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辦正事要緊
安慶城的繁華真的是令人大開眼界,不僅城內人流如織,城外也是摩肩接踵,城內的街道地麵清一色的青石地麵,街道布局整齊規整,兩邊的商鋪井然有序。
買賣聲、叫嚷聲不斷充斥著耳膜,各種身材苗條的年輕女性不戴麵紗就到處走動。
“少爺,這邊女的長得咋都那麽排尚(漂亮)?”張撿問道。
“沒見過世麵!”張鹿安鄙視道。不過在他的印象當中覺得這是他在這個時代見到的最為繁華的城市之一,目前唯一能夠與之相比的就是運河上的淮安城。
城內不得驅馳,當然人太多,也沒有驅馳的條件,在眾多衙役的護衛下,數頂轎子被安排過來,張鹿安隻得學著陳爾銘的樣子坐進了轎中。
這種四人抬的轎子,坐在裏麵一顛一顛的,其實一點都不舒服,等到了安慶府衙外時,張鹿安都快被顛吐了。張鹿安真理解那些官老爺們為何都愛坐著這種轎子,作踐人不說,哪裏有舒服可言。
陳爾銘笑道:“鹿安看上去還不太適應坐轎子,今日也是他們走的太快了,如果慢一點還會好一點。走吧,皮大人他們都在等著呢。”
隨從們都被留在了府衙外,進入府衙,張鹿安還被搜身,他身上的所有武器,包括短劍全部被搜走一空,放在一邊,衙役們書寫上條子,等臨走時才能取回。
關鍵陳爾銘就不用被搜身。
張鹿安跟著陳爾銘走進府衙二堂,通過甬道時,大老遠就看見前方的正廳中坐著一大圈各種裝束的文官們齊聚一堂,因為光線的問題看不清人臉。
陳爾銘大步向前,張鹿安故意減小步伐,趨步向前,跟在陳爾銘的身後,短了半個身位。
抬腿跨進二堂門檻以後,陳爾銘整理一下衣冠,然後對著正中間的一人躬身作揖道:
“下官筠連陳爾銘拜見史大人,參見皮大人,見過諸位同僚。不知史大人到此,恕罪恕罪。”
張鹿安身為武臣,則下跪拜伏於地道:
“卑職桐城營都司張鹿安參見諸位大人,祝諸位大人福祿雙至,吉祥萬安!”
“哈哈,陳知縣不必多禮。你的申詳本府已經知曉,事關重大,特地直接報告了史道台,不過申詳的事暫且不說。史道台對於陳知縣可是關心有加啊,你來之前,念在你還還沒有表字,跟我們商討該給你取一個什麽樣的表字才顯得符合你的氣度。(注:古人男子讀書人滿二十行冠禮,行冠禮後加字,之前都是稱呼其名。)”
安慶府知府皮應舉笑著說道。
“多謝諸位前輩還能記得這件小事,爾銘如今不及二十,還未到行冠禮的時候,本不應加表字,義父曾經說過爾銘不從易經、論語、詩經中取字,其實也是有些為難。但是諸公能夠記在心上,令學生心中感動不已。”陳爾銘說道。
“爾銘你小小年紀,但是天生少年老成,胸中自有溝壑,是我大明不可多得之才,他日成就必將不可限量。雖然表字一般為冠禮之後再取,但是爾銘你身為一縣之長,自然與旁人不同,該有的體統還是要的。本官剛才思量,不知‘錦仙’二字如何?”
張鹿安低著頭就聽到一個渾厚的聲音說道,抬頭一看正前方大廳正中央是一個身材特別矮小的男子、麵色黝黑,但是一雙眼睛爍爍有光,想必應是史可法無疑。
陳爾銘還未曾回話,就聽見有人出言道:
“好哇,妙啊。
‘花相春歸畫錦仙,
輕雲羃羃護花天。
莫燒高燭三更月,
自有真香一炷煙。’,
錦仙此字實在是少有難得的表字,正好配得上少年英才陳知縣。”
“黃知縣說的很對,錦仙寓意深遠,不知陳知縣意下如何?”安慶知府皮應舉說道。
陳爾銘立刻作揖拜倒“學生謝過史師賜字。”
“哈哈,錦仙不必多禮,說起來當初鹿耳堡城,你對本官還有救命之情呢……”史可法說道。
廳中的一眾文官繼續嘻嘻哈哈地說著。
張鹿安跪在大廳的正中央,跪了半天竟然沒有哪個文官讓自己起身,仿佛自己就像空氣一樣不存在。
張鹿安跪在地上,在心中默念“媽賣批”,把在坐的所有文官,沒錯,就是所有人,有一個算一個,總共罵了九九八十一遍,還不解氣。
或許是陳爾銘眼神餘光中看到了跪著的張鹿安,或許是他眼皮狂跳,預感到有人在罵他,於是委婉地打斷了眾人的談話,靠近史可法道:
“跪著的是張鹿安,他有要事相告,要不史道台和皮府台聽聽?”
“哎,錦仙莫要助長武人的氣焰,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乃是我等文官的事,戰場廝殺才是他們武將的責任。待會我們商量一下即可。”皮應舉說道。
張鹿安聽聞後,這就不是罵他“媽賣批”可以解氣的了,那必須得“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才能稍微安撫自己那顆受傷的心靈。
“沒錯,辦正事要緊,皮知府可讓其餘人暫且回避一下。”史可法正了正衣冠後說道。其餘文官聽聞以後,紛紛告辭離開。
陳爾銘看到其他人離開大廳以後,拉起了張鹿安,然後把張鹿安介紹給史可法和皮應舉二人,尤其是說道張鹿安的詩歌寫的很好,而且當初也是恩師倪可大等人被流寇殺死以後,憤而投筆從戎之事著重渲染了一遍,聽者紛紛動容。
史可法和皮應舉都沒有了輕視之心,讓張鹿安坐下,把調查過的情況和前後經過都全部講了一遍。
“張都司可知賀國觀早就有投降朝廷之意,現在你一過來,就說此人想要重新叛亂,單憑著一些所謂的筆錄之類的內容,想要服眾,還是有點難。”皮應舉作為安慶府的知府,他是最不希望安慶亂的。
“哼,有何難以理解的?無非就是賊心不死而已。本官早就啟奏朝廷,這幫流寇根本就不可信,尤其是久戰狡詐的積年老寇,非得擒殺而後快,可惜……”
史可法停頓了一下,聽上去當初招降賀國觀,並非他的本意,從他對流寇非常不齒的神態上來看,確實不像作偽的樣子。
“明日張撫台要商討備寇之事,到時候再將情況進行匯報。掣肘之患,緩擊不如急攻。絕對不能養寇為患!”史可法繼續說道。
(本章完)
安慶城的繁華真的是令人大開眼界,不僅城內人流如織,城外也是摩肩接踵,城內的街道地麵清一色的青石地麵,街道布局整齊規整,兩邊的商鋪井然有序。
買賣聲、叫嚷聲不斷充斥著耳膜,各種身材苗條的年輕女性不戴麵紗就到處走動。
“少爺,這邊女的長得咋都那麽排尚(漂亮)?”張撿問道。
“沒見過世麵!”張鹿安鄙視道。不過在他的印象當中覺得這是他在這個時代見到的最為繁華的城市之一,目前唯一能夠與之相比的就是運河上的淮安城。
城內不得驅馳,當然人太多,也沒有驅馳的條件,在眾多衙役的護衛下,數頂轎子被安排過來,張鹿安隻得學著陳爾銘的樣子坐進了轎中。
這種四人抬的轎子,坐在裏麵一顛一顛的,其實一點都不舒服,等到了安慶府衙外時,張鹿安都快被顛吐了。張鹿安真理解那些官老爺們為何都愛坐著這種轎子,作踐人不說,哪裏有舒服可言。
陳爾銘笑道:“鹿安看上去還不太適應坐轎子,今日也是他們走的太快了,如果慢一點還會好一點。走吧,皮大人他們都在等著呢。”
隨從們都被留在了府衙外,進入府衙,張鹿安還被搜身,他身上的所有武器,包括短劍全部被搜走一空,放在一邊,衙役們書寫上條子,等臨走時才能取回。
關鍵陳爾銘就不用被搜身。
張鹿安跟著陳爾銘走進府衙二堂,通過甬道時,大老遠就看見前方的正廳中坐著一大圈各種裝束的文官們齊聚一堂,因為光線的問題看不清人臉。
陳爾銘大步向前,張鹿安故意減小步伐,趨步向前,跟在陳爾銘的身後,短了半個身位。
抬腿跨進二堂門檻以後,陳爾銘整理一下衣冠,然後對著正中間的一人躬身作揖道:
“下官筠連陳爾銘拜見史大人,參見皮大人,見過諸位同僚。不知史大人到此,恕罪恕罪。”
張鹿安身為武臣,則下跪拜伏於地道:
“卑職桐城營都司張鹿安參見諸位大人,祝諸位大人福祿雙至,吉祥萬安!”
“哈哈,陳知縣不必多禮。你的申詳本府已經知曉,事關重大,特地直接報告了史道台,不過申詳的事暫且不說。史道台對於陳知縣可是關心有加啊,你來之前,念在你還還沒有表字,跟我們商討該給你取一個什麽樣的表字才顯得符合你的氣度。(注:古人男子讀書人滿二十行冠禮,行冠禮後加字,之前都是稱呼其名。)”
安慶府知府皮應舉笑著說道。
“多謝諸位前輩還能記得這件小事,爾銘如今不及二十,還未到行冠禮的時候,本不應加表字,義父曾經說過爾銘不從易經、論語、詩經中取字,其實也是有些為難。但是諸公能夠記在心上,令學生心中感動不已。”陳爾銘說道。
“爾銘你小小年紀,但是天生少年老成,胸中自有溝壑,是我大明不可多得之才,他日成就必將不可限量。雖然表字一般為冠禮之後再取,但是爾銘你身為一縣之長,自然與旁人不同,該有的體統還是要的。本官剛才思量,不知‘錦仙’二字如何?”
張鹿安低著頭就聽到一個渾厚的聲音說道,抬頭一看正前方大廳正中央是一個身材特別矮小的男子、麵色黝黑,但是一雙眼睛爍爍有光,想必應是史可法無疑。
陳爾銘還未曾回話,就聽見有人出言道:
“好哇,妙啊。
‘花相春歸畫錦仙,
輕雲羃羃護花天。
莫燒高燭三更月,
自有真香一炷煙。’,
錦仙此字實在是少有難得的表字,正好配得上少年英才陳知縣。”
“黃知縣說的很對,錦仙寓意深遠,不知陳知縣意下如何?”安慶知府皮應舉說道。
陳爾銘立刻作揖拜倒“學生謝過史師賜字。”
“哈哈,錦仙不必多禮,說起來當初鹿耳堡城,你對本官還有救命之情呢……”史可法說道。
廳中的一眾文官繼續嘻嘻哈哈地說著。
張鹿安跪在大廳的正中央,跪了半天竟然沒有哪個文官讓自己起身,仿佛自己就像空氣一樣不存在。
張鹿安跪在地上,在心中默念“媽賣批”,把在坐的所有文官,沒錯,就是所有人,有一個算一個,總共罵了九九八十一遍,還不解氣。
或許是陳爾銘眼神餘光中看到了跪著的張鹿安,或許是他眼皮狂跳,預感到有人在罵他,於是委婉地打斷了眾人的談話,靠近史可法道:
“跪著的是張鹿安,他有要事相告,要不史道台和皮府台聽聽?”
“哎,錦仙莫要助長武人的氣焰,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乃是我等文官的事,戰場廝殺才是他們武將的責任。待會我們商量一下即可。”皮應舉說道。
張鹿安聽聞後,這就不是罵他“媽賣批”可以解氣的了,那必須得“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才能稍微安撫自己那顆受傷的心靈。
“沒錯,辦正事要緊,皮知府可讓其餘人暫且回避一下。”史可法正了正衣冠後說道。其餘文官聽聞以後,紛紛告辭離開。
陳爾銘看到其他人離開大廳以後,拉起了張鹿安,然後把張鹿安介紹給史可法和皮應舉二人,尤其是說道張鹿安的詩歌寫的很好,而且當初也是恩師倪可大等人被流寇殺死以後,憤而投筆從戎之事著重渲染了一遍,聽者紛紛動容。
史可法和皮應舉都沒有了輕視之心,讓張鹿安坐下,把調查過的情況和前後經過都全部講了一遍。
“張都司可知賀國觀早就有投降朝廷之意,現在你一過來,就說此人想要重新叛亂,單憑著一些所謂的筆錄之類的內容,想要服眾,還是有點難。”皮應舉作為安慶府的知府,他是最不希望安慶亂的。
“哼,有何難以理解的?無非就是賊心不死而已。本官早就啟奏朝廷,這幫流寇根本就不可信,尤其是久戰狡詐的積年老寇,非得擒殺而後快,可惜……”
史可法停頓了一下,聽上去當初招降賀國觀,並非他的本意,從他對流寇非常不齒的神態上來看,確實不像作偽的樣子。
“明日張撫台要商討備寇之事,到時候再將情況進行匯報。掣肘之患,緩擊不如急攻。絕對不能養寇為患!”史可法繼續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