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陳爾銘還是楊爾銘


    張鹿安讓劉體仁和盛長翔守營,然後帶著張撿、潘鐵柱、呂祥發和呂祥啟四個大高個,跟著光時亨一行進入桐城北拱門。


    近距離通過,張鹿安發現桐城北拱門的城門都是厚重的實木,外麵還包有厚厚的鐵皮,鐵皮上麵布滿了密密麻麻凸起的鐵釘,鐵釘上麵還有一些暗紅色的血跡沒有擦拭幹淨,顯然這裏曾經發生過激烈的戰鬥。


    繼續往裏走,是一個內嵌式甕城,到了甕城以後,光時亨借口回家一趟,讓方以智和孫臨將張鹿安帶到桐城縣衙,說完就驅馬離去。


    孫臨望著光時亨的背影,吐了一口唾沫,口中說道:


    “一個投機無恥的小人。”


    張鹿安不敢接話,也沒有繼續詢問,畢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喜好,隻是跟著孫臨和方以智繼續往前走,但是拉過張撿,囑咐張撿追上光時亨,將兩張由福睿張錢莊出具的銀票送給光時亨。


    這個世界寧願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很多時候禮繁人不怪。


    自從光時亨離開以後,張鹿安也逐漸放鬆起來,與方以智和孫臨聊的非常投機,方以智和孫臨同歲,比張鹿安年長十一歲。


    “桐城確實與眾不同,其他縣城都是方形,城外有護城河,然後最多在外麵再擴建若幹甕城。桐城卻是圓形,城牆呈現一定的弧度,城北還沒有護城河,甕城卻建在了城內,難怪一直以來固若金湯。”張鹿安感歎道。


    “是啊,桐城的確是塊風水寶地,背靠投子山、龍眠山和玉屏山三座大山,東麵還有龍眠河,西南邊有石河,真正的三山夾兩河,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桐城盛產桐油,也是以此命名;龍眠河可直通長江,水運方便,如果沒有流賊,桐城就是一塊人文薈萃,百姓富足之地。”


    方以智驕傲地說道。


    “密之兄還懂得風水?”張鹿安問道。


    “家父對於易經有一定研究,在下也有一定的興趣,隻是寬而不專而已。”


    果然是家學淵源,張鹿安心中感歎。


    “其實也不僅如此。桐城之所以沒有被流賊攻下來,還跟桐城本身的城池建設有很大關係。鹿安賢弟,你知道嗎?現在的桐城縣城,是萬曆四年由時任知縣吳於階和本地人曾任提督操江的盛汝謙等倡捐,將桐城土城牆改建為圓形的磚城牆,奠定了桐城古城的基本格局。


    整個桐城磚城周長達到6裏,絕對屬於大縣了。城牆普遍高過3丈6尺,雉堞1678垛,易守難攻;


    城門有6座,分別是:東曰東作門、西曰西成門、南曰南薰門、北曰北拱門、東南曰向陽門、西北曰宜民門。


    整個城池的形狀近正圓,形似金龜,6座城門宛如龜之首尾加上四爪,穿街繞巷曲折其間的桐溪、洙泗二渠即為龜腸,寓金龜永壽之意,也有九曲聚財之功。可以說當初構建桐城城池的吳於階吳知縣和盛汝謙盛操江等人頗懂風水地理知識。正是有了如此堅固構造的城池,這才有了‘鐵打的桐城’之稱謂。”


    孫臨在一邊侃侃而談,對於桐城的曆史和相關知識順手拈來,堪稱絕對的了解。


    “桐城城池固然堅固無比,城內儲存物資也是豐富,可是最終關鍵城池還是得有人來守衛,得有官員來運籌調度,可以說咱們現在的知縣陳大人,也是功不可沒的。”方以智補充道。


    “不知陳大人是何名諱?密之兄和武公兄可否為在下介紹一二?否則待會見到本尊,在下也好避免茫然無措。”張鹿安請教道。


    “陳知縣,名爾銘,萬曆四十七年生人,籍貫為四川行省筠連縣城東敬仰山下,如今虛歲年僅18歲,確實屬於少年英雄。”方以智說道。


    “嗬嗬,要我說,更應該叫他楊爾銘,畢竟他本姓就是楊。據說他自幼家貧無錢讀書,他的家鄉有位舉人老爺名叫陳敦厚,陳敦厚在真武山下開館講學,楊爾銘時常站在門外聽課,記性很好,對於陳敦厚的提問是對答如流。陳敦厚心中大讚,因此將楊爾銘收為義子著重培養。自己甚至花錢找關係主動作保,讓楊爾銘以‘陳爾銘’的名義考試,有了秀才的功名。楊爾銘本人倒也非常爭氣,於崇禎六年秋闈中舉人,那個時候他才虛歲十五歲。崇禎七年的春試之中,他又考中進士,當年年底被任命為我們南直隸安慶府桐城縣的知縣,也算是一段傳奇了。當然如果沒有陳敦厚在後麵的強力支持,也是不可能的事,加上楊爾銘當初就是以‘陳爾銘’的身份參加的鄉試、會試和殿試,因此對外自稱就是陳爾銘,彰顯自己發達之後並不忘本。鹿安賢弟,你就叫他陳知縣即可。”


    孫臨說的滔滔不絕,顯然對於這個桐城的知縣也是非常熟悉。


    張鹿安聽完以後心中有數,不住的點頭。


    三人繼續有的沒的聊的,張鹿安逐漸心裏明白,原來兩人也是受了各自家主的要求前來迎接的。


    桐城的士紳、百姓對於境內出現兩支外軍第一印象就是感到心中驚恐,畢竟如今的大明官軍的軍紀實在不怎麽樣。據說潘可大率領的池州兵就在桐城城郊搶掠過,因此才沒有放他們入城。


    潘可大遠道而來,就是為了救援桐城,卻被桐城知縣要求遠離縣城,轉而紮營在二十裏外的掛車河西岸,也難怪潘可大的心中會很憋屈。


    張鹿安又隨著方以智和孫臨繼續往前走,終於來到了桐城縣衙所在地。


    桐城縣衙位於桐城的中心靠近西北方向,縣衙的正前方是一個高大的照壁,照壁上繪製有桐城的山川地形圖。


    照壁的後麵是宣化坊,一個高大的牌坊,兩邊各有一個石製瑞獸坐著。


    宣化坊的東側是申明亭,西側是旌善亭,分別處理民間糾紛和簡單的訴訟等事宜。


    宣化坊的後方約十八步,就是縣衙大門,大門的西側有個木架,木架上有一個“鳴冤鼓”,顯得非常破舊。


    縣衙大門口站立著四名衙役,孫臨都認識,簡單說了兩句,就帶著張鹿安等人入內。


    張鹿安等人進入大門以後,是一條長長的甬道,甬道的東側布局著寅賓館,為來賓居住之用;


    寅賓館的後方是衙神廟和土地祠,再後方就是縣衙三班:快班、皂班和壯班的辦公地點。


    甬道的西側布局著膳館,就是整個縣衙的食堂;膳館的後麵是監獄和獄神廟。


    繼續往前走,就到了儀門,儀門比較高大,兼具了防守和美觀功能,進了儀門以後,正對麵就是一個戒石坊,上麵刻著“民脂民膏,爾俸爾祿,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是大明太祖洪武爺頒布的十六字官吏戒言。


    此處就有了一定的言語聲音,到處都有走來走去、麵色匆匆的基層吏員。東邊是吏、戶、禮三房,三房之後是典吏衙門;


    西邊是兵、刑、工三房,三房之後是吏舍;


    孫臨帶著張鹿安等人繞過戒石坊,就來到了一處月台。


    張鹿安將潘鐵柱和呂氏兄弟三人留下,囑咐他們等張撿返回後,在此地等著自己。


    孫臨、方以智和張鹿安三人則繼續沿著樓梯走上了月台,站在月台上,就可以看到桐城縣衙大堂;大堂的東側是架閣庫,西側是承發房。


    方以智走向前,向著大堂西側的承發房表明來意,承發郎連忙走向堂內稟報,


    不久就聽到了一陣匆匆的腳步聲。


    張鹿安抬頭望去,看到一個年紀輕輕,身材非常矮小瘦削之人,穿著一身看上去至少大了好幾碼的官服,頭上的烏紗帽也是大了整整一圈,看上去十分滑稽。


    張鹿安身旁的方以智和孫臨紛紛拱手作揖,口稱:“見過陳大人。”


    張鹿安心知此人就是陳爾銘無疑了,想著這個時代的文武差別,雖然很不情願,但是自己還是得遵守,於是試圖跪下拜見陳爾銘。


    隻是膝蓋剛一彎曲,就被陳爾銘一把拉住,口中道:


    “張都司不必如此。”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白衣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石源中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石源中生並收藏明末之白衣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