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襄一愣,而後也不管臉上手上的濕潤了,放下吳三桂後就抱住了朱威。
朱威一臉嫌棄,趕忙將吳襄推開,憑借著朱威的麒麟臂竟然一時推脫不開,這讓朱威重新審視這個看起來不太靠譜的吳襄了。
好不容易將吳襄推開後,朱威說道:“別說那麽多了,同不同意吧。”
吳襄猛猛點頭:“同意…同意…”
朱威一笑,這事算是板上釘釘了。
對於朱威而言,雖說在大眾曆史上,吳三桂是被釘在恥辱柱上的那個,但是朱威認為,這隻是時代造就的必然悲劇,都看到曆史把吳三桂釘在了恥辱柱上,卻不看吳三桂為何被釘在恥辱柱上。
吳三桂少年時代就已成名,因一次自殺式的營救行動名揚天下,營救的還是他自己的爹,在儒學治世的明朝,吳三桂這一戰功樹立了忠,勇,孝這一人設,再加上從小師從娘舅祖大壽,學了一身帶兵打仗的本領,也為明朝末期吳三桂能位高權重,擁兵山海關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可以說,吳三桂的發跡基礎,就是道德上他從16歲就站了製高點。
明朝文人風骨最硬,但也最爛,尤其末期,爛到流膿的程度。清流文官把持朝政和軍政,一幫不會打仗的文化人帶兵打仗,本就扯淡。
吳三桂是深知這一點的,但在這些文官中也有例外,吳三桂人生信條裏最重要的兩個人,袁崇煥和洪承疇,這兩個人都是文官出身。
尤其是洪承疇,這個人是吳三桂非常頂禮膜拜的。但是隨著清軍逐步入侵,洪承疇以及吳三桂的娘舅及師傅祖大壽相繼戰敗投降,祖大壽更是來來回回鬧了好幾次才最終老實,吳三桂已經深知大明氣數已盡,這個時候吳三桂隻是做了個普通人的選擇,他想活,他想讓他家人活,一邊是爛到生蛆的明朝,一邊是新鮮血液清朝,或者是自己同胞出身的李自成,他猶豫了。
受製於傳統的道德觀,吳三桂沒能很快做出反應,崇禎發來急報,要他進京勤王。他更猶豫了,但也可能是做出了選擇,從山海關進京的路他走了兩周,久到崇禎都吊死了,消息傳到他耳朵裏,他都還沒進京。接到消息吳三桂立馬掉頭回山海關,因為山海關是他最後的籌碼,無論是與誰談判。
明覆滅,李自成很快給吳三桂派來使者招降,還帶來了他爹吳襄的親筆信,信大意是:“明朝沒了,爹現在投降了李自成保了全家,投降的是爹不是你,背負罵名的是爹不是你,別送命了,順天意吧。”
吳三桂看後才下決心投李自成,將山海關移交給農民政權,自己帶兵親自去跪降。出關,路走到一半,在難民中他遇到京中家裏的一位老仆。老仆告訴他吳襄投降以後,家也被抄了,人也關起來了,就連吳三桂最喜歡的侍妾陳圓圓,也被一個農民王爺搶走了。
吳三桂聞言大怒,因為這不該是山海關換來的待遇,他這時也看清了李自成這種農民政權的短視與下流。斥兵返回山海關,將關內剛駐下的農民軍殺光。重新控製山海關,和李自成、皇太極三方對峙。
李自成這種農民政權,是沒有腦子的,不然也不會在吳三桂過來前抄了他家。所以李自成得知吳三桂不降了,一怒之下沒有和吳三桂談判,直接殺了他全家。
吳三桂的選擇這個時候隻有一個了,引清兵入關,家人沒了,朝廷沒了,他除了山海關什麽都沒了,雖然最後隻搶回來一個陳圓圓,但能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麽?
朱威覺得,應該是衝冠一怒後發現,隻剩下紅顏了。
後麵的事就是吳三桂瘋了一樣追殺李自成,最終將李自成擊潰,得以報仇。而這個時候,既然已經投降了,那就把事情做徹底,賣給新朝廷一份忠心,這也是很正常的。
逼吳三桂到這個地步的,歸根結底是明朝腐爛的體質,吳三桂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想徹底摧毀這種體質,還能盡可能多的為自己爭取利益,朱威認為,這是一個正常人,在正常情況下,做出的正常選擇。
朱威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也在想這事,想著若是自己麵對這樣的情況,應當不會做的比吳三桂更好。
吳三桂到最後位極人臣,封藩進爵。為什麽清朝要把吳三桂放在雲南,而不放在他自己的勢力範圍東北呢?因為清朝不信任吳三桂,你吳三桂不是第一個投降我清朝的人,還手握重兵,打仗水平一流,我為什麽信任你?
但是無論皇太極還是順治帝,都是戰爭年代成長崛起的領袖,他們都是很現實的人,就算我們不信任你吳三桂,我們也能很默契的和你保持一種平衡。吳三桂就在雲南過上了好日子。
永曆到處逃竄,吳三桂不停上書要追殺永曆,順治是不樂意的,很不樂意,但是最後還是同意了吳三桂的要求,因為順治是個很現實的人,為了前朝遺孤,和當朝藩王撕破臉,劃不來。最後永曆寫給吳三桂的書信文筆極好,字字誅心,有興趣你們可以去自己百度一下。
康熙上台,年幼的康熙和他的先輩從出生就注定不一樣的。康熙是出生在和平年代,他是讀者漢家儒學長大的,他是遵循我們儒家忠孝那一套的,他很瞧不起三藩,導致他維持不了和藩王之間的默契,他隻認為這些降王是未來執政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康熙剛一上台,就在心裏下了決心,滅三藩。
康熙年輕氣盛,直接下令要求吳三桂交權,還扣押了他在京中的兒子,吳三桂是懵逼的,他知道清朝不信任他但沒想到新帝一上台就拿他開刀,這時候吳三桂又做了正常人的選擇,他想看下有沒有談判解決的可能。但是康熙心意已決,反反複複幾次遣使催促吳三桂,終於最後壓死了吳三桂心裏那頭駱駝。手下人勸他反,康熙逼他反,吳三桂做的事,不是正常人該做的事麽?
吳三桂一反,康熙順理成章的殺了他在京中的家人,已經暮年的吳三桂又一次失去親人,他不該反麽?
他吳三桂為清朝打下了大半個江山,換來的是不信任和步步緊逼,他不該反麽?
在朱威看來,自然該反。
吳三桂是最典型的“人”,他受迫於形勢,受製於整個體係,他的一生不能用二分法來判斷和衡量。他有功,但他必然遺臭萬年。他有過,但這個過,真的是他吳三桂的過麽?
就在朱威遐想之時,吳襄已經哄好吳三桂了,讓吳三桂跪在朱威腳下。
吳三桂很聰明,看起來眼前這個人要比他的父親厲害一些,所以也是很開心,奶奶的說了一句:“義父在上,素存拜見義父。”
朱威一臉嫌棄,趕忙將吳襄推開,憑借著朱威的麒麟臂竟然一時推脫不開,這讓朱威重新審視這個看起來不太靠譜的吳襄了。
好不容易將吳襄推開後,朱威說道:“別說那麽多了,同不同意吧。”
吳襄猛猛點頭:“同意…同意…”
朱威一笑,這事算是板上釘釘了。
對於朱威而言,雖說在大眾曆史上,吳三桂是被釘在恥辱柱上的那個,但是朱威認為,這隻是時代造就的必然悲劇,都看到曆史把吳三桂釘在了恥辱柱上,卻不看吳三桂為何被釘在恥辱柱上。
吳三桂少年時代就已成名,因一次自殺式的營救行動名揚天下,營救的還是他自己的爹,在儒學治世的明朝,吳三桂這一戰功樹立了忠,勇,孝這一人設,再加上從小師從娘舅祖大壽,學了一身帶兵打仗的本領,也為明朝末期吳三桂能位高權重,擁兵山海關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可以說,吳三桂的發跡基礎,就是道德上他從16歲就站了製高點。
明朝文人風骨最硬,但也最爛,尤其末期,爛到流膿的程度。清流文官把持朝政和軍政,一幫不會打仗的文化人帶兵打仗,本就扯淡。
吳三桂是深知這一點的,但在這些文官中也有例外,吳三桂人生信條裏最重要的兩個人,袁崇煥和洪承疇,這兩個人都是文官出身。
尤其是洪承疇,這個人是吳三桂非常頂禮膜拜的。但是隨著清軍逐步入侵,洪承疇以及吳三桂的娘舅及師傅祖大壽相繼戰敗投降,祖大壽更是來來回回鬧了好幾次才最終老實,吳三桂已經深知大明氣數已盡,這個時候吳三桂隻是做了個普通人的選擇,他想活,他想讓他家人活,一邊是爛到生蛆的明朝,一邊是新鮮血液清朝,或者是自己同胞出身的李自成,他猶豫了。
受製於傳統的道德觀,吳三桂沒能很快做出反應,崇禎發來急報,要他進京勤王。他更猶豫了,但也可能是做出了選擇,從山海關進京的路他走了兩周,久到崇禎都吊死了,消息傳到他耳朵裏,他都還沒進京。接到消息吳三桂立馬掉頭回山海關,因為山海關是他最後的籌碼,無論是與誰談判。
明覆滅,李自成很快給吳三桂派來使者招降,還帶來了他爹吳襄的親筆信,信大意是:“明朝沒了,爹現在投降了李自成保了全家,投降的是爹不是你,背負罵名的是爹不是你,別送命了,順天意吧。”
吳三桂看後才下決心投李自成,將山海關移交給農民政權,自己帶兵親自去跪降。出關,路走到一半,在難民中他遇到京中家裏的一位老仆。老仆告訴他吳襄投降以後,家也被抄了,人也關起來了,就連吳三桂最喜歡的侍妾陳圓圓,也被一個農民王爺搶走了。
吳三桂聞言大怒,因為這不該是山海關換來的待遇,他這時也看清了李自成這種農民政權的短視與下流。斥兵返回山海關,將關內剛駐下的農民軍殺光。重新控製山海關,和李自成、皇太極三方對峙。
李自成這種農民政權,是沒有腦子的,不然也不會在吳三桂過來前抄了他家。所以李自成得知吳三桂不降了,一怒之下沒有和吳三桂談判,直接殺了他全家。
吳三桂的選擇這個時候隻有一個了,引清兵入關,家人沒了,朝廷沒了,他除了山海關什麽都沒了,雖然最後隻搶回來一個陳圓圓,但能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麽?
朱威覺得,應該是衝冠一怒後發現,隻剩下紅顏了。
後麵的事就是吳三桂瘋了一樣追殺李自成,最終將李自成擊潰,得以報仇。而這個時候,既然已經投降了,那就把事情做徹底,賣給新朝廷一份忠心,這也是很正常的。
逼吳三桂到這個地步的,歸根結底是明朝腐爛的體質,吳三桂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想徹底摧毀這種體質,還能盡可能多的為自己爭取利益,朱威認為,這是一個正常人,在正常情況下,做出的正常選擇。
朱威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也在想這事,想著若是自己麵對這樣的情況,應當不會做的比吳三桂更好。
吳三桂到最後位極人臣,封藩進爵。為什麽清朝要把吳三桂放在雲南,而不放在他自己的勢力範圍東北呢?因為清朝不信任吳三桂,你吳三桂不是第一個投降我清朝的人,還手握重兵,打仗水平一流,我為什麽信任你?
但是無論皇太極還是順治帝,都是戰爭年代成長崛起的領袖,他們都是很現實的人,就算我們不信任你吳三桂,我們也能很默契的和你保持一種平衡。吳三桂就在雲南過上了好日子。
永曆到處逃竄,吳三桂不停上書要追殺永曆,順治是不樂意的,很不樂意,但是最後還是同意了吳三桂的要求,因為順治是個很現實的人,為了前朝遺孤,和當朝藩王撕破臉,劃不來。最後永曆寫給吳三桂的書信文筆極好,字字誅心,有興趣你們可以去自己百度一下。
康熙上台,年幼的康熙和他的先輩從出生就注定不一樣的。康熙是出生在和平年代,他是讀者漢家儒學長大的,他是遵循我們儒家忠孝那一套的,他很瞧不起三藩,導致他維持不了和藩王之間的默契,他隻認為這些降王是未來執政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康熙剛一上台,就在心裏下了決心,滅三藩。
康熙年輕氣盛,直接下令要求吳三桂交權,還扣押了他在京中的兒子,吳三桂是懵逼的,他知道清朝不信任他但沒想到新帝一上台就拿他開刀,這時候吳三桂又做了正常人的選擇,他想看下有沒有談判解決的可能。但是康熙心意已決,反反複複幾次遣使催促吳三桂,終於最後壓死了吳三桂心裏那頭駱駝。手下人勸他反,康熙逼他反,吳三桂做的事,不是正常人該做的事麽?
吳三桂一反,康熙順理成章的殺了他在京中的家人,已經暮年的吳三桂又一次失去親人,他不該反麽?
他吳三桂為清朝打下了大半個江山,換來的是不信任和步步緊逼,他不該反麽?
在朱威看來,自然該反。
吳三桂是最典型的“人”,他受迫於形勢,受製於整個體係,他的一生不能用二分法來判斷和衡量。他有功,但他必然遺臭萬年。他有過,但這個過,真的是他吳三桂的過麽?
就在朱威遐想之時,吳襄已經哄好吳三桂了,讓吳三桂跪在朱威腳下。
吳三桂很聰明,看起來眼前這個人要比他的父親厲害一些,所以也是很開心,奶奶的說了一句:“義父在上,素存拜見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