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模因類規則:亂管閑事者
規則怪談:我正常得格格不入 作者:竹林銜刀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追責的第一時間的不在場,支支吾吾就是請不出來的朋友,以及一旁依然在大喊大叫引起眾人反感的熊孩子。
這一係列因素,都將家長本來因形象和第一事件情況而積累起來的信任開始崩塌了。
白無一的處境是因為輿論,而現在,他也在操縱輿論。
剛才他一喊,家長不出來,那第一案件就成了女孩走失案件,家長出來,但錯過第一解釋時間,那就會露出許多值得攻擊的破綻……無論如何,當這名家長由於自身卑劣而選擇旁觀之際,她就已經不可能全身而退了。
四周的議論依然十分喧嘩,但傾向,卻在一點點向白無一一方倒去。
“這位家長,”
白無一歎了口氣,為這尷尬的戲劇添了一把火:
“當然,如果您真的是家長的話……您的朋友叫不出來的話,就不必叫了,至於我剛才說的……您如果實在要說我是在把責任推給大家,但至少剛才我是主動承認了自己有一份責任的,而您,女士,如果不是大家齊心協力把您找了出來,您恐怕是壓根不打算站出來的吧。”
“都說了,我……”
“別裝了,我都看著呢,你剛剛就一直站在那旁邊,跟個傻子似的……”
這下連詭異世界的所謂路人都開始出聲反駁那個母親了,穩定如霸權般的區域正義在家長本身的謊言表現,以及那熊孩子一貫采用的無理取鬧行為策略中已經被磨去了大量權威。
單純靠情緒堆積的“正義”,是無法長久的,且在崩塌後必然導致輿論反向。
白無一丟了耳麥,是一個事實,他撒的謊隻是關於耳麥的價格而已,具體情況,除非找到當事耳麥(?)或者采購耳麥的其他工作人員,不然就是個死無對證。
但家長的朋友,可就是一個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問題了。
也許其中也曾經有想自己充當這家長孩子的絕世聖母……但當這家長為了推卸責任把罪行全都被引導著、推到這個還沒站出來的這個身份之際,就算是再怎麽聖母的家夥,恐怕也少有願意當冤大……
“我就是那個朋友!”
哎喲喂。
還有這麽個願意當冤大頭的家夥,白無一整個人眼睛都瞪大了,盯著那個看起來似乎頗為義正言辭的路人。
對方雖然眼神明顯躲閃了一下,但很快就又一副光明正大的神情了,一旁的家長也一副得意洋洋表情。
白無一還沒想好怎麽反駁。
“你……怎麽就就成她朋友了?”
這時,之前反駁那家長的其中一人搶先他一步,以懷疑的眼神盯向那個突然發言的人。
那人頓時一愣。
“我當然是因為知道發生什麽事了……有人為難小朋友汙蔑她弄壞東西嘛……我就是那位小姐的朋友,幫她看著孩子的,剛剛明明看見了是這個人騷擾人家小姑娘!”
“你知道這個事不是因為剛剛擱這站著也看了半天熱鬧嗎?”
那反駁的人提高音量,把剛剛逼問白無一的咄咄逼人態度又換了個對象使用:
“你要真是那個朋友剛剛你不出來是為啥?啊?跟那媽一樣不願意承擔責任是吧?那要是這樣,那這姑娘雖然滿嘴亂七八糟,但是被你們兩大人推出來當擋箭牌你該不會以為很驕傲吧?”
“我……我剛剛……”
熊孩子也好,神經病垃圾人也好,日常中總惹麻煩,而這種惹麻煩的角色隱約總有一個特征——他們製造麻煩並非如陰謀家般有計劃的招惹,而是跟個沒頭腦的螃蟹般橫衝直撞,就是損人不利己的事,也是會幹出來的,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因此不好對付。
畢竟很多時候,人之間談論事端壓根就不是在講理,反而是隻要情緒煽動起來了,一股氣把對方以聲勢的海浪淹死了,那便解決了事。
而這種人,不必大腦運作,他們的存在就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導向。
搶孩子的女人販子,衣冠楚楚的猥瑣qj犯,好像老實的暴力犯罪者。
形象和實際品行從來不是必然相關的。
等事態過去若潮水褪滅,才方有那麽幾個人情願花什個珍惜完好的神經元,用邏輯去盤些事態當真發生的齒輪。
事後複盤對於當時的局勢是沒有半毫作用的。
受害者已經受害,真相最多可以懲戒犯人,甚至連這個也不一定能做到。
任何自我辯解,若在被指責的第一時間進行,往往會因為心態、信息等方麵問題而分外艱難,但實際上自我辯解的機會也隻有被指責的即時。
不然,之後再重新翻賬,好一點不過是贏得些許同情和感慨,壞一點,則是收獲其自覺並無責任的眾人怕麻煩的心態,被勸解出兩個這世上最不動腦子的字:
好了,好了。
好什麽好?啊,這可當真是,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啊。
……不過現在,白無一已經成功通過胡言亂語把事態拖到了人感到疲憊且頭腦冷卻一點的時候了。
本來興致勃勃要充當正義使者的眾人,發現自己插手的是件巨麻煩,甚至真的可能有引火燒身之險的大爛事,一時爽快的感覺已經消耗殆盡。
而本來就覺得此事有蹊蹺的人,剛才被憋了一肚子火,現在眼看自己成了正兒八經的預言家,肯定是要追究到底的……這種追究和之前眾人對白無一的指責是有那麽點像的。
不過若是那家長講點道理,又或者那一直在哭嚷的熊孩子把自己的淚水擦下、把嘴閉上、哪怕換個方式,或許接下來的事態都不會淪落到如此境地。
畢竟現在大家對此事的認知已經變成了“很麻煩”了。
換而言之,大家說“好了”的對象,已經變成了熊孩子和家長。
“……要搞清楚這種事還不簡單嗎?”
有人輕蔑地說著:
“來,你們兩個不要串供,你們叫什麽……”
“吳麗嫂子,你瞧瞧這些人對那小姑娘都幹了啥?”
“啥?哦、哦哦……說得對啊龐貫小叔。”
那莫名其妙跑出來頂風頭的家夥,該說不說,反應還挺快,當著眾人的麵就在那串了供。
可惜,這是事件,不是打辯論賽,這樣拙劣的交流反而令許多相信對方的人有些遲疑了。
“不是,你們當我們傻子是吧……還是聾子?”
“怎麽就傻子了,是你們自己說話速度太慢了吧,這種事,不是真親戚誰能出來擔責?”
這一係列因素,都將家長本來因形象和第一事件情況而積累起來的信任開始崩塌了。
白無一的處境是因為輿論,而現在,他也在操縱輿論。
剛才他一喊,家長不出來,那第一案件就成了女孩走失案件,家長出來,但錯過第一解釋時間,那就會露出許多值得攻擊的破綻……無論如何,當這名家長由於自身卑劣而選擇旁觀之際,她就已經不可能全身而退了。
四周的議論依然十分喧嘩,但傾向,卻在一點點向白無一一方倒去。
“這位家長,”
白無一歎了口氣,為這尷尬的戲劇添了一把火:
“當然,如果您真的是家長的話……您的朋友叫不出來的話,就不必叫了,至於我剛才說的……您如果實在要說我是在把責任推給大家,但至少剛才我是主動承認了自己有一份責任的,而您,女士,如果不是大家齊心協力把您找了出來,您恐怕是壓根不打算站出來的吧。”
“都說了,我……”
“別裝了,我都看著呢,你剛剛就一直站在那旁邊,跟個傻子似的……”
這下連詭異世界的所謂路人都開始出聲反駁那個母親了,穩定如霸權般的區域正義在家長本身的謊言表現,以及那熊孩子一貫采用的無理取鬧行為策略中已經被磨去了大量權威。
單純靠情緒堆積的“正義”,是無法長久的,且在崩塌後必然導致輿論反向。
白無一丟了耳麥,是一個事實,他撒的謊隻是關於耳麥的價格而已,具體情況,除非找到當事耳麥(?)或者采購耳麥的其他工作人員,不然就是個死無對證。
但家長的朋友,可就是一個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問題了。
也許其中也曾經有想自己充當這家長孩子的絕世聖母……但當這家長為了推卸責任把罪行全都被引導著、推到這個還沒站出來的這個身份之際,就算是再怎麽聖母的家夥,恐怕也少有願意當冤大……
“我就是那個朋友!”
哎喲喂。
還有這麽個願意當冤大頭的家夥,白無一整個人眼睛都瞪大了,盯著那個看起來似乎頗為義正言辭的路人。
對方雖然眼神明顯躲閃了一下,但很快就又一副光明正大的神情了,一旁的家長也一副得意洋洋表情。
白無一還沒想好怎麽反駁。
“你……怎麽就就成她朋友了?”
這時,之前反駁那家長的其中一人搶先他一步,以懷疑的眼神盯向那個突然發言的人。
那人頓時一愣。
“我當然是因為知道發生什麽事了……有人為難小朋友汙蔑她弄壞東西嘛……我就是那位小姐的朋友,幫她看著孩子的,剛剛明明看見了是這個人騷擾人家小姑娘!”
“你知道這個事不是因為剛剛擱這站著也看了半天熱鬧嗎?”
那反駁的人提高音量,把剛剛逼問白無一的咄咄逼人態度又換了個對象使用:
“你要真是那個朋友剛剛你不出來是為啥?啊?跟那媽一樣不願意承擔責任是吧?那要是這樣,那這姑娘雖然滿嘴亂七八糟,但是被你們兩大人推出來當擋箭牌你該不會以為很驕傲吧?”
“我……我剛剛……”
熊孩子也好,神經病垃圾人也好,日常中總惹麻煩,而這種惹麻煩的角色隱約總有一個特征——他們製造麻煩並非如陰謀家般有計劃的招惹,而是跟個沒頭腦的螃蟹般橫衝直撞,就是損人不利己的事,也是會幹出來的,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因此不好對付。
畢竟很多時候,人之間談論事端壓根就不是在講理,反而是隻要情緒煽動起來了,一股氣把對方以聲勢的海浪淹死了,那便解決了事。
而這種人,不必大腦運作,他們的存在就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導向。
搶孩子的女人販子,衣冠楚楚的猥瑣qj犯,好像老實的暴力犯罪者。
形象和實際品行從來不是必然相關的。
等事態過去若潮水褪滅,才方有那麽幾個人情願花什個珍惜完好的神經元,用邏輯去盤些事態當真發生的齒輪。
事後複盤對於當時的局勢是沒有半毫作用的。
受害者已經受害,真相最多可以懲戒犯人,甚至連這個也不一定能做到。
任何自我辯解,若在被指責的第一時間進行,往往會因為心態、信息等方麵問題而分外艱難,但實際上自我辯解的機會也隻有被指責的即時。
不然,之後再重新翻賬,好一點不過是贏得些許同情和感慨,壞一點,則是收獲其自覺並無責任的眾人怕麻煩的心態,被勸解出兩個這世上最不動腦子的字:
好了,好了。
好什麽好?啊,這可當真是,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啊。
……不過現在,白無一已經成功通過胡言亂語把事態拖到了人感到疲憊且頭腦冷卻一點的時候了。
本來興致勃勃要充當正義使者的眾人,發現自己插手的是件巨麻煩,甚至真的可能有引火燒身之險的大爛事,一時爽快的感覺已經消耗殆盡。
而本來就覺得此事有蹊蹺的人,剛才被憋了一肚子火,現在眼看自己成了正兒八經的預言家,肯定是要追究到底的……這種追究和之前眾人對白無一的指責是有那麽點像的。
不過若是那家長講點道理,又或者那一直在哭嚷的熊孩子把自己的淚水擦下、把嘴閉上、哪怕換個方式,或許接下來的事態都不會淪落到如此境地。
畢竟現在大家對此事的認知已經變成了“很麻煩”了。
換而言之,大家說“好了”的對象,已經變成了熊孩子和家長。
“……要搞清楚這種事還不簡單嗎?”
有人輕蔑地說著:
“來,你們兩個不要串供,你們叫什麽……”
“吳麗嫂子,你瞧瞧這些人對那小姑娘都幹了啥?”
“啥?哦、哦哦……說得對啊龐貫小叔。”
那莫名其妙跑出來頂風頭的家夥,該說不說,反應還挺快,當著眾人的麵就在那串了供。
可惜,這是事件,不是打辯論賽,這樣拙劣的交流反而令許多相信對方的人有些遲疑了。
“不是,你們當我們傻子是吧……還是聾子?”
“怎麽就傻子了,是你們自己說話速度太慢了吧,這種事,不是真親戚誰能出來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