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眾臣僚再議刑獄 皇太子意欲親征
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 作者:獨唱何須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典之後,一幹重臣照例齊聚文華殿議事。
“殿下,按照您的意思,此次大赦,除了裴宣卿、王宗閔及蕭亶、高頻等首惡死罪不赦之外,其餘人均減等處置,條陳在此,請殿下過目。”康安國呈上了大赦的條陳及死刑的名單。
死刑不赦的名單是康安國與杜延年一再確認過的,盡管知道太子殿下一向主張慎殺,他們也也盡可能地將名單縮短,可這上麵依然還有二三十人。畢竟,謝宣謀逆大案與之前的簡澤、越王等都有所不同,這次是真的兵戎相見了,所牽涉之人甚巨,若放在以往,這種大案少說也得殺個幾百上千的,如今隻殺二三十人,已經是少的不能再少了。
祁翀也明白他們的難處,便沒有對死刑名單提出異議,隻是將大赦條陳粗略看了看道:“凡死刑,贖刑之後一律杖二十,放,均不必再流放了;杖三十以下,贖刑後直接放了就是,不必再打了;杖十以下,不必贖刑,直接放了吧。這幾條改一改,其餘照此施行即可。另外,凡籍沒入官的女眷和童子也都放了吧,包括那五家尚未處置的女眷、童子也都照此施行。該殺的那些也都盡快執行吧。”
“臣遵命!”
“今日諸公都在,孤正好有一事不明,想向諸公請教。”
“殿下客氣了,有事但講無妨,臣等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延年忙道。
“以往皇家有大吉之事往往都要大赦天下,可為何要大赦呢?”
“大赦的主要目的無非是為了彰顯君主之仁慈,抑或是安撫民心。”柳敬誠道。
“話雖如此,但是有過不罰對於無辜受害者來說終究是不公平的,君主對那些有罪之人仁慈了,可對無辜守法之民來說是否就不夠仁慈了呢?而且那些有罪之人免罪之後真的都能改過自新嗎?是否會重新犯罪?將這些人放出去到底是利是弊?
假如我隻是個普通百姓,我的鄰居是個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之徒,當初他被抓走,我心裏鬆了一口氣,要不然我閨女怕是早晚要落入他的魔爪。結果,我還沒輕鬆兩年,大赦了,這個混蛋又回來了,我的心情該如何?誰來安撫我忐忑不安之心呢?所以,大赦真的能安撫民心嗎?”
祁翀一連串的問題令眾人陷入沉思,柳明誠道:“大赦之下難免會有殿下所言之事,但總體而言還是利大於弊的。就以徒刑犯來說,大牢所關押的犯人多為成丁,這些人被關起來不但使國家少了許多勞力,而且朝廷還要掏錢養著他們,又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所以還不如放回家中使其自力更生。”
“不想白養著這些人,讓他們做工不就是了?徒刑本不就應當是強製做工嗎?礦山采礦、修築城牆不都是活兒嗎?”
“可朝廷沒有那麽多活兒給他們做呀!誠如殿下所說,采礦、築牆都是徒刑犯最常做的苦役,可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礦山,也不是所有城牆都要修築,這些活兒終究有限。”邱維屏道。
“這就有些死腦筋了,不能就地找活兒,那為何不在有活兒的地方建監獄呢?就比如說前兩天跟工部所議之事,讓他們在陽丘縣開一座大金礦,此礦極大,開上幾十上百年都沒有問題,既如此何不在山下就地建監獄,將附近徒刑犯都送到此處服役,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還有流放犯,孤一直認為流放其實是一種並不合理的刑罰。流放本在死刑之下,即免死之意,可實際上流放之地往往是蠻荒之地,不宜生存,加之路途遙遠,犯人多有在途中或在流放地斃命者,如此一來,則流放與死刑何異?而且,流放途中還得需要大量衙役看管,到了流放地又得建牢城看管,無端增加支出。倒不如‘改流為徒’,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徒刑的年限,令犯人可就地服刑,既免於長途跋涉,又不必耗費過多人力在看管上,諸公以為如何?”祁翀趁機提出了自己一直想“改流為徒”的想法。
“殿下這個主意倒是令臣等茅塞頓開,不過男犯可以如此,那女犯呢?”康安國又道。
“也好辦,可以跟紡織大戶合作,讓他們弄些織機放在獄中,女犯可以紡紗織棉,總之既能提供勞力也不至於白白吃飯,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殿下這個主意好,依臣看,這是三全其美呀,朝廷還能從中賺點小錢兒呢,雖說不多,可也是一筆進項不是?”陸懷素笑道。
“孤所說的不過是一種思路,其實隻要開動腦筋,白養犯人這個問題便很好解決了。隻要這個問題解決了,那以後是不是就可以盡量少用、慎用大赦了?否則皇恩濫施,將國家法度置於何地?畢竟皇恩不是隻施給那些違法犯罪之人的,更重要的是百姓心安。”
“殿下所言高瞻遠矚,臣敬佩之至。”邱維屏首先表示了讚成,其餘眾臣亦紛紛附和,其中有真心讚成者,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年輕的太子銳意進取當中的一個小點子而已,不值得過分在意。
“殿下,臣以為,此次大赦還有一個人是絕對不能放的,就是丁造。”康安國道,“此人有意挑起兩國紛爭,居心實在險惡,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慰軍心啊!”
“丁造之事查清了?”
“是,此人供認乃是謝宣的走狗,謝宣當初安排他到淮州榷市,就是為了讓他和東吳人聯絡,尋找機會聯合東吳,裏應外合,共圖大淵。怎奈東吳國內大亂,他剛搭上愗州都督這條線,原來的都督就兵敗被殺了,新任都督董肇油鹽不進,拒絕與他合謀,他不得已才放棄了這個計劃。後來謝宣急於帶兵出京,便讓他製造了斬殺董肇族叔、挑起兩國紛爭之事。他原以為自己立了大功,回京之後一定會享受高官厚祿,可沒想到還沒走出淮州就聽說謝宣兵敗被殺,無奈之下隻好隱姓埋名逃往他處,卻不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竟被殿下的商隊給抓了回來,也算是天意了。”
聽完康安國的講述,眾人總算明白了其中原委。
“想不到謝宣竟早有叛逆之心,也虧了東吳君臣自顧不暇,否則,若真被他陰謀得逞,後果不堪設想。”向櫛感慨道,眾人紛紛搖頭歎息,後怕不已。
“這個丁造,殺是肯定要殺的,但怎麽殺卻要想想了。”羅汝芳撚須道。
“羅先生有想法?”祁翀看他這表情,就知道他又有主意了。
“殿下,如果我們現在殺了丁造,便等於是承認兩國衝突,錯在大淵,與兩國之爭上首先便矮了一分。所以,殺歸殺,但當下不是時候,而是要等擊退東吳之後再殺,如此方為穩妥。”
“有道理,樞密院,東吳那邊可有戰報?”
“回殿下,”壽王道,“剛收到的軍報,正欲向太子殿下稟報呢。楚王大軍已抵達江防附近,但與東吳軍尚未接觸。董肇已經派兵突襲了附近幾個渡口,如今大江淮州東線段已經掌握在董肇手中了。”
“這麽說董肇有了新動作,他要的已經不止是尋找丁造了?”
“他找不到丁造,如果就這樣退兵,那不但不好向東吳朝廷交待,便是他手下人恐怕也不肯善罷甘休的。”
“所以局勢已經升級,現在已經不是私人恩怨那麽簡單,非得打出個子醜寅卯來不可了。”
“的確如此。”
“若真如此,楚王那點兵力怕是不夠了,是否考慮讓神武軍剩餘人馬立即趕赴淮州呀?”祁翀問道。
“淮州那邊增兵是必然的,隻是神武軍目前軍心不穩,嚴景淮畢竟剛到神武軍,資曆又淺,一時之間很難服眾,此刻派神武軍出征,萬一......”柳明誠擔憂地道,環顧眾人,見不少人頻頻點頭,顯然都跟他一樣的看法。
“那就隻有一個辦法了,孤親自率軍出征!”
“殿下,不可!”
“萬萬不可!”
“絕對不行!”
幾乎是同一時間,杜延年、柳明誠、羅汝芳等七八位大臣都發出了反對之聲。
祁翀苦笑道:“孤知道諸公在擔心什麽,儲君不應輕易涉險嘛!可當下也的確沒有更好的人選了呀!朝中有能力、有資曆的大將本就不多,此次謝宣叛亂,又有多位禁軍將軍參與謀逆被誅殺或下獄,兩位老國公年事已高,總不能讓他們花甲之年再披掛上陣吧?剩下的就是一幫小將了,資曆還不如嚴景淮呢!你們說還能誰去?”
眾人麵麵相覷,皆知祁翀所言也是現實。
“殿下,臣願往淮州禦敵!臣忝居太尉之職,這本就是臣的分內之事。”柳明誠站起身主動請纓。
“項國公公忠體國,孤心甚慰。隻是,你終究沒有帶兵的經驗,萬一與楚王意見不合,你倆誰聽誰的呀?”祁翀搖了搖頭,否決了柳明誠的提議。
“殿下,偌大個朝中難道就真的再找不出個能帶兵之人嗎?而且,淮州已經有楚王坐鎮了,不過是再添些兵力而已,何須太子殿下親往呀!”一向不輕易表態的柳敬誠也難得地開了口。
祁翀見眾人都反對,隻好將此事暫時擱置,表示再考慮考慮。
“殿下,按照您的意思,此次大赦,除了裴宣卿、王宗閔及蕭亶、高頻等首惡死罪不赦之外,其餘人均減等處置,條陳在此,請殿下過目。”康安國呈上了大赦的條陳及死刑的名單。
死刑不赦的名單是康安國與杜延年一再確認過的,盡管知道太子殿下一向主張慎殺,他們也也盡可能地將名單縮短,可這上麵依然還有二三十人。畢竟,謝宣謀逆大案與之前的簡澤、越王等都有所不同,這次是真的兵戎相見了,所牽涉之人甚巨,若放在以往,這種大案少說也得殺個幾百上千的,如今隻殺二三十人,已經是少的不能再少了。
祁翀也明白他們的難處,便沒有對死刑名單提出異議,隻是將大赦條陳粗略看了看道:“凡死刑,贖刑之後一律杖二十,放,均不必再流放了;杖三十以下,贖刑後直接放了就是,不必再打了;杖十以下,不必贖刑,直接放了吧。這幾條改一改,其餘照此施行即可。另外,凡籍沒入官的女眷和童子也都放了吧,包括那五家尚未處置的女眷、童子也都照此施行。該殺的那些也都盡快執行吧。”
“臣遵命!”
“今日諸公都在,孤正好有一事不明,想向諸公請教。”
“殿下客氣了,有事但講無妨,臣等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延年忙道。
“以往皇家有大吉之事往往都要大赦天下,可為何要大赦呢?”
“大赦的主要目的無非是為了彰顯君主之仁慈,抑或是安撫民心。”柳敬誠道。
“話雖如此,但是有過不罰對於無辜受害者來說終究是不公平的,君主對那些有罪之人仁慈了,可對無辜守法之民來說是否就不夠仁慈了呢?而且那些有罪之人免罪之後真的都能改過自新嗎?是否會重新犯罪?將這些人放出去到底是利是弊?
假如我隻是個普通百姓,我的鄰居是個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之徒,當初他被抓走,我心裏鬆了一口氣,要不然我閨女怕是早晚要落入他的魔爪。結果,我還沒輕鬆兩年,大赦了,這個混蛋又回來了,我的心情該如何?誰來安撫我忐忑不安之心呢?所以,大赦真的能安撫民心嗎?”
祁翀一連串的問題令眾人陷入沉思,柳明誠道:“大赦之下難免會有殿下所言之事,但總體而言還是利大於弊的。就以徒刑犯來說,大牢所關押的犯人多為成丁,這些人被關起來不但使國家少了許多勞力,而且朝廷還要掏錢養著他們,又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所以還不如放回家中使其自力更生。”
“不想白養著這些人,讓他們做工不就是了?徒刑本不就應當是強製做工嗎?礦山采礦、修築城牆不都是活兒嗎?”
“可朝廷沒有那麽多活兒給他們做呀!誠如殿下所說,采礦、築牆都是徒刑犯最常做的苦役,可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礦山,也不是所有城牆都要修築,這些活兒終究有限。”邱維屏道。
“這就有些死腦筋了,不能就地找活兒,那為何不在有活兒的地方建監獄呢?就比如說前兩天跟工部所議之事,讓他們在陽丘縣開一座大金礦,此礦極大,開上幾十上百年都沒有問題,既如此何不在山下就地建監獄,將附近徒刑犯都送到此處服役,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還有流放犯,孤一直認為流放其實是一種並不合理的刑罰。流放本在死刑之下,即免死之意,可實際上流放之地往往是蠻荒之地,不宜生存,加之路途遙遠,犯人多有在途中或在流放地斃命者,如此一來,則流放與死刑何異?而且,流放途中還得需要大量衙役看管,到了流放地又得建牢城看管,無端增加支出。倒不如‘改流為徒’,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徒刑的年限,令犯人可就地服刑,既免於長途跋涉,又不必耗費過多人力在看管上,諸公以為如何?”祁翀趁機提出了自己一直想“改流為徒”的想法。
“殿下這個主意倒是令臣等茅塞頓開,不過男犯可以如此,那女犯呢?”康安國又道。
“也好辦,可以跟紡織大戶合作,讓他們弄些織機放在獄中,女犯可以紡紗織棉,總之既能提供勞力也不至於白白吃飯,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殿下這個主意好,依臣看,這是三全其美呀,朝廷還能從中賺點小錢兒呢,雖說不多,可也是一筆進項不是?”陸懷素笑道。
“孤所說的不過是一種思路,其實隻要開動腦筋,白養犯人這個問題便很好解決了。隻要這個問題解決了,那以後是不是就可以盡量少用、慎用大赦了?否則皇恩濫施,將國家法度置於何地?畢竟皇恩不是隻施給那些違法犯罪之人的,更重要的是百姓心安。”
“殿下所言高瞻遠矚,臣敬佩之至。”邱維屏首先表示了讚成,其餘眾臣亦紛紛附和,其中有真心讚成者,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年輕的太子銳意進取當中的一個小點子而已,不值得過分在意。
“殿下,臣以為,此次大赦還有一個人是絕對不能放的,就是丁造。”康安國道,“此人有意挑起兩國紛爭,居心實在險惡,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慰軍心啊!”
“丁造之事查清了?”
“是,此人供認乃是謝宣的走狗,謝宣當初安排他到淮州榷市,就是為了讓他和東吳人聯絡,尋找機會聯合東吳,裏應外合,共圖大淵。怎奈東吳國內大亂,他剛搭上愗州都督這條線,原來的都督就兵敗被殺了,新任都督董肇油鹽不進,拒絕與他合謀,他不得已才放棄了這個計劃。後來謝宣急於帶兵出京,便讓他製造了斬殺董肇族叔、挑起兩國紛爭之事。他原以為自己立了大功,回京之後一定會享受高官厚祿,可沒想到還沒走出淮州就聽說謝宣兵敗被殺,無奈之下隻好隱姓埋名逃往他處,卻不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竟被殿下的商隊給抓了回來,也算是天意了。”
聽完康安國的講述,眾人總算明白了其中原委。
“想不到謝宣竟早有叛逆之心,也虧了東吳君臣自顧不暇,否則,若真被他陰謀得逞,後果不堪設想。”向櫛感慨道,眾人紛紛搖頭歎息,後怕不已。
“這個丁造,殺是肯定要殺的,但怎麽殺卻要想想了。”羅汝芳撚須道。
“羅先生有想法?”祁翀看他這表情,就知道他又有主意了。
“殿下,如果我們現在殺了丁造,便等於是承認兩國衝突,錯在大淵,與兩國之爭上首先便矮了一分。所以,殺歸殺,但當下不是時候,而是要等擊退東吳之後再殺,如此方為穩妥。”
“有道理,樞密院,東吳那邊可有戰報?”
“回殿下,”壽王道,“剛收到的軍報,正欲向太子殿下稟報呢。楚王大軍已抵達江防附近,但與東吳軍尚未接觸。董肇已經派兵突襲了附近幾個渡口,如今大江淮州東線段已經掌握在董肇手中了。”
“這麽說董肇有了新動作,他要的已經不止是尋找丁造了?”
“他找不到丁造,如果就這樣退兵,那不但不好向東吳朝廷交待,便是他手下人恐怕也不肯善罷甘休的。”
“所以局勢已經升級,現在已經不是私人恩怨那麽簡單,非得打出個子醜寅卯來不可了。”
“的確如此。”
“若真如此,楚王那點兵力怕是不夠了,是否考慮讓神武軍剩餘人馬立即趕赴淮州呀?”祁翀問道。
“淮州那邊增兵是必然的,隻是神武軍目前軍心不穩,嚴景淮畢竟剛到神武軍,資曆又淺,一時之間很難服眾,此刻派神武軍出征,萬一......”柳明誠擔憂地道,環顧眾人,見不少人頻頻點頭,顯然都跟他一樣的看法。
“那就隻有一個辦法了,孤親自率軍出征!”
“殿下,不可!”
“萬萬不可!”
“絕對不行!”
幾乎是同一時間,杜延年、柳明誠、羅汝芳等七八位大臣都發出了反對之聲。
祁翀苦笑道:“孤知道諸公在擔心什麽,儲君不應輕易涉險嘛!可當下也的確沒有更好的人選了呀!朝中有能力、有資曆的大將本就不多,此次謝宣叛亂,又有多位禁軍將軍參與謀逆被誅殺或下獄,兩位老國公年事已高,總不能讓他們花甲之年再披掛上陣吧?剩下的就是一幫小將了,資曆還不如嚴景淮呢!你們說還能誰去?”
眾人麵麵相覷,皆知祁翀所言也是現實。
“殿下,臣願往淮州禦敵!臣忝居太尉之職,這本就是臣的分內之事。”柳明誠站起身主動請纓。
“項國公公忠體國,孤心甚慰。隻是,你終究沒有帶兵的經驗,萬一與楚王意見不合,你倆誰聽誰的呀?”祁翀搖了搖頭,否決了柳明誠的提議。
“殿下,偌大個朝中難道就真的再找不出個能帶兵之人嗎?而且,淮州已經有楚王坐鎮了,不過是再添些兵力而已,何須太子殿下親往呀!”一向不輕易表態的柳敬誠也難得地開了口。
祁翀見眾人都反對,隻好將此事暫時擱置,表示再考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