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府,蓬萊水城。


    因蓬萊水城地處遼東半島極邊,且又外接渤海重洋,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所以也就成為了大明北方最為重要的水軍要塞與兵家必爭之地,曆來發揮著抵禦外侮、保衛海疆的重要作用。


    同時也使得蓬萊水城享有‘京津門戶’與‘渤海鎖鑰’之美譽。


    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時,登州升級為府,增設登州衛,並在宋代辟建的刀魚寨舊址上疏浚擴展,環築土城。


    登州衛下轄有七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設有備倭船十艘,共轄戰船七十餘艘。


    後來為了備倭急需,又在蓬萊水城內建立水師府,專設水師營,全稱為‘備倭都司府’,俗稱為‘備倭城’。


    因城牆是圍小海而建,故又稱為‘登州水城’。


    登州水師營以參將或遊擊將軍統領,歸屬登萊巡撫調遣。


    後因倭寇肆虐海疆,使得大明朝廷多次加強了登州海防力量,並在登州水城內屯聚重兵,設立山東海防總兵官。


    為了進一步加固登州水城的防禦,原有的夯土城牆也改為了包磚結構,又在東西北三麵增築敵台,各架設有兩門將軍炮。


    如此一來,城內的水師官軍就能憑借著敵台上的火炮,控製附近海麵,增強了對敵威懾力,使得蓬萊水城真正成為了北方的軍事要塞。


    嘉靖二十五年至三十五年(1546年-1556年),登州水師營共下轄有水軍五營,即水左營、水右營、水中營、水前營和水後營。


    每營設有領兵官一人,每營兩哨,每哨設有哨官一人,每哨配備有福船二艘、海蒼一艘、艨艟二艘。


    登州水師共有五營十哨,擁有大小戰船五十餘艘,官兵三幹餘人。


    可在崇禎十一年(1638)時,登州水師被朝廷精編為左、中、右三營,改由登州城守營遊擊將軍統領。


    盡管登州水師被削弱了兵力,但是該有的戰船數量還是沒有少的,隻不過缺乏日常的維護而已。


    ........


    也許是不受朝廷重視的原因,又也許是不再出現倭患的原因,從而使得如今的登州水師已是變得不堪為戰,最多隻能用於威懾海盜而已。


    是的,就是用於威懾海盜,而不是圍剿海盜。


    至於其中的具體原因是什麽,那就不得而知了。


    曾經還有三千餘人的登州水師營,已經被削減至兩千人左右,這還隻是軍冊上的名單。


    若是深入登州水師營調查一番的話,那就能夠詳細的知道,如今的登州水師營最多隻有一千五百人左右。


    而且在這一千五百人當中,老弱病殘又還占據了一大半,真正能夠算得上青壯且又能上得戰場的兵力,最多隻有五百人左右。


    這並非是過於誇張,也並非是故意貶低登州水師營的實力,而是事實的情況就是如此。


    在整個大明軍隊當中,不僅僅是登州水師營不堪一用,就連整個大明軍隊都是如此。


    當然了,除了榆林親王劉博源所率領的威武軍外,整個大明軍隊之中還能一用的官軍,也就隻有大明邊軍與京營新軍。


    而在各省戰兵與衛所軍之中,也並非是沒有可戰之兵,但卻大都消耗在了圍剿流賊的戰鬥中,以及還有消耗在了遼東戰場。


    因此如今的大明軍隊,哪裏還有什麽精銳明軍,幾乎已經消耗殆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明末的邊軍小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牛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牛俊並收藏奮鬥在明末的邊軍小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