南老家,15艘船隻則由祿青山保留。
所幸此時的四川的戰備非常空虛,加上白貴和祿青山都是打著大明軍旗,也沒有不合適的舉動,因此一路上非常順利,各自完成了既定目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