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吧!媽媽。
再見吧!媽媽。
軍號已吹響,
鋼槍已擦亮,
行裝已背好,
部隊要出。
當上海的大街小巷都響起這歌時,所有人都不會懷疑——要打仗了。
又有一批新兵訓練出來了,他們是要直接開赴前線的。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極普通的農家子弟,就在短短一年前,他們的命運幾乎還是完全看不到希望的,也許跟他們的父輩一樣,也許比他們的父輩還要更加糟糕,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辛辛苦苦的打拚,一輩子受窮,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他們現在依然貧窮,但比從前要好了一些,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看到了希望,也許就在他們這一代,也許還要等到他們的下一代,貧窮不再是命中注定,隻要肯努力,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不遠處招手。他們是第一批感受到希望的人,任何人膽敢來破壞,他們是會拚命的。
在這些向前線開拔的士兵中,還有不少的商人子弟。商人一向是最害怕打仗的,若在以往他們隻怕避之唯恐不及,絕對不會讓自家子弟從軍,更不會願意把他們送到前線去。這些江浙商人對於臨時政府的好感有限,對孫中山這位大總統也不感興趣,真正讓他們信任的還是漢軍,那支連日本人都打敗了的軍隊自然是能保他們平安的,至於現在南京城裏的那支叛軍,絕對稱得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自己也正是他們打劫的重要目標,自然是要盡快剿滅的。
已經三天了,船上的糧食本就不多,走的又匆忙,沒來得及補充,再加上每艘船實際上都是嚴重員。再沒有補給,大家就都隻好餓肚子了。所有人都是一籌莫展。還好這裏是長江,若換了在海上,隻怕連淡水都成問題了。
孫中山終於下了決心,冒險向下遊航行。即便到不了上海,隻要能脫離叛軍控製的區域,就可以靠岸補充物資。當然,若真的突不出去,也隻有認命了。
“大總統您看,有船向我們這邊駛來了。”衛士們始終保持著高度地警覺,所有人都把子彈頂上了膛,炮手們也各就各位了。
近了,更近了。已經可以看清對方的長相了。正駛過來的小船船頭上站著一個年輕軍官,穿了一件沒有軍銜標識的黑色軍裝,樣子很是麵熟。左右無不歡呼,誰都知道。在中國隻有最精銳的漢軍穿地才是黑軍裝,孫中山也終於記起,這軍官正是自己視察黃浦軍校時見過的幾個優秀學員中叫蔣誌清的那個。他不是去德國留學了嗎?不管他是怎麽回來的。都隻說明了一件事——張文英回到國內了。
“校長已經帶著大軍向南京趕過來了,派我先過來接應大總統。”
“漢軍這次來了多少人馬?離這裏還有多遠?實不相瞞,我們的燃料不夠,走不了多遠的,而且糧食也不多了。”孫中山身旁的衛士長焦急的問道。
蔣誌清有些鄙夷的掃了他一眼,大總統還沒開口,哪輪得到他。而且一上來就自揭老底。若自己是叛軍地奸細,豈不是一切都完了。
“校長從上海帶了七千人過來。蘇南也可以出兩千兵,此外還有皖南和江北各四千,海軍也派艦艇前來配合,區區叛軍不足掛齒,大總統一直在江麵上是不妥的,還是要盡快上岸,漢軍主力還有一定距離,大總統不妨先到江北去。”
“你是說去浦口?”孫中山喃喃道,“你才從海外回來有所不知,浦口現在是段祺瑞駐守在哪裏,隻怕他……而且這兵力似乎……實不相瞞,南京城裏的叛軍足有十幾萬人之眾。”
很明顯,孫中山並不信任這位北洋出身的將領,總是覺得他不可靠,加上那個段祺瑞一直停在浦口,總是不見動靜,似乎另有所圖。
聽了孫中山地顧慮,蔣誌清反倒是笑了,來的時候張文英對他有所交代,果然是有道理的:“大總統多慮了。來時校長交代過,與那些鼠目寸光地叛軍不同,段祺瑞還是個聰明人。北洋現在早已大勢去矣,而且隨著袁世凱地隱退,內部也已分崩離析,他手下不過區區幾千殘兵敗卒,要想恢複往日的榮耀那是絕無可能的,停在浦口觀望不過是心存疑慮而已,一來是他北洋出身,再者未立寸功,而他又自視才高,怕投降後不受重用,眼下正是他立功的機會,又怎麽會與那些烏合之眾攪在一起。至於兵力嘛,漢軍的主力大部都在北方,現在才調動一定是來不及的,而叛軍雖多,卻是一群烏合之眾,內部也互不統屬,也幾乎完全沒有重裝備,成不了氣候,有這一萬七千漢軍足矣,何況段祺瑞的幾千北洋兵此時也會出力地。”
<a href="http:///"></a>
聽了蔣誌清地話,孫中山的心終於安下來了,立即命令調轉船頭駛向江北。而此時地段祺瑞已經接到了張文英的電報,而且得到了附近漢軍的一批軍火接濟,正四處搜集船隻準備渡江。對孫中山的到來他並不感到意外,也並不過分熱心,還是按部就班的部署軍事行動,自己和這些兄弟將來是個什麽出路就看這一回了……
就像張文英預計的那樣,叛軍果然不堪一擊。麵對漢軍主力的衝鋒,根本無力抵抗,很快推到了城內。而預計中本就不算激烈的巷戰根本就沒有生,一路推到了長江邊上,再也無路可退,而此時段祺瑞的北洋兵也殺上來了,一些彪悍之輩還試圖做一下垂死掙紮,當然是被立刻粉碎了,而更多的隻有乖乖放下武器……
叛軍是不堪一擊的,但不是說他們什麽本事也沒有,至少南京城已經是被他們破壞得不成樣子了,南京城最繁華的地段在接連幾天的大火中化為灰燼,其他地方的破壞也相當的嚴重……
再見吧!媽媽。
軍號已吹響,
鋼槍已擦亮,
行裝已背好,
部隊要出。
當上海的大街小巷都響起這歌時,所有人都不會懷疑——要打仗了。
又有一批新兵訓練出來了,他們是要直接開赴前線的。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極普通的農家子弟,就在短短一年前,他們的命運幾乎還是完全看不到希望的,也許跟他們的父輩一樣,也許比他們的父輩還要更加糟糕,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辛辛苦苦的打拚,一輩子受窮,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他們現在依然貧窮,但比從前要好了一些,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看到了希望,也許就在他們這一代,也許還要等到他們的下一代,貧窮不再是命中注定,隻要肯努力,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不遠處招手。他們是第一批感受到希望的人,任何人膽敢來破壞,他們是會拚命的。
在這些向前線開拔的士兵中,還有不少的商人子弟。商人一向是最害怕打仗的,若在以往他們隻怕避之唯恐不及,絕對不會讓自家子弟從軍,更不會願意把他們送到前線去。這些江浙商人對於臨時政府的好感有限,對孫中山這位大總統也不感興趣,真正讓他們信任的還是漢軍,那支連日本人都打敗了的軍隊自然是能保他們平安的,至於現在南京城裏的那支叛軍,絕對稱得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自己也正是他們打劫的重要目標,自然是要盡快剿滅的。
已經三天了,船上的糧食本就不多,走的又匆忙,沒來得及補充,再加上每艘船實際上都是嚴重員。再沒有補給,大家就都隻好餓肚子了。所有人都是一籌莫展。還好這裏是長江,若換了在海上,隻怕連淡水都成問題了。
孫中山終於下了決心,冒險向下遊航行。即便到不了上海,隻要能脫離叛軍控製的區域,就可以靠岸補充物資。當然,若真的突不出去,也隻有認命了。
“大總統您看,有船向我們這邊駛來了。”衛士們始終保持著高度地警覺,所有人都把子彈頂上了膛,炮手們也各就各位了。
近了,更近了。已經可以看清對方的長相了。正駛過來的小船船頭上站著一個年輕軍官,穿了一件沒有軍銜標識的黑色軍裝,樣子很是麵熟。左右無不歡呼,誰都知道。在中國隻有最精銳的漢軍穿地才是黑軍裝,孫中山也終於記起,這軍官正是自己視察黃浦軍校時見過的幾個優秀學員中叫蔣誌清的那個。他不是去德國留學了嗎?不管他是怎麽回來的。都隻說明了一件事——張文英回到國內了。
“校長已經帶著大軍向南京趕過來了,派我先過來接應大總統。”
“漢軍這次來了多少人馬?離這裏還有多遠?實不相瞞,我們的燃料不夠,走不了多遠的,而且糧食也不多了。”孫中山身旁的衛士長焦急的問道。
蔣誌清有些鄙夷的掃了他一眼,大總統還沒開口,哪輪得到他。而且一上來就自揭老底。若自己是叛軍地奸細,豈不是一切都完了。
“校長從上海帶了七千人過來。蘇南也可以出兩千兵,此外還有皖南和江北各四千,海軍也派艦艇前來配合,區區叛軍不足掛齒,大總統一直在江麵上是不妥的,還是要盡快上岸,漢軍主力還有一定距離,大總統不妨先到江北去。”
“你是說去浦口?”孫中山喃喃道,“你才從海外回來有所不知,浦口現在是段祺瑞駐守在哪裏,隻怕他……而且這兵力似乎……實不相瞞,南京城裏的叛軍足有十幾萬人之眾。”
很明顯,孫中山並不信任這位北洋出身的將領,總是覺得他不可靠,加上那個段祺瑞一直停在浦口,總是不見動靜,似乎另有所圖。
聽了孫中山地顧慮,蔣誌清反倒是笑了,來的時候張文英對他有所交代,果然是有道理的:“大總統多慮了。來時校長交代過,與那些鼠目寸光地叛軍不同,段祺瑞還是個聰明人。北洋現在早已大勢去矣,而且隨著袁世凱地隱退,內部也已分崩離析,他手下不過區區幾千殘兵敗卒,要想恢複往日的榮耀那是絕無可能的,停在浦口觀望不過是心存疑慮而已,一來是他北洋出身,再者未立寸功,而他又自視才高,怕投降後不受重用,眼下正是他立功的機會,又怎麽會與那些烏合之眾攪在一起。至於兵力嘛,漢軍的主力大部都在北方,現在才調動一定是來不及的,而叛軍雖多,卻是一群烏合之眾,內部也互不統屬,也幾乎完全沒有重裝備,成不了氣候,有這一萬七千漢軍足矣,何況段祺瑞的幾千北洋兵此時也會出力地。”
<a href="http:///"></a>
聽了蔣誌清地話,孫中山的心終於安下來了,立即命令調轉船頭駛向江北。而此時地段祺瑞已經接到了張文英的電報,而且得到了附近漢軍的一批軍火接濟,正四處搜集船隻準備渡江。對孫中山的到來他並不感到意外,也並不過分熱心,還是按部就班的部署軍事行動,自己和這些兄弟將來是個什麽出路就看這一回了……
就像張文英預計的那樣,叛軍果然不堪一擊。麵對漢軍主力的衝鋒,根本無力抵抗,很快推到了城內。而預計中本就不算激烈的巷戰根本就沒有生,一路推到了長江邊上,再也無路可退,而此時段祺瑞的北洋兵也殺上來了,一些彪悍之輩還試圖做一下垂死掙紮,當然是被立刻粉碎了,而更多的隻有乖乖放下武器……
叛軍是不堪一擊的,但不是說他們什麽本事也沒有,至少南京城已經是被他們破壞得不成樣子了,南京城最繁華的地段在接連幾天的大火中化為灰燼,其他地方的破壞也相當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