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四城一島
清軍豪格部在全殲了明軍楊國柱、周元慶、劉邦域三部後,嚴格執行皇太極的命令,繞過鬆山城,冒著後路被斷的風險,在鬆山城與塔山城之間設立一個巨大的埋伏圈。
這裏再簡單介紹一下錦州城和周邊三座最重要的衛星城:鬆山、杏山和塔山。
錦州城位於小淩河畔,前麵也介紹過,錦州是遼東入關的咽喉要道,城池因地勢而建,城牆周圍七裏又五百七十三步,闊三丈五尺,護城河池深一丈二尺,城頭上列裝各類火炮數十門,城內駐軍全部為祖家精銳,城內軍民也都為祖家的家眷,因此看上去眾誌成城,隻要城內還有餘糧,就能守的下去。
問題是由於被長期圍困,城內的火藥和銃彈即將耗盡!
到時候城頭的大炮和士兵手裏的三眼銃將會成為擺設,光憑借冷兵器廝殺,城內明軍沒有太大的戰鬥信心,這對明軍的士氣和戰鬥力都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多爾袞、濟爾哈朗在前期圍了祖大壽幾個月,各種手段都用盡了,始終討不得任何便宜,反而被祖大壽利用各種火器武器,殺傷了一定的將士。
如果不是皇太極前來,多爾袞的戰果是敗多勝少。
但是多爾袞也發現了錦州明軍的火力越來越弱的特點。
錦州城南五裏有乳峰山,乳峰山的西南方向就是鬆山城,相對於周邊低地來說,鬆山城具備居高臨下之勢,而且水源充足,洪承疇將此地當作援軍的大本營,是很有道理的。洪承疇統率著七大總兵官在鬆山的城內、城外紮營十餘裏,聲勢浩大。
鬆山的西南麵三十裏外是杏山城,杏山城的防守地利就沒有那麽好了,除了東麵臨海一帶有坡度外,西麵和北麵幾乎是一馬平川之地,視野開闊。
洪承疇在此設置了杏山副將呂品奇帶兵6800人在此防守,對於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悍將,洪承疇是非常信任的,才將自己的後路交給呂品奇來防守。
杏山城的主要作用就是掩護北麵的鬆山城和南麵十裏外的筆架山,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
筆架山孤懸於大海之中,更準確的說法它是一座小島。
對於明軍將領來說,此時沒有水軍優勢的清軍對它是無可奈何的,它就是一座堅不可摧的要塞。
明軍在此地聚集了可供十四萬人馬所用三個月的糧草,被分為十二大堆,堆放在筆架山。
隻是為了存放和領取糧草方便,由京城來的人才張若麒主張,明軍在筆架山與大陸之間修築了一道400步長、2步寬的狹窄石堤。
這也是這座要塞唯一的缺憾,雖然方便了物資的進出,但是也給筆架山的防守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當然明軍並不是沒有防備,在橋頭堡的位置,按照地勢地利,修築有堅固的防禦要塞,命令關寧軍驍將王憲率兵兩千在此地駐守。
而且因為杏山城與筆架山的距離僅十裏,如果清軍進攻筆架山要塞,那麽杏山城內的明軍就可以在後方襲擊清軍大陣之後,清軍將會麵臨腹背受敵的局麵。
所以按照大明方麵的理解,把軍糧物資放在筆架山也是很有道理的。
而筆架山的西北方、杏山城的西南麵,就是地理位置重要的塔山,塔山的北、東麵都是一馬平川,東南麵就是大海,西北麵全是山區,這裏是錦州通向寧遠的咽喉地帶,從寧遠到錦州的必要關口,如果讓清軍得到塔山,那麽錦州的後路陸路通道就將被基本堵死。
塔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明軍在塔山一帶匯聚了精兵一萬四千人,關寧軍的剩餘精銳力量大都集中在此,以遼東巡撫丘民仰親自坐鎮,率領關寧軍驍將張韜、佟翼聖、張鑒、於永綬、吳永錄、周祜、竇濬、山永遊擊秦鼎、戴罪京營參將王之富九將,駐守塔山,可見明軍對於塔山的重視程度足夠高。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塔山距離筆架山的距離也僅僅隻有十裏,如果筆架山遭襲,明軍可以在第一時間提供充分的支持。
錦州、鬆山、杏山、筆架山、塔山,四城一島的防守還算完備,但這不算完,為了防範清軍的迂回作戰,明軍還在塔山東麵的高橋以北二十裏,按照山勢挖掘了一條長長的壕溝作為側翼的防守力量,並命令天津總兵官王洪,率領參將丁誌德和分練遼東署總兵官劉肇基,統帥天津衛所兵、山永兵和遼西兵共計一萬五千人,依靠塹壕進行防守。
但是這三部存在的問題是多為衛所兵和新練之兵,沒有經曆過殘酷的戰爭磨礪,戰鬥力嚴重不足。
洪承疇將王洪、丁誌德和劉肇基放在這個位置,更多的考慮應該是讓他們起到一個為後方強將精兵,提前預警的作用。隻是很可惜,前方的作戰將領沒有領會到這個意圖,或者是覺得自己應該發揮更大的殺敵作用。
綜上,這個四城一島的布局為錦州、杏山城、筆架山、塔山城均為守勢,鬆山城處於攻勢,明軍實力不弱,攻守兼備。
清軍接連取得兩場局部勝利後,多爾袞開始指揮所部人馬,直接攻擊鬆山城,接連十餘陣,全部被明軍所擊敗,明軍的士氣有所恢複。
清軍敗報傳到義州城,皇太極的病情加重,鼻血止不住地流淌。
但是皇太極不愧為一代人傑,拖著自身嚴重惡化的病體,帶著清國最精銳的葛布什賢超哈營,一邊用碗接著自己的鼻血,一麵單手持韁,騎馬來到了鬆山前線進行視察的同時,為清軍將士加油助威。
(本章完)
清軍豪格部在全殲了明軍楊國柱、周元慶、劉邦域三部後,嚴格執行皇太極的命令,繞過鬆山城,冒著後路被斷的風險,在鬆山城與塔山城之間設立一個巨大的埋伏圈。
這裏再簡單介紹一下錦州城和周邊三座最重要的衛星城:鬆山、杏山和塔山。
錦州城位於小淩河畔,前麵也介紹過,錦州是遼東入關的咽喉要道,城池因地勢而建,城牆周圍七裏又五百七十三步,闊三丈五尺,護城河池深一丈二尺,城頭上列裝各類火炮數十門,城內駐軍全部為祖家精銳,城內軍民也都為祖家的家眷,因此看上去眾誌成城,隻要城內還有餘糧,就能守的下去。
問題是由於被長期圍困,城內的火藥和銃彈即將耗盡!
到時候城頭的大炮和士兵手裏的三眼銃將會成為擺設,光憑借冷兵器廝殺,城內明軍沒有太大的戰鬥信心,這對明軍的士氣和戰鬥力都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多爾袞、濟爾哈朗在前期圍了祖大壽幾個月,各種手段都用盡了,始終討不得任何便宜,反而被祖大壽利用各種火器武器,殺傷了一定的將士。
如果不是皇太極前來,多爾袞的戰果是敗多勝少。
但是多爾袞也發現了錦州明軍的火力越來越弱的特點。
錦州城南五裏有乳峰山,乳峰山的西南方向就是鬆山城,相對於周邊低地來說,鬆山城具備居高臨下之勢,而且水源充足,洪承疇將此地當作援軍的大本營,是很有道理的。洪承疇統率著七大總兵官在鬆山的城內、城外紮營十餘裏,聲勢浩大。
鬆山的西南麵三十裏外是杏山城,杏山城的防守地利就沒有那麽好了,除了東麵臨海一帶有坡度外,西麵和北麵幾乎是一馬平川之地,視野開闊。
洪承疇在此設置了杏山副將呂品奇帶兵6800人在此防守,對於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悍將,洪承疇是非常信任的,才將自己的後路交給呂品奇來防守。
杏山城的主要作用就是掩護北麵的鬆山城和南麵十裏外的筆架山,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
筆架山孤懸於大海之中,更準確的說法它是一座小島。
對於明軍將領來說,此時沒有水軍優勢的清軍對它是無可奈何的,它就是一座堅不可摧的要塞。
明軍在此地聚集了可供十四萬人馬所用三個月的糧草,被分為十二大堆,堆放在筆架山。
隻是為了存放和領取糧草方便,由京城來的人才張若麒主張,明軍在筆架山與大陸之間修築了一道400步長、2步寬的狹窄石堤。
這也是這座要塞唯一的缺憾,雖然方便了物資的進出,但是也給筆架山的防守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當然明軍並不是沒有防備,在橋頭堡的位置,按照地勢地利,修築有堅固的防禦要塞,命令關寧軍驍將王憲率兵兩千在此地駐守。
而且因為杏山城與筆架山的距離僅十裏,如果清軍進攻筆架山要塞,那麽杏山城內的明軍就可以在後方襲擊清軍大陣之後,清軍將會麵臨腹背受敵的局麵。
所以按照大明方麵的理解,把軍糧物資放在筆架山也是很有道理的。
而筆架山的西北方、杏山城的西南麵,就是地理位置重要的塔山,塔山的北、東麵都是一馬平川,東南麵就是大海,西北麵全是山區,這裏是錦州通向寧遠的咽喉地帶,從寧遠到錦州的必要關口,如果讓清軍得到塔山,那麽錦州的後路陸路通道就將被基本堵死。
塔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明軍在塔山一帶匯聚了精兵一萬四千人,關寧軍的剩餘精銳力量大都集中在此,以遼東巡撫丘民仰親自坐鎮,率領關寧軍驍將張韜、佟翼聖、張鑒、於永綬、吳永錄、周祜、竇濬、山永遊擊秦鼎、戴罪京營參將王之富九將,駐守塔山,可見明軍對於塔山的重視程度足夠高。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塔山距離筆架山的距離也僅僅隻有十裏,如果筆架山遭襲,明軍可以在第一時間提供充分的支持。
錦州、鬆山、杏山、筆架山、塔山,四城一島的防守還算完備,但這不算完,為了防範清軍的迂回作戰,明軍還在塔山東麵的高橋以北二十裏,按照山勢挖掘了一條長長的壕溝作為側翼的防守力量,並命令天津總兵官王洪,率領參將丁誌德和分練遼東署總兵官劉肇基,統帥天津衛所兵、山永兵和遼西兵共計一萬五千人,依靠塹壕進行防守。
但是這三部存在的問題是多為衛所兵和新練之兵,沒有經曆過殘酷的戰爭磨礪,戰鬥力嚴重不足。
洪承疇將王洪、丁誌德和劉肇基放在這個位置,更多的考慮應該是讓他們起到一個為後方強將精兵,提前預警的作用。隻是很可惜,前方的作戰將領沒有領會到這個意圖,或者是覺得自己應該發揮更大的殺敵作用。
綜上,這個四城一島的布局為錦州、杏山城、筆架山、塔山城均為守勢,鬆山城處於攻勢,明軍實力不弱,攻守兼備。
清軍接連取得兩場局部勝利後,多爾袞開始指揮所部人馬,直接攻擊鬆山城,接連十餘陣,全部被明軍所擊敗,明軍的士氣有所恢複。
清軍敗報傳到義州城,皇太極的病情加重,鼻血止不住地流淌。
但是皇太極不愧為一代人傑,拖著自身嚴重惡化的病體,帶著清國最精銳的葛布什賢超哈營,一邊用碗接著自己的鼻血,一麵單手持韁,騎馬來到了鬆山前線進行視察的同時,為清軍將士加油助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