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反間之計,謠言散布
奮鬥在明末的邊軍小兵 作者:老牛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寧愛卿,明國會答應議和嗎? ”多爾袞疑惑的問道。
寧完我神色自信,肯定的道:“回稟皇上,明國肯定會答應議和的!”
“哦?這是為何?”多爾袞問道。
寧完我細細的分析道:“皇上,雖然鬆錦之戰我清國損失慘重,但明國也同樣傷亡不小。”
“而且,明國境內又有天災人禍不斷,流民遍布整個北地。據前些時日消息傳來,流寇首領李自成率領數百萬流民,在河南境內肆虐橫行,接連大敗多支剿賊明軍,使得明軍傷亡不小。”
“如今,崇禎皇帝又調集了數支精銳邊軍,欲要徹底剿滅流賊,必然是無暇關注我清國。這對於我清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隻要我清國主動向明國提出議和,甚至可以表示稱臣,那定然會使得明國同意的。”
“就算明國君臣不同意,那也絕對不會再大動幹戈的。而這就給了我們機會,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聽完寧完我的分析後,多爾袞陷入了沉思之中。
良久,多爾袞拍案而起,高聲道:“好!就依寧愛卿之言,向明國提出議和,向明國主動稱臣!”
“皇上聖明!”
寧完我與範文程連忙跪地磕頭。
多多爾袞擺了擺手,又說道:“除了議和之外,朕還要讓明國境內內亂不斷,要讓那些流寇肆虐橫行,徹底攪亂整個明國,讓明國實力大損。”
“隻有明國內亂不斷,我清國才能安心的休養生息,積蓄實力。”
“隻要我清國的實力恢複了過來,那就是向明國報仇的時候!”
聽得多爾袞的話語,寧完我與範文程心中頓時一寒。
與皇太極相比較起來,多爾袞少了幾分雄才大略,但卻又多了幾分陰狠毒辣,喜歡使用這等陰謀詭計。
要讓明國內亂不斷,那就需要在暗地裏支持流寇,讓流寇的實力壯大起來,以便更好的攪亂明國局勢。
至於如何支持流寇,那就需要利用到晉商八大家了。
晉商八大家的勢力,遍布整個大明南北與朝堂,支持流寇這點小事,還不是輕而易舉的。
“皇上才智超絕,微臣等不及啊!”
寧完我與範文程再次大拍馬屁。
“哈哈哈!”
多爾袞很是滿意的點頭大笑,而後坐回了龍椅之上。
“此事已畢,那再說一說劉博源之事吧!”
“劉博源此人,乃我大清之死敵,必須要鏟除。若是這劉博源一日不除,我大清難有出頭之日。”
“兩位愛卿,可有對付劉博源之法?”
這次,範文程起身回道:“皇上,要想鏟除劉博源,唯有實行反間之計!”
“又是反間之計?這次可行嗎?”多爾袞皺眉問道。
“皇上,雖然此計已用過多次,但效果確實十分之好。如今劉博源與崇禎皇帝之間,早已經是君臣不合。”
“而且,在明國朝堂之中,也有不少官員對劉博源很是不滿,恨不得除之後快。”
“隻要我們再繼續實行此計,必然會引得劉博源與崇禎皇帝更加不合,說不定崇禎皇帝也在想盡辦法除掉劉博源。”
“就算除不掉劉博源,那也能引得明國朝堂的內亂,有利於我清國!”範文程神色陰冷的道。
多爾袞聽後,讚同的點了點頭,說道:“好!那就繼續實行反間之計!”
......
元宵節剛過去沒多久,京城內又突然流傳出一些謠言。
而謠言的對象,又是永昌侯劉博源。
不過,這次謠言的風向不是汙蔑永昌侯,而是大肆的誇讚永昌侯,說的都是好話。
謠言內容之中,將永昌侯誇成了無敵戰神,別的武官將領都是一些無能的酒囊飯袋。
在鬆錦之戰中,若不是永昌侯力挽狂瀾,焉能大敗東虜。其餘各鎮總兵能獲得戰功,還不是永昌侯施舍給他們的。
若沒有永昌侯,各鎮總兵早就被東虜打的落花流水,潰敗而逃。
放眼整個大明,有誰能與永昌侯相比,有誰能大敗流賊、大敗東虜。
當前的剿賊局勢越發糜爛,朝廷抽調各路兵馬進剿,簡直就是勞民傷財。
隻要永昌侯率領威武軍出馬,還不是手到擒來之事。
另外,在謠言中還稱,大明的文人官員也都是一些廢物,治理地方更是無能。
不見現在的延綏鎮之地,不僅沒有流民出現,而且百姓們都能吃飽穿暖,這在動亂的大明北地,簡直就是一個世外桃源。
試問哪一個文人官員,能有如此治理地方的能力。
苦讀十數年聖人書的文人官員,竟還不如底層出身的永昌侯,這真是將聖人書讀進狗肚子了。
像永昌侯這等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民的人物,又得民心所望,當為天下所有百姓著想,取當今朝廷而代之。
又有謠言稱,永昌侯在出生之時,便見到其家中紫氣縈繞,有仙音龍吟之相。
其祖墳之地,更是葬在了龍穴之位,必當有皇帝出現。
還有其子劉長平、劉長安、劉長樂三人,更是天生的皇氣環身,出生之日霞光萬道,照射整個榆林城......
種種的謠言,都滿是說永昌侯的好話,將永昌侯誇得是大明第一人,連當今皇上都比之不及。
頭腦聰慧之人當即就知道,這謠言簡直就是極為的險惡用心。
當今皇上,可是十分的多疑與寡情。
謠言中如此大肆的吹捧永昌侯,必然會引起當今皇上的猜忌。
而且,原本永昌侯就與當今皇上君臣不合,這謠言的傳播,豈不是更加劇了君臣之間的矛盾。
若是皇上真的要一心鏟除永昌侯,那必然會引得永昌侯的反擊。
甚至有可能,還會引得永昌侯起兵造反。
永昌侯有著天下第一的強軍,誰又能鎮壓的下去。
流賊肆虐,軍閥造反,那大明豈不是有亡國之相。
因此,一些心憂國家社稷的忠臣們連忙上奏,請求崇禎皇帝徹查謠言之事,一定要將那些散布謠言的險惡用心之人捉拿入獄。
可是,關於這次散布的謠言,奉命徹查的錦衣衛也找不到幕後主使者,仿佛這謠言就是憑空出現的。
因此,最後查不到幕後主使者的錦衣衛,便抓了一些愛傳謠的長舌婦前去頂罪。
到後來,京中的謠言越傳越廣,逐漸向著京畿之地散播,而朝廷對此也是束手無策。
寧完我神色自信,肯定的道:“回稟皇上,明國肯定會答應議和的!”
“哦?這是為何?”多爾袞問道。
寧完我細細的分析道:“皇上,雖然鬆錦之戰我清國損失慘重,但明國也同樣傷亡不小。”
“而且,明國境內又有天災人禍不斷,流民遍布整個北地。據前些時日消息傳來,流寇首領李自成率領數百萬流民,在河南境內肆虐橫行,接連大敗多支剿賊明軍,使得明軍傷亡不小。”
“如今,崇禎皇帝又調集了數支精銳邊軍,欲要徹底剿滅流賊,必然是無暇關注我清國。這對於我清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隻要我清國主動向明國提出議和,甚至可以表示稱臣,那定然會使得明國同意的。”
“就算明國君臣不同意,那也絕對不會再大動幹戈的。而這就給了我們機會,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聽完寧完我的分析後,多爾袞陷入了沉思之中。
良久,多爾袞拍案而起,高聲道:“好!就依寧愛卿之言,向明國提出議和,向明國主動稱臣!”
“皇上聖明!”
寧完我與範文程連忙跪地磕頭。
多多爾袞擺了擺手,又說道:“除了議和之外,朕還要讓明國境內內亂不斷,要讓那些流寇肆虐橫行,徹底攪亂整個明國,讓明國實力大損。”
“隻有明國內亂不斷,我清國才能安心的休養生息,積蓄實力。”
“隻要我清國的實力恢複了過來,那就是向明國報仇的時候!”
聽得多爾袞的話語,寧完我與範文程心中頓時一寒。
與皇太極相比較起來,多爾袞少了幾分雄才大略,但卻又多了幾分陰狠毒辣,喜歡使用這等陰謀詭計。
要讓明國內亂不斷,那就需要在暗地裏支持流寇,讓流寇的實力壯大起來,以便更好的攪亂明國局勢。
至於如何支持流寇,那就需要利用到晉商八大家了。
晉商八大家的勢力,遍布整個大明南北與朝堂,支持流寇這點小事,還不是輕而易舉的。
“皇上才智超絕,微臣等不及啊!”
寧完我與範文程再次大拍馬屁。
“哈哈哈!”
多爾袞很是滿意的點頭大笑,而後坐回了龍椅之上。
“此事已畢,那再說一說劉博源之事吧!”
“劉博源此人,乃我大清之死敵,必須要鏟除。若是這劉博源一日不除,我大清難有出頭之日。”
“兩位愛卿,可有對付劉博源之法?”
這次,範文程起身回道:“皇上,要想鏟除劉博源,唯有實行反間之計!”
“又是反間之計?這次可行嗎?”多爾袞皺眉問道。
“皇上,雖然此計已用過多次,但效果確實十分之好。如今劉博源與崇禎皇帝之間,早已經是君臣不合。”
“而且,在明國朝堂之中,也有不少官員對劉博源很是不滿,恨不得除之後快。”
“隻要我們再繼續實行此計,必然會引得劉博源與崇禎皇帝更加不合,說不定崇禎皇帝也在想盡辦法除掉劉博源。”
“就算除不掉劉博源,那也能引得明國朝堂的內亂,有利於我清國!”範文程神色陰冷的道。
多爾袞聽後,讚同的點了點頭,說道:“好!那就繼續實行反間之計!”
......
元宵節剛過去沒多久,京城內又突然流傳出一些謠言。
而謠言的對象,又是永昌侯劉博源。
不過,這次謠言的風向不是汙蔑永昌侯,而是大肆的誇讚永昌侯,說的都是好話。
謠言內容之中,將永昌侯誇成了無敵戰神,別的武官將領都是一些無能的酒囊飯袋。
在鬆錦之戰中,若不是永昌侯力挽狂瀾,焉能大敗東虜。其餘各鎮總兵能獲得戰功,還不是永昌侯施舍給他們的。
若沒有永昌侯,各鎮總兵早就被東虜打的落花流水,潰敗而逃。
放眼整個大明,有誰能與永昌侯相比,有誰能大敗流賊、大敗東虜。
當前的剿賊局勢越發糜爛,朝廷抽調各路兵馬進剿,簡直就是勞民傷財。
隻要永昌侯率領威武軍出馬,還不是手到擒來之事。
另外,在謠言中還稱,大明的文人官員也都是一些廢物,治理地方更是無能。
不見現在的延綏鎮之地,不僅沒有流民出現,而且百姓們都能吃飽穿暖,這在動亂的大明北地,簡直就是一個世外桃源。
試問哪一個文人官員,能有如此治理地方的能力。
苦讀十數年聖人書的文人官員,竟還不如底層出身的永昌侯,這真是將聖人書讀進狗肚子了。
像永昌侯這等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民的人物,又得民心所望,當為天下所有百姓著想,取當今朝廷而代之。
又有謠言稱,永昌侯在出生之時,便見到其家中紫氣縈繞,有仙音龍吟之相。
其祖墳之地,更是葬在了龍穴之位,必當有皇帝出現。
還有其子劉長平、劉長安、劉長樂三人,更是天生的皇氣環身,出生之日霞光萬道,照射整個榆林城......
種種的謠言,都滿是說永昌侯的好話,將永昌侯誇得是大明第一人,連當今皇上都比之不及。
頭腦聰慧之人當即就知道,這謠言簡直就是極為的險惡用心。
當今皇上,可是十分的多疑與寡情。
謠言中如此大肆的吹捧永昌侯,必然會引起當今皇上的猜忌。
而且,原本永昌侯就與當今皇上君臣不合,這謠言的傳播,豈不是更加劇了君臣之間的矛盾。
若是皇上真的要一心鏟除永昌侯,那必然會引得永昌侯的反擊。
甚至有可能,還會引得永昌侯起兵造反。
永昌侯有著天下第一的強軍,誰又能鎮壓的下去。
流賊肆虐,軍閥造反,那大明豈不是有亡國之相。
因此,一些心憂國家社稷的忠臣們連忙上奏,請求崇禎皇帝徹查謠言之事,一定要將那些散布謠言的險惡用心之人捉拿入獄。
可是,關於這次散布的謠言,奉命徹查的錦衣衛也找不到幕後主使者,仿佛這謠言就是憑空出現的。
因此,最後查不到幕後主使者的錦衣衛,便抓了一些愛傳謠的長舌婦前去頂罪。
到後來,京中的謠言越傳越廣,逐漸向著京畿之地散播,而朝廷對此也是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