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人一直是幸存者最大的依靠,他們是複興軍的主力,紀律嚴明,戰鬥強悍。有他們在的地方,讓人無比安心。
至於犬馬人,更像一個傳說。
他們居無定所,行蹤飄渺。
仿佛飄蕩的幽靈,常常出現在最讓人意想不到,也是最危險的地方。
直至今日,對他們的描述,依然真假參半。人們穿鑿附會,將許多靈異的,或詭異的事,套在他們身上,更令民眾難以看清他們的麵目。
當然,這是個很好的題材,無論是寫小說,或是拍電影……”
——節選張秋楓《譚弘明回憶錄》
山上很熱鬧。
大家熱衷於在山洞外麵,搭建庇護所。
原先張文書隻是帶著孩子,半是遊戲,半是鍛煉,去做這件事。後來許多成年人也跟著,搭建自己的庇護所。
大約是冬日飄雪,無所事事,總想找點活幹吧。
新文村的村民,被村長催促著,適應了幹活的節奏。一旦閑下來,還真的有點不知所措。
這段時間,躺在自己的小窩裏高臥,是沒人管的。
外麵實在太冷了。
縮在山洞連廊的小窩裏,大睡特睡,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真的睡不著。
許多人在心裏跟自己說,明天不幹活,好好睡一覺,一直睡到下午。
可惜事與願違,依然會在上午準時醒來。
然後翻來覆去,無法再入眠。
那就起來折騰吧。
哆哆嗦嗦,拿著各種工具,在大雪的地裏,搞各種各樣的庇護所。臉和手凍的通紅,不時要撣一撣身上的積雪。
不過現場歡聲笑語,大家的精神狀態極好。
最簡單的,是像張文書那樣,尋個草堆,挖空了躲進去。
可惜數量有限。
倒是有人尋到了玉米秸稈的草堆。
玉米秸稈的草堆,與小麥秸稈的草堆,以及水稻秸稈的草堆,形狀是不一樣的。後兩者的秸稈是平放著,一層一層往上摞。玉米秸稈是豎著的,圍在一起,下麵大,上麵小,很像個小房子。
農村的孩子,小時候捉迷藏,很喜歡躲在裏麵。
村民們於是就向玉米秸稈的草堆下手了。
從側麵挖個洞,鑽進去。
草堆內部,還存放了別的東西。
底下鋪了厚厚的玉米瓤。
玉米瓤是剝了玉米的玉米棒,光禿禿的,曬幹了存儲在草堆裏,也是當燃料用的。人躺在上麵,稍微有點硌,不過隔絕了地麵的寒氣,還算暖和。
除了這種簡單的庇護所。
還有人堆了雪房子,用冰雪造的房子,看著都冷冰冰的。
沒什麽經驗,塌了好幾次。
最後造成了,大家進去躺了躺,感覺也還好,並不如想象中那樣寒冷。
有人用枯木的框架,搭了庇護所。
倒下的樹木,斜橫在叢林裏。沿著它的軀幹,挨著釘下木棍,當做牆壁。然後圍上藤蔓,覆蓋上落葉,就成了矮矮的,小小的庇護所。
人躲在裏麵,燃著篝火,確實別有一番滋味。
也有人在樹上蓋房子的。
尋了相鄰的幾棵樹,用繩子捆綁,橫上幾根木棍。以此為基礎,漸漸加固,漸漸搭建。最後成了一個懸空的,搭在幾棵樹中間的小房子。
待在上麵,倒是可以躲避野獸。
眾人仿佛變成了孩童。
興高采烈,熱情無比地搭建庇護所。
所以那些在山下執勤的人,來到山上的時候,往往大吃一驚。周遭除了各種各樣的雪人,以及五花八門的庇護所。
當然,最舒適的庇護所,依然是山洞。
溫暖,安全,幹燥,熱鬧……還有存儲豐富的食物。
因為有了它,這個寒冷的冬日,新文村的孩子和老人,才得以幸存。他們將迎來溫暖的春天,然後慢慢地長大,或者慢慢的老去。
所以,很多年以後,這個山洞失去了它的功能,被遺棄在深山中,空空蕩蕩。
總會有人從遠方趕來,待在山洞裏,摸一摸石壁,坐在火炕上歇歇,打掃打掃衛生。
看著它的輪廓,淚眼朦朧,或放聲大哭。
然後擦幹眼淚,默默離開。
有人說,趕來的人,就是當年那些孩子,他們長大了。
這個山洞,對他們而言,就像個巨大的母親的子宮,在動蕩不安的歲月裏,再次將他們包裹著,保護著,溫暖著,撫育著。
孩子們長大了,會遭遇新的困難,會有迷茫,會有焦慮。
他們下意識地回到這裏。
在曾經生長的地方,重新獲取力量。
觸摸熟悉的事物,嗅著荒野的氣息,更容易回憶起村長,趙先生,靳奶奶,陸戰神……那一個個親切又堅毅的身影。
然後義無反顧,重新投入生活,繼續與一切困難和痛苦戰鬥。
山洞前,張文書叮囑著王川,讓他注意安全。
王川頭上戴著帽子,裹的很緊,隻露出了一隻眼睛。
聽著張文書的話,點頭應道:“放心,不會有事的,路徑我們已經很熟悉了,走過幾次,沒有喪屍。”
張文書轉頭,又對著孫珂說道:“孫姑娘,這次辛苦你了。”
孫珂笑盈盈地說道:“就去挑挑書籍,有什麽辛苦的。”
眾人隨即揮手告別。
冬日無事,種植的任務,已經暫停。
采摘狩獵,收獲也很有限。
戰鬥組除了日常訓練,也沒什麽別的事情。隻在近處繼續清理喪屍,不敢走的太遠。
於是便想著,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將圖書館的書籍,挑選一下,運回營地。
這是計劃之內的事情。
在村會議上,張文書就提過。
屬於必要,但不著急的事。
新文村的運營,無論是養殖,還是種植,亦或訓練……都依賴幸存者們淺薄的經驗,然後連蒙帶猜,不停試錯。
其實試錯成本很高。
而人類在災變前,積累了大量的實用經驗,都記錄在了書籍上。
按照書籍上的經驗去做,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
所以無論是張文書,還是趙世清,對此都非常看重。
隻是平日裏忙於生存,還沒抽出精力。
眼下清閑了,正好處理這事情。
於是,這次由王川領頭,帶著戰鬥組的成員,前往縣裏運書籍。協戰組也派了幾個人幫忙,主要是牽馬來拉車。
書籍太沉重,不可能讓人背回來的。
得靠馬車運回來。
而即便有幾輛馬車,能拉回來的,也隻是少部分。
不可能整個圖書館都搬來的。
於是孫珂自告奮勇,說是跟著走一趟,幫忙挑選書籍。
至於犬馬人,更像一個傳說。
他們居無定所,行蹤飄渺。
仿佛飄蕩的幽靈,常常出現在最讓人意想不到,也是最危險的地方。
直至今日,對他們的描述,依然真假參半。人們穿鑿附會,將許多靈異的,或詭異的事,套在他們身上,更令民眾難以看清他們的麵目。
當然,這是個很好的題材,無論是寫小說,或是拍電影……”
——節選張秋楓《譚弘明回憶錄》
山上很熱鬧。
大家熱衷於在山洞外麵,搭建庇護所。
原先張文書隻是帶著孩子,半是遊戲,半是鍛煉,去做這件事。後來許多成年人也跟著,搭建自己的庇護所。
大約是冬日飄雪,無所事事,總想找點活幹吧。
新文村的村民,被村長催促著,適應了幹活的節奏。一旦閑下來,還真的有點不知所措。
這段時間,躺在自己的小窩裏高臥,是沒人管的。
外麵實在太冷了。
縮在山洞連廊的小窩裏,大睡特睡,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真的睡不著。
許多人在心裏跟自己說,明天不幹活,好好睡一覺,一直睡到下午。
可惜事與願違,依然會在上午準時醒來。
然後翻來覆去,無法再入眠。
那就起來折騰吧。
哆哆嗦嗦,拿著各種工具,在大雪的地裏,搞各種各樣的庇護所。臉和手凍的通紅,不時要撣一撣身上的積雪。
不過現場歡聲笑語,大家的精神狀態極好。
最簡單的,是像張文書那樣,尋個草堆,挖空了躲進去。
可惜數量有限。
倒是有人尋到了玉米秸稈的草堆。
玉米秸稈的草堆,與小麥秸稈的草堆,以及水稻秸稈的草堆,形狀是不一樣的。後兩者的秸稈是平放著,一層一層往上摞。玉米秸稈是豎著的,圍在一起,下麵大,上麵小,很像個小房子。
農村的孩子,小時候捉迷藏,很喜歡躲在裏麵。
村民們於是就向玉米秸稈的草堆下手了。
從側麵挖個洞,鑽進去。
草堆內部,還存放了別的東西。
底下鋪了厚厚的玉米瓤。
玉米瓤是剝了玉米的玉米棒,光禿禿的,曬幹了存儲在草堆裏,也是當燃料用的。人躺在上麵,稍微有點硌,不過隔絕了地麵的寒氣,還算暖和。
除了這種簡單的庇護所。
還有人堆了雪房子,用冰雪造的房子,看著都冷冰冰的。
沒什麽經驗,塌了好幾次。
最後造成了,大家進去躺了躺,感覺也還好,並不如想象中那樣寒冷。
有人用枯木的框架,搭了庇護所。
倒下的樹木,斜橫在叢林裏。沿著它的軀幹,挨著釘下木棍,當做牆壁。然後圍上藤蔓,覆蓋上落葉,就成了矮矮的,小小的庇護所。
人躲在裏麵,燃著篝火,確實別有一番滋味。
也有人在樹上蓋房子的。
尋了相鄰的幾棵樹,用繩子捆綁,橫上幾根木棍。以此為基礎,漸漸加固,漸漸搭建。最後成了一個懸空的,搭在幾棵樹中間的小房子。
待在上麵,倒是可以躲避野獸。
眾人仿佛變成了孩童。
興高采烈,熱情無比地搭建庇護所。
所以那些在山下執勤的人,來到山上的時候,往往大吃一驚。周遭除了各種各樣的雪人,以及五花八門的庇護所。
當然,最舒適的庇護所,依然是山洞。
溫暖,安全,幹燥,熱鬧……還有存儲豐富的食物。
因為有了它,這個寒冷的冬日,新文村的孩子和老人,才得以幸存。他們將迎來溫暖的春天,然後慢慢地長大,或者慢慢的老去。
所以,很多年以後,這個山洞失去了它的功能,被遺棄在深山中,空空蕩蕩。
總會有人從遠方趕來,待在山洞裏,摸一摸石壁,坐在火炕上歇歇,打掃打掃衛生。
看著它的輪廓,淚眼朦朧,或放聲大哭。
然後擦幹眼淚,默默離開。
有人說,趕來的人,就是當年那些孩子,他們長大了。
這個山洞,對他們而言,就像個巨大的母親的子宮,在動蕩不安的歲月裏,再次將他們包裹著,保護著,溫暖著,撫育著。
孩子們長大了,會遭遇新的困難,會有迷茫,會有焦慮。
他們下意識地回到這裏。
在曾經生長的地方,重新獲取力量。
觸摸熟悉的事物,嗅著荒野的氣息,更容易回憶起村長,趙先生,靳奶奶,陸戰神……那一個個親切又堅毅的身影。
然後義無反顧,重新投入生活,繼續與一切困難和痛苦戰鬥。
山洞前,張文書叮囑著王川,讓他注意安全。
王川頭上戴著帽子,裹的很緊,隻露出了一隻眼睛。
聽著張文書的話,點頭應道:“放心,不會有事的,路徑我們已經很熟悉了,走過幾次,沒有喪屍。”
張文書轉頭,又對著孫珂說道:“孫姑娘,這次辛苦你了。”
孫珂笑盈盈地說道:“就去挑挑書籍,有什麽辛苦的。”
眾人隨即揮手告別。
冬日無事,種植的任務,已經暫停。
采摘狩獵,收獲也很有限。
戰鬥組除了日常訓練,也沒什麽別的事情。隻在近處繼續清理喪屍,不敢走的太遠。
於是便想著,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將圖書館的書籍,挑選一下,運回營地。
這是計劃之內的事情。
在村會議上,張文書就提過。
屬於必要,但不著急的事。
新文村的運營,無論是養殖,還是種植,亦或訓練……都依賴幸存者們淺薄的經驗,然後連蒙帶猜,不停試錯。
其實試錯成本很高。
而人類在災變前,積累了大量的實用經驗,都記錄在了書籍上。
按照書籍上的經驗去做,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
所以無論是張文書,還是趙世清,對此都非常看重。
隻是平日裏忙於生存,還沒抽出精力。
眼下清閑了,正好處理這事情。
於是,這次由王川領頭,帶著戰鬥組的成員,前往縣裏運書籍。協戰組也派了幾個人幫忙,主要是牽馬來拉車。
書籍太沉重,不可能讓人背回來的。
得靠馬車運回來。
而即便有幾輛馬車,能拉回來的,也隻是少部分。
不可能整個圖書館都搬來的。
於是孫珂自告奮勇,說是跟著走一趟,幫忙挑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