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地荒
有了許由在處理相關事宜,張鹿安還是非常放心的。
張鹿安帶著張喜和容令漳等人繼續坐船一路逆行而上,向著霍丘方向駛去。
許久未曾返回霍丘老家的張鹿安,一路上的心情非常沉痛,從淮陰到霍丘之間的六百多裏水路,過了洪澤湖以後,淮河兩岸竟然再也沒有了任何生機可言,淮河航道兩邊的河床都裸露在外,船隻隻能盡可能行駛在河中央,否則就很容易擱淺。
“唉,真想不到今年竟然如此幹旱,這都六月天了,竟然還沒有下雨,之前在淮陰,聽一個固始的船幫說道,上遊已經三個月幾乎未曾下雨了,長此以往,該如何是好啊。”
張喜也是愁容滿麵。
“這裏還是淮河岸邊,還是有一定的水源的,問題是流寇的禍害太嚴重了,兩岸的百姓要麽死傷慘重,要麽被流寇擄走,除了少有的幾個縣城還有少量的居民外,曠野之地幾乎沒有任何人跡可言。如此一來,導致無人修建水利設施,隻會加重幹旱帶來的影響。官府不作為,老百姓為了生存,都逃荒去了,幹旱越來越嚴重,然後就會帶來饑荒,老百姓更加活不下去,隻會選擇鋌而走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但願正陽關那邊會好一些。”
張鹿安分析道,正陽關是張家最初的基地之一,有自己的大表哥容令彩在主持農事,想必會比其他地方好很多。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點是張鹿安先入為主的一種希望。
“是的,我大哥不愛講話,但是唯獨對農業生產特別上心,他一定見不得土地荒蕪的。”容令漳說道。
張鹿安看向自己的表弟,這個被流寇張一川所部拐跑後,再回來就性情大變的小表弟,突然間才發現,自己與他的溝通交流竟然屈指可數。
因為事務繁忙,如果不是這次回家奔喜,恐怕還不會有這麽長時間的相聚。
“表弟,當初發生了什麽事情?”張鹿安其實不止一次這麽問過了。
容令漳還是那麽一句話:
“都過去了,將軍。”
顯得冰冷而又官方化。弄得張鹿安也沒有了興致繼續交談下去。
戰爭是殘酷的,所有經曆過戰爭、經曆過無數次生死的人,都會麵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戰爭帶來的創傷後遺症,有的人可以克服,有的人則會深記一輩子。
這個真的得看當事人自己進行調解,外人真的無法插手。
如果一個人封閉心門,問再多也沒有意義,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隻能自己慢慢消化。
船隊很快便航行到正陽關,令眾人大吃一驚的是,除了靠近河邊的一些取水較易的土地以外,其他地方竟然也都是荒蕪一片。
一陣暖風襲來,大片的荒草隨風搖擺。
風壓草低,還能看到不遠處的頑童在互相追逐、嬉戲打鬧。
“草都長這麽深了?大哥這是準備種草養馬嗎?”容令漳感歎道。
“太可惜了,這麽好、這麽平整的農田土地,不用來種莊稼真是可惜了。”張喜非常惋惜道。
張鹿安鐵青著臉驅馬走進正陽關,還是有那麽多張熟悉的麵孔,紛紛向張鹿安打招呼,這讓張鹿安情不自禁心情就好起來了。
隻是不種糧食帶來的巨大隱患,讓張鹿安心中非常煩躁。
張鹿安於是找到正陽關留守的劉廷桂道:
“三舅,這邊怎麽荒廢到這種地步了?”
“還不是被官府給害的。”
劉廷桂娓娓道來:
“我們的田地原本是新開墾出來,按照國朝規矩,本就應該免稅三年,如今三年之期未到,壽州知州黃日芳便以賦稅難以為繼為由,要求咱們提前開始繳納正賦和遼餉,原本還算勉強過得去,隻是這個狗官竟然以上田的標準來征收賦稅,上田畝產五石到六石;中田畝產三石到四石之間;下田產兩石以下。南直隸糧賤,每石糧在收獲季隻有八分銀子,就拿上田來說,每畝產值最多也就4.8兩,而黃日芳規定的納稅額度,包含正課正賦、遼餉和新納入的剿餉,每畝納稅額實際竟然高達1兩,如果隻是這樣,咱們還可以強撐,關鍵官府還會有各種攤派,從南直隸衙門攤派、河道衙門攤派、鳳陽巡撫處攤派、壽州直隸州攤派等等,每畝稅負竟然又要增加一倍,如果再加上人工成本和種植成本、前期種子肥料投入等,真的是種多少虧多少。”
“三舅,我沒有聽懂,如果按照上田畝產值4.8兩來算,賦稅成本有2兩,就算加上人工和前期投入成本,咱們應該還是有的賺。就算是中田,咱們也是有的賺,為什麽說一定會虧呢?”張鹿安詢問道。
“鹿安,你忘記了一點,土地並不是咱們自己的,還有土地租金沒算,黃日芳不知道從哪裏整出來一整套地契,確認咱們開墾出來的耕地都是有原主人的,咱們每年還得將收獲的四成當作地租交給地主……”
“我尼瑪,這麽高?”
“咱們還算好的,畢竟手裏有武裝,一般人不敢輕易欺負,對於一般的平頭老百姓,如果是佃農的話,有的甚至要上繳六成收獲,即使如此,還得承擔額外的稅負,所以遠近才會到處荒蕪一片,百姓們寧願流離失所到處流浪求活,也不願意待在原地等死。”劉廷桂繼續說道。
“也就是說朝廷的按畝征稅成為了一紙空文?”張鹿安問道。
“不全是,朝廷規定的按畝交稅,然後按照每個行省的耕地數,層層施壓交稅,隻要收足一定的稅額就行了,至於誰來交,那就是那麵各級官吏的事了。偏偏如今到處都是充滿裙帶關係,真正的地主不用繳稅,那麽多稅額都在轉化到自耕農和佃農身上了。”
“如果種田虧損,那麽確實沒有人願意種田。那麽官府對於土地這麽荒著,難道沒有什麽預案嗎?”
“能有什麽預案,那幫當官的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主,哪裏會考慮的那麽遠,做個幾年,用搜刮來的錢財擺平吏部那幫人,然後到外地再某個好差事,到時候再重新收刮一番,如此循環往複,吏治怎麽可能會好?現在最奇怪的一點就在於此,不種田不用繳稅,種田才會繳稅,而如果繳稅的話,收入根本覆蓋不了支出。
虧本的生意誰願意去做?
如此一來,大量的土地荒蕪就成為了普遍現象。”
劉廷桂繼續介紹道。
“簡直是荒謬絕倫啊!如果都不種糧食,一旦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到時候吃什麽?糧食問題永遠是生存的第一大問題,為什麽那幫人卻不懂這個道理,難道大明真的缺乏忠臣嗎?”
張鹿安覺得很是無語。
(本章完)
有了許由在處理相關事宜,張鹿安還是非常放心的。
張鹿安帶著張喜和容令漳等人繼續坐船一路逆行而上,向著霍丘方向駛去。
許久未曾返回霍丘老家的張鹿安,一路上的心情非常沉痛,從淮陰到霍丘之間的六百多裏水路,過了洪澤湖以後,淮河兩岸竟然再也沒有了任何生機可言,淮河航道兩邊的河床都裸露在外,船隻隻能盡可能行駛在河中央,否則就很容易擱淺。
“唉,真想不到今年竟然如此幹旱,這都六月天了,竟然還沒有下雨,之前在淮陰,聽一個固始的船幫說道,上遊已經三個月幾乎未曾下雨了,長此以往,該如何是好啊。”
張喜也是愁容滿麵。
“這裏還是淮河岸邊,還是有一定的水源的,問題是流寇的禍害太嚴重了,兩岸的百姓要麽死傷慘重,要麽被流寇擄走,除了少有的幾個縣城還有少量的居民外,曠野之地幾乎沒有任何人跡可言。如此一來,導致無人修建水利設施,隻會加重幹旱帶來的影響。官府不作為,老百姓為了生存,都逃荒去了,幹旱越來越嚴重,然後就會帶來饑荒,老百姓更加活不下去,隻會選擇鋌而走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但願正陽關那邊會好一些。”
張鹿安分析道,正陽關是張家最初的基地之一,有自己的大表哥容令彩在主持農事,想必會比其他地方好很多。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點是張鹿安先入為主的一種希望。
“是的,我大哥不愛講話,但是唯獨對農業生產特別上心,他一定見不得土地荒蕪的。”容令漳說道。
張鹿安看向自己的表弟,這個被流寇張一川所部拐跑後,再回來就性情大變的小表弟,突然間才發現,自己與他的溝通交流竟然屈指可數。
因為事務繁忙,如果不是這次回家奔喜,恐怕還不會有這麽長時間的相聚。
“表弟,當初發生了什麽事情?”張鹿安其實不止一次這麽問過了。
容令漳還是那麽一句話:
“都過去了,將軍。”
顯得冰冷而又官方化。弄得張鹿安也沒有了興致繼續交談下去。
戰爭是殘酷的,所有經曆過戰爭、經曆過無數次生死的人,都會麵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戰爭帶來的創傷後遺症,有的人可以克服,有的人則會深記一輩子。
這個真的得看當事人自己進行調解,外人真的無法插手。
如果一個人封閉心門,問再多也沒有意義,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隻能自己慢慢消化。
船隊很快便航行到正陽關,令眾人大吃一驚的是,除了靠近河邊的一些取水較易的土地以外,其他地方竟然也都是荒蕪一片。
一陣暖風襲來,大片的荒草隨風搖擺。
風壓草低,還能看到不遠處的頑童在互相追逐、嬉戲打鬧。
“草都長這麽深了?大哥這是準備種草養馬嗎?”容令漳感歎道。
“太可惜了,這麽好、這麽平整的農田土地,不用來種莊稼真是可惜了。”張喜非常惋惜道。
張鹿安鐵青著臉驅馬走進正陽關,還是有那麽多張熟悉的麵孔,紛紛向張鹿安打招呼,這讓張鹿安情不自禁心情就好起來了。
隻是不種糧食帶來的巨大隱患,讓張鹿安心中非常煩躁。
張鹿安於是找到正陽關留守的劉廷桂道:
“三舅,這邊怎麽荒廢到這種地步了?”
“還不是被官府給害的。”
劉廷桂娓娓道來:
“我們的田地原本是新開墾出來,按照國朝規矩,本就應該免稅三年,如今三年之期未到,壽州知州黃日芳便以賦稅難以為繼為由,要求咱們提前開始繳納正賦和遼餉,原本還算勉強過得去,隻是這個狗官竟然以上田的標準來征收賦稅,上田畝產五石到六石;中田畝產三石到四石之間;下田產兩石以下。南直隸糧賤,每石糧在收獲季隻有八分銀子,就拿上田來說,每畝產值最多也就4.8兩,而黃日芳規定的納稅額度,包含正課正賦、遼餉和新納入的剿餉,每畝納稅額實際竟然高達1兩,如果隻是這樣,咱們還可以強撐,關鍵官府還會有各種攤派,從南直隸衙門攤派、河道衙門攤派、鳳陽巡撫處攤派、壽州直隸州攤派等等,每畝稅負竟然又要增加一倍,如果再加上人工成本和種植成本、前期種子肥料投入等,真的是種多少虧多少。”
“三舅,我沒有聽懂,如果按照上田畝產值4.8兩來算,賦稅成本有2兩,就算加上人工和前期投入成本,咱們應該還是有的賺。就算是中田,咱們也是有的賺,為什麽說一定會虧呢?”張鹿安詢問道。
“鹿安,你忘記了一點,土地並不是咱們自己的,還有土地租金沒算,黃日芳不知道從哪裏整出來一整套地契,確認咱們開墾出來的耕地都是有原主人的,咱們每年還得將收獲的四成當作地租交給地主……”
“我尼瑪,這麽高?”
“咱們還算好的,畢竟手裏有武裝,一般人不敢輕易欺負,對於一般的平頭老百姓,如果是佃農的話,有的甚至要上繳六成收獲,即使如此,還得承擔額外的稅負,所以遠近才會到處荒蕪一片,百姓們寧願流離失所到處流浪求活,也不願意待在原地等死。”劉廷桂繼續說道。
“也就是說朝廷的按畝征稅成為了一紙空文?”張鹿安問道。
“不全是,朝廷規定的按畝交稅,然後按照每個行省的耕地數,層層施壓交稅,隻要收足一定的稅額就行了,至於誰來交,那就是那麵各級官吏的事了。偏偏如今到處都是充滿裙帶關係,真正的地主不用繳稅,那麽多稅額都在轉化到自耕農和佃農身上了。”
“如果種田虧損,那麽確實沒有人願意種田。那麽官府對於土地這麽荒著,難道沒有什麽預案嗎?”
“能有什麽預案,那幫當官的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主,哪裏會考慮的那麽遠,做個幾年,用搜刮來的錢財擺平吏部那幫人,然後到外地再某個好差事,到時候再重新收刮一番,如此循環往複,吏治怎麽可能會好?現在最奇怪的一點就在於此,不種田不用繳稅,種田才會繳稅,而如果繳稅的話,收入根本覆蓋不了支出。
虧本的生意誰願意去做?
如此一來,大量的土地荒蕪就成為了普遍現象。”
劉廷桂繼續介紹道。
“簡直是荒謬絕倫啊!如果都不種糧食,一旦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到時候吃什麽?糧食問題永遠是生存的第一大問題,為什麽那幫人卻不懂這個道理,難道大明真的缺乏忠臣嗎?”
張鹿安覺得很是無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