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東江有警
“捧殺?哎,的確是殺人不見血的辦法啊,隻是原本應該是讓被捧殺者亂了陣腳,沒想到咱們是被人放在火上烤啊,這種滋味真的不好受。”張鹿安感歎道。
但是人生就是如此,世上的每個人都會被人所誤解,有時候越解釋越是理不清頭緒,越解釋看上去越是讓人感覺是心虛不已。很多時候隻能讓時間來治愈一切,就得按照常言所說的道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
張鹿安沒有別的辦法,隻能暫時帶著桐城營殘部留在通州等待朝廷的進一步命令,同時做好南下返回的計劃,準備從趁著天氣尚未轉寒之前,讓孟大江帶著船隊北上通州,然後全營乘船南下浮山寨。
趁著等待的機會,張鹿安會同王朝、劉體仁、劉壯國等對現有的將士進行了初步整編,吸收了包括陳大壯在內的上百名輔兵的加入,然後重新混編整理出兩哨人馬出來。
因為盛長翔的陣亡,隻能暫時讓張華充任中軍把總,讓仇有光和表現優異的廖自忠分任哨官,令王朝暫時兼管輔兵。
兩哨人馬暫時編製好,隻是原有的馬匹損傷殆盡,因為桐城營擴編為遊擊營,新增加大量的兵額需要補充到位。隻好先行派人南下浮山傳信,命令留守浮山的劉佐臨做好兩件事:一是開始大量的招兵買馬;二是增加火器、火炮的儲備。
做好上述安排後,再讓仇有光和廖自忠組織各自的哨隊進行訓練。
由於上峰一直未見明確的指示意見,桐城營也隻能暫時待在通州大本營。黃得功所部被拆分的那一刻,張鹿安親自去相送了幾位故人,可是大家的態度都很冷淡。
張鹿安來到黃得功的麵前,表達了自己的遺憾,黃得功表現的倒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都是朝廷兵馬,自然應當聽從朝廷的調遣,無可厚非。
張鹿安的心情才稍微好了一些,從黃得功的口中得知陳洪範總兵官因為未曾核實而向上錯誤申報,誤將“難民”當成了“俘虜”,險些釀成了大錯,本該嚴懲不貸,但是眼下朝廷正值用人之際,暫時保留其職務,朝廷特地下旨斥誡。
至於定興的六千餘百姓,已經被保定府那邊派人接收回去,賈名傑雖然未向桐城營辭行,令張鹿安心裏有一絲不快,但是想想也是能夠理解的。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眼看著天氣越來越冷,張鹿安心裏開始著急了,偏偏此時收到了見微社從登州發來的情報:
建奴異動,東江有警。
張鹿安心中納悶,清軍主力不是剛剛搶劫到大量的奴隸和物資?不是剛從大明離開?怎麽這會沒過去多久又開始變得不安分了?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
大明崇禎九年、清國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
九月份,清軍第二次入塞歸來後,皇太極對於本次入塞作戰取得的一係列戰果:56戰皆勝無一敗績,內心裏是非常的滿意,但是因為統帥是阿濟格,取得的戰果比皇太極本人親臨時還要大,這就讓皇太極的麵子上不好過了,同時作為清國的主宰,勢必要把控住絕對的威望。
皇太極當即以傲物輕敵、以至於後衛損傷的罪名,對阿濟格進行嚴厲的申斥,功過相抵,讓阿濟格和阿巴泰兩人統兵分守遼東要地,防範明軍可能展開的攻擊。
阿濟格對於皇太極沒有獎賞反而斥責的策略直接給搞懵逼了,更為關鍵的是幾乎所有的朝中大臣都是無條件支持皇太極,其中就包括他自己的親弟弟多爾袞和多鐸。
這一切終於令他清醒過來,再次向皇太極明確表達了效忠之意。
處理完內部的獎懲事宜,皇太極開始心思活泛起來,他通過清軍的第二次入塞之戰,看出了明軍的外強中幹,為了徹底打消後顧之憂,剪去明軍的外部支援力量,開始著手準備征服朝鮮。
皇太極於是不顧部分清軍剛剛經曆遠征的車馬勞苦,下令嶽托“簡閱甲士”,命令清國所有滿、蒙、漢軍,每個牛錄提供相應數量的步甲、馬甲、護軍、盔甲、弓箭及攻城器械等,士兵每人攜帶半月行糧,限當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盛京集合。
同時為了壯大軍勢,皇太極還下令蒙古各部派兵助戰。隻是不同於蒙古各部對於入侵大明腹地的積極性,蒙古各部除了科爾沁三部以外,鮮有積極響應者,頂多都是象征意義地派遣了上千人馬參戰。
皇太極卻也無可奈何,蒙古草原的唯利是圖和一盤散沙正是他的戰略目標之一,眼下他的個人威望還沒有足以鎮服蒙古草原的威力,作為傑出的政治家,皇太極當眾非但沒有表達出對於蒙古各部敷衍態度的不滿,反而對應征的蒙古各部將士大加犒賞,下令蒙古各部人馬護衛在其左右,令滿漢精兵負責攻城拔寨。
或許滿清八旗能夠嚴守秘密,但是一旦牽涉到了蒙古草原各部,那消息就如同大明的官場一樣,談不上任何的秘密可言,大明朝堂上下頃刻間就知曉了清軍的計劃。
但是對於是否武力支援朝鮮,大明朝廷上大臣吵成了一片,最終受限於援朝資金的難以籌措,由崇禎皇帝拍板,靜觀其變,令關寧鐵騎和東江鎮適時出擊遼東,間接支援朝鮮的抗戰。
被派來明廷請求支援的朝鮮使臣頓時就覺得日了狗了,依靠朝鮮自身的力量是遠遠抵抗不了凶猛的清軍突襲的,隻得整天在明廷的各個衙門奔波,希望可以爭取到更多的實際支援力量。
這個時候的朝鮮號稱“小中華”,講究“詩歌禮樂”,還是有一定的自尊心的,對大明實際上還是非常忠誠的,朝鮮的重要親明派大臣曾經當著朝鮮國王李倧的麵說過“能當大明的狗真是令人幸福的一件事啊!”。不像後世的“棒子”,隻要是好東西,什麽都往自己祖宗家裏攏,至於祖宗是誰?隻要是強者都是他們的祖宗……
所以大明於情於理都應該對於朝鮮的受難施以援手,隻是崇禎皇帝不知道為何沒有想明白,就像當初輕易拋棄林丹汗一樣,繼續采取了“以鄰為壑”的戰略。
…………
桐城營在這樣的背景下,接到了來自於京城錦衣衛張鹿征處傳來的消息:桐城營可能會被征調支援東江鎮。
(本章完)
“捧殺?哎,的確是殺人不見血的辦法啊,隻是原本應該是讓被捧殺者亂了陣腳,沒想到咱們是被人放在火上烤啊,這種滋味真的不好受。”張鹿安感歎道。
但是人生就是如此,世上的每個人都會被人所誤解,有時候越解釋越是理不清頭緒,越解釋看上去越是讓人感覺是心虛不已。很多時候隻能讓時間來治愈一切,就得按照常言所說的道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
張鹿安沒有別的辦法,隻能暫時帶著桐城營殘部留在通州等待朝廷的進一步命令,同時做好南下返回的計劃,準備從趁著天氣尚未轉寒之前,讓孟大江帶著船隊北上通州,然後全營乘船南下浮山寨。
趁著等待的機會,張鹿安會同王朝、劉體仁、劉壯國等對現有的將士進行了初步整編,吸收了包括陳大壯在內的上百名輔兵的加入,然後重新混編整理出兩哨人馬出來。
因為盛長翔的陣亡,隻能暫時讓張華充任中軍把總,讓仇有光和表現優異的廖自忠分任哨官,令王朝暫時兼管輔兵。
兩哨人馬暫時編製好,隻是原有的馬匹損傷殆盡,因為桐城營擴編為遊擊營,新增加大量的兵額需要補充到位。隻好先行派人南下浮山傳信,命令留守浮山的劉佐臨做好兩件事:一是開始大量的招兵買馬;二是增加火器、火炮的儲備。
做好上述安排後,再讓仇有光和廖自忠組織各自的哨隊進行訓練。
由於上峰一直未見明確的指示意見,桐城營也隻能暫時待在通州大本營。黃得功所部被拆分的那一刻,張鹿安親自去相送了幾位故人,可是大家的態度都很冷淡。
張鹿安來到黃得功的麵前,表達了自己的遺憾,黃得功表現的倒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都是朝廷兵馬,自然應當聽從朝廷的調遣,無可厚非。
張鹿安的心情才稍微好了一些,從黃得功的口中得知陳洪範總兵官因為未曾核實而向上錯誤申報,誤將“難民”當成了“俘虜”,險些釀成了大錯,本該嚴懲不貸,但是眼下朝廷正值用人之際,暫時保留其職務,朝廷特地下旨斥誡。
至於定興的六千餘百姓,已經被保定府那邊派人接收回去,賈名傑雖然未向桐城營辭行,令張鹿安心裏有一絲不快,但是想想也是能夠理解的。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眼看著天氣越來越冷,張鹿安心裏開始著急了,偏偏此時收到了見微社從登州發來的情報:
建奴異動,東江有警。
張鹿安心中納悶,清軍主力不是剛剛搶劫到大量的奴隸和物資?不是剛從大明離開?怎麽這會沒過去多久又開始變得不安分了?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
大明崇禎九年、清國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
九月份,清軍第二次入塞歸來後,皇太極對於本次入塞作戰取得的一係列戰果:56戰皆勝無一敗績,內心裏是非常的滿意,但是因為統帥是阿濟格,取得的戰果比皇太極本人親臨時還要大,這就讓皇太極的麵子上不好過了,同時作為清國的主宰,勢必要把控住絕對的威望。
皇太極當即以傲物輕敵、以至於後衛損傷的罪名,對阿濟格進行嚴厲的申斥,功過相抵,讓阿濟格和阿巴泰兩人統兵分守遼東要地,防範明軍可能展開的攻擊。
阿濟格對於皇太極沒有獎賞反而斥責的策略直接給搞懵逼了,更為關鍵的是幾乎所有的朝中大臣都是無條件支持皇太極,其中就包括他自己的親弟弟多爾袞和多鐸。
這一切終於令他清醒過來,再次向皇太極明確表達了效忠之意。
處理完內部的獎懲事宜,皇太極開始心思活泛起來,他通過清軍的第二次入塞之戰,看出了明軍的外強中幹,為了徹底打消後顧之憂,剪去明軍的外部支援力量,開始著手準備征服朝鮮。
皇太極於是不顧部分清軍剛剛經曆遠征的車馬勞苦,下令嶽托“簡閱甲士”,命令清國所有滿、蒙、漢軍,每個牛錄提供相應數量的步甲、馬甲、護軍、盔甲、弓箭及攻城器械等,士兵每人攜帶半月行糧,限當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盛京集合。
同時為了壯大軍勢,皇太極還下令蒙古各部派兵助戰。隻是不同於蒙古各部對於入侵大明腹地的積極性,蒙古各部除了科爾沁三部以外,鮮有積極響應者,頂多都是象征意義地派遣了上千人馬參戰。
皇太極卻也無可奈何,蒙古草原的唯利是圖和一盤散沙正是他的戰略目標之一,眼下他的個人威望還沒有足以鎮服蒙古草原的威力,作為傑出的政治家,皇太極當眾非但沒有表達出對於蒙古各部敷衍態度的不滿,反而對應征的蒙古各部將士大加犒賞,下令蒙古各部人馬護衛在其左右,令滿漢精兵負責攻城拔寨。
或許滿清八旗能夠嚴守秘密,但是一旦牽涉到了蒙古草原各部,那消息就如同大明的官場一樣,談不上任何的秘密可言,大明朝堂上下頃刻間就知曉了清軍的計劃。
但是對於是否武力支援朝鮮,大明朝廷上大臣吵成了一片,最終受限於援朝資金的難以籌措,由崇禎皇帝拍板,靜觀其變,令關寧鐵騎和東江鎮適時出擊遼東,間接支援朝鮮的抗戰。
被派來明廷請求支援的朝鮮使臣頓時就覺得日了狗了,依靠朝鮮自身的力量是遠遠抵抗不了凶猛的清軍突襲的,隻得整天在明廷的各個衙門奔波,希望可以爭取到更多的實際支援力量。
這個時候的朝鮮號稱“小中華”,講究“詩歌禮樂”,還是有一定的自尊心的,對大明實際上還是非常忠誠的,朝鮮的重要親明派大臣曾經當著朝鮮國王李倧的麵說過“能當大明的狗真是令人幸福的一件事啊!”。不像後世的“棒子”,隻要是好東西,什麽都往自己祖宗家裏攏,至於祖宗是誰?隻要是強者都是他們的祖宗……
所以大明於情於理都應該對於朝鮮的受難施以援手,隻是崇禎皇帝不知道為何沒有想明白,就像當初輕易拋棄林丹汗一樣,繼續采取了“以鄰為壑”的戰略。
…………
桐城營在這樣的背景下,接到了來自於京城錦衣衛張鹿征處傳來的消息:桐城營可能會被征調支援東江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