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瀛一臉興奮對著朱由校說道:“呀…要露臉了…,父皇好久沒召見我了,你這臭小子多久沒見過你皇爺爺了?”


    朱由校想了一會回道:“兩個月了吧,中秋的時候聚了一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聽到朱由校這樣說,朱常瀛還沒怎麽著呢,楊吉就先歎了一口氣:“殿下,苦了你了…”


    萬曆對除了福王之外的所有皇子皇孫都不太待見,而最不待見的除了朱常洛,就是朱由校和朱由檢兩兄弟了。


    按理來說這兩兄弟是大明的未來,應當是最尊貴的,可是現在這兩個兄弟得到的一切,都不如那福王的十分之一。


    福王之子朱由崧,今年不過八歲,可是萬曆已經有意給他封王了,要不是內閣和禮部據理力爭,這王位可就封出去了,並且萬曆親自取了德昌的王諱,反官朱由校呢,十一歲了,隻不過是個世子而已,就這世子,萬曆還沒有明確的旨意下來…


    朱由校搖搖頭對著楊吉說道:“楊先生,不急的…”


    楊吉點點頭:“走吧…”


    朱常瀛沒想到話題竟然不在自己身上,讓他有些失落,撅著嘴跟著朱由校。


    ……


    “陛下,人都到了…”


    韓琦小心扶起萬曆,萬曆的咳疾讓他不能見一點風,已經好幾日沒有出門了,人隻要不見太陽,又因為疾病睡不好吃不好,麵色自然不會很好。


    萬曆心中也在想,是否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盡頭,這讓他心中很是不安。


    倒也不是因為要死了,舍不得這潑天富貴,而是不知道怎麽麵對列祖列宗,也不知道怎麽麵對他的先生張居正。


    所以萬曆覺得他還不能死,至少要做出些成績吧,也好對列祖列宗有個交代,也好讓張居正知道,他的學生,也是有作為的。


    張居正的所作所為,越是到了老年,萬曆越是能看的明白了,此等大智慧,大才智之人,大明有他,何其之幸也啊。


    “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萬曆的嘟囔聲音太小,韓琦沒有聽到,於是問道:“陛下…您在說什麽?”


    萬曆輕輕搖頭:“讓他們進來…”


    “是…”


    眾人進殿,正準備行禮,萬曆揮手說道:“免了…賜座…”


    楊吉與馮偉傑倒還好,被賜座不是一次兩次了,而朱常瀛和朱由校兩張臉都興奮的通紅,這等待遇,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而毛紀很自覺,萬曆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就自顧自的走到的旁邊,側身矗立。


    毛紀知道自己的身份,楊吉馮偉傑是大臣,朱常瀛和朱由校是皇家子弟,都是自己人,而他隻是狗而已,狗能咬外人,甚至在主人的示意下能咬這些大臣或者皇家人,但是再厲害的狗,也是不能上桌的。


    萬曆示意讓韓琦不用給他順氣了,而後坐直說道:“如此遷徙流民的主意,是誰想到了?”


    萬曆的語氣沒有什麽感情,讓眾人琢磨不透他真正的意思。


    原本想著在萬曆麵前好好表現的朱常瀛,眼睛瞥了一眼正襟危坐的朱由校後,賤兮兮的笑容浮現了出來。


    “回稟父皇,這主意是兒臣和由校想出來的。”


    朱由校一聽朱常瀛將自己拉了進去,小臉上頓時露出驚恐的表情。


    朱常瀛的小動作和朱由校的反應,自然逃不過萬曆的眼睛,萬曆咳了兩聲後,聲音有些沙啞:“給你們機會,你們就要說實話,你們兩個什麽樣子,朕能不清楚嗎?”


    萬曆話音剛落,朱常瀛與朱由校都跪伏在地,不敢抬頭。


    萬曆搖頭苦笑,什麽時候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這麽怕自己了?是因為對他們太過嚴厲還是對他們關心不夠呢?


    “起來說話,自家人,不要講這些規矩,說吧,這主意是誰想到的?”


    這主意自然是朱威想到的,將消息給了金大元,而金大元又整天和朱由檢還有朱常瀛混在一起,所以另外兩人自然也都知道了。


    這事朱威千叮囑萬囑咐,萬萬不可讓太多人知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啊,朱威在京城的勢力太弱了,雖然認識兩個殿下,但是都是沒什麽實際權利的,反而自己還都束手束腳的,對朱威的幫助很小。


    而與金大元的關係,朱威也不想搞得眾人皆知,對朱威有敵意的人不少,現在對付不了朱威,但是對付一個小小商人,再簡單不過了。


    金大元對朱威的意義很重大,金大元的地位在朱威心中甚至比朱常瀛還要高一些,遼東的發展與後續的規劃,離不開金大元。


    朱威在信中,將一切利弊都講的很清楚,朱常瀛與朱由校都是聰明人,自然知道朱威的擔憂,所以兩人大眼瞪小眼,誰都不願意將朱威說出來。


    “嘣…”


    萬曆手重重的拍在桌子上:“怎麽?朕說不動你們了?朕還沒死呢,你們就要忤逆朕嗎?”


    這話一出口,別說這叔侄兩人了,就連楊吉與馮偉傑也都跪倒了,這話再嚴重一點,可能就又是一次國本之爭了。


    楊吉也急了,也不管這是在哪裏了,狠狠拽了一下朱常瀛的衣擺:“桂王殿下…說吧。”


    朱常瀛臉色鐵青,他知道萬曆生氣了,可是他又不想說。


    “毛紀…”


    “臣在…”


    萬曆突然吼了毛紀一聲,將朱常瀛嚇了一跳,立馬說道:“父皇,是朱威…這主意是朱威出的。”


    說完以後,朱常瀛整個人都呆了,他不想說,可是若是讓毛紀出手,萬曆自然也會知道,並且…還會連累他和朱由校。


    萬曆冷哼一聲:“現在知道說了?其實你不說我也能猜的出來,除了朱威,沒有人能有這麽天馬行空的想法了。上次的義州突襲和這次的流民自行遷徙,都是好法子啊。”


    朱常瀛聽出萬曆的語氣並未什麽不好,趁熱打鐵的說道:“是啊,朱威這小子鬼主意挺多的…”


    不過還沒說完,就被萬曆喝住:“鬼主意?這是利國利民的主意,你整日不幹正事,遊手好閑,知道個什麽?”


    朱常瀛大氣不敢喘一口了,低著頭,一身冷汗。


    “主意是不錯,這也算是分批遷徙了,人少一些,出事的概率就低一些了,可是,這銀錢和糧食,從何而來啊?”


    朱常瀛抬起頭想要說話,又突然低頭,他怕萬曆再罵他…


    萬曆沒好氣的說道:“抬頭,說…”


    “是…”


    朱常瀛咽了一口口水,慢慢說道:“父皇,您還記得玻璃嗎?”


    說這話的時候,門外的陽光透過門窗的玻璃,照在萬曆身上,暖洋洋的感覺,很好。


    “知道,繼續說。”


    “父皇,這玻璃看著精美,可是造價不高的,一兩一尺的價格還供不應求,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


    “所以說,這銀錢是這玻璃賺的?”


    朱常瀛點頭:“是的,這玻璃不過問世三個月,我們賣出去的還有訂單總共加起來,已經收入近五萬兩了。”


    萬曆一愣:“多少?”


    楊吉與馮偉傑也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驚訝之色。


    明朝洪武年間,稅收2300萬石稻米,麥子470萬石。


    至正德年間,稅收下降為2200萬石稻米,麥子462萬石。


    至嘉靖年間,下降為1800萬石稻米,麥子462萬石,折合稅收白銀900萬兩,而當年嘉靖三十年,軍費開支525萬兩白銀,俸祿、修建800萬兩白銀,總計1300餘萬,也就是說,稅收已經不夠支出了。


    至隆慶年間,稅收隻夠每年維持前三月開支,後九個月都需要欠錢。


    明朝的稅收危機可以說是自建國便留下了巨大的隱患,其造成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兩個,即稅收不平均和土地兼並問題。


    稅收不平均是在朱元璋平定張士誠之後就存在的,即對江南張士誠舊地的稅收普遍高於其他各省。


    土地兼並問題是指明朝的皇帝、諸王、貴族、宦官侵占土地的問題。例如在成祖朱棣時期便設立的皇莊,在弘治二年便有土地頃,皇莊5處;在弘治十八年以有皇莊30餘處,土地翻了數倍。


    除此還有親王,明朝中葉的四川蜀王府的土地足足占據了成都平原的十分之七,楚王更遍及湖光,在皇帝帶頭侵奪百姓土地的情況下,各地藩王更是拚命擴張。


    另外還有貴族和宦官,在正統初年,駙馬趙輝侵占民田3000畝,成化年間,周壽侵占民田63頃。雲南沐王府侵占田莊365頃,南京宦官侵占民田畝。


    這些都導致了百姓沒有可耕之田,成為了流民。據記載,洪武年間南直池州有270餘個裏,在正統年間戶口隻餘3分之1,北直真定府逃亡流民達戶,浙江金華逃亡流民餘,台州逃亡餘戶,到正統年間,金華人口減少了五分之三,台州隻剩三分之一。


    這些流民往往扶老攜幼,沿途乞討住宿,據《明英宗實錄》記載,這些流民往往“采野菜、煮榆皮而食”“扶老攜幼,百十為群,沿途乞討。”


    至萬曆年間,流民問題已經演化為統治危機。


    在萬曆時期,稅收降低的更為嚴重,由於萬曆時期三大征,欠下了巨額軍費,萬曆采用了關卡征稅的模式,每數百裏就征一次稅,這嚴重打擊了商業,致使商稅萎縮百分之三十七,商業萎縮百分之六十以上,數省商人幾乎絕跡。


    相比於各封建王朝,明朝商稅顯然不算低,甚至可以稱之為橫征暴斂,因此明朝自洪武年間,流民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流民數量增多,使得戶籍混亂,稅收無法進行。稅收一再降低,造成了明朝後期的財政危機。


    雖然經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讓萬曆朝的稅收有了氣色,在萬曆三十年達到了驚人的兩千萬兩白銀,可是萬曆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加重,天災不斷,讓稅收問題又凸顯了出來,去年整年稅收不過四百萬兩。


    戶部國庫包括萬曆的內帑,現在都是缺錢的狀態,五萬兩雖然不多,可是這僅僅是一個小生意,並且也僅僅三個月而已。


    聽這意思,這生意是一本萬利的,不亞於鹽稅鐵稅啊。


    萬曆突然想到一個事,當時朱常瀛和朱由校過來說要將股份送給他呢,當時若是接了,這生意,是否自己也能分一杯羹?


    不過旋即搖了搖頭,不論怎麽樣,和子孫搶生意這事做不得啊。


    眾人從震驚中緩了過來,萬曆又開口道:“那糧食呢?這麽多人一路需要的糧食還有過冬的糧食,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


    朱常瀛搖了搖朱由校,示意他說。


    朱由校也知道這是朱常瀛給自己表現的機會呢,於是對著朱常瀛點了點頭,而後開口道:“皇爺爺,三四萬人數月甚至半年所需要的糧食,至少需要數萬石,現在一次性采購這麽多,很容易引起市場恐慌,更加可能引起糧食暴漲或者囤貨居奇,所以我們並沒有從市麵上購買糧食,而是讓各路商人用糧食來充當玻璃的定金,並且說明隻要陳糧。”


    萬曆點頭,隻要陳糧,確實是好辦法啊:“可是糧食一路運輸,損耗很大,需要的糧食可能會比你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朱由校越說越自信:“皇爺爺考慮的我們也想到了,所以在京城各個商家,我們用銀錢先換糧食,先讓這數萬人能夠遷徙到遼東,其他地方的商家,讓他們直接將糧食送到山海關,而價格上,我們給出了很大的優惠,原本一兩一尺的玻璃,我們四錢銀子就賣,他們都是商人,自然算的出來有足夠的利益,糧食損耗自然有,但是陳糧更多,自然會源源不斷的送往遼東。”


    “此事不單單是為了這次流民的事,日後更是可以和鹽引一起配合,讓更多的民間力量為我大明的邊軍,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支持,這樣一來,朝廷的支出就會減少許多。”


    朱由校的話讓萬曆和楊吉等人不住點頭,現在大明最大的支出就是邊防了,每年的支出都在五百萬兩以上,實在讓朝廷喘不過氣來,眾人也不給玻璃太大的期望,哪怕每年給朝廷減少十萬兩的支出都是意外之喜了。


    可是旋即眾人又想到一件事,這玻璃產業是朱威的,也是兩位殿下的,和朝廷沒有任何的關係,如今卻將所得全部給了朝廷…


    萬曆歎了一口氣,問道:“你們想要什麽?你們能說出來,朕就能給。”


    這是萬曆第一次這樣對朱常瀛和朱由校說話,兩人對視一眼,而後異口同聲的說道:“兒臣(孫臣)…隻求父皇(皇爺爺)身體安康,我大明綿延不絕。”


    “好…都是好孩子啊…”


    “恭賀陛下…”


    萬曆很開心,他對這個國家有責任感的,可是數十年與文臣的對抗,讓這個國家變得搖搖欲墜了,他現在看到後輩如此,讓他有種後繼有人的感覺。


    至於太子,不論以前還是現在,他還是一點都看不上,但是這個孫子,他很喜歡,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考量。


    萬曆這輩子見過太多人了,那番話,是否是自己想的,是否是自己說的,他心裏跟個明鏡似的,這次召見非常突然,就算是有人教朱由校說這些話,也不會應答的如此得體,那麽答案就隻有一個了,就是朱由校這個孩子,聰明,有想法。


    “傳旨…自古聖賢治國,皆賴英才輔翼。有功於國,得信於民者,實國家之棟梁,民族之脊骨。今朕承天命,膺曆數,臨馭萬方,以彰其德。”


    “桂王朱常瀛”,才德兼備,經世致用,卓選其一子,封端俞王,建宗廟。”


    “朱由校,雖年少,但甚恭,德行俱佳,可堪大用,封皇太孫,儀仗車馬尊舊製,可入朝聽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邊軍不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沐風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沐風葉並收藏明末:邊軍不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