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你聽我吹
我欲道法建霸業,卻用儒術開天門 作者:方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雖然是道家弟子,但是也曾在白鹿書院讀過幾年書,我的思維並不會局限於道家學說之內,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知識會過時,想法也會改變,並不意味著一種學說,一個解決方法,可以永遠的使用下去!
所謂的思想學說,就像一種工具,砍樹用斧頭,切菜用菜刀,殺牛用牛刀。
一種工具對應一個問題,不能因為砍樹覺得斧頭好用,就想著一把斧頭就能解決切菜、殺雞、殺牛、做木工等等的全部活……”
“道家確實曾經主張過無為而治、順應天道、道法自然,但是隨著國家的人口越來越多,麵對的問題越會越來越複雜,以前的解決方法,並不適合用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楊峰稍作解釋,為自己所在的道家學說在治世方麵留點顏麵。
尋仙、問道、修身、求己。
在道門呆了也有不少時日,楊峰還是能夠感覺得到道家的追求,過於高端,於治國、治世,似乎不具備多少實操性。
當然,也不是說道家比儒家高端,儒家也是很有逼格的,也有崇高的理想,隻是兩者所求的不一樣,不具備在同一領域內的可比性。
道家所求在天上,是個人的終極逍遙,得道,成仙,長生,不死。
儒家所求在人間,想於人間成聖賢,立不世之功,創萬世基業,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有道理!沒想到楊兄弟你雖然是道家弟子,卻也在這方麵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
羅建樹點了點頭,也有點意外。
以往他們接觸過的道家弟子,要麽對世俗之事不屑一顧,要麽想用道家的思想理論來解釋治國濟世,但是道家的思想學說並不適合如今的世道,所以牽涉到這方麵的內容,道家子弟往往都會不知所雲,道不清楚。
“其實從朝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那一刻開始,關於治國濟世之道,向來都是儒家的強項,這方麵我們道家確實沒有什麽獨到的見解。
但是思想的進步、社會民生的進步、治國平天下的進步,並不是靠一家之學說取得的成果,而是所有人智慧的結晶,經驗的積累!
儒家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現在能夠影響整個天下,也是因為儒家擅長集百家之所長於一身,不斷容納各家學說融匯貫通。
孔聖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話也不是白說的!
但是大儒能言出法隨,卻不能一聲令下讓天下再無作惡之人。
醫者能治病,卻開不出治天下的藥方。
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若是能集百家之長,統一組織和調度,技術才能進步,社會才能得以發展……”
楊峰又洋洋灑灑的吹了一通,然後暫時結束了這一話題,戰略性喝茶。
這些都是根據現代人口大爆炸之後的社會結構總結出來的經驗,信息時代的人大學生,就算社會閱曆有限,人生經驗不足,也能通過互聯網,通過各種知識科普總結出一些理論和大道理。
沒辦法,太專業的理論,他肚子裏沒有,一開始隻是和伍同知吹下牛逼,沒成想後麵來的人多了,他反而有點不好意思亂說大話了。
萬一說錯了,被別人嘲笑也不好,拾人牙慧,也比自己胡扯的強。
“楊兄弟所言極是,剛才聽聞楊兄弟曾言: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不知道是怎麽個實幹興邦法呢?楊兄弟能否細說?”
嚴經亙對楊峰剛才提到的這句話很感興趣,想聽聽楊峰有沒有什麽高見。
“其實也沒有很明確的做法,隻不過儒家學子都有個毛病,那就是做學問久了,老是喜歡紙上談兵,在嘴上討論想法,真正動手去做的人不多。
所以有想法,有討論是好事,但終歸還是要去落地,去執行,去做,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和理論!才能夠得到實際的經驗,促使自己進步……”
楊峰開始列舉一些讀書人常見的毛病,來解說一下他的觀點。
他在白鹿書院也讀了好幾年的書,對於書院裏的儒家學子的問題還是看得很多的。
這個時代人人都有一個觀念,那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當一位學子花了很多時間去讀書,研究詩書學術的時候,就有了逃避其他體力勞動的借口了。
有的父母見孩子讀書有進步,在家族裏算是讀書的料,也會有意減少學子的體力勞動,讓學子有更多的時間讀好書,以後有機會考取名功,光宗耀祖,飛黃騰達。
但凡有點能耐,誰又是天生喜歡幹那些苦活累活的呢?
天天下地幹活,曬的曬死,熱的熱死,蚊蟲咬死,挑大糞臭死,挑重物累死,被人歧視氣死……
沒有人天生願意承受這些,都是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所以有正當的理由逃避,人的潛意識裏就會逃避這些。
有句古話:君子遠庖廚,拋開對錯不談,換個角度想想,不也是讀書人用來逃避幹活的一種借口嗎?
所以很多人都在有意無意中,都讓多數的讀書人養成了不愛做事,不愛動手的壞習慣。
這些壞習慣隨著時間的養成,變成了一種潛意識的行為,很多人自己都意識不到。
這也是很多讀書人喜歡一作事情,一個觀念反複爭論、討論、論道,卻總是沒有結果。
因為很多時間都花在討論上了,沒有去做。
所以楊峰順著這個話題,指出絕大部份讀書人都有的問題和毛病,就是少做導致的。
“那這個問題我們該如何改變?”
“其實也很簡單,想到什麽就做什麽,先動手做,事後再總結。一開始做不好不要緊,隻要開始了,做第一遍很差,第五遍很差,但是第十遍就會有改良,多次之後就很有經驗了……”
“凡事不要一開始就想著所有人都這樣幹,可以小範圍試驗一番,取得不錯的成果後再擴大範圍測試,不斷改進,最終取得成果……”
知識會過時,想法也會改變,並不意味著一種學說,一個解決方法,可以永遠的使用下去!
所謂的思想學說,就像一種工具,砍樹用斧頭,切菜用菜刀,殺牛用牛刀。
一種工具對應一個問題,不能因為砍樹覺得斧頭好用,就想著一把斧頭就能解決切菜、殺雞、殺牛、做木工等等的全部活……”
“道家確實曾經主張過無為而治、順應天道、道法自然,但是隨著國家的人口越來越多,麵對的問題越會越來越複雜,以前的解決方法,並不適合用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楊峰稍作解釋,為自己所在的道家學說在治世方麵留點顏麵。
尋仙、問道、修身、求己。
在道門呆了也有不少時日,楊峰還是能夠感覺得到道家的追求,過於高端,於治國、治世,似乎不具備多少實操性。
當然,也不是說道家比儒家高端,儒家也是很有逼格的,也有崇高的理想,隻是兩者所求的不一樣,不具備在同一領域內的可比性。
道家所求在天上,是個人的終極逍遙,得道,成仙,長生,不死。
儒家所求在人間,想於人間成聖賢,立不世之功,創萬世基業,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有道理!沒想到楊兄弟你雖然是道家弟子,卻也在這方麵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
羅建樹點了點頭,也有點意外。
以往他們接觸過的道家弟子,要麽對世俗之事不屑一顧,要麽想用道家的思想理論來解釋治國濟世,但是道家的思想學說並不適合如今的世道,所以牽涉到這方麵的內容,道家子弟往往都會不知所雲,道不清楚。
“其實從朝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那一刻開始,關於治國濟世之道,向來都是儒家的強項,這方麵我們道家確實沒有什麽獨到的見解。
但是思想的進步、社會民生的進步、治國平天下的進步,並不是靠一家之學說取得的成果,而是所有人智慧的結晶,經驗的積累!
儒家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現在能夠影響整個天下,也是因為儒家擅長集百家之所長於一身,不斷容納各家學說融匯貫通。
孔聖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話也不是白說的!
但是大儒能言出法隨,卻不能一聲令下讓天下再無作惡之人。
醫者能治病,卻開不出治天下的藥方。
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若是能集百家之長,統一組織和調度,技術才能進步,社會才能得以發展……”
楊峰又洋洋灑灑的吹了一通,然後暫時結束了這一話題,戰略性喝茶。
這些都是根據現代人口大爆炸之後的社會結構總結出來的經驗,信息時代的人大學生,就算社會閱曆有限,人生經驗不足,也能通過互聯網,通過各種知識科普總結出一些理論和大道理。
沒辦法,太專業的理論,他肚子裏沒有,一開始隻是和伍同知吹下牛逼,沒成想後麵來的人多了,他反而有點不好意思亂說大話了。
萬一說錯了,被別人嘲笑也不好,拾人牙慧,也比自己胡扯的強。
“楊兄弟所言極是,剛才聽聞楊兄弟曾言: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不知道是怎麽個實幹興邦法呢?楊兄弟能否細說?”
嚴經亙對楊峰剛才提到的這句話很感興趣,想聽聽楊峰有沒有什麽高見。
“其實也沒有很明確的做法,隻不過儒家學子都有個毛病,那就是做學問久了,老是喜歡紙上談兵,在嘴上討論想法,真正動手去做的人不多。
所以有想法,有討論是好事,但終歸還是要去落地,去執行,去做,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和理論!才能夠得到實際的經驗,促使自己進步……”
楊峰開始列舉一些讀書人常見的毛病,來解說一下他的觀點。
他在白鹿書院也讀了好幾年的書,對於書院裏的儒家學子的問題還是看得很多的。
這個時代人人都有一個觀念,那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當一位學子花了很多時間去讀書,研究詩書學術的時候,就有了逃避其他體力勞動的借口了。
有的父母見孩子讀書有進步,在家族裏算是讀書的料,也會有意減少學子的體力勞動,讓學子有更多的時間讀好書,以後有機會考取名功,光宗耀祖,飛黃騰達。
但凡有點能耐,誰又是天生喜歡幹那些苦活累活的呢?
天天下地幹活,曬的曬死,熱的熱死,蚊蟲咬死,挑大糞臭死,挑重物累死,被人歧視氣死……
沒有人天生願意承受這些,都是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所以有正當的理由逃避,人的潛意識裏就會逃避這些。
有句古話:君子遠庖廚,拋開對錯不談,換個角度想想,不也是讀書人用來逃避幹活的一種借口嗎?
所以很多人都在有意無意中,都讓多數的讀書人養成了不愛做事,不愛動手的壞習慣。
這些壞習慣隨著時間的養成,變成了一種潛意識的行為,很多人自己都意識不到。
這也是很多讀書人喜歡一作事情,一個觀念反複爭論、討論、論道,卻總是沒有結果。
因為很多時間都花在討論上了,沒有去做。
所以楊峰順著這個話題,指出絕大部份讀書人都有的問題和毛病,就是少做導致的。
“那這個問題我們該如何改變?”
“其實也很簡單,想到什麽就做什麽,先動手做,事後再總結。一開始做不好不要緊,隻要開始了,做第一遍很差,第五遍很差,但是第十遍就會有改良,多次之後就很有經驗了……”
“凡事不要一開始就想著所有人都這樣幹,可以小範圍試驗一番,取得不錯的成果後再擴大範圍測試,不斷改進,最終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