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已經不是幾年前那個荒涼的小鎮了,至少現在走在大街上不會再看見成群的奔牛經過,剽悍的牛仔們還是不是會回來緬懷一下,也是來去匆匆,更多的時候他們是來當演員的。更多的電影公司和戲院從東部來了這裏,中國大戲院的生意卻比從前更好了,由於專利以及成本方麵的問題,無聲電影依然還是主流,不過一些動輒幾萬美金甚至更多的大製作還是會使用有聲技術,不管怎說,大明家愛迪生也適時的到西部來掘金,卻還是無可奈何的現他已經越來越控製不住電影這個行業了。
今天正是中國大戲院新片映的日子,又趕上張文英本人也在,洛杉磯的名流和各電影公司的老板齊聚一堂,電影什麽時候看的都不成問題,而能夠與他打上交道卻是每個人都願意的。
電影的名字叫《北伐》,劇本是張文英自己寫的,說得自然是漢軍的事,不過限於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自然還拍不出真正戰爭的大場麵來,而張文英所拍的本來也就不是戰爭片,而是改編自他前世所看過的一部經典《柳堡的故事》。
劇情方麵自然還是改了一些的,例如原劇中所凸顯的階級矛盾被一筆勾銷了,而是被替換成了更合時宜的民族矛盾,其實這也很簡單,給原劇中的地主增添一個滿人和漢奸的身份就可以了,甚至還給他安排了一段去金山衛給日本人通風報信的劇情,這倒不是張文英對滿族有什麽成見,不過電影拍攝時正是反清革命的關鍵時刻,這麽處理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不管怎麽改,那《九九豔陽天》還是必須保留的。電影的最後並沒有講革命勝利後的事情,而是在二妹子與副班長送別中結束。原本張文英還想讓二妹子在這場戲中唱《何日君再來》,不過後來仔細考慮後還是覺得不妥,換上了另一歌:
<a href="http:///"></a>
十送(裏格)漢軍,(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裏格)亭上,(介支個)搭高台.
台高(裏格)十丈白玉柱,
雕龍(裏格)畫鳳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漢軍啊!
這台(裏格)名叫(介支個)望漢台。”
沒有人會去追究二妹子是地道的上海浦東人,卻為什麽最後唱了一很有江西地方特色的民歌,可觀地票房收入已經說明了普通觀眾對電影的喜愛。
嚴格的說。美國這邊的票房如何張文英是不在乎的。這個時代的的電影業與後世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張家在電影界中一言九鼎,而電影地收入對於張家卻是九牛一毛地,張文英從一開始就不怎麽過問賺了多少錢,就如同當初拍《耶穌受難》是為了贏得普通美國民眾特別是主流的清教徒社會的好感茜公主》是為了與奧匈帝國的老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搞好關係,張文英親自寫劇本的電影無一不是處於政治的目的,這一次也同樣不例外。
張文英從來沒有想過這樣一部電影能受到美國觀眾的追捧。也許是因為優秀地作品都擁有永恒的魅力,亦或僅僅隻是這個年代缺乏有聲電影的關係。早在還在南洋練兵時張文英就考慮過未來軍民關係的問題,由於中國的傳統是由地痞無賴和罪犯作為主要兵源,軍隊和一般民眾的關係可說是從來就是極惡劣的,民間向來有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說法。由地痞無賴和罪犯服兵役在古代或許真地是不擾民的好政策,可放到現代就太落伍了,要建立強大的軍隊沒有民眾的支持是萬萬不行的。故而改變軍民關係自然是當務之急,教育是個好辦法,不過見效慢了些,宣傳也是必要地,可是單純的宣傳在老百姓那裏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畢竟很少有哪種宣傳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何況老百姓自有老百姓自己的智慧,政府空口說白話地例子太多了,他們嘴上不說什麽,卻也並不當真。
這些自然是難不倒張文英地。一方麵早在回國之前便製訂了嚴格的紀律。用實際行動改變老百姓地看法。另一方麵則是興建了大量戲院、電影院和說書場,排演宣傳漢軍各項政策的戲目和評書。而這部《北伐》正是其中之一。中國人愛聽說書,愛看戲,官家說的話即便是真的也未必會被當真,而戲詞中的話便是假的也有人願意當真。這一點張文英前世時便深有體會,在大量胡編亂造的辮子戲轟炸下,以貧窮愚昧著稱於世的康雍乾三朝成了了不起的太平盛世,在一片“主子奴才”聲中,一個個臭名昭著的人物也能閃亮登場,甚至就連施琅這樣的漢奸居然也成了大英雄,還有一個滿嘴放炮的某閻也成了著名學者……既然假的也可以被說成是真的,那麽真的自然更加沒有問題了。
《北伐》在美國的成功讓張文英信心大增,一麵讓人盡快將拷貝送回國內放映,一麵準備加拍幾部同類的電影。
整體來說張文英對於電影業還是很滿意的,畢竟這已經大大出了他原本的預計,最初他甚至還曾考慮過賠本賺吆喝,要知道現在電影業的規模他還是賠得起的。當然,也不是所有事都讓他滿意,謝老柱一向是很有商業頭腦的,與其他電影公司大都十幾分鍾的短片不一樣,張家的電影一部動輒一兩個小時,甚至還有更長的,也就是說觀眾要長時間呆在電影院裏,這讓他看到了商機,便開始在電影院裏出售食品香煙一類,然而事與願違,這些小店大都不過是在不死不活的勉強維持,並沒賺到什麽錢。
對於謝老柱的做法張文英自然是讚同的,畢竟在後世的電影院裏這麽做是再正常不過了,這也是電影院的一項重要收入,可如今竟然回經營得不死不活的,謝老柱沒找到原因,張文英一時也看不明白……
今天正是中國大戲院新片映的日子,又趕上張文英本人也在,洛杉磯的名流和各電影公司的老板齊聚一堂,電影什麽時候看的都不成問題,而能夠與他打上交道卻是每個人都願意的。
電影的名字叫《北伐》,劇本是張文英自己寫的,說得自然是漢軍的事,不過限於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自然還拍不出真正戰爭的大場麵來,而張文英所拍的本來也就不是戰爭片,而是改編自他前世所看過的一部經典《柳堡的故事》。
劇情方麵自然還是改了一些的,例如原劇中所凸顯的階級矛盾被一筆勾銷了,而是被替換成了更合時宜的民族矛盾,其實這也很簡單,給原劇中的地主增添一個滿人和漢奸的身份就可以了,甚至還給他安排了一段去金山衛給日本人通風報信的劇情,這倒不是張文英對滿族有什麽成見,不過電影拍攝時正是反清革命的關鍵時刻,這麽處理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不管怎麽改,那《九九豔陽天》還是必須保留的。電影的最後並沒有講革命勝利後的事情,而是在二妹子與副班長送別中結束。原本張文英還想讓二妹子在這場戲中唱《何日君再來》,不過後來仔細考慮後還是覺得不妥,換上了另一歌:
<a href="http:///"></a>
十送(裏格)漢軍,(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裏格)亭上,(介支個)搭高台.
台高(裏格)十丈白玉柱,
雕龍(裏格)畫鳳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漢軍啊!
這台(裏格)名叫(介支個)望漢台。”
沒有人會去追究二妹子是地道的上海浦東人,卻為什麽最後唱了一很有江西地方特色的民歌,可觀地票房收入已經說明了普通觀眾對電影的喜愛。
嚴格的說。美國這邊的票房如何張文英是不在乎的。這個時代的的電影業與後世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張家在電影界中一言九鼎,而電影地收入對於張家卻是九牛一毛地,張文英從一開始就不怎麽過問賺了多少錢,就如同當初拍《耶穌受難》是為了贏得普通美國民眾特別是主流的清教徒社會的好感茜公主》是為了與奧匈帝國的老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搞好關係,張文英親自寫劇本的電影無一不是處於政治的目的,這一次也同樣不例外。
張文英從來沒有想過這樣一部電影能受到美國觀眾的追捧。也許是因為優秀地作品都擁有永恒的魅力,亦或僅僅隻是這個年代缺乏有聲電影的關係。早在還在南洋練兵時張文英就考慮過未來軍民關係的問題,由於中國的傳統是由地痞無賴和罪犯作為主要兵源,軍隊和一般民眾的關係可說是從來就是極惡劣的,民間向來有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說法。由地痞無賴和罪犯服兵役在古代或許真地是不擾民的好政策,可放到現代就太落伍了,要建立強大的軍隊沒有民眾的支持是萬萬不行的。故而改變軍民關係自然是當務之急,教育是個好辦法,不過見效慢了些,宣傳也是必要地,可是單純的宣傳在老百姓那裏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畢竟很少有哪種宣傳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何況老百姓自有老百姓自己的智慧,政府空口說白話地例子太多了,他們嘴上不說什麽,卻也並不當真。
這些自然是難不倒張文英地。一方麵早在回國之前便製訂了嚴格的紀律。用實際行動改變老百姓地看法。另一方麵則是興建了大量戲院、電影院和說書場,排演宣傳漢軍各項政策的戲目和評書。而這部《北伐》正是其中之一。中國人愛聽說書,愛看戲,官家說的話即便是真的也未必會被當真,而戲詞中的話便是假的也有人願意當真。這一點張文英前世時便深有體會,在大量胡編亂造的辮子戲轟炸下,以貧窮愚昧著稱於世的康雍乾三朝成了了不起的太平盛世,在一片“主子奴才”聲中,一個個臭名昭著的人物也能閃亮登場,甚至就連施琅這樣的漢奸居然也成了大英雄,還有一個滿嘴放炮的某閻也成了著名學者……既然假的也可以被說成是真的,那麽真的自然更加沒有問題了。
《北伐》在美國的成功讓張文英信心大增,一麵讓人盡快將拷貝送回國內放映,一麵準備加拍幾部同類的電影。
整體來說張文英對於電影業還是很滿意的,畢竟這已經大大出了他原本的預計,最初他甚至還曾考慮過賠本賺吆喝,要知道現在電影業的規模他還是賠得起的。當然,也不是所有事都讓他滿意,謝老柱一向是很有商業頭腦的,與其他電影公司大都十幾分鍾的短片不一樣,張家的電影一部動輒一兩個小時,甚至還有更長的,也就是說觀眾要長時間呆在電影院裏,這讓他看到了商機,便開始在電影院裏出售食品香煙一類,然而事與願違,這些小店大都不過是在不死不活的勉強維持,並沒賺到什麽錢。
對於謝老柱的做法張文英自然是讚同的,畢竟在後世的電影院裏這麽做是再正常不過了,這也是電影院的一項重要收入,可如今竟然回經營得不死不活的,謝老柱沒找到原因,張文英一時也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