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星宿起源
盜墓:失落上古文明之歸藏古國 作者:肉麵肥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惠傑笑笑:
“那我就賣弄一下,各位就當聽故事,能有幫助,自然是最好……”
“卜天閣倒是也有對龍這是神物的起源觀點,歸攏下來應該屬於星宿起源說……”
“在我看來,龍確實存在,指的是天上的星象,即為東方蒼龍七宿……”
“古詩文中經常會有類似說法,比如耳熟能詳的《滕王閣序》中的開篇有雲:‘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再就是《望海潮》的開篇:‘星分牛鬥,疆連淮海,揚州萬井提封’……”
“包括李白的《蜀道難》所雲:‘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這其中的星分翼軫,星分牛鬥,以及捫參曆井中的參井,這都屬於古代的星宿分野……”
“我們常說的二十八星宿,便是華夏人自己專屬的星座,這裏麵是以東西南北為四象……”
“這四象分別是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這邊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四象來源,而用天上星宿,映射到九州大地的版圖上之後,每一個地區都會有對應的星野……”
“滕王閣在江西,西南方向,故而是南方朱雀七宿裏的翼宿軫宿之所在,這便是古人的方位觀……”
“而這東方蒼龍七宿,便隱含著龍之起源的秘密,古人對星空的研讀理解極深,但又因為科技所限與現代星象學大相徑庭……”
“最為直觀地體現便是他們通過星象的運轉位置,確定了農業耕作的時令……”
“代表蒼龍龍角的那顆星剛從天際線冒出來的時候,這叫潛龍在淵,表示天氣即將變暖,春天即將到來,可以開始播種了……”
“二月二,龍抬頭,這抬的龍頭,便是蒼龍七宿的頭,然後便是飛龍在天,代表夏暑將至……”
“以此類推,到了秋收時期龍便開始降落,寒冬抵達時龍便開始藏匿起來,這邊是秋收冬藏……”
“周而複始無限輪回,泱泱華夏上古先民也是因為通過對星象中蒼龍七宿的觀察,成為全世界最會種地的民族……”
“剛才位教授所提仰韶文化的蚌塑龍,雖是上古先民用蚌殼擺放而成,但它卻與星象上的左青龍右白虎對應,所以被稱為華夏第一龍,當之無愧。”
這番星宿起源說講完,屋內幾個人全都聽得入了迷,餘暉最先回過神來,開口問道:
“林大師,我大概聽明白了,要想精準定位,是不是得結合星象位置與時節,同時還得參考位教授所提供資料中的記錄者視角特點?”
林惠傑聞言一笑:
“聰明。”
說著轉頭看向還在神遊的孫振鵬:
“振鵬,學著點。”
孫振鵬撓撓頭:
“額,林師傅,你這說法聽起來有理有據,不過這裏麵有個邏輯漏洞。”
林惠傑眉毛一挑:
“哦?說來聽聽。”
孫振鵬直直身子,開口道:
“你看昂,古人看到天上的星座形狀,要起名字,肯定是先拿自己見過的生物往上對應……”
“按照你的說法,二十八星宿所歸類的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除了青龍,都有具體參照動物形狀特征做參考……”
“白虎就是老虎,朱雀沒準兒就是某種漂亮的山雞,玄武更別說,就是大烏龜,那青龍呢?這就又轉回來了……”
“仰韶文化的蚌塑龍呈蛇形蜿蜒,還有四條腿,蒼龍七宿也是這個姿態的話,當時的參照物是什麽呢?”
“就算跑不到鱷魚身上來,哪怕是蜥蜴,甚至是壁虎,這都得是先見過動物,才能加以想象進行延伸冠名不是……”
“這結合起來說的話,龍指的是星宿,說不通,正確順序應該是古人見到了龍,又把天上形狀類似龍的星象以龍命名才對。”
孫振鵬這番話說完,不等林惠傑回應,位召興開口了:
“振鵬所提,正是考古界對星宿起源說所質疑的點。”
林惠傑聞言點頭:
“所以星宿起源的說法一直得不到認可,好在卜天閣隻專注於星象,至於古人究竟以何為參照繪製星圖,還得是靠你們學術界研究取證了。”
聽到這裏,老魚看向位召興問道:
“師兄,你們考古現有的資料裏,應該有不少關於各類墜龍事件的記載吧?總不能都是假的吧?”
位召興聞言迅速戴上眼鏡,摸起一旁的鼠標點了幾下,開口道:
“有文字記載的墜龍事件確實很多,並且相似度極高,隻是除了這些文字之外,沒有任何出土物進行佐證,很難判斷是不是杜撰。”
孫振鵬嘀咕道:
“杜撰這個幹嘛……”
位召興下意識回答道:
“這就不好說了,比如為了奉承統治者虛構天空出現祥瑞,或是為了推翻某些統治者製造民間恐慌,都有可能。”
老魚沉吟片刻問道:
“話都趕到這了,說說吧,有記載的,看看能不能開拓一下思維。”
位召興點點頭,開口念道:
“漢代元和元年,大雨,一青龍墮於宮中……”
“元嘉十三年,有青龍騰躍淩雲,久而後滅……”
“後周建德五年,黑龍墜於亳州而死……”
“萬曆三十三年冬十二月,龍現豐城田中……”
“哎,文字記錄太多了,從漢高祖五年,到隋仁壽四年,八百零六年間,有關見龍的記載足足一百零八次……”
“但出現頻率這麽高,卻從未有過相關屍骨化石之類的出土證據,這根本就有悖於常理。”
老魚聽完嘀咕道:
“這麽多啊……”
忽然像是想到了什麽,開口問道:
“那近代呢?好像是三幾年,不是有個營口墜龍事件?那會兒都有照片了,還有很多民眾圍觀麽不是?”
位召興歎了口氣:
“那也是用鯨魚骨擺放而成,說白了,跟仰韶文化中六千多年前擺放蚌塑龍的行為差不多……”
孫振鵬擰開礦泉水,喝了一口,嘀咕道:
“真讓人頭大……”
“那我就賣弄一下,各位就當聽故事,能有幫助,自然是最好……”
“卜天閣倒是也有對龍這是神物的起源觀點,歸攏下來應該屬於星宿起源說……”
“在我看來,龍確實存在,指的是天上的星象,即為東方蒼龍七宿……”
“古詩文中經常會有類似說法,比如耳熟能詳的《滕王閣序》中的開篇有雲:‘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再就是《望海潮》的開篇:‘星分牛鬥,疆連淮海,揚州萬井提封’……”
“包括李白的《蜀道難》所雲:‘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這其中的星分翼軫,星分牛鬥,以及捫參曆井中的參井,這都屬於古代的星宿分野……”
“我們常說的二十八星宿,便是華夏人自己專屬的星座,這裏麵是以東西南北為四象……”
“這四象分別是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這邊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四象來源,而用天上星宿,映射到九州大地的版圖上之後,每一個地區都會有對應的星野……”
“滕王閣在江西,西南方向,故而是南方朱雀七宿裏的翼宿軫宿之所在,這便是古人的方位觀……”
“而這東方蒼龍七宿,便隱含著龍之起源的秘密,古人對星空的研讀理解極深,但又因為科技所限與現代星象學大相徑庭……”
“最為直觀地體現便是他們通過星象的運轉位置,確定了農業耕作的時令……”
“代表蒼龍龍角的那顆星剛從天際線冒出來的時候,這叫潛龍在淵,表示天氣即將變暖,春天即將到來,可以開始播種了……”
“二月二,龍抬頭,這抬的龍頭,便是蒼龍七宿的頭,然後便是飛龍在天,代表夏暑將至……”
“以此類推,到了秋收時期龍便開始降落,寒冬抵達時龍便開始藏匿起來,這邊是秋收冬藏……”
“周而複始無限輪回,泱泱華夏上古先民也是因為通過對星象中蒼龍七宿的觀察,成為全世界最會種地的民族……”
“剛才位教授所提仰韶文化的蚌塑龍,雖是上古先民用蚌殼擺放而成,但它卻與星象上的左青龍右白虎對應,所以被稱為華夏第一龍,當之無愧。”
這番星宿起源說講完,屋內幾個人全都聽得入了迷,餘暉最先回過神來,開口問道:
“林大師,我大概聽明白了,要想精準定位,是不是得結合星象位置與時節,同時還得參考位教授所提供資料中的記錄者視角特點?”
林惠傑聞言一笑:
“聰明。”
說著轉頭看向還在神遊的孫振鵬:
“振鵬,學著點。”
孫振鵬撓撓頭:
“額,林師傅,你這說法聽起來有理有據,不過這裏麵有個邏輯漏洞。”
林惠傑眉毛一挑:
“哦?說來聽聽。”
孫振鵬直直身子,開口道:
“你看昂,古人看到天上的星座形狀,要起名字,肯定是先拿自己見過的生物往上對應……”
“按照你的說法,二十八星宿所歸類的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除了青龍,都有具體參照動物形狀特征做參考……”
“白虎就是老虎,朱雀沒準兒就是某種漂亮的山雞,玄武更別說,就是大烏龜,那青龍呢?這就又轉回來了……”
“仰韶文化的蚌塑龍呈蛇形蜿蜒,還有四條腿,蒼龍七宿也是這個姿態的話,當時的參照物是什麽呢?”
“就算跑不到鱷魚身上來,哪怕是蜥蜴,甚至是壁虎,這都得是先見過動物,才能加以想象進行延伸冠名不是……”
“這結合起來說的話,龍指的是星宿,說不通,正確順序應該是古人見到了龍,又把天上形狀類似龍的星象以龍命名才對。”
孫振鵬這番話說完,不等林惠傑回應,位召興開口了:
“振鵬所提,正是考古界對星宿起源說所質疑的點。”
林惠傑聞言點頭:
“所以星宿起源的說法一直得不到認可,好在卜天閣隻專注於星象,至於古人究竟以何為參照繪製星圖,還得是靠你們學術界研究取證了。”
聽到這裏,老魚看向位召興問道:
“師兄,你們考古現有的資料裏,應該有不少關於各類墜龍事件的記載吧?總不能都是假的吧?”
位召興聞言迅速戴上眼鏡,摸起一旁的鼠標點了幾下,開口道:
“有文字記載的墜龍事件確實很多,並且相似度極高,隻是除了這些文字之外,沒有任何出土物進行佐證,很難判斷是不是杜撰。”
孫振鵬嘀咕道:
“杜撰這個幹嘛……”
位召興下意識回答道:
“這就不好說了,比如為了奉承統治者虛構天空出現祥瑞,或是為了推翻某些統治者製造民間恐慌,都有可能。”
老魚沉吟片刻問道:
“話都趕到這了,說說吧,有記載的,看看能不能開拓一下思維。”
位召興點點頭,開口念道:
“漢代元和元年,大雨,一青龍墮於宮中……”
“元嘉十三年,有青龍騰躍淩雲,久而後滅……”
“後周建德五年,黑龍墜於亳州而死……”
“萬曆三十三年冬十二月,龍現豐城田中……”
“哎,文字記錄太多了,從漢高祖五年,到隋仁壽四年,八百零六年間,有關見龍的記載足足一百零八次……”
“但出現頻率這麽高,卻從未有過相關屍骨化石之類的出土證據,這根本就有悖於常理。”
老魚聽完嘀咕道:
“這麽多啊……”
忽然像是想到了什麽,開口問道:
“那近代呢?好像是三幾年,不是有個營口墜龍事件?那會兒都有照片了,還有很多民眾圍觀麽不是?”
位召興歎了口氣:
“那也是用鯨魚骨擺放而成,說白了,跟仰韶文化中六千多年前擺放蚌塑龍的行為差不多……”
孫振鵬擰開礦泉水,喝了一口,嘀咕道:
“真讓人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