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為雙手提著重刀爆發全力,從王遙側麵的空擋急速殺來。
他麵對同樣爆發全力,氣勢比他強悍數十倍的王遙也沒有退避,不顧一切地銜接起張守衡與寧遠致兩人的攻勢,不給王遙收招回防的機會。
但是就算無法收招格擋又如何,內力輸出1400還遠不是王遙的極限。
可就算王遙麵對方有為一個人的進攻沒什麽壓力,他也沒有硬接方有為的刀勢。王遙再次提升爆發幅度,15倍振幅!
王遙腳下內力爆發,身體急轉揮拳,切入方有為的刀勢。
2100的內力輸出對上165(105內力爆發+30武器同調+30武器質量)攻擊威力。
王遙身上的內力席卷起更猛烈的風浪,方有為內力帶起的風壓被完全消弭。方有為的衣物獵獵作響,被吹得緊貼著身體,顯現出其下隱藏的粗獷肌肉線條。
觀戰者有些窒息,同為宗師的他們心中居然泛起了溺水之感,似乎隻是朝著王遙的方向前進都要耗費巨量力氣。
王遙並不討厭方有為這種雖聖人在前,吾往矣的蠢人,他與衷釋的區別在於信念、意誌還有知曉信息的多少。
衷釋明知他是聖人,卻不收集信息便想著憑借自身實力試著接王遙全力一擊。
這是魯莽。
方有為已經知道王遙有多恐怖。但他為了擊敗王遙,寧可拚上性命也要接續上攻勢不讓王遙喘息,為同伴製造破綻。
這是奉獻。
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舉動,也有舍己身為大家的奉獻精神。
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絕非愚者,而是有堅持、有思想的智者。
但是方有為還是太弱了。
法境的欠缺,導致他的突入角度與攻擊招式與其他掌門級、大宗師強者相比,簡直可以說是直白得可愛。
就連宗師級武者們,也都已經在心中推演出了方有為被王遙一招破開攻勢,第二招重創倒地的畫麵。
相比方有為的進攻,王遙更在意的是王君到底藏在哪裏?為什麽總能長時間消失在他的視野裏。
不對。
王遙分心於思考,直到他的拳頭與方有為的大刀接觸才發現問題。
重刀上沒有任何內力。
怎麽回事?
青銅巨刃被擊飛出去,顯露出藏於袖腕之處的短刀。
這根本不是方有為,是王君,怪不得速度這麽快!
“方有為”雙手揮舞大刀砸下時,借助風壓製造了一個獨屬於王遙的視覺死角,讓王遙無法看到他在袖中隱藏的短刀。
直到王遙揮掌拍擊刀麵時,他才鬆開大刀,將短刀握在手中全力刺出。
這次不是虛招,他也沒打算撤招,這一擊便是他傾盡全力的最後一擊。
太天真了。
王遙上身後仰,千鈞一發之際躲開襲向胸口的這一刺擊。同時抬腳踹向“方有為”的胸口,欲將他踢飛出去,拉開至少一個身位距離。
噗——
一人一物發出的兩道聲音重疊在一起,如此相像,卻又是那麽得清晰分明。
人聲是王君從方有為的“外衣”中被踹出,飛起吐血時發出的聲音。
物聲是王遙腹部的衣服與血肉被刺破的崩潰聲。
王遙居然受傷了。
腹部流出的鮮血潤濕了衣服破損的缺口,但隨即便被王遙用內力止住了,看起來暫時沒有擴大的跡象。
王遙沒有想到,王君竟然沒有留任何內力進行防禦。他爆發出的全部內力都集中在了雙臂、短刀,集中在了那必中的一擊之上。
任王遙的內力輸出再高又如何呢?皮膚麵對尖銳的刀鋒刺擊一樣會受傷。
雙方互相拆擋時,攻擊隻與武器重量、內力輸出、武器是否同調有關。
但是當一方沒有守住另一方進攻時,攻擊方的攻擊力則還要算上接觸麵積振幅。
王君的短刀刺向王遙時,切入角度十分完美,刀鋒與完整皮膚的最大接觸麵積隻有10平方毫米。
鍾靈用拳頭也對王遙造成過直接攻擊。但攻擊時她的拳頭與王遙身體的接觸麵積足足有50平方厘米,根本無法對王遙造成有效傷害。
就算把這兩次攻擊時,雙方當時的內力差距也當做影響因素計算上,王君這次的攻擊也要比鍾靈給王遙的那兩拳傷害高25倍。
這增幅了25倍的傷害,足以給王遙身上製造一道傷口。
多算勝,少算不勝,況無算乎?
隻有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準備以及無數次的模擬演練,才能在這種關頭拚上性命創造出無解的一擊,奇跡的一擊。
當王遙被近身時,無論他作何反應,隻要他還是凡境,他還是武者,就絕對沒有任何方式可以躲開王君的這一擊。
這是王君從幼年習武之時便一直在琢磨的舍身必殺之法《一舟之內,人盡敵國》。
(改編自《吳起傳》“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同時融合了現代網絡流行語“咫尺之間\/十步之內,人盡敵國”的意思。)
這一招承載了三十年的光陰,匯聚了一萬個日日夜夜的仇恨與煎熬。
出之以命,一息之間,萬千變化了然於胸;歸之以魂,三十載歲月,無盡仇恨雲散煙消。
這一式,必與敵同亡。
這一世,必與帝同往。
王君在使出這有去無回的一招之後便已經進入了瀕死狀態,極度衰弱的身體又被王遙全力一腳踹得五髒俱滅。
所以周易道在王君死亡的一瞬間就將他轉移到了自己身邊完成了修複。動作慢一點,王君的屍體就很可能會從中間折斷爆開,讓艾比看到少兒不宜的血色煙花。
周易道看向王君的眼神有些不善:“被一腳踹死的感覺怎麽樣?”
“凡境極限的聖人也躲不掉我這一擊嗎。”
王君答非所問,但是所有人都能看出他神情中難以抑製的喜悅。
畢竟對方隻是個凡人,畢竟王遙是個聖人。
有這兩個畢竟在,周易道一念及此也就沒有再繼續追問下去。
而熟悉王君的人都有些奇怪他現在的狀態。
尤其是陸漫漫,她很清楚師兄絕不是那種在乎虛名的人。
雖然傷到了聖人是個值得留名青史的事情,但是王君師兄這個麵癱臉居然會因為這種事高興成這個樣子嗎?
她很想問問師兄為什麽這麽開心,但是現在切磋還沒結束,她不能直接橫穿整個場地過去找師兄聊天,所以隻能暫且作罷。
場上的攻勢還沒有結束,鍾靈與陸城兩人沒有等真正的方有為出現,直接填補了王君退場後的空缺。
鍾靈從西方進攻,陸城站北方策應。
手持雙刀的鍾靈需要充足的空間施展武技,而陸城的武器則更需要空間,於是兩人便拉開身位“並肩作戰”。
鍾靈雙刀的戰法與她近戰的戰法完全相同,都是通過如潮水般一波波襲來的進攻製造破綻,發現破綻之後便會試探著進攻。
就算現在爆發了全力不能久戰,鍾靈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戰法,看起來十分固執。
王遙卻被這種壓迫力極強的戰法逼得連連後退。
這種無法回氣,始終得不到休息機會的猛烈攻勢讓他很難受。王遙試圖用各種手段稍稍借力拉開距離,但是找不到任何機會。
他腹部受的刀傷雖然沒有傷及內髒,但是也限製了他,使他無法爆發內力。
爆發內力需要肌肉高頻共振,會間接導致血液增壓加快流速。身體有損傷的情況下還爆發內力,要麽讓血液從傷口噴出去,要麽讓血液噴射到身體內部。
血液噴射在體內,先不說別的,光是可能造成內髒損傷便讓王遙不敢賭。
可是不爆發內力的話,王遙常態內力輸出效率是不如爆發之後鍾靈內力輸出效率的。為了避免被鍾靈的攻擊壓製,損傷肌體,王遙隻能保持移動、不斷閃躲。
這種情況下王遙連鍾靈的招式都不敢接,就更別說借力了。
剛剛是鍾靈不敢接王遙的攻擊,現在是王遙不敢接鍾靈的攻擊。但是鍾靈可不是王遙,她是有隊友的。
“靠!”
王遙看到陸城的武器居然是繩鏢,忍不住叫了一聲。怪不得陸城一直不近身,原來是用這種偏門武器。
這下完了。
陸城用繩鏢限製他的移動,鍾靈就可以直接攻擊到王遙,逼迫王遙提高內力輸出。這樣下去傷勢會不斷惡化,王遙的力氣、體力都會迅速減少。
王遙可不是坐以待斃的人。他改換移動方向,一邊加快閃避節奏,一邊向著王騫、越清兩人的方向移動。
麵對陸城瞄準腳踝的近地麵攻擊,王遙也不能跳起躲避。跳起來之後的滯空時間無法借力,躲不開鍾靈此時襲來的攻擊也會讓他的傷勢逐漸惡化。
但是鍾靈可以跳,她跳起來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被王遙避開一招,給王遙短暫的喘息機會。
陸城隻要一直用繩鏢貼地纏腳,總會將王遙的腳捆住。一旦被陸城捆住腳,限製移動,王遙必輸無疑。
王遙依舊沒有放棄,因為現在還不是絕境。
他麵對同樣爆發全力,氣勢比他強悍數十倍的王遙也沒有退避,不顧一切地銜接起張守衡與寧遠致兩人的攻勢,不給王遙收招回防的機會。
但是就算無法收招格擋又如何,內力輸出1400還遠不是王遙的極限。
可就算王遙麵對方有為一個人的進攻沒什麽壓力,他也沒有硬接方有為的刀勢。王遙再次提升爆發幅度,15倍振幅!
王遙腳下內力爆發,身體急轉揮拳,切入方有為的刀勢。
2100的內力輸出對上165(105內力爆發+30武器同調+30武器質量)攻擊威力。
王遙身上的內力席卷起更猛烈的風浪,方有為內力帶起的風壓被完全消弭。方有為的衣物獵獵作響,被吹得緊貼著身體,顯現出其下隱藏的粗獷肌肉線條。
觀戰者有些窒息,同為宗師的他們心中居然泛起了溺水之感,似乎隻是朝著王遙的方向前進都要耗費巨量力氣。
王遙並不討厭方有為這種雖聖人在前,吾往矣的蠢人,他與衷釋的區別在於信念、意誌還有知曉信息的多少。
衷釋明知他是聖人,卻不收集信息便想著憑借自身實力試著接王遙全力一擊。
這是魯莽。
方有為已經知道王遙有多恐怖。但他為了擊敗王遙,寧可拚上性命也要接續上攻勢不讓王遙喘息,為同伴製造破綻。
這是奉獻。
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舉動,也有舍己身為大家的奉獻精神。
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絕非愚者,而是有堅持、有思想的智者。
但是方有為還是太弱了。
法境的欠缺,導致他的突入角度與攻擊招式與其他掌門級、大宗師強者相比,簡直可以說是直白得可愛。
就連宗師級武者們,也都已經在心中推演出了方有為被王遙一招破開攻勢,第二招重創倒地的畫麵。
相比方有為的進攻,王遙更在意的是王君到底藏在哪裏?為什麽總能長時間消失在他的視野裏。
不對。
王遙分心於思考,直到他的拳頭與方有為的大刀接觸才發現問題。
重刀上沒有任何內力。
怎麽回事?
青銅巨刃被擊飛出去,顯露出藏於袖腕之處的短刀。
這根本不是方有為,是王君,怪不得速度這麽快!
“方有為”雙手揮舞大刀砸下時,借助風壓製造了一個獨屬於王遙的視覺死角,讓王遙無法看到他在袖中隱藏的短刀。
直到王遙揮掌拍擊刀麵時,他才鬆開大刀,將短刀握在手中全力刺出。
這次不是虛招,他也沒打算撤招,這一擊便是他傾盡全力的最後一擊。
太天真了。
王遙上身後仰,千鈞一發之際躲開襲向胸口的這一刺擊。同時抬腳踹向“方有為”的胸口,欲將他踢飛出去,拉開至少一個身位距離。
噗——
一人一物發出的兩道聲音重疊在一起,如此相像,卻又是那麽得清晰分明。
人聲是王君從方有為的“外衣”中被踹出,飛起吐血時發出的聲音。
物聲是王遙腹部的衣服與血肉被刺破的崩潰聲。
王遙居然受傷了。
腹部流出的鮮血潤濕了衣服破損的缺口,但隨即便被王遙用內力止住了,看起來暫時沒有擴大的跡象。
王遙沒有想到,王君竟然沒有留任何內力進行防禦。他爆發出的全部內力都集中在了雙臂、短刀,集中在了那必中的一擊之上。
任王遙的內力輸出再高又如何呢?皮膚麵對尖銳的刀鋒刺擊一樣會受傷。
雙方互相拆擋時,攻擊隻與武器重量、內力輸出、武器是否同調有關。
但是當一方沒有守住另一方進攻時,攻擊方的攻擊力則還要算上接觸麵積振幅。
王君的短刀刺向王遙時,切入角度十分完美,刀鋒與完整皮膚的最大接觸麵積隻有10平方毫米。
鍾靈用拳頭也對王遙造成過直接攻擊。但攻擊時她的拳頭與王遙身體的接觸麵積足足有50平方厘米,根本無法對王遙造成有效傷害。
就算把這兩次攻擊時,雙方當時的內力差距也當做影響因素計算上,王君這次的攻擊也要比鍾靈給王遙的那兩拳傷害高25倍。
這增幅了25倍的傷害,足以給王遙身上製造一道傷口。
多算勝,少算不勝,況無算乎?
隻有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準備以及無數次的模擬演練,才能在這種關頭拚上性命創造出無解的一擊,奇跡的一擊。
當王遙被近身時,無論他作何反應,隻要他還是凡境,他還是武者,就絕對沒有任何方式可以躲開王君的這一擊。
這是王君從幼年習武之時便一直在琢磨的舍身必殺之法《一舟之內,人盡敵國》。
(改編自《吳起傳》“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同時融合了現代網絡流行語“咫尺之間\/十步之內,人盡敵國”的意思。)
這一招承載了三十年的光陰,匯聚了一萬個日日夜夜的仇恨與煎熬。
出之以命,一息之間,萬千變化了然於胸;歸之以魂,三十載歲月,無盡仇恨雲散煙消。
這一式,必與敵同亡。
這一世,必與帝同往。
王君在使出這有去無回的一招之後便已經進入了瀕死狀態,極度衰弱的身體又被王遙全力一腳踹得五髒俱滅。
所以周易道在王君死亡的一瞬間就將他轉移到了自己身邊完成了修複。動作慢一點,王君的屍體就很可能會從中間折斷爆開,讓艾比看到少兒不宜的血色煙花。
周易道看向王君的眼神有些不善:“被一腳踹死的感覺怎麽樣?”
“凡境極限的聖人也躲不掉我這一擊嗎。”
王君答非所問,但是所有人都能看出他神情中難以抑製的喜悅。
畢竟對方隻是個凡人,畢竟王遙是個聖人。
有這兩個畢竟在,周易道一念及此也就沒有再繼續追問下去。
而熟悉王君的人都有些奇怪他現在的狀態。
尤其是陸漫漫,她很清楚師兄絕不是那種在乎虛名的人。
雖然傷到了聖人是個值得留名青史的事情,但是王君師兄這個麵癱臉居然會因為這種事高興成這個樣子嗎?
她很想問問師兄為什麽這麽開心,但是現在切磋還沒結束,她不能直接橫穿整個場地過去找師兄聊天,所以隻能暫且作罷。
場上的攻勢還沒有結束,鍾靈與陸城兩人沒有等真正的方有為出現,直接填補了王君退場後的空缺。
鍾靈從西方進攻,陸城站北方策應。
手持雙刀的鍾靈需要充足的空間施展武技,而陸城的武器則更需要空間,於是兩人便拉開身位“並肩作戰”。
鍾靈雙刀的戰法與她近戰的戰法完全相同,都是通過如潮水般一波波襲來的進攻製造破綻,發現破綻之後便會試探著進攻。
就算現在爆發了全力不能久戰,鍾靈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戰法,看起來十分固執。
王遙卻被這種壓迫力極強的戰法逼得連連後退。
這種無法回氣,始終得不到休息機會的猛烈攻勢讓他很難受。王遙試圖用各種手段稍稍借力拉開距離,但是找不到任何機會。
他腹部受的刀傷雖然沒有傷及內髒,但是也限製了他,使他無法爆發內力。
爆發內力需要肌肉高頻共振,會間接導致血液增壓加快流速。身體有損傷的情況下還爆發內力,要麽讓血液從傷口噴出去,要麽讓血液噴射到身體內部。
血液噴射在體內,先不說別的,光是可能造成內髒損傷便讓王遙不敢賭。
可是不爆發內力的話,王遙常態內力輸出效率是不如爆發之後鍾靈內力輸出效率的。為了避免被鍾靈的攻擊壓製,損傷肌體,王遙隻能保持移動、不斷閃躲。
這種情況下王遙連鍾靈的招式都不敢接,就更別說借力了。
剛剛是鍾靈不敢接王遙的攻擊,現在是王遙不敢接鍾靈的攻擊。但是鍾靈可不是王遙,她是有隊友的。
“靠!”
王遙看到陸城的武器居然是繩鏢,忍不住叫了一聲。怪不得陸城一直不近身,原來是用這種偏門武器。
這下完了。
陸城用繩鏢限製他的移動,鍾靈就可以直接攻擊到王遙,逼迫王遙提高內力輸出。這樣下去傷勢會不斷惡化,王遙的力氣、體力都會迅速減少。
王遙可不是坐以待斃的人。他改換移動方向,一邊加快閃避節奏,一邊向著王騫、越清兩人的方向移動。
麵對陸城瞄準腳踝的近地麵攻擊,王遙也不能跳起躲避。跳起來之後的滯空時間無法借力,躲不開鍾靈此時襲來的攻擊也會讓他的傷勢逐漸惡化。
但是鍾靈可以跳,她跳起來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被王遙避開一招,給王遙短暫的喘息機會。
陸城隻要一直用繩鏢貼地纏腳,總會將王遙的腳捆住。一旦被陸城捆住腳,限製移動,王遙必輸無疑。
王遙依舊沒有放棄,因為現在還不是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