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長籲一口氣,從陶醉中醒來,不能再看了,不能再想了,否則,就真的醉了,情不自禁輕唱一句齊旦布的《遊牧時光》,“有你相守在身旁,我醉了,又何妨。”
“好了,網紅景點太多,看不過來,沒有時間仔細品咂,隻能是走馬觀花了。掠過美麗的大草原,按照我確定的那幾個景點逐一瀏覽。”
趙宇下達指令,又看了一眼蠢蠢欲動的藍德隆和夢露他們,“如果你們想下去走走,也可以。”
“九州”號飛碟向前飄去,北疆大地的一個個享譽世界的經典景點映入眼簾。
趙長城,是以天下之先倡導“胡服騎射”、被“清華四傑”之一的梁啟發先生稱為“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的趙武靈王修建,中夏最古老的長城,延綿500公裏。
秦長城,中夏保存最完美的古長城,西起隴甘臨洮,東至鴨綠江,遙遙萬裏,名副其實的萬裏長城,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民族輝煌的曆史,璀璨文化的象征。
正如“百度”所說,萬裏長城雖然被曆史的風沙剝蝕成了殘垣斷壁,但仍以煙雨莽蒼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重的文化底蘊,以亙古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炎黃文明的史冊裏。
趙宇佇立在秦長城的烽火台上,極目迥望,氣勢恢弘、波瀾壯闊、伸向天際的萬裏長城,盤踞在重巒疊嶂之間,蜿蜒於荒野沙漠之上,嗟歎不已,不愧是地球第一奇觀,比神馬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裏約熱內盧基督像、意大利羅馬鬥獸場、因迪亞泰姬陵……世界新七大奇觀、還是勞什子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統統強得不是一星半點,而是不以道裏計那種。
趙宇嗟歎之餘,感慨萬分,萬裏長城固然宏偉,可是,堂堂的大秦帝國、大漢帝國、大明帝國為什麽不讓匈奴、突厥、契丹、女真……修建呢?偏偏要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地自己修建!
因為,長城的理念在於一個“守”字,守又是弱者的行為。
能不發人深省嗎?
正如千古“牛”詩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本來牛氣衝天的一首詩,卻因為一個“守”字,牛氣大打折扣,讓人大跌眼鏡,扼腕歎息。都“威加海內”了,都“安得猛士”了,為什麽還要“守四方”?而不是“霸四方”,“攻四方”,“征四方”,“鎮四方”。
這可能與炎黃文明中溫柔過之、霸氣不足的“黃老學說”有關,也可能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特點所致,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要采取禍國殃民的修築長城方式吧,這一點,唐朝和清朝做的很好,它們都沒有修築長城。
大唐帝國采取強兵鎮守,造就了李靖、李積、張守珪、郭子儀……一眾威震四方的戍邊良將。
大清帝國則是采用懷柔政策,以聯姻、分封、安撫方式,籠絡稱霸西北疆域的蒙古汗王,他們可是稱霸亞歐大陸的成吉思汗之後裔,逼急了,大清帝國牛逼哄哄的八旗軍真惹不起。
這樣的效果比修築長城的諸朝曆代都要好很多。
不是嗎?
元芳,你怎麽看?
“九州”號飛碟雲遊元上都。
路人皆知,元上都遺址,地處閃電河畔金蓮川草原之上,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始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是中夏曆代元王朝的首都遺址、蒙元文化的發祥地,蒙元王朝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對外交往中心。
趙宇走在保存良好的宮城、皇城、外城城牆、整齊對稱的街巷、錯落有致的建築遺跡、自然生態良好的草原上,連聲點讚,這是既有農耕民族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築群,又有遊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築的總體規劃形式,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相互交融的產物,也是古代城市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的突出代表。
昭君墓,高達33米。佇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崢嶸,平疇阡陌縱橫,墓草青青,古木參天。晨曦漂染,晚霞輝映,變幻著墓地的景色,“晨如峰,午如鍾,西如縱”,增添了這一塞外孤塚的神秘色彩。
趙宇知道,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夏古代四大美女,都有“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貌”,有道是沉魚西施,落雁昭君,閉月貂蟬,羞花玉環。
事實上,貂蟬查無此人,純屬虛構,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漢成帝皇後趙飛燕或者皇妃趙合德,二女不僅長得傾國傾城、美麗絕倫,膚如凝脂,肌香甜蜜,肌膚勝雪,雙眸似星,一個還是開創《貓步舞》、《掌上舞》的豔舞鼻祖,一個更是讓皇帝迷戀癡狂,為之精盡而亡的“無骨尤物”。
舞者有雲,“環肥”楊玉環和“燕瘦”趙飛燕都是中夏曆史上的頂尖舞蹈家,“環肥”的《霓裳羽衣舞》、《胡旋舞》和“燕瘦”的《貓步舞》、《掌上舞》都是中夏舞蹈的翹楚、炎黃文明的精華,值得後世千秋萬代沿襲傳承。相對而言,“環肥”比“燕瘦”稍遜風騷,後者比前者更加勝一籌。因此,“燕瘦”納入四大美女,名副其實。
當然,貂蟬的名頭已經誤打誤撞地弄假成真,深入人心,誰要想改變,國人似乎不太願意,特別是兩位都被史學家定義為禍國殃民的之妖女,和楊玉環、貂蟬有得一拚,不選她們也罷。
少扯閑篇,四個雅號均為典故,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平沙落雁的故事。
眾所周知,西漢竟寧元年正月,俯首稱臣於漢朝的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並自請為婿。
漢元帝遂賜予19歲的宮女王昭君。呼韓邪單於感激涕零,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平安。昭君毅然前往,告別故土,遠赴塞外。
“好了,網紅景點太多,看不過來,沒有時間仔細品咂,隻能是走馬觀花了。掠過美麗的大草原,按照我確定的那幾個景點逐一瀏覽。”
趙宇下達指令,又看了一眼蠢蠢欲動的藍德隆和夢露他們,“如果你們想下去走走,也可以。”
“九州”號飛碟向前飄去,北疆大地的一個個享譽世界的經典景點映入眼簾。
趙長城,是以天下之先倡導“胡服騎射”、被“清華四傑”之一的梁啟發先生稱為“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的趙武靈王修建,中夏最古老的長城,延綿500公裏。
秦長城,中夏保存最完美的古長城,西起隴甘臨洮,東至鴨綠江,遙遙萬裏,名副其實的萬裏長城,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民族輝煌的曆史,璀璨文化的象征。
正如“百度”所說,萬裏長城雖然被曆史的風沙剝蝕成了殘垣斷壁,但仍以煙雨莽蒼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重的文化底蘊,以亙古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炎黃文明的史冊裏。
趙宇佇立在秦長城的烽火台上,極目迥望,氣勢恢弘、波瀾壯闊、伸向天際的萬裏長城,盤踞在重巒疊嶂之間,蜿蜒於荒野沙漠之上,嗟歎不已,不愧是地球第一奇觀,比神馬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裏約熱內盧基督像、意大利羅馬鬥獸場、因迪亞泰姬陵……世界新七大奇觀、還是勞什子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統統強得不是一星半點,而是不以道裏計那種。
趙宇嗟歎之餘,感慨萬分,萬裏長城固然宏偉,可是,堂堂的大秦帝國、大漢帝國、大明帝國為什麽不讓匈奴、突厥、契丹、女真……修建呢?偏偏要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地自己修建!
因為,長城的理念在於一個“守”字,守又是弱者的行為。
能不發人深省嗎?
正如千古“牛”詩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本來牛氣衝天的一首詩,卻因為一個“守”字,牛氣大打折扣,讓人大跌眼鏡,扼腕歎息。都“威加海內”了,都“安得猛士”了,為什麽還要“守四方”?而不是“霸四方”,“攻四方”,“征四方”,“鎮四方”。
這可能與炎黃文明中溫柔過之、霸氣不足的“黃老學說”有關,也可能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特點所致,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要采取禍國殃民的修築長城方式吧,這一點,唐朝和清朝做的很好,它們都沒有修築長城。
大唐帝國采取強兵鎮守,造就了李靖、李積、張守珪、郭子儀……一眾威震四方的戍邊良將。
大清帝國則是采用懷柔政策,以聯姻、分封、安撫方式,籠絡稱霸西北疆域的蒙古汗王,他們可是稱霸亞歐大陸的成吉思汗之後裔,逼急了,大清帝國牛逼哄哄的八旗軍真惹不起。
這樣的效果比修築長城的諸朝曆代都要好很多。
不是嗎?
元芳,你怎麽看?
“九州”號飛碟雲遊元上都。
路人皆知,元上都遺址,地處閃電河畔金蓮川草原之上,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始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是中夏曆代元王朝的首都遺址、蒙元文化的發祥地,蒙元王朝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對外交往中心。
趙宇走在保存良好的宮城、皇城、外城城牆、整齊對稱的街巷、錯落有致的建築遺跡、自然生態良好的草原上,連聲點讚,這是既有農耕民族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築群,又有遊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築的總體規劃形式,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相互交融的產物,也是古代城市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的突出代表。
昭君墓,高達33米。佇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崢嶸,平疇阡陌縱橫,墓草青青,古木參天。晨曦漂染,晚霞輝映,變幻著墓地的景色,“晨如峰,午如鍾,西如縱”,增添了這一塞外孤塚的神秘色彩。
趙宇知道,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夏古代四大美女,都有“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貌”,有道是沉魚西施,落雁昭君,閉月貂蟬,羞花玉環。
事實上,貂蟬查無此人,純屬虛構,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漢成帝皇後趙飛燕或者皇妃趙合德,二女不僅長得傾國傾城、美麗絕倫,膚如凝脂,肌香甜蜜,肌膚勝雪,雙眸似星,一個還是開創《貓步舞》、《掌上舞》的豔舞鼻祖,一個更是讓皇帝迷戀癡狂,為之精盡而亡的“無骨尤物”。
舞者有雲,“環肥”楊玉環和“燕瘦”趙飛燕都是中夏曆史上的頂尖舞蹈家,“環肥”的《霓裳羽衣舞》、《胡旋舞》和“燕瘦”的《貓步舞》、《掌上舞》都是中夏舞蹈的翹楚、炎黃文明的精華,值得後世千秋萬代沿襲傳承。相對而言,“環肥”比“燕瘦”稍遜風騷,後者比前者更加勝一籌。因此,“燕瘦”納入四大美女,名副其實。
當然,貂蟬的名頭已經誤打誤撞地弄假成真,深入人心,誰要想改變,國人似乎不太願意,特別是兩位都被史學家定義為禍國殃民的之妖女,和楊玉環、貂蟬有得一拚,不選她們也罷。
少扯閑篇,四個雅號均為典故,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平沙落雁的故事。
眾所周知,西漢竟寧元年正月,俯首稱臣於漢朝的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並自請為婿。
漢元帝遂賜予19歲的宮女王昭君。呼韓邪單於感激涕零,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平安。昭君毅然前往,告別故土,遠赴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