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拜師和闖禍
張鹿安還不清楚自己平白無故就有了兩個師傅,剛吃過午食不久的他,很快困的就睡著了。
張可道來到了門外,想進去又有些猶豫。長年的在外打拚,使他已經失去了和自己孩子正常溝通的處理方法。
張撿正好上完茅房回來,趕緊拜見張可道,張可道輕輕的“噓”了一聲,示意別出聲。
“陸道長有說鹿安的腿沒事了吧?”
“回稟老爺知道,是的,陸道長已經來看過了,隻是說讓多休息就好了”。
透過午後的暖陽,張鹿安側身躺在床上,那微胖的大腦袋正好朝著外麵,原本白皙的臉龐,因為幾個月在外的風吹日曬,早已經有些黝黑的樣子。嘟嘟的小嘴巴好像在咀嚼些什麽好吃的。
“臭小子”,張可道笑罵了一聲,臉上流露出的是遮掩不掉的舔犢之情。
張撿趁機說了一句:老爺,少爺變化還是很大的,我們躲在院夼的時候,連王百戶都在誇少爺聰明伶俐呢。
“小聰明何足掛齒?再說了,利昭跟隨陳鏢頭行走江湖多年,認識人家院夼王糧長,人家估計隻是客氣的說一下而已。真要說來你們五個這次也多虧了人家,這份恩情一定要銘記於心。我們江湖中人,一向講究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切記,可以忘記別人欠你的,絕對不能忘記你欠別人的”。
張撿“嗯”肯定的點點頭。
張可道說完,然後慢騰騰的轉身回房了。
兩刻鍾過去了。
張撿來到屋內拽拽張鹿安的被子:少爺,少爺,老爺叫你。
張鹿安迷迷糊糊睜開眼,看到張撿後麵跟著的張可道,趕緊把被子一掀開,抬頭問道:爹,您有什麽事嗎?
張撿搬了一把椅子,讓張可道坐下來聊。
“鹿安,你應當知曉,凡事過猶不及,就比如這中午休息,睡得時間過長反而覺得更加困乏。此次遠行,你也算是經曆過生死的人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頑劣。現今世間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國朝內憂外患。東北和北方有外患,西北有內患,西南奢安之亂已經持續十年之久,東南紅毛鬼更是虎視眈眈。越是亂世,一技之長就顯得越重要。但是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沒有一個良好的基礎是不行的。因此為父決定,趁著這段時間養傷,你就先跟利昭複習一下功課。等傷好後,再跟丘無極道長練習一下防身術。待年底回到老家,再為你聘請名師”。
“可是爹,我這傷了腦袋,很多東西都忘記了,是不是應該再休息一段時間……”.
張鹿安實在不想這麽早就被束縛,聽到張撿說起了家底,就算不學無術,一輩子也會不愁吃不愁喝的。
“混賬!你老子我不是跟你商量,而是命令!你看看你大哥鹿鳴已經通過了崇禎三年的南直隸鄉試了,現在好歹也是一個舉人了,雖然去年春闈不利,但是以你大哥的才學,兩年後還是有考中進士的可能。哪怕你的姐姐,也是知書達理。就算你的姐夫馬應魁,都是熟讀詩書,現在雖然棄文從武,但是刀馬嫻熟。隻有你,文不成武不就的。眼下還敢推脫,真是反了你了……”作勢要開始全武行了。
“是,是,兒子聽從父親的吩咐。”張鹿安知道再強下去就得挨揍了,果斷先行服軟。
張撿覺得好玩,“噗嗤”笑出了聲。
張可道看不下去了:你們兩個小兔崽子一起去學,誰學不好,家法伺候!
張撿苦著一張臉和張鹿安一同退下去了。
神清宮前休憩草堂下,這裏就是臨時教室。
張鹿安和張撿過來的時候,意外的發現十六歲的陰六已經坐好了位置。
與這個時代的很多嚴師不同,陳利昭拿著幾本書麵帶玩味的微笑走了過來,看到端坐在矮凳上的三個大孩子紛紛起身。陳利昭輕輕點點頭。
“按道理說,應該延請專門名師的,但是眼下身在他鄉確實不便。所以父輩們便安排我教教你們文章,午時以後由丘師傅來給你們講解武術。你我父輩們也許不知道在哪裏看著呢,所以還請你們認真對待。”
“是”三人說的聲音一點也不齊整。
陳利昭嚴肅起來“爾等三人即為同窗,私下裏應該互幫互助。課堂上更要言語一致,整齊劃一。再來一遍”。
“是”這下好多了。
陳利昭接著說“今天我帶來了《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和之前從西昌帶來的《幼學瓊林》,咱們一步步來學……”
第一次當老師的陳利昭講課並不出色,與讀書相比,三個人都更喜歡聽陳利昭穿插一些五湖四海的故事。
第二天的武術課可就沒有那麽輕鬆了。丘無極本來就不願來,如果不是師叔苦口婆心的勸說自己,說有這一段造化,也是一種修行過程,他無論如何是不願來教這三個小屁孩。
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練法來訓練的。“習武之人,初在強身健體。想要筋骨強健,就要勤加苦練。猶如熟能生巧,苦練之後,自然反應快。眼手協調,身手自如。身手好,首要下盤穩重。按照先練下盤、再練拳法、再練兵器、最後練心法的順序,現在就是增強你們的腿部力量。”丘無極麵無表情的說著。
隻見雖然還是寒冬,但是張撿和陰六因為蹲馬步而額頭直冒大汗,兩條腿抖得跟篩糠似得,可是仍然在堅持著,因為丘無極真的會揍,揍起來很疼。
唯一相對舒服的就是張鹿安,因為腿還沒有好透,所以暫時不參與訓練。丘無極也懶得管他,
小孩子身體容易餓著,張鹿安跑到齋堂,找了半天都沒發現有什麽吃的。畢竟過了飯點,在本就食物匱乏的明末,找個隨時能吃的就更難了。
張鹿安找了很久,突然眼前一亮,發現了一個好久都沒有見到過的東西--紅薯。隻是這紅薯長得太磕磣了,不僅模樣小的可憐,而且特別的細長,比張鹿安的小胳膊粗不了多少。
張鹿安抱著好不容易找到的十來個紅薯來到外麵,本來想烤著吃,但是這麽小的紅薯,在上一世都是喂豬的料,用草灰烤熟的話,估計到時候也不剩下什麽了。
所以就搬了幾塊青磚,再從齋堂裏拿了一個陶鍋,盛上水,把紅薯洗幹淨後,放在鍋裏。然後用齋堂裏的火折子生了火。坐在台階上,邊燒火,邊樂嗬嗬的看著辛苦訓練的兩位同窗。
煮著吃就是沒有烤著吃聞起來那麽香,但是對於容易餓的半大小夥子來說,餓的快,這邊的點點香味還是轉移了兩個人的注意。
丘無極立刻察覺到了這個破壞者,一個箭步跳過來一看,掀開鍋蓋一看,“你把師叔留種的甘薯都給拿過來了?”
“甘薯?留種的?”張鹿安愣住了。
“啪、啪、啪”“哎呦喂,疼啊”“嗚嗚……”張鹿安又挨了好幾鞭子。
“讓你學藝,你倒好,竟然開始偷東西了?誰給你的膽子?”
“誰說是偷了,我太餓了,我那是光明正大的拿好吧,怎麽能叫偷啊”張鹿安還在嘴硬,畢竟小偷的名聲太難聽了。
“好哇,那就是明著搶劫,你要當土匪啊”張可道更加生氣,手裏的力度更大了。
好在陸淩風及時出現,製止了張可道,張可道百般陪著不是,好像張鹿安做了什麽傷天害理的事情一樣。
張鹿安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嘟囔著:不就是幾個很小很小的紅薯嗎?
張可道急忙準備大聲訓斥,陸淩風擺擺手,出聲道:鹿安,你小小年紀就認得這甘薯嗎?所有人都叫甘薯,你為何叫紅薯?
張鹿安:額……
“那你知道這甘薯原產地哪裏嗎?”
“產自於西方化外之地”張鹿安不敢說的過於超前了。
“那你可知曉這甘薯又是何人從化外之地引入?”
這可難不倒張鹿安,他記得很清楚:“福建的陳振龍於萬曆二十一年從呂宋引入的,當時的佛郎機人壞的很,不準紅薯出口,陳振龍是把這紅薯的莖葉藏在纜繩裏才帶回來的”。一席話說完,大家都愣住了一下,哪怕是張可道,也不知道是誰把這些告訴給張鹿安。
隻有陸淩風仍然麵色如常“實際上應該是萬曆八年由東莞海商陳益引入的番薯,甘薯和紅薯都是稱呼這個番薯。雖然你說的這個紅薯隨種隨活,但是產量卻並不高,主要吃多了脹氣嚴重,此前一直在閩越沿海一帶種植,並未傳播到北方。徐公光啟曾經在天津試種,可惜收成並不好。陸某也是之前通過孫撫台才弄到一點種子,如今天幹物躁,麥黍收成很低,希望用這紅薯來緩解糧食的危機……”
張可道還想作勢預打,陸淩風勸解“東西沒了,還可以再從南方運過來。人沒了,就真的沒了。孫撫台也算是一個公心之人,雖然被叛軍給放了,眼下已經被錦衣衛逮拿進京了,估計凶多吉少。”
張可道連忙承諾可以從南方把種子再運過來。
陸淩風連忙擺手:今年算是已經錯過了,既然已經煮了,大家都來嚐嚐。
張鹿安連忙撈了一個,本想填到自己嘴裏的,想了想,依次遞給陸淩風、張可道、丘無極和陳利昭,然後自己趕忙撈了一個。畢竟不像後世打那麽多農藥,也洗幹淨了,直接就吃了。
但是味道卻不怎麽好,不光澀澀的、纖維絲狀物還特別多。
“我可算是知道為何大家都不願種這特別容易成活的紅薯了。大明的老百姓是最能吃苦的,某些時候也是最難改變的。雖然眼下種子現在已經不難得,但是味道難以下咽而且還容易脹氣,哪裏比得了麥香?種的東西沒有希望,誰還願意去種?”張鹿安脫口就說。
張鹿安知道雖然從大局上來說,眼下正值小冰河時期,天氣變幻多端,幹旱和洪澇災害接連出現,層出不窮。原有的曆史大概到崇禎死後,整體天氣才開始好轉。尤其是北方,大部分時候已經變得幹旱不停,陝西北部少部分地方甚至出現連續十年未曾下雨的現象,糧食產量驟減。
而大明的奇葩賦稅製度,至崇禎初年,陝西、山西、山東和河南四省百姓承擔了全年稅收的百分之四十九,南直隸承擔了百分之二十,剩下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和廣東九省賦稅不到百分之三十一。商稅是可憐的三十稅一,還有大量商人逃稅,中央稍微一管,那些清流大臣們就叫嚷與民爭利。海關稅收更是被那些地方勢力霸占了。西北有晉商、北方沿海有沈世魁,運河兩岸和江南有徽商,福建有鄭芝龍家族……
而北方的各種災害是更為頻繁的,老百姓們實在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
如果北方能夠推廣紅薯的種植,或許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災荒,可以延緩大明的滅亡時間?
張鹿安接著說:現在難得的是如何在幹旱的年份,把紅薯推廣開來、如何提高產量和改變這難吃的味道。就像徐閣老在天津所做的努力一樣。
陸淩風微微點頭。
張鹿安最終在陸淩風的講情下,隻是被處罰默寫《千字文》全文一百遍。
闖禍的事被高高抬起,又低低放下了。毫無波瀾。
可是在昆崳山不遠處的院夼卻遇到了驚濤駭浪和滅頂之災。
張鹿安還不清楚自己平白無故就有了兩個師傅,剛吃過午食不久的他,很快困的就睡著了。
張可道來到了門外,想進去又有些猶豫。長年的在外打拚,使他已經失去了和自己孩子正常溝通的處理方法。
張撿正好上完茅房回來,趕緊拜見張可道,張可道輕輕的“噓”了一聲,示意別出聲。
“陸道長有說鹿安的腿沒事了吧?”
“回稟老爺知道,是的,陸道長已經來看過了,隻是說讓多休息就好了”。
透過午後的暖陽,張鹿安側身躺在床上,那微胖的大腦袋正好朝著外麵,原本白皙的臉龐,因為幾個月在外的風吹日曬,早已經有些黝黑的樣子。嘟嘟的小嘴巴好像在咀嚼些什麽好吃的。
“臭小子”,張可道笑罵了一聲,臉上流露出的是遮掩不掉的舔犢之情。
張撿趁機說了一句:老爺,少爺變化還是很大的,我們躲在院夼的時候,連王百戶都在誇少爺聰明伶俐呢。
“小聰明何足掛齒?再說了,利昭跟隨陳鏢頭行走江湖多年,認識人家院夼王糧長,人家估計隻是客氣的說一下而已。真要說來你們五個這次也多虧了人家,這份恩情一定要銘記於心。我們江湖中人,一向講究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切記,可以忘記別人欠你的,絕對不能忘記你欠別人的”。
張撿“嗯”肯定的點點頭。
張可道說完,然後慢騰騰的轉身回房了。
兩刻鍾過去了。
張撿來到屋內拽拽張鹿安的被子:少爺,少爺,老爺叫你。
張鹿安迷迷糊糊睜開眼,看到張撿後麵跟著的張可道,趕緊把被子一掀開,抬頭問道:爹,您有什麽事嗎?
張撿搬了一把椅子,讓張可道坐下來聊。
“鹿安,你應當知曉,凡事過猶不及,就比如這中午休息,睡得時間過長反而覺得更加困乏。此次遠行,你也算是經曆過生死的人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頑劣。現今世間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國朝內憂外患。東北和北方有外患,西北有內患,西南奢安之亂已經持續十年之久,東南紅毛鬼更是虎視眈眈。越是亂世,一技之長就顯得越重要。但是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沒有一個良好的基礎是不行的。因此為父決定,趁著這段時間養傷,你就先跟利昭複習一下功課。等傷好後,再跟丘無極道長練習一下防身術。待年底回到老家,再為你聘請名師”。
“可是爹,我這傷了腦袋,很多東西都忘記了,是不是應該再休息一段時間……”.
張鹿安實在不想這麽早就被束縛,聽到張撿說起了家底,就算不學無術,一輩子也會不愁吃不愁喝的。
“混賬!你老子我不是跟你商量,而是命令!你看看你大哥鹿鳴已經通過了崇禎三年的南直隸鄉試了,現在好歹也是一個舉人了,雖然去年春闈不利,但是以你大哥的才學,兩年後還是有考中進士的可能。哪怕你的姐姐,也是知書達理。就算你的姐夫馬應魁,都是熟讀詩書,現在雖然棄文從武,但是刀馬嫻熟。隻有你,文不成武不就的。眼下還敢推脫,真是反了你了……”作勢要開始全武行了。
“是,是,兒子聽從父親的吩咐。”張鹿安知道再強下去就得挨揍了,果斷先行服軟。
張撿覺得好玩,“噗嗤”笑出了聲。
張可道看不下去了:你們兩個小兔崽子一起去學,誰學不好,家法伺候!
張撿苦著一張臉和張鹿安一同退下去了。
神清宮前休憩草堂下,這裏就是臨時教室。
張鹿安和張撿過來的時候,意外的發現十六歲的陰六已經坐好了位置。
與這個時代的很多嚴師不同,陳利昭拿著幾本書麵帶玩味的微笑走了過來,看到端坐在矮凳上的三個大孩子紛紛起身。陳利昭輕輕點點頭。
“按道理說,應該延請專門名師的,但是眼下身在他鄉確實不便。所以父輩們便安排我教教你們文章,午時以後由丘師傅來給你們講解武術。你我父輩們也許不知道在哪裏看著呢,所以還請你們認真對待。”
“是”三人說的聲音一點也不齊整。
陳利昭嚴肅起來“爾等三人即為同窗,私下裏應該互幫互助。課堂上更要言語一致,整齊劃一。再來一遍”。
“是”這下好多了。
陳利昭接著說“今天我帶來了《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和之前從西昌帶來的《幼學瓊林》,咱們一步步來學……”
第一次當老師的陳利昭講課並不出色,與讀書相比,三個人都更喜歡聽陳利昭穿插一些五湖四海的故事。
第二天的武術課可就沒有那麽輕鬆了。丘無極本來就不願來,如果不是師叔苦口婆心的勸說自己,說有這一段造化,也是一種修行過程,他無論如何是不願來教這三個小屁孩。
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練法來訓練的。“習武之人,初在強身健體。想要筋骨強健,就要勤加苦練。猶如熟能生巧,苦練之後,自然反應快。眼手協調,身手自如。身手好,首要下盤穩重。按照先練下盤、再練拳法、再練兵器、最後練心法的順序,現在就是增強你們的腿部力量。”丘無極麵無表情的說著。
隻見雖然還是寒冬,但是張撿和陰六因為蹲馬步而額頭直冒大汗,兩條腿抖得跟篩糠似得,可是仍然在堅持著,因為丘無極真的會揍,揍起來很疼。
唯一相對舒服的就是張鹿安,因為腿還沒有好透,所以暫時不參與訓練。丘無極也懶得管他,
小孩子身體容易餓著,張鹿安跑到齋堂,找了半天都沒發現有什麽吃的。畢竟過了飯點,在本就食物匱乏的明末,找個隨時能吃的就更難了。
張鹿安找了很久,突然眼前一亮,發現了一個好久都沒有見到過的東西--紅薯。隻是這紅薯長得太磕磣了,不僅模樣小的可憐,而且特別的細長,比張鹿安的小胳膊粗不了多少。
張鹿安抱著好不容易找到的十來個紅薯來到外麵,本來想烤著吃,但是這麽小的紅薯,在上一世都是喂豬的料,用草灰烤熟的話,估計到時候也不剩下什麽了。
所以就搬了幾塊青磚,再從齋堂裏拿了一個陶鍋,盛上水,把紅薯洗幹淨後,放在鍋裏。然後用齋堂裏的火折子生了火。坐在台階上,邊燒火,邊樂嗬嗬的看著辛苦訓練的兩位同窗。
煮著吃就是沒有烤著吃聞起來那麽香,但是對於容易餓的半大小夥子來說,餓的快,這邊的點點香味還是轉移了兩個人的注意。
丘無極立刻察覺到了這個破壞者,一個箭步跳過來一看,掀開鍋蓋一看,“你把師叔留種的甘薯都給拿過來了?”
“甘薯?留種的?”張鹿安愣住了。
“啪、啪、啪”“哎呦喂,疼啊”“嗚嗚……”張鹿安又挨了好幾鞭子。
“讓你學藝,你倒好,竟然開始偷東西了?誰給你的膽子?”
“誰說是偷了,我太餓了,我那是光明正大的拿好吧,怎麽能叫偷啊”張鹿安還在嘴硬,畢竟小偷的名聲太難聽了。
“好哇,那就是明著搶劫,你要當土匪啊”張可道更加生氣,手裏的力度更大了。
好在陸淩風及時出現,製止了張可道,張可道百般陪著不是,好像張鹿安做了什麽傷天害理的事情一樣。
張鹿安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嘟囔著:不就是幾個很小很小的紅薯嗎?
張可道急忙準備大聲訓斥,陸淩風擺擺手,出聲道:鹿安,你小小年紀就認得這甘薯嗎?所有人都叫甘薯,你為何叫紅薯?
張鹿安:額……
“那你知道這甘薯原產地哪裏嗎?”
“產自於西方化外之地”張鹿安不敢說的過於超前了。
“那你可知曉這甘薯又是何人從化外之地引入?”
這可難不倒張鹿安,他記得很清楚:“福建的陳振龍於萬曆二十一年從呂宋引入的,當時的佛郎機人壞的很,不準紅薯出口,陳振龍是把這紅薯的莖葉藏在纜繩裏才帶回來的”。一席話說完,大家都愣住了一下,哪怕是張可道,也不知道是誰把這些告訴給張鹿安。
隻有陸淩風仍然麵色如常“實際上應該是萬曆八年由東莞海商陳益引入的番薯,甘薯和紅薯都是稱呼這個番薯。雖然你說的這個紅薯隨種隨活,但是產量卻並不高,主要吃多了脹氣嚴重,此前一直在閩越沿海一帶種植,並未傳播到北方。徐公光啟曾經在天津試種,可惜收成並不好。陸某也是之前通過孫撫台才弄到一點種子,如今天幹物躁,麥黍收成很低,希望用這紅薯來緩解糧食的危機……”
張可道還想作勢預打,陸淩風勸解“東西沒了,還可以再從南方運過來。人沒了,就真的沒了。孫撫台也算是一個公心之人,雖然被叛軍給放了,眼下已經被錦衣衛逮拿進京了,估計凶多吉少。”
張可道連忙承諾可以從南方把種子再運過來。
陸淩風連忙擺手:今年算是已經錯過了,既然已經煮了,大家都來嚐嚐。
張鹿安連忙撈了一個,本想填到自己嘴裏的,想了想,依次遞給陸淩風、張可道、丘無極和陳利昭,然後自己趕忙撈了一個。畢竟不像後世打那麽多農藥,也洗幹淨了,直接就吃了。
但是味道卻不怎麽好,不光澀澀的、纖維絲狀物還特別多。
“我可算是知道為何大家都不願種這特別容易成活的紅薯了。大明的老百姓是最能吃苦的,某些時候也是最難改變的。雖然眼下種子現在已經不難得,但是味道難以下咽而且還容易脹氣,哪裏比得了麥香?種的東西沒有希望,誰還願意去種?”張鹿安脫口就說。
張鹿安知道雖然從大局上來說,眼下正值小冰河時期,天氣變幻多端,幹旱和洪澇災害接連出現,層出不窮。原有的曆史大概到崇禎死後,整體天氣才開始好轉。尤其是北方,大部分時候已經變得幹旱不停,陝西北部少部分地方甚至出現連續十年未曾下雨的現象,糧食產量驟減。
而大明的奇葩賦稅製度,至崇禎初年,陝西、山西、山東和河南四省百姓承擔了全年稅收的百分之四十九,南直隸承擔了百分之二十,剩下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和廣東九省賦稅不到百分之三十一。商稅是可憐的三十稅一,還有大量商人逃稅,中央稍微一管,那些清流大臣們就叫嚷與民爭利。海關稅收更是被那些地方勢力霸占了。西北有晉商、北方沿海有沈世魁,運河兩岸和江南有徽商,福建有鄭芝龍家族……
而北方的各種災害是更為頻繁的,老百姓們實在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
如果北方能夠推廣紅薯的種植,或許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災荒,可以延緩大明的滅亡時間?
張鹿安接著說:現在難得的是如何在幹旱的年份,把紅薯推廣開來、如何提高產量和改變這難吃的味道。就像徐閣老在天津所做的努力一樣。
陸淩風微微點頭。
張鹿安最終在陸淩風的講情下,隻是被處罰默寫《千字文》全文一百遍。
闖禍的事被高高抬起,又低低放下了。毫無波瀾。
可是在昆崳山不遠處的院夼卻遇到了驚濤駭浪和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