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萬曆四十七年的榮光


    崇禎十一年九月十日


    大明京師城內,連日來從草原上傳來的消息越來越多,大概的內容就是有蒙古的紮魯特部和喀喇沁部等部,因為天幹物燥,準備入關搶劫。


    為此,已經有商隊向大明官府反應,蒙古騎兵已經加強了消息封鎖力度,嚴禁過往的商隊離開草原進入關內,大戰的形勢非常明顯。


    十一日,又有從草原逃回關內的商隊管事,向官府報告了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消息:


    那就是清軍出兵了,漫山遍野都是,足足有數十萬人,正在沿著草原商道,自東往西狂飆而來。


    但是該商隊管事隨即被官府認定為妖言惑眾,給關進了監牢之中,因為朝廷的大員們早就做出了判斷,那就是這是清軍的障眼法。


    按照大明中央朝廷大臣們的理解,草原傳來的消息,是清軍故意唆使蒙古人放出來的,目的就是混淆視聽。


    朝廷派員前往錦州前線進行確認,前線戰事猛烈,雙方均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可是清軍仍然沒有任何退卻的跡象,竟然還增加了兵力,他們由此判定清軍的根本目標還是在寧錦防線。


    隻是身為大明兵部的實際執政者和掌權人,楊嗣昌雖然也是大致傾向清軍的目標在寧遠和錦州,但是畢竟前年有過阿濟格繞過草原,直接入關的先例存在,倒是也做了一定準備。


    楊嗣昌作為閣臣兼任兵部,在請示過崇禎皇帝後,以內閣和兵部的名義,下令給原屯駐山海關的薊遼總督吳阿衡,將駐屯地轉移到通州,密切關注著京北一帶的布防情況。


    吳阿衡是河南裕州方城人,係萬曆47年的進士,很多人以成敗論英雄,卻不知道吳阿衡曾經在平定白蓮教的軍事行動中,表現極為突出,是大明為數不多的文武全才之一。


    另外需要提一句的是萬曆47年的進士是萬曆皇帝留給子孫後代最後的榮耀,因為這一年的進士及第的人才,出現真正井噴似的湧現。


    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有三甲第40名的袁崇煥,三甲第41名的孫傳庭,除此之外還有那麽多在明末曆史中留下濃厚一筆的人物,如何吾騶、梁廷棟、丁啟睿、甘學闊、楊文嶽、劉宇亮、餘應桂、邵捷春、馬士英、薛國觀、王永祚等等不勝枚舉。


    作為萬曆四十七年的登第進士,吳阿衡的表現還是非常對得起他的身份的。


    吳阿衡剛接到兵部的命令後,就馬不停蹄地趕到了通州,初到通州的時候,吳阿衡的內心還是比較安心的,因為通州駐紮了數量龐大的大明官軍。


    其中就包括山永總兵魯宗文、密雲副總兵方登元、灤州參將劉邦域、遷安參將丁誌德、開平參將洪日升和興州遊擊將軍秦鼎等山永係統的明軍,總數約有人;另有京營總兵黃得功部、參將王之富部、遊擊王武緯部和遊擊周遇吉部(崇禎九年阿濟格入塞,周遇吉表現突出,已經由都司升為遊擊)等,兵力約有兩萬人。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吳阿衡實際掌控的兵力還是非常可觀的,總數的軍力帶來的底氣,令吳阿衡的信心倍增。


    吳阿衡一麵積極布防,一麵派敢戰之將黃得功和周遇吉等,分別率領少量的騎兵,出塞不斷襲擾塞外蒙古各部,竟然取得了殺敵近千的斬獲。


    隻是好景不長,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九月二十日,兵部來了命令,將黃得功、周遇吉、劉邦域、丁誌德、秦鼎等部以及從其他各部中抽調精銳,組建援軍三萬,連夜調往寧遠參戰,受右都禦史兼任兵部左侍郎兼寧錦等遼東地方巡撫方一藻節製,抵禦來襲的清軍。


    方一藻也是主張與清國議和的,楊嗣昌就是通過方一藻與皇太極取得的聯係,方一藻曾經親臨盛京城,與皇太極當麵談判的相當順利,皇太極基本上答應做大明的附庸,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他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皇太極竟然會剛剛答應和談條件之後,又突然大舉進攻寧錦,難道“信義”二字對於皇太極來說隻是一個詞語而已?


    方一藻看著城外的多鐸在寧遠城外耀武揚威,內心實在想不通:想不通皇太極為何會突然開戰,想不通為何皇太極膽敢繞過錦州城,讓親弟弟多鐸率領大股清軍,突襲到寧遠城外。


    寧遠的守兵經過多輪反複折騰以後,戰鬥力已經直線下滑,方一藻深知這一點,他隻是希望關內的援軍快點到來。


    與方一藻的願望恰恰相反,薊遼總督吳阿衡則是希望援軍盡量晚點離開,或者壓根不要走.他的理由更為充分,這些兵力是拱衛京師的重要力量,如果清軍越過草原來襲,那麽剩餘的三萬多殘兵弱卒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抵抗住清軍的。


    為此吳阿衡不斷通過自己的關係,聯係兵部,訴告自己的意見,但是他的正確意見被崇禎皇帝和內閣直接給忽視了,內閣甚至沒有準備召集北直隸以外的軍隊的打算。


    吳阿衡非常無奈地看到,自己所能指揮的精銳部下,被紛紛調走,心情非常失落,站在他身邊的幾位將軍也是毫無精神,大家都明白,萬一出現大股敵軍來襲,他們的下場會是如何。


    畢竟薊州北麵長城防線長達上千裏,以剩餘的區區三萬餘人,該如何布防?


    哪怕孫武在世,恐怕也得抓瞎吧?


    吳阿衡非常無奈,但還是出言鼓勵身邊將領道:


    “各位不必灰心,吾量來侵的北虜沒有攻堅能力,我等謹守陣地,但有為國全力以赴一條路而已。”


    吳阿衡畢竟還是知兵的人,他知道兵力分散的危害,索性在身邊留有總兵魯宗文率領的一萬三千名主力人馬,作為全軍的機動力量使用。


    令密雲副總兵方登元率兵一萬駐紮密雲城,嚴密防備西到慕田峪-白馬關-古北口-牆子嶺-黃崖峪一線;


    令開平參將洪日升率兵五千,駐紮薊州鎮城,防守寬甸峪-大安口-龍井關-喜峰口-青山口一線;


    令京營參將王之富率兵五千,駐紮遷安城,防守太平寨-冷口關-一片石一線。


    令京營遊擊王武緯率兵兩千,駐紮遵化城,作為三路守軍的援兵使用。


    吳阿衡在現有兵力的情況下,已經把兵力用到了極致,可見他的防守重點是西線,因為那是阿濟格當年入關路線,地勢也不是多麽險要,推斷北虜很可能會沿著清軍開拓的熟悉路線進軍。


    但是這裏麵有幾個重要的紕漏之處:


    第一、密雲副總兵方登元還算敢戰、勤懇,隻是他派到駐紮牆子嶺的守將名叫範三運,係山西介休範家的族人,係範永鬥精心安排的人選,但是三年前因為所謂的 “忤逆家主”,名義上被逐出範家;


    第二、青山口位於中路和東路的中間位置,而中路守將洪日升和東路守將王之富關係一向不睦,使得青山口幾乎成了兩不管地帶;


    第三、來襲的大軍不是北虜草原各部,而是戰鬥力更強的清軍主力。


    這三點注定了悲劇必然會發生。


    萬曆四十七年的榮光,將會再次綻開一朵絢麗的花朵,那種驚鴻一瞥的光芒。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白衣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石源中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石源中生並收藏明末之白衣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