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不完美的解救(一)
崇禎六年七月七日
就在旅順城被攻陷之時,張鹿安所帶領的五艘船也已經接近了距離最近的楊家口。船上裝載著數百斤艱難籌措到的火藥、還有數千顆鉛彈以及其他軍備器材等,張鹿安希望能夠給孤軍奮戰的東江將士們一點實際的支持。
當初於六跟著張喜去往寧海幫忙溝通芝罘島租地事宜,聽說張鹿安要駕船遠去東江送物資,他也想一同前往。
於是呼張鹿安除了帶了五十名自家的族兵,還有張喜、郭亮、張撿和陰六一同前往,加上於六的護衛二十名,五艘船組成的小船隊就有七十餘名可以作戰的人員。
張鹿安和於六、張撿、陰六、郭亮都在顧國棟執掌的旗艦之上,所謂的旗艦,也就是稍微大一點的沙船而已,且都是單桅船。
從福山出發,一路經過廟島、砣磯島和隍城諸島,一路上荒蕪一片,鮮有冒煙的存在,簡直毫無生氣。原來島上條件惡劣,條件艱苦,近幾年的戰亂又導致大量的百姓死亡,東江和登萊兩地的水師力量也損失殆盡,明廷確實沒有能力來完全掌控這些島嶼。
除了廟島距離蓬萊太近,留有駐軍以外,砣磯島以北,竟然毫無駐軍。原來進駐的官軍們,在將孔、耿勢力趕出登萊以後,也陸續返回到山東。一部分開赴河南平叛,一部分義勇歸農。登萊巡撫手中也實在沒有多餘的兵力可以完全控製這麽多島嶼。每個島上,隻有寥寥的十數家漁民在堅持。每個月官府隻是有偶爾的排些巡邏船的到來,一是收收漁稅,二來就是宣示一下主權罷了。
這些親眼看到過的情況,讓張鹿安若有所思。作為後世太祖的忠實粉絲,他深知根據地的重要性。無論如何,都不能完全受製於人。帶著這些思緒,他們的船隻在楊家口靠岸了。
與想象中的戒備森嚴不同,楊家口到處混亂一片,張鹿安等人踏著木板上岸,抓住一個驚慌失措逃難的難民一問,原來是建奴已經攻進旅順城,旅順城內正在廝殺之中,距離陷落隻是時間問題了。而他們的水師遊擊將軍王廷瑞率領心腹,帶著一百各類戰船,根本沒有執行對抗後金水師的任務,而是擅自逃離戰場,投奔皮島沈世魁去了。
張鹿安的周邊瞬間罵聲一片,大家都把王廷瑞的祖先反複問候了一遍。
張鹿安保持住了遠超他年齡的清醒,止住大家的喧鬧,然後說道“於大哥,你趕緊組織楊家口本地的百姓,盡快上船,能接多少,就接多少。相信不久以後,建奴的陸師和水師都會趕到了,咱們可應付不了。”
於六佩服張鹿安小小年紀的沉著冷靜,帶領手下二十名,從棧橋處跑過去,大聲呼喊著,讓老百姓趕緊上船,聲稱可以帶領大家離開。
老百姓們多是一愣一下然後繼續我行我素,準備逃到山裏躲避一些時日,對於這些突然出現的陌生人,當地人懷有深深的戒備之心。
張鹿安看見此處大急,讓陰六扛起一個之前準備好的大明龍旗,讓張撿拿著一麵鑼不停的敲打著,同時幫忙大聲呼喊勸說大家往碼頭集中。張鹿安登上了碼頭邊上的了望台,看著下麵逐漸聚集起來的一小部分不明情況的人群,大聲疾呼道:“大家不要吵鬧,同胞們,建奴就要來了,咱們都是大明人,趕緊上船,我們送你們到登州,那裏可以活命!”
原以為多少還有人應一兩聲,沒有想到一些人看到是一個孩子在吼叫,起哄聲四起繼續我行我素,紛紛散開。
原來自己身上並沒有那種王霸之氣,這些人壓根都不願意聽自己的!
張鹿安很鬱悶。
但是更鬱悶的是,他站在高台上,已經看到東邊有大量的煙塵四起,很明顯是後金偵騎出現。
不一會就冒出了二十餘名執行偵查任務的後金夜不收。他們十分囂張的到處砍殺平民,搶奪財物。
領頭的是一名身穿白甲的巴牙喇拔仕庫車爾和,他是女真王甲部人,王甲部就是以前的完顏部,那可是金朝真正的皇族。王甲部之前被努爾哈赤揍的受不了,就幹脆全部投降了。因為比較善戰,軍中地位還算比較高的。車爾和是現在的軍中大將葉臣的第三子。後金處於急速上升期,一切的升遷都是靠軍功取得,哪怕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也是一樣。
這不是車爾和第一次執行偵查任務,作為戰場老兵,知道旅順城已破,接下來就要派兵收取旅順其他地方。杜承功和曹德純已經接到命令,帶領所部來收取旅順西部的楊家口和雙島等處。
車爾和為了搶功,帶著自己手下的二十名披甲人,就敢先行直接向楊家口殺來。車爾和看著旁邊的披甲人在準備砍殺一個平民,大叫一聲“嗨,別殺人,帶回去,奴隸,可以種地”。
旁邊的披甲人收起了砍刀,然後取出繩子把平民給綁了起來。
車爾和的手下則告訴他,山下突然出現了五艘船隻,還出現了大明龍旗,但是並沒有看到多少明軍。這一切都讓車爾和興奮。他命令兩名騎兵回去報信,並通知杜、曹二人加快行軍,快點趕到;另一麵安排三人留下來看守俘虜。他帶領剩下的十五名披甲人騎著戰馬,開始向山下奔去,後金的巴牙喇兵多為一騎兩馬,因此速度很快。
張鹿安站的高看的遠,因此大喊,一邊讓陰六通知於六帶人準備上船,不要再去收攏那些不聽話的老百姓了。另一邊趕緊爬下了望台。張鹿安大聲的叫著“建奴來了,大家夥快隨我登船啊”。說罷先行帶著張撿往船上跑去,上船後,就通知顧國棟趕緊解纜,通知其他四艘船隻隨時準備撤離。他站在了望台上看著那飛馳而來的鐵騎,心裏就沒有底,也許就是慫,他對於身邊這些穿著布衣,沒有絲毫防護裝具的家丁和族兵真的沒有信心。
張鹿安讓張喜組織族兵下船,分列棧橋兩邊,讓老百姓排好隊,有序上船。
果然很多原本持觀望態度的老百姓,聽到呐喊聲,自己也看到了遠處的山頭有很多建奴騎兵衝了下來,那氣勢太強了。
於六接到陰六的通知,也派人將手下迅速的集齊,然後開始向棧橋退去。
但是老百姓們太慌了,慌亂之下,很多老百姓被擠下了海,還有多名老弱婦孺。於六趕緊命令手下下去救援,這就延緩了上船時間。老百姓越慌亂,就會越出錯,導致棧橋的入口處亂成一鍋粥,堵成一團。
於六意識到眼下必須為老百姓爭取下時間,因此大叫道“帶把的爺們,跟老子一起去攔住建奴。”
張鹿安見此大驚,於六一行隻有二十一人,如果直接衝向建奴,肯定很快就會非死即傷。如果此次東江之行有個三長兩短,那和於家肯定是交代不了的。
張鹿安不顧張喜的強烈反對,帶著張撿就在此下船。張喜無奈,歎口氣,命令手下十個人繼續指揮著老百姓上船。他帶著剩下的四十名族兵跟著張鹿安的身後,通過擁擠的棧橋往前走去。
棧橋太急了,一時間更加混亂,又有多人落水,好在都被及時救上來。
張喜畢竟年齡大經驗足,開始大吼著禁止通行,然後分段讓百姓依次通過,一些雜物雜貨,都被強製性扔到海裏,畢竟船隻承載力有限,隻能允許人上船。老百姓的東西很多都是攢了很久的,不願意扔,張喜就拿著皮鞭使勁的抽,直到百姓負痛將東西扔掉。
張鹿安非常無奈,雖然換個立場的話,能夠理解。但是眼下都生死時刻了,還放不下身外之物?他非常認可張喜的處理。
在張喜的強勢處理以及族兵的幫助下,棧橋上的百姓陸陸續續登上船上,但是水營內的老百姓又擁擠了起來,紛紛湧向棧橋,眼看著棧橋又要被堵塞。
張喜於是站在棧橋橋頭,手拿著皮鞭,令另外幾名族兵拿著棍子分列兩排站著。要求老百姓們排隊依次踏上棧橋。
為了盡可能多救一些百姓,張鹿安命令先裝滿一船的百姓,就開往北隍城島,然後放下百姓後,再返回這裏接眾人。
突然看到一個身強體壯的男子,拉著一個老婦人,將路過的人都擠走,引來旁人罵聲一片,紛紛責怪他插隊。可是他仍然我行我素,老婦人羞愧的以手遮麵,他卻滿不在乎。
張鹿安示意張喜將之攔下,那男人大怒道“讓俺娘先過”。
老婦人趕緊道歉道“對不住各位了,兒啊,不要跟官軍這樣說話,他們是救俺們的”。
“他們算什麽官軍……”該男子繼續吼叫。
越是慌亂越是出現混亂,如果不加以製止,那就完了。情況緊急,張喜命令兩旁族兵上前要把該男子逮住,可是該男子的武力值倒是不低,甚至將兩名族兵打下棧橋,掉落水中。
張鹿安知道這樣混亂可不行,大喊一聲“嗨,兀那漢子,看你身手這麽好,怎麽不去打建奴?你以為你一個人能夠打的過我們這些人嗎?我如果下令放箭,你們娘倆都死定了。”
該男子停下來,果然看到張鹿安的身後,有數名族兵已經張弓搭箭,瞄準自己。他手無寸鐵,害怕傷了自己老娘,隻好束手就擒。
張鹿安上前命令道:把他拉到一邊,其他人繼續通過。棧橋一下子又恢複到了車水馬龍的情況。
張鹿安讓張撿把該男子綁了起來,押在一邊。然後獨自來到了這名老婦人身邊,簡單詢問了一下。說是老婦人,其實年才四十多,隻是生活苦,把她磨煉的特別顯老。
該男子是她的兒子,兩人來自於旅順的趙家莊,她兒子名叫趙西文,她丈夫之前已經追隨大將張盤,早已經戰死,她一個人將趙西文拉扯大。趙西文本來是旅順城中的一名鄉勇,在後金大兵壓境之際,他夜縋城下逃走。
張鹿安沒有太多的時間閑聊,就打斷了婦人的說法
老婦人跪下苦苦哀求張喜,讓他饒了自己的兒子。
張喜示意張鹿安才是做主的人。
老婦人又轉而跪向張鹿安。
張鹿安命張撿將老婦人扶起來,然後快步的走向趙西文說道:
“原來你還是一名逃兵”。
“俺是逃兵,但是情有可原,俺是擔心俺娘沒人照顧”趙西文辯解道。
“好的,眼下情況危急,我可以讓你娘先上船,你敢不敢跟我一起抵抗建奴,掩護更多的百姓逃出生天?你若戰死,我養汝母。怎麽樣?你不會連我這個少年也不如吧?”
“好,俺跟你幹,你讓俺娘先走。”
張鹿安示意張撿給趙西文鬆綁,趙西文朝著自己母親,立刻跪下,磕了一個頭,故意大叫道“目前,這位小公子說可以保證您的生活,兒子就隨他打建奴了。您老保重。”
趙母大哭不止。
張鹿安知道趙西文大叫是讓旁邊人都知道張鹿安的承諾,為其母親爭取更多的可能。
骨肉分離雖然有些殘酷,眼下不是顧及那麽多的時候,張鹿安讓張撿拉著趙母,插個隊向前排隊上船。
然後讓手下遞給趙西文一把大刀,說道“趙西文,是你言而有信的時候了。我現在任命你為鄉勇統領,你把這些人中的壯漢都給我集中起來,讓婦孺先上船。”
趙西文也不廢話,拿起砍刀就跑到一處高處用當地土語方言大叫道“老少爺們,都給老子站出來,公子有令讓婦孺先上船。是個爺們,滿十三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都給老子走出來,跟我一起去堵住建奴,為自家老弱婦孺爭取一線生機。如果繼續往前走的,那就不是帶把的,是跟老弱搶路,丟你祖宗的臉……”。
張鹿安沒有想到的情況還是出現了,趙西文的這一嗓子比自己喊那麽久有用多了。果然老百姓還是更願意相信和聽從自己熟悉的人的命令。
隻見老百姓中的男人們紛紛站了出來,有些年齡較小的男孩子也想擠出來,被趙西文給推了回去,說道“小屁孩先回去,長大了有你們殺敵的時候”。
趙西文很快就集合了一百名男丁,然後來到張鹿安麵前躬身道“回稟公子,已經集合百名鄉勇,請公子示下。”
張鹿安很滿意趙西文的效率,說道“做的好!讓大家都跟我走”,說著大踏步的向前而去,趙西文等人紛紛跟進。
(本章完)
崇禎六年七月七日
就在旅順城被攻陷之時,張鹿安所帶領的五艘船也已經接近了距離最近的楊家口。船上裝載著數百斤艱難籌措到的火藥、還有數千顆鉛彈以及其他軍備器材等,張鹿安希望能夠給孤軍奮戰的東江將士們一點實際的支持。
當初於六跟著張喜去往寧海幫忙溝通芝罘島租地事宜,聽說張鹿安要駕船遠去東江送物資,他也想一同前往。
於是呼張鹿安除了帶了五十名自家的族兵,還有張喜、郭亮、張撿和陰六一同前往,加上於六的護衛二十名,五艘船組成的小船隊就有七十餘名可以作戰的人員。
張鹿安和於六、張撿、陰六、郭亮都在顧國棟執掌的旗艦之上,所謂的旗艦,也就是稍微大一點的沙船而已,且都是單桅船。
從福山出發,一路經過廟島、砣磯島和隍城諸島,一路上荒蕪一片,鮮有冒煙的存在,簡直毫無生氣。原來島上條件惡劣,條件艱苦,近幾年的戰亂又導致大量的百姓死亡,東江和登萊兩地的水師力量也損失殆盡,明廷確實沒有能力來完全掌控這些島嶼。
除了廟島距離蓬萊太近,留有駐軍以外,砣磯島以北,竟然毫無駐軍。原來進駐的官軍們,在將孔、耿勢力趕出登萊以後,也陸續返回到山東。一部分開赴河南平叛,一部分義勇歸農。登萊巡撫手中也實在沒有多餘的兵力可以完全控製這麽多島嶼。每個島上,隻有寥寥的十數家漁民在堅持。每個月官府隻是有偶爾的排些巡邏船的到來,一是收收漁稅,二來就是宣示一下主權罷了。
這些親眼看到過的情況,讓張鹿安若有所思。作為後世太祖的忠實粉絲,他深知根據地的重要性。無論如何,都不能完全受製於人。帶著這些思緒,他們的船隻在楊家口靠岸了。
與想象中的戒備森嚴不同,楊家口到處混亂一片,張鹿安等人踏著木板上岸,抓住一個驚慌失措逃難的難民一問,原來是建奴已經攻進旅順城,旅順城內正在廝殺之中,距離陷落隻是時間問題了。而他們的水師遊擊將軍王廷瑞率領心腹,帶著一百各類戰船,根本沒有執行對抗後金水師的任務,而是擅自逃離戰場,投奔皮島沈世魁去了。
張鹿安的周邊瞬間罵聲一片,大家都把王廷瑞的祖先反複問候了一遍。
張鹿安保持住了遠超他年齡的清醒,止住大家的喧鬧,然後說道“於大哥,你趕緊組織楊家口本地的百姓,盡快上船,能接多少,就接多少。相信不久以後,建奴的陸師和水師都會趕到了,咱們可應付不了。”
於六佩服張鹿安小小年紀的沉著冷靜,帶領手下二十名,從棧橋處跑過去,大聲呼喊著,讓老百姓趕緊上船,聲稱可以帶領大家離開。
老百姓們多是一愣一下然後繼續我行我素,準備逃到山裏躲避一些時日,對於這些突然出現的陌生人,當地人懷有深深的戒備之心。
張鹿安看見此處大急,讓陰六扛起一個之前準備好的大明龍旗,讓張撿拿著一麵鑼不停的敲打著,同時幫忙大聲呼喊勸說大家往碼頭集中。張鹿安登上了碼頭邊上的了望台,看著下麵逐漸聚集起來的一小部分不明情況的人群,大聲疾呼道:“大家不要吵鬧,同胞們,建奴就要來了,咱們都是大明人,趕緊上船,我們送你們到登州,那裏可以活命!”
原以為多少還有人應一兩聲,沒有想到一些人看到是一個孩子在吼叫,起哄聲四起繼續我行我素,紛紛散開。
原來自己身上並沒有那種王霸之氣,這些人壓根都不願意聽自己的!
張鹿安很鬱悶。
但是更鬱悶的是,他站在高台上,已經看到東邊有大量的煙塵四起,很明顯是後金偵騎出現。
不一會就冒出了二十餘名執行偵查任務的後金夜不收。他們十分囂張的到處砍殺平民,搶奪財物。
領頭的是一名身穿白甲的巴牙喇拔仕庫車爾和,他是女真王甲部人,王甲部就是以前的完顏部,那可是金朝真正的皇族。王甲部之前被努爾哈赤揍的受不了,就幹脆全部投降了。因為比較善戰,軍中地位還算比較高的。車爾和是現在的軍中大將葉臣的第三子。後金處於急速上升期,一切的升遷都是靠軍功取得,哪怕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也是一樣。
這不是車爾和第一次執行偵查任務,作為戰場老兵,知道旅順城已破,接下來就要派兵收取旅順其他地方。杜承功和曹德純已經接到命令,帶領所部來收取旅順西部的楊家口和雙島等處。
車爾和為了搶功,帶著自己手下的二十名披甲人,就敢先行直接向楊家口殺來。車爾和看著旁邊的披甲人在準備砍殺一個平民,大叫一聲“嗨,別殺人,帶回去,奴隸,可以種地”。
旁邊的披甲人收起了砍刀,然後取出繩子把平民給綁了起來。
車爾和的手下則告訴他,山下突然出現了五艘船隻,還出現了大明龍旗,但是並沒有看到多少明軍。這一切都讓車爾和興奮。他命令兩名騎兵回去報信,並通知杜、曹二人加快行軍,快點趕到;另一麵安排三人留下來看守俘虜。他帶領剩下的十五名披甲人騎著戰馬,開始向山下奔去,後金的巴牙喇兵多為一騎兩馬,因此速度很快。
張鹿安站的高看的遠,因此大喊,一邊讓陰六通知於六帶人準備上船,不要再去收攏那些不聽話的老百姓了。另一邊趕緊爬下了望台。張鹿安大聲的叫著“建奴來了,大家夥快隨我登船啊”。說罷先行帶著張撿往船上跑去,上船後,就通知顧國棟趕緊解纜,通知其他四艘船隻隨時準備撤離。他站在了望台上看著那飛馳而來的鐵騎,心裏就沒有底,也許就是慫,他對於身邊這些穿著布衣,沒有絲毫防護裝具的家丁和族兵真的沒有信心。
張鹿安讓張喜組織族兵下船,分列棧橋兩邊,讓老百姓排好隊,有序上船。
果然很多原本持觀望態度的老百姓,聽到呐喊聲,自己也看到了遠處的山頭有很多建奴騎兵衝了下來,那氣勢太強了。
於六接到陰六的通知,也派人將手下迅速的集齊,然後開始向棧橋退去。
但是老百姓們太慌了,慌亂之下,很多老百姓被擠下了海,還有多名老弱婦孺。於六趕緊命令手下下去救援,這就延緩了上船時間。老百姓越慌亂,就會越出錯,導致棧橋的入口處亂成一鍋粥,堵成一團。
於六意識到眼下必須為老百姓爭取下時間,因此大叫道“帶把的爺們,跟老子一起去攔住建奴。”
張鹿安見此大驚,於六一行隻有二十一人,如果直接衝向建奴,肯定很快就會非死即傷。如果此次東江之行有個三長兩短,那和於家肯定是交代不了的。
張鹿安不顧張喜的強烈反對,帶著張撿就在此下船。張喜無奈,歎口氣,命令手下十個人繼續指揮著老百姓上船。他帶著剩下的四十名族兵跟著張鹿安的身後,通過擁擠的棧橋往前走去。
棧橋太急了,一時間更加混亂,又有多人落水,好在都被及時救上來。
張喜畢竟年齡大經驗足,開始大吼著禁止通行,然後分段讓百姓依次通過,一些雜物雜貨,都被強製性扔到海裏,畢竟船隻承載力有限,隻能允許人上船。老百姓的東西很多都是攢了很久的,不願意扔,張喜就拿著皮鞭使勁的抽,直到百姓負痛將東西扔掉。
張鹿安非常無奈,雖然換個立場的話,能夠理解。但是眼下都生死時刻了,還放不下身外之物?他非常認可張喜的處理。
在張喜的強勢處理以及族兵的幫助下,棧橋上的百姓陸陸續續登上船上,但是水營內的老百姓又擁擠了起來,紛紛湧向棧橋,眼看著棧橋又要被堵塞。
張喜於是站在棧橋橋頭,手拿著皮鞭,令另外幾名族兵拿著棍子分列兩排站著。要求老百姓們排隊依次踏上棧橋。
為了盡可能多救一些百姓,張鹿安命令先裝滿一船的百姓,就開往北隍城島,然後放下百姓後,再返回這裏接眾人。
突然看到一個身強體壯的男子,拉著一個老婦人,將路過的人都擠走,引來旁人罵聲一片,紛紛責怪他插隊。可是他仍然我行我素,老婦人羞愧的以手遮麵,他卻滿不在乎。
張鹿安示意張喜將之攔下,那男人大怒道“讓俺娘先過”。
老婦人趕緊道歉道“對不住各位了,兒啊,不要跟官軍這樣說話,他們是救俺們的”。
“他們算什麽官軍……”該男子繼續吼叫。
越是慌亂越是出現混亂,如果不加以製止,那就完了。情況緊急,張喜命令兩旁族兵上前要把該男子逮住,可是該男子的武力值倒是不低,甚至將兩名族兵打下棧橋,掉落水中。
張鹿安知道這樣混亂可不行,大喊一聲“嗨,兀那漢子,看你身手這麽好,怎麽不去打建奴?你以為你一個人能夠打的過我們這些人嗎?我如果下令放箭,你們娘倆都死定了。”
該男子停下來,果然看到張鹿安的身後,有數名族兵已經張弓搭箭,瞄準自己。他手無寸鐵,害怕傷了自己老娘,隻好束手就擒。
張鹿安上前命令道:把他拉到一邊,其他人繼續通過。棧橋一下子又恢複到了車水馬龍的情況。
張鹿安讓張撿把該男子綁了起來,押在一邊。然後獨自來到了這名老婦人身邊,簡單詢問了一下。說是老婦人,其實年才四十多,隻是生活苦,把她磨煉的特別顯老。
該男子是她的兒子,兩人來自於旅順的趙家莊,她兒子名叫趙西文,她丈夫之前已經追隨大將張盤,早已經戰死,她一個人將趙西文拉扯大。趙西文本來是旅順城中的一名鄉勇,在後金大兵壓境之際,他夜縋城下逃走。
張鹿安沒有太多的時間閑聊,就打斷了婦人的說法
老婦人跪下苦苦哀求張喜,讓他饒了自己的兒子。
張喜示意張鹿安才是做主的人。
老婦人又轉而跪向張鹿安。
張鹿安命張撿將老婦人扶起來,然後快步的走向趙西文說道:
“原來你還是一名逃兵”。
“俺是逃兵,但是情有可原,俺是擔心俺娘沒人照顧”趙西文辯解道。
“好的,眼下情況危急,我可以讓你娘先上船,你敢不敢跟我一起抵抗建奴,掩護更多的百姓逃出生天?你若戰死,我養汝母。怎麽樣?你不會連我這個少年也不如吧?”
“好,俺跟你幹,你讓俺娘先走。”
張鹿安示意張撿給趙西文鬆綁,趙西文朝著自己母親,立刻跪下,磕了一個頭,故意大叫道“目前,這位小公子說可以保證您的生活,兒子就隨他打建奴了。您老保重。”
趙母大哭不止。
張鹿安知道趙西文大叫是讓旁邊人都知道張鹿安的承諾,為其母親爭取更多的可能。
骨肉分離雖然有些殘酷,眼下不是顧及那麽多的時候,張鹿安讓張撿拉著趙母,插個隊向前排隊上船。
然後讓手下遞給趙西文一把大刀,說道“趙西文,是你言而有信的時候了。我現在任命你為鄉勇統領,你把這些人中的壯漢都給我集中起來,讓婦孺先上船。”
趙西文也不廢話,拿起砍刀就跑到一處高處用當地土語方言大叫道“老少爺們,都給老子站出來,公子有令讓婦孺先上船。是個爺們,滿十三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都給老子走出來,跟我一起去堵住建奴,為自家老弱婦孺爭取一線生機。如果繼續往前走的,那就不是帶把的,是跟老弱搶路,丟你祖宗的臉……”。
張鹿安沒有想到的情況還是出現了,趙西文的這一嗓子比自己喊那麽久有用多了。果然老百姓還是更願意相信和聽從自己熟悉的人的命令。
隻見老百姓中的男人們紛紛站了出來,有些年齡較小的男孩子也想擠出來,被趙西文給推了回去,說道“小屁孩先回去,長大了有你們殺敵的時候”。
趙西文很快就集合了一百名男丁,然後來到張鹿安麵前躬身道“回稟公子,已經集合百名鄉勇,請公子示下。”
張鹿安很滿意趙西文的效率,說道“做的好!讓大家都跟我走”,說著大踏步的向前而去,趙西文等人紛紛跟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