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建軍思想
隨著張一川的撤離,張鹿安所率領的梅山營暫時安全了。
張鹿安得知牟文綬就在不遠處後,親自帶人去拜見了他,牟文綬倒是體諒梅山營,同意停留數日,掩護梅山營帶著老百姓走回壽州一帶。
關於物資分配問題,因為需要安撫老百姓,梅山營占據了幾乎全部的糧草,其他的武器裝備、金銀珠寶,一律按照二八分成,梅山營可以拿到兩成。
張鹿安對於這個結果還算是比較滿意的,兩成雖然少了點,但是論起實際對戰成績來說,還算公平,關鍵還指望牟文綬在上峰詢問時幫忙說話。
當初讓劉體仁想辦法埋了一些,不知道他到底埋了多少,回頭有時間了再過來取走。
誰還能沒有預留一手?
張鹿安與牟國卿做好物資交接後,正式告辭,然後跟著陸路大軍,開始往壽州方向行進。
孟大海率領的水營則拉著大量的糧草和一部分霍丘、固始百姓從水路返回了。
於是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出現了一支長長的行軍隊伍,張鹿安帶著士兵行走在最後方作掩護,隊伍的前方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僅有的幾匹馬被完全交給傳令兵使用,其他人包括張鹿安在內,都是步行前進。
傳令兵西來東往,不間斷地匯報著一切安定的消息。
幸好沒有什麽波折,張鹿安看著身邊的士兵們,個個疲憊至極,大部分人都被包紮了,有人傷到了頭部,有的人傷到了胳膊,還有的人傷到了脖子……
行軍隊列也是非常勉強,加上大家的服裝各異,從遠處看,就像是一隊乞丐在行軍。
張鹿安痛定思痛總結,經過這次戰鬥,深刻體會到士兵的訓練和裝備的重要性,暗自下定決心,這次一定要去趟淮安,向暫領鳳陽巡撫的朱大典,多爭取一些練兵的時間和其他的資源。
不能讓士兵再像這次一樣,完全憑著一腔熱血去拚殺了。
都是一些熱血的漢子,就這樣一個個奮勇拚殺,直到倒下,活下來的人也是傷痕累累,而如果配備更好的鎧甲和武器,他們的傷亡就會減少很多。
而不是像現在幾乎全軍覆沒的樣子,當初如果不是劉體仁突然帶領2500名孩兒兵突然參戰,張鹿安、張文率領的梅山營能有幾個人可以活下來?
張鹿安是知道這次梅山營經過一係列重創,基本上被打癱了,這下又得重新組建了。
而組建新的梅山營,首先就是兵員問題,軍官應該是夠用了,幾百個受傷幸存下來的,都有戰場經驗,慢慢地都可以培養成軍官。水營暫時應該是夠的,陸營的兵員可以從年滿16歲以上的孩兒兵中挑選,也可以豎起招兵旗看看遠近有沒有主動投軍的人,甚至還可以從兩千多名俘虜中來挑選;
最令人張鹿安頭疼的還是第二點武器裝備問題,想要練成精兵非一朝一夕的,需要慢慢的磨煉,但是就像這次如果能夠擁有更多的鎧甲護身、擁有更多的盾牌護體,相信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傷亡。
光是冷兵器肯定是不行的,牟家軍的火器隊給張鹿安印象並不好,射速慢不說,而且受天氣影響太大,但是火器隊帶來的震懾力卻是比較大的。
第三點是軍營文化建設方麵,內部軍隊建設的同時,有必要在外部建立一支可以慰問演出的隊伍,正陽關傷員存活率大增就很說明一個問題,很多時候女性具有天生的優勢。
第四點將士的待遇問題和獎懲紀律問題,基本待遇肯定還是和以前一樣,獎懲還有待商榷。這次作戰雖然沒有出現傷害百姓的現象,但是不聽從指揮的現象大量存在,比如容令漳聽到陳新雲逝世後,就率先不聽命令,帶人向前廝殺。以後一定要想辦法把這些人磨煉一番,用好這股銳氣,但是一定要有紀律意識……
因為包含大量的老弱,行軍速度不快,張鹿安有著充分的時間來思考上述那些問題。
整個大軍經過兩天的行軍終於到達了壽州, 劉廷桂已經趕到了壽州城,張鹿安將傷員、俘虜和百姓都交給他,讓劉體仁和劉佐臨輔佐,剩下的都交給他來安排和處理。
張鹿安則帶著潘鐵柱,讓張文挑選五十人隨行護衛趕回了正陽關。
因為這次進軍損失巨大,正陽關關城裏也是哀聲一片,讓張鹿安的心裏很不好受。
張鹿安先後看望了父親張可道和陳新薄,報告說了想去親自拜見朱大典的想法。
張可道和陳新薄猶豫了一下,最後表示同意,但是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派一個年長厚重的人跟著一起去。
選來選去沒有特別合適的,最後隻能安排了陳新薄的四弟陳新天來出麵陪同一塊前往淮安,陳新天在梅山營本來就是管理糧草的,他以梅山營管理後勤的名義前去申領糧草,也有一定道理,隻是自從陳新雲在西濠河戰死之後,陳新天仿佛對軍旅生涯非常厭惡一般,不想再待在軍中了。
陳新薄親自出麵做工作,陳新天也隻是表示願意去陪同去趟淮安,返回後就要交接軍中的職位,他隻想過回正常的生活,眾人無奈隻能答應下來。
張鹿安的心情因此更加不好,但是有些事情還是一定要做。
這一段時間的征戰頻繁,出現了大量的傷員,幾乎都集中在正陽關的醫館裏,張鹿安無論如何還是得過去看看。
張鹿安告訴王朝,他的母親還活著,此時就在壽州,等他傷好後,就可以到壽州去看望她。王朝聽到後很高興,不停的說著一些話。張鹿安安慰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等張鹿安轉身的時候,正好碰到了陳利芸,陳利芸的眼睛紅腫,這段時間她已經失去了一位伯父一個叔叔,張鹿安內疚的安慰道:“陳利芸,三叔的死,我很抱歉。”
陳利芸咬著嘴唇不說話,走開了,突然定住,回頭看著張鹿安,說道:“不怪你,可能就是天意如此吧。你下次去前線,也一定要注意安全,容嬸嬸在家裏真的很擔心你。”
這也是張鹿安第一次主動跟陳利芸說句話,陳利芸也難得的回應了。
張鹿安走到陳利芸的身邊說道:“我還好,沒有受傷,所有覺得我年齡小,都是非常照顧我。”
“那也不能大意,連張撿都傷成了那樣,看的真叫人心驚肉跳。”
“張撿那是真的超常發揮,也令我吃驚不已,或許是李大哥的死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血性吧。戰場廝殺確實殘酷無比,如果有選擇,誰都願意躲在書院裏繼續讀書。”
“那些詩句真的都是你作的?”陳利芸突然有些害羞的問道。
“當然,千真萬確,如假包換。”張鹿安大言不慚地說道。
出於轉移陳利芸傷心的注意力,也有自我顯擺的心理作祟,張鹿安又再次說道:“利芸姐姐,在下最近征戰沙場,偶有心得,特創作一首七言絕句,利芸姐姐可以幫忙品鑒一番。”
陳利芸與張鹿安是同年生人,比張鹿安大一個月零兩天,其實她不愛紅裝愛武裝,對於文學賞鑒並不擅長,但是張鹿安此時這麽一說,也不好直接顯現出來,口中喃喃地說道:“請念來。”
張鹿安厚顏無恥地念道:“這首詩詩名叫竹石,代表了本人的心所向往。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注1)
不知道利芸姐姐覺得怎麽樣?”
陳利芸把張鹿安的詩句一句一句反複念叨,終於開口說了一句:“甚好。”
不遠處,扶著張可道出來散步的容母,兩人正好看到張鹿安和陳利芸在一塊說著話,張可道笑著說道:
“難得他們聊得來,隻是鹿安的身高比人家女孩子矮了一個頭哇。”
容母微皺著眉毛說道“鹿安還小,長大了也不至於矮這麽多。他倆若能兩情相悅那是再好不過了,省的咱們還打著人家利萱的主意。”
張可道還想反駁,正巧這個時候留守正陽關的劉體謙過來報告,陳新薄請張可道和張鹿安一起去他家,陳新天也在那邊,大家再詳細商量一下拜會朱大典的一些細節問題。
容氏隻得走上前去叫張鹿安,破壞了張鹿安與陳利芸之間的首次文學探討。
注:出自清朝鄭燮的《竹石》。
(本章完)
隨著張一川的撤離,張鹿安所率領的梅山營暫時安全了。
張鹿安得知牟文綬就在不遠處後,親自帶人去拜見了他,牟文綬倒是體諒梅山營,同意停留數日,掩護梅山營帶著老百姓走回壽州一帶。
關於物資分配問題,因為需要安撫老百姓,梅山營占據了幾乎全部的糧草,其他的武器裝備、金銀珠寶,一律按照二八分成,梅山營可以拿到兩成。
張鹿安對於這個結果還算是比較滿意的,兩成雖然少了點,但是論起實際對戰成績來說,還算公平,關鍵還指望牟文綬在上峰詢問時幫忙說話。
當初讓劉體仁想辦法埋了一些,不知道他到底埋了多少,回頭有時間了再過來取走。
誰還能沒有預留一手?
張鹿安與牟國卿做好物資交接後,正式告辭,然後跟著陸路大軍,開始往壽州方向行進。
孟大海率領的水營則拉著大量的糧草和一部分霍丘、固始百姓從水路返回了。
於是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出現了一支長長的行軍隊伍,張鹿安帶著士兵行走在最後方作掩護,隊伍的前方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僅有的幾匹馬被完全交給傳令兵使用,其他人包括張鹿安在內,都是步行前進。
傳令兵西來東往,不間斷地匯報著一切安定的消息。
幸好沒有什麽波折,張鹿安看著身邊的士兵們,個個疲憊至極,大部分人都被包紮了,有人傷到了頭部,有的人傷到了胳膊,還有的人傷到了脖子……
行軍隊列也是非常勉強,加上大家的服裝各異,從遠處看,就像是一隊乞丐在行軍。
張鹿安痛定思痛總結,經過這次戰鬥,深刻體會到士兵的訓練和裝備的重要性,暗自下定決心,這次一定要去趟淮安,向暫領鳳陽巡撫的朱大典,多爭取一些練兵的時間和其他的資源。
不能讓士兵再像這次一樣,完全憑著一腔熱血去拚殺了。
都是一些熱血的漢子,就這樣一個個奮勇拚殺,直到倒下,活下來的人也是傷痕累累,而如果配備更好的鎧甲和武器,他們的傷亡就會減少很多。
而不是像現在幾乎全軍覆沒的樣子,當初如果不是劉體仁突然帶領2500名孩兒兵突然參戰,張鹿安、張文率領的梅山營能有幾個人可以活下來?
張鹿安是知道這次梅山營經過一係列重創,基本上被打癱了,這下又得重新組建了。
而組建新的梅山營,首先就是兵員問題,軍官應該是夠用了,幾百個受傷幸存下來的,都有戰場經驗,慢慢地都可以培養成軍官。水營暫時應該是夠的,陸營的兵員可以從年滿16歲以上的孩兒兵中挑選,也可以豎起招兵旗看看遠近有沒有主動投軍的人,甚至還可以從兩千多名俘虜中來挑選;
最令人張鹿安頭疼的還是第二點武器裝備問題,想要練成精兵非一朝一夕的,需要慢慢的磨煉,但是就像這次如果能夠擁有更多的鎧甲護身、擁有更多的盾牌護體,相信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傷亡。
光是冷兵器肯定是不行的,牟家軍的火器隊給張鹿安印象並不好,射速慢不說,而且受天氣影響太大,但是火器隊帶來的震懾力卻是比較大的。
第三點是軍營文化建設方麵,內部軍隊建設的同時,有必要在外部建立一支可以慰問演出的隊伍,正陽關傷員存活率大增就很說明一個問題,很多時候女性具有天生的優勢。
第四點將士的待遇問題和獎懲紀律問題,基本待遇肯定還是和以前一樣,獎懲還有待商榷。這次作戰雖然沒有出現傷害百姓的現象,但是不聽從指揮的現象大量存在,比如容令漳聽到陳新雲逝世後,就率先不聽命令,帶人向前廝殺。以後一定要想辦法把這些人磨煉一番,用好這股銳氣,但是一定要有紀律意識……
因為包含大量的老弱,行軍速度不快,張鹿安有著充分的時間來思考上述那些問題。
整個大軍經過兩天的行軍終於到達了壽州, 劉廷桂已經趕到了壽州城,張鹿安將傷員、俘虜和百姓都交給他,讓劉體仁和劉佐臨輔佐,剩下的都交給他來安排和處理。
張鹿安則帶著潘鐵柱,讓張文挑選五十人隨行護衛趕回了正陽關。
因為這次進軍損失巨大,正陽關關城裏也是哀聲一片,讓張鹿安的心裏很不好受。
張鹿安先後看望了父親張可道和陳新薄,報告說了想去親自拜見朱大典的想法。
張可道和陳新薄猶豫了一下,最後表示同意,但是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派一個年長厚重的人跟著一起去。
選來選去沒有特別合適的,最後隻能安排了陳新薄的四弟陳新天來出麵陪同一塊前往淮安,陳新天在梅山營本來就是管理糧草的,他以梅山營管理後勤的名義前去申領糧草,也有一定道理,隻是自從陳新雲在西濠河戰死之後,陳新天仿佛對軍旅生涯非常厭惡一般,不想再待在軍中了。
陳新薄親自出麵做工作,陳新天也隻是表示願意去陪同去趟淮安,返回後就要交接軍中的職位,他隻想過回正常的生活,眾人無奈隻能答應下來。
張鹿安的心情因此更加不好,但是有些事情還是一定要做。
這一段時間的征戰頻繁,出現了大量的傷員,幾乎都集中在正陽關的醫館裏,張鹿安無論如何還是得過去看看。
張鹿安告訴王朝,他的母親還活著,此時就在壽州,等他傷好後,就可以到壽州去看望她。王朝聽到後很高興,不停的說著一些話。張鹿安安慰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等張鹿安轉身的時候,正好碰到了陳利芸,陳利芸的眼睛紅腫,這段時間她已經失去了一位伯父一個叔叔,張鹿安內疚的安慰道:“陳利芸,三叔的死,我很抱歉。”
陳利芸咬著嘴唇不說話,走開了,突然定住,回頭看著張鹿安,說道:“不怪你,可能就是天意如此吧。你下次去前線,也一定要注意安全,容嬸嬸在家裏真的很擔心你。”
這也是張鹿安第一次主動跟陳利芸說句話,陳利芸也難得的回應了。
張鹿安走到陳利芸的身邊說道:“我還好,沒有受傷,所有覺得我年齡小,都是非常照顧我。”
“那也不能大意,連張撿都傷成了那樣,看的真叫人心驚肉跳。”
“張撿那是真的超常發揮,也令我吃驚不已,或許是李大哥的死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血性吧。戰場廝殺確實殘酷無比,如果有選擇,誰都願意躲在書院裏繼續讀書。”
“那些詩句真的都是你作的?”陳利芸突然有些害羞的問道。
“當然,千真萬確,如假包換。”張鹿安大言不慚地說道。
出於轉移陳利芸傷心的注意力,也有自我顯擺的心理作祟,張鹿安又再次說道:“利芸姐姐,在下最近征戰沙場,偶有心得,特創作一首七言絕句,利芸姐姐可以幫忙品鑒一番。”
陳利芸與張鹿安是同年生人,比張鹿安大一個月零兩天,其實她不愛紅裝愛武裝,對於文學賞鑒並不擅長,但是張鹿安此時這麽一說,也不好直接顯現出來,口中喃喃地說道:“請念來。”
張鹿安厚顏無恥地念道:“這首詩詩名叫竹石,代表了本人的心所向往。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注1)
不知道利芸姐姐覺得怎麽樣?”
陳利芸把張鹿安的詩句一句一句反複念叨,終於開口說了一句:“甚好。”
不遠處,扶著張可道出來散步的容母,兩人正好看到張鹿安和陳利芸在一塊說著話,張可道笑著說道:
“難得他們聊得來,隻是鹿安的身高比人家女孩子矮了一個頭哇。”
容母微皺著眉毛說道“鹿安還小,長大了也不至於矮這麽多。他倆若能兩情相悅那是再好不過了,省的咱們還打著人家利萱的主意。”
張可道還想反駁,正巧這個時候留守正陽關的劉體謙過來報告,陳新薄請張可道和張鹿安一起去他家,陳新天也在那邊,大家再詳細商量一下拜會朱大典的一些細節問題。
容氏隻得走上前去叫張鹿安,破壞了張鹿安與陳利芸之間的首次文學探討。
注:出自清朝鄭燮的《竹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