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解析介紹04:貪汙譽王和心機靖王
琅琊榜前傳之籌謀十二年 作者:zotman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梅長蘇逃出生天後,他開始收攏赤焰軍的殘部,因為赤焰案並沒有殺完,還有些人活了下來。
比如說甄平活了下來,藺晨打聽到了消息,所以梅長蘇又讓藺晨去長沙找甄平。
甄平原本隻是個隊正,相當於是現在的排長,但是他在和渝賊周旋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林燮看得起他,便把他提拔為了尉官,可是沒有想到的是,赤焰案發生了。
赤焰軍在琅琊榜1裏麵介紹到有17個將軍,這裏我根據唐宋兩朝的軍製,算出來這十七個將領應該隻能帶8000人,所以我把赤焰軍改成了總兵力七千人。
甄平太冤了,他一氣之下擺了個牌子掛在身上站在長沙的街頭,說希望南楚幫他重審冤案。
這件事情被南楚王馬瑛知道了,馬瑛向把甄平招入門下,但是卻被同平章事兼羽林軍使徐維濬拒絕了。
徐維濬的理由是:這個人你招了他進來,要是不立刻複仇的話,他恐怕就到處亂講,豈不是在破壞南楚和大梁之間的關係嗎?
這本書南楚的巔峰兵力是十萬,戰鬥力並不強,而且他們的戰略目標並不是北上荊襄,而是要先把六朝古都建康打下來,這樣子才能有稱帝北伐的正統性。
因此甄平被拒絕了,他隻能流落長沙街頭,被人唾罵,這件事情並沒有傳到梁國那裏,因為懸鏡司並沒有錢到長沙去刺探情報。
此前丁羨威和謝玉在朝堂吵架,後來程知忌給倆人下了個台階,他把話題轉到了江南私鹽的問題上,為了解決私鹽問題,程知忌選擇讓察院侍禦史齊敏去江寧處理私鹽問題。
本作有些爛尾,因為這裏對譽王的劇情沒有著重去寫,他是怎麽貪汙的,怎麽收錢的,這裏作者沒寫,一是害怕書本被封,二是就算寫了出來,章節也會被封的。
這裏譽王貪汙的原型,大家可以參考上世紀60-70年代的香港貪汙探長呂樂,他把黃賭毒產業、碼頭、舞廳等等各種不同的有黑社會涉及的行業都定了一定的規矩,去收保護費。
這樣一來譽王就有錢去搞“九安天翔軍”了。
齊敏後來成為了刑部尚書,他是在籌謀十二年最後蕭景琰入京時才成為刑部尚書的,齊敏去江南前還是很怕,他怕譽王在江南坐大,連累了他,便去找程知忌,問一下該怎麽辦?
程知忌就問他怎麽看,他選擇了讓言闕去監察他,這樣一來言闕也能去南楚刺探情報。
這本書的言闕算是二號男主慕容成玉的大貴人,他告訴慕容成玉了很多道理,讓慕容成玉一下子從一個普通帶兵將領一躍而為樞密副使,但是也成為了大梁的威脅。
不過他不是一出去跟人談就能化解矛盾,他去南楚見徐維濬的時候,被徐維濬幾個嘴巴就打發走了,他一點好處也沒撈到,並沒有當初化解五方進攻時那般順利。
江南的情況錯綜複雜,見齊敏難以處理江南內部問題,而言闕無法處理和南楚之間的外交關係,程知忌便直接上疏請求梁帝派譽王去江南。
夏江給了很多情報給程知忌,這本書後麵會提到程知忌不要讓夏江把壞消息透露給蕭選,夏江照做了。
程知忌知道,如果把譽王弄到了江南道,這樣子可以看的出譽王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因為他能夠拉攏察院侍禦史齊敏,說明他肯定還想有更大的政治動作,但也有風險,譽王有可能把江南弄成自己的大本營。
譽王去江南,有意思的是,他說話是出爾反爾的,他一開始跟江南的商人說了這樣的話
“我聽說錢仲天的壓力很大,他軍費不多,隻有三千兵馬夠他養,現在朝廷也很困難,我打算整肅江南道的鹽務,所以官員自己搞私鹽的現象,絕對要杜絕!你們都是商人,你們也很清楚!隻有時時刻刻替國家著想!你們的收入才有保障,背離法律,暗藏私意,想撇開國家的製度自己販賣私鹽,那就是死路一條!”
大家可能覺得譽王是個好人,可是他後麵反手就把江南道的鹽商給坑了,他直接勒索了胡古還有一群商人一大筆的錢財,並使貪汙更加規矩了,搞得江南道烏煙瘴氣。
而且譽王有些變態,他經常要求秦般若服侍他,雖然不是很過分,但是玩法真是五花八門。
此刻,為了打通台州的關係網,梅長蘇指示藺晨、婁仁重、甄平三人去台州,他們要在台州搞小動作,柔和一點的方式就是做大自己的生意,搞起自己的幫派。暴力一些的話,就是煽動農民起義,直接把台州占領了。
梁帝國可謂是窮兵黷武,粗略一算,目前為止總兵力二十七萬,蕭景琰還搞了兩百副盔甲,搞出了自己的精銳牙兵“效威金槍都”,這裏是致敬了《滿城盡帶黃金甲》裏麵非常中二的金甲兵,這些金甲兵是給戚猛的,讓他守在符離,因為蕭景琰接到了命令,他要北上抗擊燕軍。
蕭景琰北上時,他要暫時擔任慶曆效節軍的主帥。
梁帝是個糾結的人,他希望這個功勞是蕭家人立的,但既然是蕭家人立的卓越功勳,為何又不讓太子去帶兵呢?他選擇了同為節度使的蕭景琰,他也不想讓禁軍的人得了這個功勞,怕拿了功勞的人跟林燮一樣“飄了”。
靖王去了慶曆軍,本來擔心將士們不聽他的,結果發現大家沒什麽意見,看來自己經常帶兵打仗,而且有成績,所以大家沒有意見。
慶曆軍在瓦橋關和燕軍打了一仗,燕軍一打就吃了大虧,因為秦宗壁和曹國全二將並不算是特別有謀略的將領,會帶兵,但是隻會打呆仗。
蕭景琰一來就導致燕軍損兵五百有餘,這是重大損失,事情一上報到朝廷這,大家都樂了,沒想到蕭景琰一出手就有兩下子。
這一仗中,蕭景琰認識了兩個人,一個是慶曆效節軍的猛將周德良,另一人是叛將列戰英。
先來說說周德良這人,他的原型是後唐名將周德威(前晉國,死於後唐建立之前)。
但是這裏周德良死的要比周德威悲壯很多,周德威是將士混亂,導致自己被殺,但是周德良是自己帶著五百騎兵拖住了燕軍八天,最後自己手臂都被砍斷了,全軍覆沒自殺而亡。周德良的死,在於他提議蕭選盡快撤退,蕭選不答應,因此他被迫斷後自殺身亡。這也導致了蕭景琰對蕭選這個父親充滿憎恨,這個父親太自私了,周德良是忠臣良將,人家的這種死,看似斷後斷的很有意義,可是這是個百年難得的將領。
另一個人是叛將列戰英,這個列戰英有點內向,他原本姓李,是沙陀人,小時候沒什麽錢,窮困潦倒,後來被一個姓列的人收養了,所以他就改姓列了。他不太愛和上級說話,讓我想起了王立群讀史記裏麵的一句經典的評價“人最大的錯覺就是你覺你自己是個好人別人就不會害你。”
列戰英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一心一意給領導打仗,但是他的領導是慕容勻實,一個內心比較狹隘的人,他覺得列戰英總是自以為是,打仗的時候隻會一股腦的猛衝,回到營地裏了隻會練武磨劍。
室林軍的大將是慕容術阿,慕容術阿也對列戰英有點意見,這個人已經爬上去了,為啥這麽呆呢?
列戰英送了一把劍給慕容術阿,這把劍後來給了慕容成玉了,而列戰英裝作抱柴火,去營地旁邊。他把柴火放了下來就聽到慕容術阿和慕容勻實嘀嘀咕咕,這倆人說著說著他害怕領導要炒了他,實際上這是太擔憂了,來人沒打算對他怎樣,他便自己偷了一匹沒有馬鞍的馬,直接跑到了蕭景琰的大營裏麵投靠了蕭景琰。
蕭景琰認識周德良,但是想把周德良挖來也得謝玉同意,畢竟周德良是個舉人,一個能文能武的大將,謝玉肯定是要卡著不放的。可是列戰英就不一樣了,戰場上真刀真槍的看出實力的人,免費送的不要白不要。
蕭景琰打了勝仗之後,回到汴梁,蕭選說要賞賜他,這反而讓蕭景琰有些害怕。
蕭景琰知道一件事,蕭選是個一毛不拔的人,連自己兒子都不會賞賜的人,突然說一句要賞兒子來,肯定有些後怕。
回到京城裏,蕭景琰見蕭選要賞,蕭景琰堅決不領賞,意思是:我就打死了五百人,這算得了什麽?
然後蕭景琰還和謝玉吵起了《論語》,倆人朝堂論禮大談孝道,吵著吵著謝玉還吵不過,但是蕭選卻放心了起來,其實這裏蕭選是真的想賞賜蕭景琰一些東西,可是蕭景琰既然這樣了,那他就不賞了,他心裏這麽想
“我這個傻兒子,真賞他他都不要,這麽愚孝愚忠的人,以後肯定是我的棋子!”
連太子也有這種想法,殊不知這是蕭景琰的一種謹慎,他對梁帝的謹慎是很高的。
比如說甄平活了下來,藺晨打聽到了消息,所以梅長蘇又讓藺晨去長沙找甄平。
甄平原本隻是個隊正,相當於是現在的排長,但是他在和渝賊周旋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林燮看得起他,便把他提拔為了尉官,可是沒有想到的是,赤焰案發生了。
赤焰軍在琅琊榜1裏麵介紹到有17個將軍,這裏我根據唐宋兩朝的軍製,算出來這十七個將領應該隻能帶8000人,所以我把赤焰軍改成了總兵力七千人。
甄平太冤了,他一氣之下擺了個牌子掛在身上站在長沙的街頭,說希望南楚幫他重審冤案。
這件事情被南楚王馬瑛知道了,馬瑛向把甄平招入門下,但是卻被同平章事兼羽林軍使徐維濬拒絕了。
徐維濬的理由是:這個人你招了他進來,要是不立刻複仇的話,他恐怕就到處亂講,豈不是在破壞南楚和大梁之間的關係嗎?
這本書南楚的巔峰兵力是十萬,戰鬥力並不強,而且他們的戰略目標並不是北上荊襄,而是要先把六朝古都建康打下來,這樣子才能有稱帝北伐的正統性。
因此甄平被拒絕了,他隻能流落長沙街頭,被人唾罵,這件事情並沒有傳到梁國那裏,因為懸鏡司並沒有錢到長沙去刺探情報。
此前丁羨威和謝玉在朝堂吵架,後來程知忌給倆人下了個台階,他把話題轉到了江南私鹽的問題上,為了解決私鹽問題,程知忌選擇讓察院侍禦史齊敏去江寧處理私鹽問題。
本作有些爛尾,因為這裏對譽王的劇情沒有著重去寫,他是怎麽貪汙的,怎麽收錢的,這裏作者沒寫,一是害怕書本被封,二是就算寫了出來,章節也會被封的。
這裏譽王貪汙的原型,大家可以參考上世紀60-70年代的香港貪汙探長呂樂,他把黃賭毒產業、碼頭、舞廳等等各種不同的有黑社會涉及的行業都定了一定的規矩,去收保護費。
這樣一來譽王就有錢去搞“九安天翔軍”了。
齊敏後來成為了刑部尚書,他是在籌謀十二年最後蕭景琰入京時才成為刑部尚書的,齊敏去江南前還是很怕,他怕譽王在江南坐大,連累了他,便去找程知忌,問一下該怎麽辦?
程知忌就問他怎麽看,他選擇了讓言闕去監察他,這樣一來言闕也能去南楚刺探情報。
這本書的言闕算是二號男主慕容成玉的大貴人,他告訴慕容成玉了很多道理,讓慕容成玉一下子從一個普通帶兵將領一躍而為樞密副使,但是也成為了大梁的威脅。
不過他不是一出去跟人談就能化解矛盾,他去南楚見徐維濬的時候,被徐維濬幾個嘴巴就打發走了,他一點好處也沒撈到,並沒有當初化解五方進攻時那般順利。
江南的情況錯綜複雜,見齊敏難以處理江南內部問題,而言闕無法處理和南楚之間的外交關係,程知忌便直接上疏請求梁帝派譽王去江南。
夏江給了很多情報給程知忌,這本書後麵會提到程知忌不要讓夏江把壞消息透露給蕭選,夏江照做了。
程知忌知道,如果把譽王弄到了江南道,這樣子可以看的出譽王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因為他能夠拉攏察院侍禦史齊敏,說明他肯定還想有更大的政治動作,但也有風險,譽王有可能把江南弄成自己的大本營。
譽王去江南,有意思的是,他說話是出爾反爾的,他一開始跟江南的商人說了這樣的話
“我聽說錢仲天的壓力很大,他軍費不多,隻有三千兵馬夠他養,現在朝廷也很困難,我打算整肅江南道的鹽務,所以官員自己搞私鹽的現象,絕對要杜絕!你們都是商人,你們也很清楚!隻有時時刻刻替國家著想!你們的收入才有保障,背離法律,暗藏私意,想撇開國家的製度自己販賣私鹽,那就是死路一條!”
大家可能覺得譽王是個好人,可是他後麵反手就把江南道的鹽商給坑了,他直接勒索了胡古還有一群商人一大筆的錢財,並使貪汙更加規矩了,搞得江南道烏煙瘴氣。
而且譽王有些變態,他經常要求秦般若服侍他,雖然不是很過分,但是玩法真是五花八門。
此刻,為了打通台州的關係網,梅長蘇指示藺晨、婁仁重、甄平三人去台州,他們要在台州搞小動作,柔和一點的方式就是做大自己的生意,搞起自己的幫派。暴力一些的話,就是煽動農民起義,直接把台州占領了。
梁帝國可謂是窮兵黷武,粗略一算,目前為止總兵力二十七萬,蕭景琰還搞了兩百副盔甲,搞出了自己的精銳牙兵“效威金槍都”,這裏是致敬了《滿城盡帶黃金甲》裏麵非常中二的金甲兵,這些金甲兵是給戚猛的,讓他守在符離,因為蕭景琰接到了命令,他要北上抗擊燕軍。
蕭景琰北上時,他要暫時擔任慶曆效節軍的主帥。
梁帝是個糾結的人,他希望這個功勞是蕭家人立的,但既然是蕭家人立的卓越功勳,為何又不讓太子去帶兵呢?他選擇了同為節度使的蕭景琰,他也不想讓禁軍的人得了這個功勞,怕拿了功勞的人跟林燮一樣“飄了”。
靖王去了慶曆軍,本來擔心將士們不聽他的,結果發現大家沒什麽意見,看來自己經常帶兵打仗,而且有成績,所以大家沒有意見。
慶曆軍在瓦橋關和燕軍打了一仗,燕軍一打就吃了大虧,因為秦宗壁和曹國全二將並不算是特別有謀略的將領,會帶兵,但是隻會打呆仗。
蕭景琰一來就導致燕軍損兵五百有餘,這是重大損失,事情一上報到朝廷這,大家都樂了,沒想到蕭景琰一出手就有兩下子。
這一仗中,蕭景琰認識了兩個人,一個是慶曆效節軍的猛將周德良,另一人是叛將列戰英。
先來說說周德良這人,他的原型是後唐名將周德威(前晉國,死於後唐建立之前)。
但是這裏周德良死的要比周德威悲壯很多,周德威是將士混亂,導致自己被殺,但是周德良是自己帶著五百騎兵拖住了燕軍八天,最後自己手臂都被砍斷了,全軍覆沒自殺而亡。周德良的死,在於他提議蕭選盡快撤退,蕭選不答應,因此他被迫斷後自殺身亡。這也導致了蕭景琰對蕭選這個父親充滿憎恨,這個父親太自私了,周德良是忠臣良將,人家的這種死,看似斷後斷的很有意義,可是這是個百年難得的將領。
另一個人是叛將列戰英,這個列戰英有點內向,他原本姓李,是沙陀人,小時候沒什麽錢,窮困潦倒,後來被一個姓列的人收養了,所以他就改姓列了。他不太愛和上級說話,讓我想起了王立群讀史記裏麵的一句經典的評價“人最大的錯覺就是你覺你自己是個好人別人就不會害你。”
列戰英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一心一意給領導打仗,但是他的領導是慕容勻實,一個內心比較狹隘的人,他覺得列戰英總是自以為是,打仗的時候隻會一股腦的猛衝,回到營地裏了隻會練武磨劍。
室林軍的大將是慕容術阿,慕容術阿也對列戰英有點意見,這個人已經爬上去了,為啥這麽呆呢?
列戰英送了一把劍給慕容術阿,這把劍後來給了慕容成玉了,而列戰英裝作抱柴火,去營地旁邊。他把柴火放了下來就聽到慕容術阿和慕容勻實嘀嘀咕咕,這倆人說著說著他害怕領導要炒了他,實際上這是太擔憂了,來人沒打算對他怎樣,他便自己偷了一匹沒有馬鞍的馬,直接跑到了蕭景琰的大營裏麵投靠了蕭景琰。
蕭景琰認識周德良,但是想把周德良挖來也得謝玉同意,畢竟周德良是個舉人,一個能文能武的大將,謝玉肯定是要卡著不放的。可是列戰英就不一樣了,戰場上真刀真槍的看出實力的人,免費送的不要白不要。
蕭景琰打了勝仗之後,回到汴梁,蕭選說要賞賜他,這反而讓蕭景琰有些害怕。
蕭景琰知道一件事,蕭選是個一毛不拔的人,連自己兒子都不會賞賜的人,突然說一句要賞兒子來,肯定有些後怕。
回到京城裏,蕭景琰見蕭選要賞,蕭景琰堅決不領賞,意思是:我就打死了五百人,這算得了什麽?
然後蕭景琰還和謝玉吵起了《論語》,倆人朝堂論禮大談孝道,吵著吵著謝玉還吵不過,但是蕭選卻放心了起來,其實這裏蕭選是真的想賞賜蕭景琰一些東西,可是蕭景琰既然這樣了,那他就不賞了,他心裏這麽想
“我這個傻兒子,真賞他他都不要,這麽愚孝愚忠的人,以後肯定是我的棋子!”
連太子也有這種想法,殊不知這是蕭景琰的一種謹慎,他對梁帝的謹慎是很高的。