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締和平兩國結盟 諫濫殺翰林蒙難
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 作者:獨唱何須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日晚上回到望州後,柳明誠帶來了一個好消息,西北榷市也談攏了,地點就在甘州奮武軍駐地,由趙愚直接管轄。
“大舅舅同意開榷市了?”柳翀有些驚喜。
“你的理由說服了嶽父,嶽父又說服了他,事情便成了。”柳明誠點點頭,旋即話鋒一轉,“跟扶餘可能要議和了,扶餘已經遣使到了易州,向謝宣表達了議和之意,謝宣已上報朝廷,不日便要朝議。”
“朝議?”朝議便意味著承平帝在認真考慮議和之事,這令柳翀有些意外,“依那位的脾氣不應該乘勝追擊嗎?怎會考慮議和?”
“國庫是一時都撐不去了,即便開了榷市,那稅收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繳上來的。而且,連年征戰,將士疲憊,平州雖然贏了一仗,但也是強弩之末了,越逼近興慶城阻力越大,再打下去勝負難料。而且此戰訖今為止已攻占了扶餘四州之地,上上下下都交待的下去了,該賺的軍功也都賺到了,是以都有了適可而止之心。”柳明誠解釋道。
柳點點頭表示理解,又看了看輿圖,奪過來那四個州都是戰略要地,對於以後防禦扶餘也是極重要的,此時休兵止戰確實是明智之舉。
卻說朝堂這邊,滿朝文武幾乎一致讚同議和,尤其是左相杜延年,在謝宣的奏報上達天聽之後,他單獨覲見了承平帝一次,君臣二人談了足足兩個時辰,終於堅定了承平帝與扶餘和談之心。
八月上旬,扶餘使臣抵達京城,接下來就是大淵鴻臚寺與扶餘使臣之間的唇槍舌箭了。
幾個回合之後,雙方終於談定了條件:兩國休兵罷戰,約為兄弟之國,扶餘皇帝年長於淵帝,淵帝稱扶餘皇帝為兄,後世仍以齒論;扶餘每年向大淵納貢錢十萬緡以資軍費;扶餘承認大淵所占辰、洪、易、平四州歸大淵所有,雙方以澣河為界重新劃定疆域,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扶餘賠償大淵鐵錠一萬斤;扶餘國冊立新的太子,並遣太子入淵國為質;雙方於易州選址開榷市。
談判之事告一段落後,承平帝大肆封賞有功之臣。
謝宣自是首功,擢升為禁軍十二衛大將軍。此前的十二衛大將軍正是宋國公謝鵠,謝老公爺年初便因病辭了官,但此職顯要,寧可出缺也不能輕易授人,是以空缺至今,如今正好由謝宣接任,倒也合情合理。
嚴鼎則被授為新設立的瀚西路經略安撫使,所部威毅軍依舊歸其統轄。瀚西路管轄新占的辰、洪、易、平四州,安撫使司設在易州。嚴鼎以不足不惑之齡便出任一路封疆大吏,同時還能統轄一支禁軍,也算是簡在帝心了。其長子嚴景淮此次隨父出征亦有軍功,調回京城升任左禦衛指揮使。
謝實也被調回京城任職左勳衛將軍,其餘將士俱有封賞。
而柳明誠則因為支援糧草有功,爵位提高一級,封為寧遠侯。
隨著戰事的閉幕,榆西路的流民之禍也終於平息,因為謝宣在率軍回京的路上狠狠地鎮壓了一波流民,屠滅流民三萬有餘。
消息傳來,滿朝大駭,翰林老臣、禦史言官紛紛請求左相牽頭彈劾謝宣濫殺無辜,但杜延年始終一言不發,在被一名老翰林當麵斥為縮頭烏龜後索性稱病告假,閉門謝客了。
然而當夜,該名老翰林家中即遭丙災,全家八口人被烈火吞噬。經府、縣兩級聯合勘察,發現了人為縱火的痕跡,此案遂由京兆府上報天子。
承平帝震怒,天子腳下、京畿福地竟發生如此慘烈的凶案,簡直無法無天!遂令署理京兆府尹楊康侯嚴查此案,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楊康侯是一個月前剛剛被任命署理京兆府尹的,雖說京兆府尹是二品大員,可署理京兆府尹卻隻是四品,中間差著好幾級,楊康侯做夢都想把這“署理”二字摘掉。可甫一上任,沒得意幾天,先就來了這麽個大案,一旦處置不善別說去掉“署理”二字了,便是如今的位置怕是都保不住。楊康侯曆來滑頭,他將此案上報承平帝就是希望將此案甩出去,可沒想到等來的卻是承平帝嚴查的旨意,他心中叫苦不迭,急得在府中坐立不安。
這位被燒死的程翰林剛剛得罪了杜延年便遭此橫禍,而此事又是因聖眷正隆的謝宣而起,真要查下去保不齊就會得罪一頭,弄不好甚至是兩頭一起得罪,這可如何是好?
與楊康侯的焦慮不安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杜延年此時卻是優哉遊哉,他這些年日夜操勞,如今倒是趁機好好休了個長假。
杜含以侍疾為名,這些日子也告了假,此刻正看著父親和妹妹打雙陸,他則在旁邊幫忙計籌。
這父女二人已經玩兒了大半天了仍然興致勃勃,反倒是杜含已經哈欠連天了。
這一局眼看著杜延年已經快贏了,卻不料杜心悅一下子擲出了兩個六點,一下子獲得了四枚棋子各走六步的權利,頓時欣喜地喊了一聲“哎呀”!
杜延年也是一拍大腿喊了聲“哎呀”,語氣中卻是滿滿的遺憾與惋惜,他苦笑著斜覷著棋盤,眼睜睜看著杜心悅搶先把己方所有棋子都移回了己方內盤,然後杜含宣布這一局又是妹妹贏了。
“不玩了、不玩了,坐了一上午,腰酸背疼,出去活動活動。”杜延年連輸三局開始耍賴。
“對啊,我也要去活動活動筋骨了!”杜含又打了個哈欠。
見父兄都不想玩了,杜心悅也沒有勉強,懂事地將棋盤、棋子收拾了起來。
三人來到院中,杜延年舒展了下腰身,又拿起剪刀給花凳、花架上的幾盆菊花修剪了枝葉。他去世的妻子最愛菊花,所以杜延年為她收集了不少名貴品種,此時正值菊花盛開的季節,放眼望去,當真是“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隻是物是人非,那賞花之人卻已經不在了。
“大舅舅同意開榷市了?”柳翀有些驚喜。
“你的理由說服了嶽父,嶽父又說服了他,事情便成了。”柳明誠點點頭,旋即話鋒一轉,“跟扶餘可能要議和了,扶餘已經遣使到了易州,向謝宣表達了議和之意,謝宣已上報朝廷,不日便要朝議。”
“朝議?”朝議便意味著承平帝在認真考慮議和之事,這令柳翀有些意外,“依那位的脾氣不應該乘勝追擊嗎?怎會考慮議和?”
“國庫是一時都撐不去了,即便開了榷市,那稅收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繳上來的。而且,連年征戰,將士疲憊,平州雖然贏了一仗,但也是強弩之末了,越逼近興慶城阻力越大,再打下去勝負難料。而且此戰訖今為止已攻占了扶餘四州之地,上上下下都交待的下去了,該賺的軍功也都賺到了,是以都有了適可而止之心。”柳明誠解釋道。
柳點點頭表示理解,又看了看輿圖,奪過來那四個州都是戰略要地,對於以後防禦扶餘也是極重要的,此時休兵止戰確實是明智之舉。
卻說朝堂這邊,滿朝文武幾乎一致讚同議和,尤其是左相杜延年,在謝宣的奏報上達天聽之後,他單獨覲見了承平帝一次,君臣二人談了足足兩個時辰,終於堅定了承平帝與扶餘和談之心。
八月上旬,扶餘使臣抵達京城,接下來就是大淵鴻臚寺與扶餘使臣之間的唇槍舌箭了。
幾個回合之後,雙方終於談定了條件:兩國休兵罷戰,約為兄弟之國,扶餘皇帝年長於淵帝,淵帝稱扶餘皇帝為兄,後世仍以齒論;扶餘每年向大淵納貢錢十萬緡以資軍費;扶餘承認大淵所占辰、洪、易、平四州歸大淵所有,雙方以澣河為界重新劃定疆域,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扶餘賠償大淵鐵錠一萬斤;扶餘國冊立新的太子,並遣太子入淵國為質;雙方於易州選址開榷市。
談判之事告一段落後,承平帝大肆封賞有功之臣。
謝宣自是首功,擢升為禁軍十二衛大將軍。此前的十二衛大將軍正是宋國公謝鵠,謝老公爺年初便因病辭了官,但此職顯要,寧可出缺也不能輕易授人,是以空缺至今,如今正好由謝宣接任,倒也合情合理。
嚴鼎則被授為新設立的瀚西路經略安撫使,所部威毅軍依舊歸其統轄。瀚西路管轄新占的辰、洪、易、平四州,安撫使司設在易州。嚴鼎以不足不惑之齡便出任一路封疆大吏,同時還能統轄一支禁軍,也算是簡在帝心了。其長子嚴景淮此次隨父出征亦有軍功,調回京城升任左禦衛指揮使。
謝實也被調回京城任職左勳衛將軍,其餘將士俱有封賞。
而柳明誠則因為支援糧草有功,爵位提高一級,封為寧遠侯。
隨著戰事的閉幕,榆西路的流民之禍也終於平息,因為謝宣在率軍回京的路上狠狠地鎮壓了一波流民,屠滅流民三萬有餘。
消息傳來,滿朝大駭,翰林老臣、禦史言官紛紛請求左相牽頭彈劾謝宣濫殺無辜,但杜延年始終一言不發,在被一名老翰林當麵斥為縮頭烏龜後索性稱病告假,閉門謝客了。
然而當夜,該名老翰林家中即遭丙災,全家八口人被烈火吞噬。經府、縣兩級聯合勘察,發現了人為縱火的痕跡,此案遂由京兆府上報天子。
承平帝震怒,天子腳下、京畿福地竟發生如此慘烈的凶案,簡直無法無天!遂令署理京兆府尹楊康侯嚴查此案,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楊康侯是一個月前剛剛被任命署理京兆府尹的,雖說京兆府尹是二品大員,可署理京兆府尹卻隻是四品,中間差著好幾級,楊康侯做夢都想把這“署理”二字摘掉。可甫一上任,沒得意幾天,先就來了這麽個大案,一旦處置不善別說去掉“署理”二字了,便是如今的位置怕是都保不住。楊康侯曆來滑頭,他將此案上報承平帝就是希望將此案甩出去,可沒想到等來的卻是承平帝嚴查的旨意,他心中叫苦不迭,急得在府中坐立不安。
這位被燒死的程翰林剛剛得罪了杜延年便遭此橫禍,而此事又是因聖眷正隆的謝宣而起,真要查下去保不齊就會得罪一頭,弄不好甚至是兩頭一起得罪,這可如何是好?
與楊康侯的焦慮不安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杜延年此時卻是優哉遊哉,他這些年日夜操勞,如今倒是趁機好好休了個長假。
杜含以侍疾為名,這些日子也告了假,此刻正看著父親和妹妹打雙陸,他則在旁邊幫忙計籌。
這父女二人已經玩兒了大半天了仍然興致勃勃,反倒是杜含已經哈欠連天了。
這一局眼看著杜延年已經快贏了,卻不料杜心悅一下子擲出了兩個六點,一下子獲得了四枚棋子各走六步的權利,頓時欣喜地喊了一聲“哎呀”!
杜延年也是一拍大腿喊了聲“哎呀”,語氣中卻是滿滿的遺憾與惋惜,他苦笑著斜覷著棋盤,眼睜睜看著杜心悅搶先把己方所有棋子都移回了己方內盤,然後杜含宣布這一局又是妹妹贏了。
“不玩了、不玩了,坐了一上午,腰酸背疼,出去活動活動。”杜延年連輸三局開始耍賴。
“對啊,我也要去活動活動筋骨了!”杜含又打了個哈欠。
見父兄都不想玩了,杜心悅也沒有勉強,懂事地將棋盤、棋子收拾了起來。
三人來到院中,杜延年舒展了下腰身,又拿起剪刀給花凳、花架上的幾盆菊花修剪了枝葉。他去世的妻子最愛菊花,所以杜延年為她收集了不少名貴品種,此時正值菊花盛開的季節,放眼望去,當真是“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隻是物是人非,那賞花之人卻已經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