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認祖歸宗
滅國後,長公主成了全國首富 作者:俗世尋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路上,李安安都想著能早點到達李家村,可現在李家村就在眼前了,李安安卻有點緊張,兩世為人,李安安都沒經曆過婆媳相處等情況。
可是現在自己不得不以李長榮媳婦的身份活著,自己在這個時代,必須有一個合法的身份,孩子們也必須有合法的身份,那麽李長榮這個已經去世的,是唯一不會來揭穿自己母子五人身份的。
李安安母子五人一進村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根本沒等李安安主動去打聽,就有好事的農村大嬸主動上前詢問。
“這位大嫂看起來麵生,不是我們李家村的人吧!”這是一位看起來四十出頭的農村大嬸,背上還背著一個孩子,估計是自己的孫子。
李安安笑道:“大嫂子,我們是李長榮的妻兒,請問李長榮家是住在哪裏的?”
大嫂子卻皺起了眉頭:“李長榮?咱們村有這個人嗎?她張嫂子,咱們村有李長榮這個人嗎?”
另外一個抱著孩子的婦女馬上湊了上來:“你咋這麽傻,李長榮不就是李大海她們家那個出門當兵快20年的大兒子嘛。”
大嬸馬上拍著自己的大腿:“哎呦,哎呦呦,我想起來了,就是長華,長富,長貴的大哥,哎呀,你是長榮的媳婦呀。”
旁邊的那位張嫂子也立刻喊了起來:“大家快點出來呀,長榮的媳婦帶著孩子來了。”說完兩個人一邊領著李安安朝著老李家的地方去,一邊大聲的呼喊著。
很快就帶著李安安母子五人來到了一座農家小院,這座農家小院在村子的中間位置,門口不遠處就是一口水井,小院子看起來非常的幹淨整潔,在村子裏也算是條件不錯的。
這個時候,院子裏麵的人聽到了動靜,也打開了門,一群人浩浩蕩蕩的站在了院子門口,領頭的兩個人是一對50多歲的中年夫妻,已經該是李長榮的父母。
李安安朝著兩位老人跪了下去:“兒媳李安安,帶著三子一女,認祖歸宗。”
老婦人五十出頭的樣子,頭發梳的一絲不苟,看起來就是個精明能幹的。這個時候卻不見半分精明,隻是眼含熱淚的看著李安安母子五人。
“我兒呢?”老婦人顫抖著問了出來。
李安安從包裹裏拿出一個白色的罐子,裏麵是李長榮的骨灰,當初為了把李長榮的骨灰帶回來,李安安可是花了十兩銀子,這一路上孩子們都磕虔誠了,幾個孩子都經常給李長榮的骨灰下跪。
所以李安安雖然覺得自己占了李長榮的便宜,但是好歹給李長榮留下送終的人了。
兩位老人看見李安安手裏的骨灰壇子,還有什麽不明白的,立刻嚎啕大哭起來。
“我的兒呀,你離家19年,娘天天盼,夜夜盼,盼來盼去,就盼回來你的骨灰,你這個不孝子,爹娘老子還活著,你怎麽就走了。”老婦人哭的情真意切,想想也是,等了大兒子快二十年,本以為天下都一統了,兒子也該回來了,結果兒子卻死了。
老太太哭,後麵的一群人跟著都哭,李安安的幾個孩子也都哭的不停,就連李安安也感同身受的哭了起來。不是李安安裝,任誰看見一個晚年喪子的父母,在自己麵前哭的撕心裂肺,也會受不了。
周圍的鄰居們雖然是看熱鬧的,但是這個時候也都紅了眼眶,有些婦人也都跟著哭了起來。到最後驚動了李家村的裏正,裏正大概四十出頭,很有威嚴的走了過來。
“請問, 您說您是李氏遺孤,可有官府證明。”裏正還是很威嚴的。
李安安馬山拿出了官府給開的證明,裏正接過以後仔細的看了看,然後對李家人說道:“是真的,李三哥,節哀順變。”
這下李家人哭的更厲害了,足足一個時辰後,大家才慢慢的止住了哭聲,一群人坐在了院子裏,李安安擦著眼淚:“長榮和我成親已經17年了,那一年,他在戰場上受了傷,到我家養身體,本來以為他熬不過來了,沒想到他又活了下來,然後我們就結婚了。”
這是李安安一早就想好的說辭,和孩子們也都商量好了,不能告訴李長榮家裏人,她曾經是燕國人這件事。
李安安告訴家裏人,因為李長榮是替陛下打天下的,不能隨便寫信回來,怕信落到探子的手裏,連累家人,可是每年的俸祿銀子都是寄回來的。
李長榮的母親叫周氏,周氏哭的上氣不接下氣:“我知道,我知道,每年都有銀子寄回來,這我都知道,可是他從來沒寫信回來,我們也不知道他都成家了。”
李安安跪在公婆麵前:“實在是山高水遠,又因為打仗,所以未能告訴二老就私定終身,還請公婆恕罪。”
周氏馬上扶起了李安安:“這話說的,老大出門那年都18歲了,要是等著父母同意了再成親,那豈不是要等到死。你給我們老李家生了三個孫子一個孫女,你是我們家的功臣。”
李大海也點點頭:“出門在外,兵荒馬亂的,這些都不算什麽,老大已經沒了,你還能帶著孩子們回來認祖歸宗,老大媳婦,你是好樣的。”
裏正這個時候也開了口:“李三哥,長榮既然回來了,還是快點入土為安吧,日子還要過下去呢!”
然後眾人請來了村裏的族長,又請來的村裏的一個神婆,神婆讓周氏拿著水瓢,盛了滿滿的一水瓢的水,然後一邊走路一邊潑水,一群人朝著李家的祖墳地出發,到了祖墳地的時候,剛好水瓢裏麵水也潑幹淨了。
這應該就是當地人認為的招魂的習俗吧,接著李家的兄弟幾人開挖,不一會,一座新墳就好了,李長榮的骨灰也算是入土為安了。
李安安跪在墳前,心裏念叨:“李長榮呀,雖然我借了你的身份,但是你的父母,我會替你孝順,我的孩子也會管你叫爹,你也算是後繼有人了。你在天之靈,也該安息了。”
可是現在自己不得不以李長榮媳婦的身份活著,自己在這個時代,必須有一個合法的身份,孩子們也必須有合法的身份,那麽李長榮這個已經去世的,是唯一不會來揭穿自己母子五人身份的。
李安安母子五人一進村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根本沒等李安安主動去打聽,就有好事的農村大嬸主動上前詢問。
“這位大嫂看起來麵生,不是我們李家村的人吧!”這是一位看起來四十出頭的農村大嬸,背上還背著一個孩子,估計是自己的孫子。
李安安笑道:“大嫂子,我們是李長榮的妻兒,請問李長榮家是住在哪裏的?”
大嫂子卻皺起了眉頭:“李長榮?咱們村有這個人嗎?她張嫂子,咱們村有李長榮這個人嗎?”
另外一個抱著孩子的婦女馬上湊了上來:“你咋這麽傻,李長榮不就是李大海她們家那個出門當兵快20年的大兒子嘛。”
大嬸馬上拍著自己的大腿:“哎呦,哎呦呦,我想起來了,就是長華,長富,長貴的大哥,哎呀,你是長榮的媳婦呀。”
旁邊的那位張嫂子也立刻喊了起來:“大家快點出來呀,長榮的媳婦帶著孩子來了。”說完兩個人一邊領著李安安朝著老李家的地方去,一邊大聲的呼喊著。
很快就帶著李安安母子五人來到了一座農家小院,這座農家小院在村子的中間位置,門口不遠處就是一口水井,小院子看起來非常的幹淨整潔,在村子裏也算是條件不錯的。
這個時候,院子裏麵的人聽到了動靜,也打開了門,一群人浩浩蕩蕩的站在了院子門口,領頭的兩個人是一對50多歲的中年夫妻,已經該是李長榮的父母。
李安安朝著兩位老人跪了下去:“兒媳李安安,帶著三子一女,認祖歸宗。”
老婦人五十出頭的樣子,頭發梳的一絲不苟,看起來就是個精明能幹的。這個時候卻不見半分精明,隻是眼含熱淚的看著李安安母子五人。
“我兒呢?”老婦人顫抖著問了出來。
李安安從包裹裏拿出一個白色的罐子,裏麵是李長榮的骨灰,當初為了把李長榮的骨灰帶回來,李安安可是花了十兩銀子,這一路上孩子們都磕虔誠了,幾個孩子都經常給李長榮的骨灰下跪。
所以李安安雖然覺得自己占了李長榮的便宜,但是好歹給李長榮留下送終的人了。
兩位老人看見李安安手裏的骨灰壇子,還有什麽不明白的,立刻嚎啕大哭起來。
“我的兒呀,你離家19年,娘天天盼,夜夜盼,盼來盼去,就盼回來你的骨灰,你這個不孝子,爹娘老子還活著,你怎麽就走了。”老婦人哭的情真意切,想想也是,等了大兒子快二十年,本以為天下都一統了,兒子也該回來了,結果兒子卻死了。
老太太哭,後麵的一群人跟著都哭,李安安的幾個孩子也都哭的不停,就連李安安也感同身受的哭了起來。不是李安安裝,任誰看見一個晚年喪子的父母,在自己麵前哭的撕心裂肺,也會受不了。
周圍的鄰居們雖然是看熱鬧的,但是這個時候也都紅了眼眶,有些婦人也都跟著哭了起來。到最後驚動了李家村的裏正,裏正大概四十出頭,很有威嚴的走了過來。
“請問, 您說您是李氏遺孤,可有官府證明。”裏正還是很威嚴的。
李安安馬山拿出了官府給開的證明,裏正接過以後仔細的看了看,然後對李家人說道:“是真的,李三哥,節哀順變。”
這下李家人哭的更厲害了,足足一個時辰後,大家才慢慢的止住了哭聲,一群人坐在了院子裏,李安安擦著眼淚:“長榮和我成親已經17年了,那一年,他在戰場上受了傷,到我家養身體,本來以為他熬不過來了,沒想到他又活了下來,然後我們就結婚了。”
這是李安安一早就想好的說辭,和孩子們也都商量好了,不能告訴李長榮家裏人,她曾經是燕國人這件事。
李安安告訴家裏人,因為李長榮是替陛下打天下的,不能隨便寫信回來,怕信落到探子的手裏,連累家人,可是每年的俸祿銀子都是寄回來的。
李長榮的母親叫周氏,周氏哭的上氣不接下氣:“我知道,我知道,每年都有銀子寄回來,這我都知道,可是他從來沒寫信回來,我們也不知道他都成家了。”
李安安跪在公婆麵前:“實在是山高水遠,又因為打仗,所以未能告訴二老就私定終身,還請公婆恕罪。”
周氏馬上扶起了李安安:“這話說的,老大出門那年都18歲了,要是等著父母同意了再成親,那豈不是要等到死。你給我們老李家生了三個孫子一個孫女,你是我們家的功臣。”
李大海也點點頭:“出門在外,兵荒馬亂的,這些都不算什麽,老大已經沒了,你還能帶著孩子們回來認祖歸宗,老大媳婦,你是好樣的。”
裏正這個時候也開了口:“李三哥,長榮既然回來了,還是快點入土為安吧,日子還要過下去呢!”
然後眾人請來了村裏的族長,又請來的村裏的一個神婆,神婆讓周氏拿著水瓢,盛了滿滿的一水瓢的水,然後一邊走路一邊潑水,一群人朝著李家的祖墳地出發,到了祖墳地的時候,剛好水瓢裏麵水也潑幹淨了。
這應該就是當地人認為的招魂的習俗吧,接著李家的兄弟幾人開挖,不一會,一座新墳就好了,李長榮的骨灰也算是入土為安了。
李安安跪在墳前,心裏念叨:“李長榮呀,雖然我借了你的身份,但是你的父母,我會替你孝順,我的孩子也會管你叫爹,你也算是後繼有人了。你在天之靈,也該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