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通州陷落
隻是連續大戰後的盧象升所部將士極度疲勞,盧象升單人獨騎入京師想要拜見崇禎皇帝,陳述請求休整一日後,去解救通州。
但是被大明兵部所拒絕,要求盧象升帶兵即刻展開反攻。
盧象升則是堅持稱眼下的兵力太過於薄弱,必須等到援兵到來之後才能發動反攻,但是被朝廷給拒絕,要求他立刻出戰,擊敗城西的清軍之後,再去通州解救吳阿衡所部。
盧象升無奈之下隻得率領所部人馬,與城西的清軍杜度率領的大軍展開了陣地戰,不到一萬九千的明軍與兩萬人齊裝滿員的滿蒙軍交戰,卻沒有一絲怯場,打的是有來有往。
杜度見對麵之敵比較難打,索性發揮滿蒙騎兵的機動能力,擴大騷擾範圍,拖著盧象升所部來回奔波,導致明軍將士們特別疲憊。
但是即使再疲憊,盧象升怕重蹈袁崇煥的覆轍,從未提出想要入城休整的要求,隻是帶著將士們硬著頭皮死扛著。
連日來一直在城頭觀戰的楊嗣昌,覺得不能這麽耽誤著,因為通州那邊打了好幾天了,就怕很快就撐不住了。思來想去,楊嗣昌想到了一個緩兵之計,然後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崇禎皇帝朱由檢,朱由檢聽完後表示讚同,讓楊嗣昌去操作。
楊嗣昌推薦了人才陳新甲來具體運作這件事,作為誌同道合之人,陳新甲非常讚同楊嗣昌的想法,便派人與多爾袞、嶽讬進行會談。
但是狡詐的多爾袞一邊讓嶽讬與明方代表商談議和條件,一方麵命令尼堪加大對通州城的進攻。
堅守了五天之久的通州守軍終於迎來了他們的最後時刻。
明明與京師近在咫尺,為何附近不見有大軍來援?
無論是山海關、永平府、甚至是保定那邊都有大量的駐軍,朝廷如果想要援助,恐怕早就派兵來了,眼下估計是把他們當成棄子了。
尤其是朝廷在關鍵時刻,派過來的不是援軍,而是一個名叫鄭希詔的太監監軍,鄭太監到任後,對於通州的繁華非常眼饞。他沒有一策用來禦敵,隻是對金銀珠寶特別感興趣。
加上他來到通州到任後,為了最大程度上進行斂財,利用掌管全城後勤事務的優勢,開始克扣將士們的口糧,使得明軍將士們的士氣更加低落。
這樣的悲觀情緒在通州的守軍之間蔓延。
其實他們倒是冤枉大明朝廷了,大明朝廷的想法是通州城牆堅實厚重,城中兵力尚多,加上城裏糧草儲備豐富,按道理來說完全有守下去的可能。
大明兵部被上半年的順利,影響了自己的判斷,覺得通州一定能夠守住至少幾個月時間,到時候等到全國各地的援軍雲集,就可以對清軍展開反攻。
想法很好,隻是他們低估了人心和人性。
失去了希望的通州守軍開始整隊整隊的投降,吳阿衡大驚,隻好派人封鎖城池,白天黑夜巡邏,嚴禁士兵逃亡。
隻是清軍通州前線統帥尼堪得到多爾袞的命令後,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將附近抓來的老弱病殘,推到了隊伍的最前方,漢蒙軍隊再跟在老弱病殘的後麵,不斷地發射弓箭進行掩護。
明軍不忍對老弱病殘下手,可是不下手又會被後麵跟著的清軍所趁,在監軍使鄭希詔的命令下,總兵官魯宗文便率領上千精銳出城,準備把大明老百姓給搶回城內。
這可正中尼堪的下懷,尼堪先是命令部隊主動後撤,然後派出伊爾德率領騎兵插到魯宗文等人的退路上,再指揮大軍猛攻魯宗文,魯宗文雖然帶隊全力奮戰,但是終因氣力不繼,當場戰死沙場。
吳阿衡和鄭希詔在城牆上看的是非常清楚,心裏也是非常著急,但是他不能再打開城牆,因為他知道人心不在,打開城牆後,很可能會有大量士兵會選擇潰逃。
突然東麵傳來一陣陣的呐喊聲,很快就有“城破啦,快逃哇。”大喊聲到處傳播,吳阿衡看著眼前混亂不堪的城內百姓如同無頭蒼蠅一般到處亂竄,身旁的士兵們臉上都是滿臉驚恐之色,吳阿衡痛苦地閉上了雙眼。
監軍使鄭希詔則是臉色緊張,沒有和吳阿衡告別,而是急匆匆地離去。
果然很快就有清軍士兵殺到跟前,吳阿衡抱著必死的決心,率領身邊的隨從拚死反擊,隻是遠遠不是清軍的對手,吳阿衡身邊的護衛們漸漸全部陣亡。
吳阿衡也是氣力不支,被親自領兵殺到的豪格所俘獲,隨即報告給了多爾袞。
多爾袞大喜,之前已經有了一個巢丕昌投降帶來的巨大利好,如果能夠再爭取到一個總督投降,那麽對於清國的發展將會帶來巨大的政治助力。
多爾袞因此決定親自來勸降吳阿衡,隻是剛來到關押吳阿衡的地方,就聽見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
吳阿衡已經被大阿哥殺掉了。
這令多爾袞非常震怒,質問豪格為何擅自做主,殺掉一個總督級別的大員。
豪格淡定地回答道:
“這個吳阿衡從被俘到現在,不吃不喝,我不殺他,他也活不久了。更何況,他嘴巴裏還一直辱罵著,把瑪法(祖父)都給罵的非常難聽,竟然還敢辱罵皇阿瑪。如此腐儒,留下來也沒有意思。有什麽問題, 我願意自己一個人來承擔。”
多爾滾沒有再說話,他對於這個比自己還大三歲的大侄子,心裏非常不爽,隻是倒也無可奈何。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與通州共存亡,原本深得崇禎皇帝信賴的太監鄭希詔,選擇了趁亂逃走,回到京師以後,報告了通州失陷的消息。
通州的失陷,令清軍獲得了大量的物資補給,也令大明朝廷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
驚慌失措之下的崇禎皇帝,令兵部把勤王命令發到更多更遠的地方,調集全國兵力,務必把這股破壞力極大的清軍給趕回去。
於是乎,一直久未征伐的鳳壽右營參將張可道,在正陽關,接到了來自於大明兵部的勤王令,要求張可道立刻帶領全部兵馬,前往京師勤王。
(本章完)
隻是連續大戰後的盧象升所部將士極度疲勞,盧象升單人獨騎入京師想要拜見崇禎皇帝,陳述請求休整一日後,去解救通州。
但是被大明兵部所拒絕,要求盧象升帶兵即刻展開反攻。
盧象升則是堅持稱眼下的兵力太過於薄弱,必須等到援兵到來之後才能發動反攻,但是被朝廷給拒絕,要求他立刻出戰,擊敗城西的清軍之後,再去通州解救吳阿衡所部。
盧象升無奈之下隻得率領所部人馬,與城西的清軍杜度率領的大軍展開了陣地戰,不到一萬九千的明軍與兩萬人齊裝滿員的滿蒙軍交戰,卻沒有一絲怯場,打的是有來有往。
杜度見對麵之敵比較難打,索性發揮滿蒙騎兵的機動能力,擴大騷擾範圍,拖著盧象升所部來回奔波,導致明軍將士們特別疲憊。
但是即使再疲憊,盧象升怕重蹈袁崇煥的覆轍,從未提出想要入城休整的要求,隻是帶著將士們硬著頭皮死扛著。
連日來一直在城頭觀戰的楊嗣昌,覺得不能這麽耽誤著,因為通州那邊打了好幾天了,就怕很快就撐不住了。思來想去,楊嗣昌想到了一個緩兵之計,然後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崇禎皇帝朱由檢,朱由檢聽完後表示讚同,讓楊嗣昌去操作。
楊嗣昌推薦了人才陳新甲來具體運作這件事,作為誌同道合之人,陳新甲非常讚同楊嗣昌的想法,便派人與多爾袞、嶽讬進行會談。
但是狡詐的多爾袞一邊讓嶽讬與明方代表商談議和條件,一方麵命令尼堪加大對通州城的進攻。
堅守了五天之久的通州守軍終於迎來了他們的最後時刻。
明明與京師近在咫尺,為何附近不見有大軍來援?
無論是山海關、永平府、甚至是保定那邊都有大量的駐軍,朝廷如果想要援助,恐怕早就派兵來了,眼下估計是把他們當成棄子了。
尤其是朝廷在關鍵時刻,派過來的不是援軍,而是一個名叫鄭希詔的太監監軍,鄭太監到任後,對於通州的繁華非常眼饞。他沒有一策用來禦敵,隻是對金銀珠寶特別感興趣。
加上他來到通州到任後,為了最大程度上進行斂財,利用掌管全城後勤事務的優勢,開始克扣將士們的口糧,使得明軍將士們的士氣更加低落。
這樣的悲觀情緒在通州的守軍之間蔓延。
其實他們倒是冤枉大明朝廷了,大明朝廷的想法是通州城牆堅實厚重,城中兵力尚多,加上城裏糧草儲備豐富,按道理來說完全有守下去的可能。
大明兵部被上半年的順利,影響了自己的判斷,覺得通州一定能夠守住至少幾個月時間,到時候等到全國各地的援軍雲集,就可以對清軍展開反攻。
想法很好,隻是他們低估了人心和人性。
失去了希望的通州守軍開始整隊整隊的投降,吳阿衡大驚,隻好派人封鎖城池,白天黑夜巡邏,嚴禁士兵逃亡。
隻是清軍通州前線統帥尼堪得到多爾袞的命令後,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將附近抓來的老弱病殘,推到了隊伍的最前方,漢蒙軍隊再跟在老弱病殘的後麵,不斷地發射弓箭進行掩護。
明軍不忍對老弱病殘下手,可是不下手又會被後麵跟著的清軍所趁,在監軍使鄭希詔的命令下,總兵官魯宗文便率領上千精銳出城,準備把大明老百姓給搶回城內。
這可正中尼堪的下懷,尼堪先是命令部隊主動後撤,然後派出伊爾德率領騎兵插到魯宗文等人的退路上,再指揮大軍猛攻魯宗文,魯宗文雖然帶隊全力奮戰,但是終因氣力不繼,當場戰死沙場。
吳阿衡和鄭希詔在城牆上看的是非常清楚,心裏也是非常著急,但是他不能再打開城牆,因為他知道人心不在,打開城牆後,很可能會有大量士兵會選擇潰逃。
突然東麵傳來一陣陣的呐喊聲,很快就有“城破啦,快逃哇。”大喊聲到處傳播,吳阿衡看著眼前混亂不堪的城內百姓如同無頭蒼蠅一般到處亂竄,身旁的士兵們臉上都是滿臉驚恐之色,吳阿衡痛苦地閉上了雙眼。
監軍使鄭希詔則是臉色緊張,沒有和吳阿衡告別,而是急匆匆地離去。
果然很快就有清軍士兵殺到跟前,吳阿衡抱著必死的決心,率領身邊的隨從拚死反擊,隻是遠遠不是清軍的對手,吳阿衡身邊的護衛們漸漸全部陣亡。
吳阿衡也是氣力不支,被親自領兵殺到的豪格所俘獲,隨即報告給了多爾袞。
多爾袞大喜,之前已經有了一個巢丕昌投降帶來的巨大利好,如果能夠再爭取到一個總督投降,那麽對於清國的發展將會帶來巨大的政治助力。
多爾袞因此決定親自來勸降吳阿衡,隻是剛來到關押吳阿衡的地方,就聽見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
吳阿衡已經被大阿哥殺掉了。
這令多爾袞非常震怒,質問豪格為何擅自做主,殺掉一個總督級別的大員。
豪格淡定地回答道:
“這個吳阿衡從被俘到現在,不吃不喝,我不殺他,他也活不久了。更何況,他嘴巴裏還一直辱罵著,把瑪法(祖父)都給罵的非常難聽,竟然還敢辱罵皇阿瑪。如此腐儒,留下來也沒有意思。有什麽問題, 我願意自己一個人來承擔。”
多爾滾沒有再說話,他對於這個比自己還大三歲的大侄子,心裏非常不爽,隻是倒也無可奈何。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與通州共存亡,原本深得崇禎皇帝信賴的太監鄭希詔,選擇了趁亂逃走,回到京師以後,報告了通州失陷的消息。
通州的失陷,令清軍獲得了大量的物資補給,也令大明朝廷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
驚慌失措之下的崇禎皇帝,令兵部把勤王命令發到更多更遠的地方,調集全國兵力,務必把這股破壞力極大的清軍給趕回去。
於是乎,一直久未征伐的鳳壽右營參將張可道,在正陽關,接到了來自於大明兵部的勤王令,要求張可道立刻帶領全部兵馬,前往京師勤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