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展尚書匯報進展 許中丞略述疑案
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 作者:獨唱何須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鄒浩剛走,禦史中丞許衍和刑部尚書展騫便聯袂求見。
展騫奏道:“陛下,兵部侍郎楊瑱縱容家奴盜掘墳墓一事已然大致查清。據袁州刺史所報,有名扈三者,本為同州盜墓慣犯,為躲避官府追緝,化名扈同投靠袁州楊家為門客。其惡性不改,又在袁州糾集流民數十人重操舊業。為獲得楊家庇佑,他將大部分盜墓所得獻給了楊家,包括楊瑱及其在袁州的弟弟楊環。尤其是楊環,得到了扈三的孝敬之後,不但對他的行為睜隻眼閉隻眼,還屢屢在官府追查到他時幫他打掩護,甚至還讓他負責府中的收租等事宜,儼然已將其視為心腹。
如今,楊環、扈三等人已經到案,袁州刺史正在逐一核實二人的每一樁惡行,隻是楊瑱本人究竟涉案多少尚需緝拿其到案審問之後方知,此為禦史台職權之內,刑部及州刺史均無權直接審訊。”
許衍又接道:“按陛下頒布的分權之法,官員涉案的確應由禦史台逮捕審訊,但楊瑱畢竟為朝廷要員,現雖已被軟禁在家,若無旨臣等亦不能直接將其逮捕歸案,故特來請旨!”
“該查就查,要一查到底!旨意隨後就給你!著令袁州刺史將本案一幹人犯押送京城,楊環、扈三等人由刑部預審,你二人查實之後立即移送提刑司。另外,今後從三品以下官員禦史台均可直接拿辦,不必請旨,這一點朕會在上諭中寫明,今後直接照此執行即可!”
“陛下聖明!”
“許卿來的正好,朕正要問你,京兆府、禦史台、通政司最近受理了多少上訴之案哪?”
許衍神色頓時有些尷尬,吞吞吐吐道:“詔令早就發出去了,但是來的百姓卻不多,至今......隻有兩件。”
“哦?我大淵的官員都這麽能幹嗎?一個個都清如水、明如鏡,斷案如神,百姓都心服口服了嗎?”祁翀撇了撇嘴道,“朕倒希望是如此這般!那好,你就先說說這兩件吧!”
“回陛下,第一件是宣州易張氏,訴其兄嫂毒害侄子案。張氏十七歲嫁與鄰村易清為妻,婚後一年誕下獨子大毛。又一年,易清的父母亡故,家產一分為二,由易清與其兄易德平分。又三年,易清不幸病故,易張氏決意為夫守節不再改嫁,便守著獨子、靠著易清留下來的三間屋子、二十畝田產度日。
某日,大毛突然失蹤,兩日後被發現已溺斃於井中。同村小童證實,那日大毛失蹤前是被其伯母、即易德的妻子曲氏叫走的,說是有糖糕給他吃。張氏遂懷疑兒子是被易德夫婦害死,於是告到官府。
當地縣令立即將易德夫婦拘拿到案,夫婦二人初時抵死不認,後來在大刑之下承認了以糖糕將大毛誘騙至家中,而後將他勒死,再拋屍入井的事實,動機便是在侄子死後霸占他的那一份家產。隨後,衙役也在其家中發現了吃剩的糖糕,與大毛胃內之物吻合,大毛的脖子上也的確有勒痕,證據吻合。縣令遂判了二人絞刑,令二人畫押具結,將案宗報至州衙。”
許衍說到這裏略微頓了頓換了口氣,祁翀卻是聽得一頭霧水:“這案子聽上去沒什麽大問題啊?”
“陛下莫急,有問題的在後麵呢!”許衍繼續道,“案子到了州裏,司法參軍卻以事由可疑的名義將一幹卷宗及二人犯解到了州裏。到了州裏這二人就翻供了,說是大毛是在他家吃了糖糕沒錯,但他是吃完之後自行離開的,走的時候還好好的呢!至於之前的口供那都是屈打成招造成的!”
“可是屍身上的勒痕又如何解釋呢?”
“問題就在這裏。州裏的仵作認為,屍身脖頸雖有勒痕,卻未必是死前所致,有可能是不慎落水後被井繩纏繞脖頸,而後屍體被水泡發,因而形成痕跡。縣衙仵作也改了口,說此前判斷有誤。州衙據此推翻了縣衙的判定,認定大毛的死個意外,易德夫婦自然就無罪釋放了!
張氏自然不服,上告到京東路提調巡察禦史那裏,提調禦史卻再次維持了州衙的認定,張氏無奈,這才委托其弟張洛進京告狀。禦史台接了張洛的狀子,已經派人去京東路調取此案卷宗、押解易德夫婦到案了。”
“嗯,這個案子是有些蹊蹺,一定要查個清楚!”祁翀點頭道,“那另一案呢?”
提起另一案,許衍與展騫神色間卻都有些尷尬,二人對視片刻,都是皮笑肉不笑,誰也沒有急於說話。半晌之後還是許衍開了口:“陛下,說起此案,臣與展尚書都是牽涉其中的。”
祁翀頓時好奇心更重:“哦?難道是什麽大案、奇案不成?”
“陛下,此案既不大也不奇,隻是情理相悖而已!”許衍頓了頓,整理了一下思緒繼續道,“此案是去年年初的事,發生於朔州某縣。一個叫阿蘭的女子,父母早亡,十三歲時被貪財的叔父用六石糧食的價格賣給了一個老光棍魏三為妻。魏三人品低劣、貪酒好色,又常有酒後打罵妻子之舉。一日,他又借酒發瘋,將阿蘭毒打了一頓,阿蘭不堪淩虐,於是鋌而走險,趁魏三熟睡之際手持柴刀將其砍死。
次日清晨,阿蘭自到縣衙投案,如實自述事實經過,毫無隱瞞。因此案極為簡單,既無刑訊逼供,亦無栽贓陷害,因此,縣令很快便以謀殺親夫罪名判處阿蘭斬立決,隨即上報州衙。彼時,臣還在朔州任上,收到宗卷後,心懷不忍,認為阿蘭罪不至死,且畢竟有自首在先,便依據《淵律·名例》篇:‘有諸犯罪未發而自首者,原其罪;雖損傷人身、奸罪等亦可減罪二等’之條,改判了阿蘭流二千裏,並以此上報刑部。之後不久臣便奉調入京,再接下來的事情臣就不大清楚了,還是請展尚書說說吧!”
展騫奏道:“陛下,兵部侍郎楊瑱縱容家奴盜掘墳墓一事已然大致查清。據袁州刺史所報,有名扈三者,本為同州盜墓慣犯,為躲避官府追緝,化名扈同投靠袁州楊家為門客。其惡性不改,又在袁州糾集流民數十人重操舊業。為獲得楊家庇佑,他將大部分盜墓所得獻給了楊家,包括楊瑱及其在袁州的弟弟楊環。尤其是楊環,得到了扈三的孝敬之後,不但對他的行為睜隻眼閉隻眼,還屢屢在官府追查到他時幫他打掩護,甚至還讓他負責府中的收租等事宜,儼然已將其視為心腹。
如今,楊環、扈三等人已經到案,袁州刺史正在逐一核實二人的每一樁惡行,隻是楊瑱本人究竟涉案多少尚需緝拿其到案審問之後方知,此為禦史台職權之內,刑部及州刺史均無權直接審訊。”
許衍又接道:“按陛下頒布的分權之法,官員涉案的確應由禦史台逮捕審訊,但楊瑱畢竟為朝廷要員,現雖已被軟禁在家,若無旨臣等亦不能直接將其逮捕歸案,故特來請旨!”
“該查就查,要一查到底!旨意隨後就給你!著令袁州刺史將本案一幹人犯押送京城,楊環、扈三等人由刑部預審,你二人查實之後立即移送提刑司。另外,今後從三品以下官員禦史台均可直接拿辦,不必請旨,這一點朕會在上諭中寫明,今後直接照此執行即可!”
“陛下聖明!”
“許卿來的正好,朕正要問你,京兆府、禦史台、通政司最近受理了多少上訴之案哪?”
許衍神色頓時有些尷尬,吞吞吐吐道:“詔令早就發出去了,但是來的百姓卻不多,至今......隻有兩件。”
“哦?我大淵的官員都這麽能幹嗎?一個個都清如水、明如鏡,斷案如神,百姓都心服口服了嗎?”祁翀撇了撇嘴道,“朕倒希望是如此這般!那好,你就先說說這兩件吧!”
“回陛下,第一件是宣州易張氏,訴其兄嫂毒害侄子案。張氏十七歲嫁與鄰村易清為妻,婚後一年誕下獨子大毛。又一年,易清的父母亡故,家產一分為二,由易清與其兄易德平分。又三年,易清不幸病故,易張氏決意為夫守節不再改嫁,便守著獨子、靠著易清留下來的三間屋子、二十畝田產度日。
某日,大毛突然失蹤,兩日後被發現已溺斃於井中。同村小童證實,那日大毛失蹤前是被其伯母、即易德的妻子曲氏叫走的,說是有糖糕給他吃。張氏遂懷疑兒子是被易德夫婦害死,於是告到官府。
當地縣令立即將易德夫婦拘拿到案,夫婦二人初時抵死不認,後來在大刑之下承認了以糖糕將大毛誘騙至家中,而後將他勒死,再拋屍入井的事實,動機便是在侄子死後霸占他的那一份家產。隨後,衙役也在其家中發現了吃剩的糖糕,與大毛胃內之物吻合,大毛的脖子上也的確有勒痕,證據吻合。縣令遂判了二人絞刑,令二人畫押具結,將案宗報至州衙。”
許衍說到這裏略微頓了頓換了口氣,祁翀卻是聽得一頭霧水:“這案子聽上去沒什麽大問題啊?”
“陛下莫急,有問題的在後麵呢!”許衍繼續道,“案子到了州裏,司法參軍卻以事由可疑的名義將一幹卷宗及二人犯解到了州裏。到了州裏這二人就翻供了,說是大毛是在他家吃了糖糕沒錯,但他是吃完之後自行離開的,走的時候還好好的呢!至於之前的口供那都是屈打成招造成的!”
“可是屍身上的勒痕又如何解釋呢?”
“問題就在這裏。州裏的仵作認為,屍身脖頸雖有勒痕,卻未必是死前所致,有可能是不慎落水後被井繩纏繞脖頸,而後屍體被水泡發,因而形成痕跡。縣衙仵作也改了口,說此前判斷有誤。州衙據此推翻了縣衙的判定,認定大毛的死個意外,易德夫婦自然就無罪釋放了!
張氏自然不服,上告到京東路提調巡察禦史那裏,提調禦史卻再次維持了州衙的認定,張氏無奈,這才委托其弟張洛進京告狀。禦史台接了張洛的狀子,已經派人去京東路調取此案卷宗、押解易德夫婦到案了。”
“嗯,這個案子是有些蹊蹺,一定要查個清楚!”祁翀點頭道,“那另一案呢?”
提起另一案,許衍與展騫神色間卻都有些尷尬,二人對視片刻,都是皮笑肉不笑,誰也沒有急於說話。半晌之後還是許衍開了口:“陛下,說起此案,臣與展尚書都是牽涉其中的。”
祁翀頓時好奇心更重:“哦?難道是什麽大案、奇案不成?”
“陛下,此案既不大也不奇,隻是情理相悖而已!”許衍頓了頓,整理了一下思緒繼續道,“此案是去年年初的事,發生於朔州某縣。一個叫阿蘭的女子,父母早亡,十三歲時被貪財的叔父用六石糧食的價格賣給了一個老光棍魏三為妻。魏三人品低劣、貪酒好色,又常有酒後打罵妻子之舉。一日,他又借酒發瘋,將阿蘭毒打了一頓,阿蘭不堪淩虐,於是鋌而走險,趁魏三熟睡之際手持柴刀將其砍死。
次日清晨,阿蘭自到縣衙投案,如實自述事實經過,毫無隱瞞。因此案極為簡單,既無刑訊逼供,亦無栽贓陷害,因此,縣令很快便以謀殺親夫罪名判處阿蘭斬立決,隨即上報州衙。彼時,臣還在朔州任上,收到宗卷後,心懷不忍,認為阿蘭罪不至死,且畢竟有自首在先,便依據《淵律·名例》篇:‘有諸犯罪未發而自首者,原其罪;雖損傷人身、奸罪等亦可減罪二等’之條,改判了阿蘭流二千裏,並以此上報刑部。之後不久臣便奉調入京,再接下來的事情臣就不大清楚了,還是請展尚書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